第2章 变天

作者:折花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2:29

|

本章字节:7860字

firsofall,北京的流氓是分片滴,是讲出身滴,这个直接决定了流氓的等级和活动范围,以及日后转型的走势。


大致上说,能上得台面成了气候的,分为三大片,西边的,东西城的,南城的。


西边的,特指复兴门以西的政府大院子弟,这里边也分两大派——中直和部队。中直,就是指中直机关,主要是中组部,统战部,财政部这些有实权的,至于那些国家职能部门的不带玩,比如老一机部二机部纺织部这些个。部队大院好理解,就是门口没名字直接就是几号几号院的都是,但这里边也分级别的,几总比几军的nb。另外还有几个院在老城的北边,与东西两城接壤,但传统上还是归为西边的。


东西城的,以西城的为首,多数都是个遗老遗少。北京城是和平解放的,所以除了罪大恶极的,日伪时期与人民为敌的,人民政府都还是手下留情的。但是几轮运动下来,家底早给抄得七七八八了,再加上出身不好,想找个工作找个好对象,就不那么容易了,天天在外面混着,干点溜门撬锁的缺德事,偷点粮票换包烟啥的。为毛不偷钱呢?家家都没钱,偷个***毛啊!


南城的,本不应该也最没有理由成为流氓。按理说解放了,龙须沟也填上了,房子也给分上了,媳妇也给配上了,妓女也都从良了,从此就应该过上幸福生活了吧?不,偏不,新社会再好,他不自由啊,不能由着性的想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啊,老的没变过来,小的听老辈一说那旧时的春宫画啊西洋景啊多么多么的有趣,自小心里就没干净过。后来觉着穿制服拿国家俸禄的那帮子弟,拍婆子都比自己便利,心里说还nmb新社会呢,新社会为毛老子不能拍着漂亮婆子?说归说,说也没辙,只能去北京站打打流动人口的主意。


除了这三大片,朝阳的也能提几句,但始终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朝阳是新区,最初的兴建也是因为一些国家部委的大院,还有就是新旧使馆区。但是风水轮流转,打架朝阳的不行,挣钱还是朝阳的脑子好使,最早转型的也是这些人,出国人员服务部门口倒几个冰箱电视的配额,那得卖多少斤粮票啊!


故事呢,先从解放后的老一代流氓讲起。


怎么着也得有条主线不是,今天这主线,就从一个没落的大户人家开8吧。


这户人家,老西城的没有不知道的,想当年,老nb了,而且不是nb了一代两代,是n代了。


史上有记载的,这家祖上最风光的时候,出了一个翰林。汉人里,能出一个翰林,那是何等的不易啊,所以这家人当年的排场可想而知。


民国的时候小没落了一段,但是攀上了一户好亲,到了伪满时期,当家的老爷又成了一朝高官,所以这家的声势多少又回来点,直到解放了才真正的完结了。


这段时间可圈可点的,就是这家子攀的这户亲,当年的当家大少奶奶,后来的老太太。《上海滩》看过吧?说的就是这位老太太的娘家。


哥跟这位老人家相识的时候,老人家已是90高龄了,一辈子什么风雨没见过,除了耳背点,眼花点,什么毛病没有,出门永远的整齐体面,永远都说自己88。精神好不说,老人家还特别的跟得上时代,偶尔还整几句发音纯正的英文,说起当年来,总是在不显山不露水间,让你丫震撼的小jj都软了。在这样的真人面前,你丫再nb再混蛋,也得把尾巴夹起来。


所以四九城的老流氓们,不管在外面多少人伺候着,来了这家人家,都得先向老太太请安,这是规矩。不是是个人就能请了安的,你总得是个人物才有这资格。


话说老太太当年嫁过来的时候,大运河还没断流,人是做着火车来的,嫁妆可是船运过来的。多少船不知道,老太太随身带了一个小皮箱,这一皮箱都是钥匙。


当年在沪上,老太太也是开明人家的大小姐,张爱玲笔下那些,无非是些捞世界的小资,乱搭些男人的关系,不入流的。真正的大户,知道自己底子潮,所以一方面拼了命的洋化,另一方面又想办法结交名门,老太太的亲事就是这样定下来的。


作为新生活的代表,老太太当年是带着汽车,带着洋狗来的北京,当时的北平城。一进门,就被老老太太,从早些年骑马射箭的压寨夫人,沦落为管理十几房姨太太的婆婆大人,给了个下马威:咱是大户人家,出门讲究的是坐轿,哪有用这带轮子的?开进库里,给爷们玩。同样的,男不养猫女不养狗,这风要是坏了,那十几房姨太太都养了狗,那得传出多少笑话来?给后院1、执事的,看家护院去。


2、可怜的上海大小姐,改良新生活就在这不开化的北平给夭折了。


3、后院,就是一个口头的说法,指的是一些储物或是闲置的房子。


4、新生活,五四之后的新生活运动,开化的上海远远超过闭塞的北平城


为什么不说流氓先说这老太太呢?因为没这老太太,就没这家的子子孙孙,没有这样的家世,也没后面的曲曲折折。哥说过流氓讲出身的,总得有个话事人吧?这家的大少爷也就是后来的老爷子,在日后的地位就相当于话事人。


老太太忍了几年,先后生了七八个儿子,女儿一个没有,成人了的有6个,分别叫做常知冷,常知热,常知好,常知歹,常知人,常知事。哥在后面要8的,主要是老大常知冷,此位人物一生就是一个冷笑话。还有老五常知人,一辈子真是应了知人知面不知心。


故事中最错综复杂的,是常家大少爷常知冷的儿子们,分别叫做常遇春,常遇夏,常遇秋,常遇冬,还有个女儿叫常遇翠,有个外室生的姑娘,不姓常。


有人会说了,lz你丫就吹nb吧,不吹你丫会死啊?


操的lz郑重滴告诉你,任嘛时代,走在风口浪尖上的都不是寡民,都是有出处的。拎个把菜刀就打出一片天下的有,概率太低不说,还过不了三代。


有人又会说了,lz你丫替人吹nb,不就是变相为自己吹nb吗?


lz再郑重滴告诉你,lz混的已然是比这些老混混们nb了,而且也是因为lz算是有出处的,才能知道这些故事。


回过头来咱说说老太太当年让人刮目相看的故事。如果从历史的重要程度来说,老太太当年的任何举动做错了就没有这家香火的延续,没了这户人家,北京城后来就少了太多的精彩。虽说流氓的底子都不大干净,但是在一个急赤白脸转型的社会里,谁又能比谁干净多少?


话说老太太入得门来,老老太太在给了新媳妇一个下马威之后,按着当时的规矩,把管理这一大家子的权利就交给了大少奶奶,大小姐此后就变成了当家的。


这时候有人就说了,说书的你又是大小姐又是少奶奶的你不别扭啊?大小姐,指的是过门前,那在大户人家就是供着的,p心不操。而大少奶奶,是过门后的称呼,如果是正式移交了管家权,就是当家大少奶奶,在一户人家里是行政级别最高的,管财管粮管人,一年四季,大小事宜,逢年过节,还有这上百口子人的生日,亲戚家的红白事,妯娌婆媳家长里短,都得一个人操心了,跟一小总理似的。


后面看哥哥我慢慢说,慢慢你就知道这讲究规矩的老家儿是怎么待人接物的。老家儿,后面有个卷舌音,不是让你回老家那个老家,北京话指的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老人。普通人家,人轻势微命贱,也就没那么多礼数了。


那时候,老老爷早就卸了任,新民国政府里,虽是儿子辈们也谋得个一官半职,但再怎么说也比不得当年风光了,占了三条胡同的宅子,其实就是个空架子。


少奶奶进门时,那是带了一辈子的吃喝用度来的,任谁都不敢放半个p。入少出多,少奶奶再有私房也贴不了几年,好在没几年老老爷就殁了,于是这少奶奶在老太太还在世的时候,做了件在当时惊天动地的事——遣散老太爷的姨太太们!


为啥lz会写上这段呢?历史就是爱这样嘲弄人。


如果老太太没有这招,解放的时候,这家子能混上个城市平民就不错了,弄不好都成了贫困户,所以就没有子孙们的颠沛流离。


再者,这里边就有个被遣散的姨太太,被配给了一个直隶的穷苦农民,当时常家的一个杂役,没想到二人回乡后,生下个儿子特争气,日后成了某新兴部门的实力派,弄的这正室后人还得上赶着去攀亲。这是后话了,看在钱的份上,舍下面子认个外姓的爷爷算个p啊。


有人说lz你算错了吧?最多是个叔叔,怎么就爷了呢?lz真没算错,曾祖的姨太太生的娃,是不是爷爷辈的?人轻辈不降,这是规矩。


十几房姨太太啊,再破落那也是一房一院,带丫头老妈子的,出身再贫寒,那也养尊处优惯了经不起风雨了,再加上那些庶出的子子孙孙,上百口子,想想看吧,那得是什么样的一台戏啊!


老太太,也就是当年的大少奶奶,说起来是真有本事,事前没动一点声色,跟手里有枪的老爷,也就是她的老公一商量,调了一个营的兵,就把自家院子围起来了,一个也不许动!


然后,少奶奶就把各房主事的都叫来,帐本一拍,说没钱了,老爷也不在了,你们大家伙散了吧!大太太生的,按户分家产另过。姨太太们,有后的呆着,分个小院自己另过;无后的,找个下人配了,给点钱回老家安家去,也算是有了去处不至于再进堂子,别给老常家丢人。


这话一传出去啊,立马,撒泼耍赖,抹脖子上吊,什么样的都来了。老太太不怕啊,谁闹事就让当兵的从屋里拎出来,直接扔胡同外面永不相认!这么一来,都老实了,当天就都另起炉灶了,留在大宅里的,基本上都是大太太的嫡孙,旁支的慢慢过不下去都把分到的房院顶出去变钱了,常家也从三个胡同变成了一个胡同,可是自此之后这门口的兵就没撤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