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折花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2:29
|本章字节:8634字
于是,远征就坐下来,借着打开的这些画稿,把他自己这两年从臧守义和史荣钦两位师傅那里学来的关于金石书画的林林总总,娓娓道来,听得南南和北北兄弟俩眼都直了,一边听一边啧啧赞叹,说远征哥没想到你知道这么多啊,以前还真没看出来。不知不觉的,这赵远征在南南和北北的嘴里,名字后面多了个哥字。倒是赵远洋,有一搭没一搭的听着,里里外外在郑家的厨房翻着能入口的东西,最后嘴里含着一颗嘉应子,一边进行了自己的总结性发言:老大,听你说这么多,我就听明白了一个事儿,就是这些画都是值钱玩艺,等哪天这批斗劲过去,都能拿到荣宝斋换钱花。得了南南,你就趁你爸不知道先收起来几张吧,哪天能卖的时候咱就卖了,看我这球鞋,这大脚趾头都快磨破了,这还是老大剩下的呢,哪天你卖了画,先陪我到利升买双球鞋吧。
他这话一落,他哥赵远征哈哈的笑起来,说别看我们家洋子平时不说话,一说还就落在点子上。这些东西啊,说好听了是艺术,说难听了,就是个玩艺,有人捧就有价,没人追就没价,什么时候能拿出去换了钱,倒真是个好办法,就象这样堆着有什么艺术可言啊?就算是当糊墙的纸它也瞧着闹心不是?
听了远征这话,郑北北心里有点活动了,他闷了一会,问远征,现在能换钱吗?远征说能倒是能,值不了几个是真的,前几年抄家抄的太多了,好多都拿去出口了,这两年又没有人买,估计价钱好不到哪去。你要是真想出,我倒是能拿去让我师傅给估一估,合适的话你再出。郑北北说那行吧,远征哥咱挑出几张来吧,挑几张重的,人名重的也行,画儿的画差不多的也行,反正只要我爸不发现就行,拿出去先问问价吧。我最近也缺钱,前些日子去二七剧场,被五颗松还有二炮那几个院儿里土八路给轰了,哥儿几个正打算哪天得把脸找回来呢。
远征问因为什么给让人给毙了啊?北北说小事,就是到二七剧场看革命舞剧,新编的,《红色娘子军》,遇到几个大喇1在门口等人带进门,哥几个凑了半天凑不出票钱来,眼见着让西边院和二炮的那帮人给呲了,弄得三区哥几个挺跌份的。不知道哪来的几个新圈子,盘儿特亮,哪天咱一块逛逛去。远征说行啊,我最近也是闲的没什么事,反正农场活也不多,逮功夫我就请病假回来找你们。
正说着,楼道里一阵叮叮哐哐的脚步声,紧跟着是一阵门铃的乱响,北北说,得了,匪军来了。远征说匪军,这怎么说的啊?北北一边叫南南去开门,一边告诉远征,说见了你就知道了,跟md匪军一样。
门开了,进来几个十七八的小伙子,为首的一个穿着一身将校呢的军装,就是肩章领章都拆掉了,衣服也因为大了一号显得有点滑稽,脚上则是一双明显穿了有些年月的旧三接头皮鞋。后面那几个,则都是穿着新旧不一的军装,或布的,或的确良的,有的还敞着怀,猛一看还真象电影里溃败的国军。
北北和来人打过招呼,给赵远征和赵远洋兄弟介绍说,这是我们三区的老大,大名李长胜,这是西城的赵远征和赵远洋,以后大家认识了,就是自己人了。
李长胜先一屁股斜靠在沙发上,歪着头看了一眼赵家兄弟,说北北你什么时候跟胡同串子搅和到一块儿了?赵远洋一听这话,噌的一下就窜起来,说你丫说谁呢这是?谁nmb是胡同串子啊?
南南赶紧着上前拉住远洋,说误会误会了,长胜哥,他们是自己人。北北一旁也悻悻的说,是啊长胜,这北京城里能人多着呢,不止西长安街这一片儿,说不定你老爹,前两年还得给人家祖辈沏茶倒水呢。
李长胜边上那几个人看见远洋那个动静,本来也想围上来,一听北北这话,都不动了。李长胜有点不忿,说这nb吹的有点大了吧?北北说还真不骗你,西城不光是小平房,西城可还有不少小洋楼呢,人家远征远洋的姥爷,可是给配了洋楼的,就冲这个也比你老爹级别高吧?
李长胜又切了一声,说级别再高不也得靠边站?谁敢跟军工队叫板?北北说算了算了,反正都是自己人,见了面呲这个有意思吗?都少说一句吧。
远征这才接过来,说行了远洋,你也消停点吧,别一点火儿就着,你还真想从西城打到海淀啊?李长胜听了,说怎么着,这小孩看意思还是一干将,得了哥哥今天看走眼了,以后有事跟哥招呼一声啊,别的没有,人咱有的是。
南南示意了远洋一眼,远洋也就不再多嘴,跑到一边摆弄南南做的崩弓子去了。李长胜看了看这摊了这一屋子一地的画稿,说怎么着啊北北,这些都是你爸画的?北北说大部分是我们家老头儿平时练着画的,也有几张是他们一块那几个人互相送的,这不是远征打算弄几张送给他在农场的领导,日后请假回城行个方便。
一边说,北北一边招呼远征把那些画都收拾起来,说等会你随便拿两张走就是了。远征也会意的说,是个东西就行,那帮也是大老粗,跟他们说是中央首长画的,回家都得贡起来。此话一落,一屋子人哈哈大笑。赵远征和赵远洋兄弟,从此就和西长安街以西的这些大院孩子们,开始了二十几年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
1大喇——喇,北京新土语,指出卖色相和肉体的放荡女人。“喇”的前边加上一个“大”字,是强调其名气和“宰人”的狠劲儿。考证“喇”的词义,与“拉人”有关,是“拉”的音变。(90年代时还在用,基本上是指那些在外面混的,或许还有正当职业的,思想开放前卫,男女关系随便,做事泼辣,性格刚烈的女子。钱这个事,如果都是哥们,谁跟谁啊,花男人的正常,给男人倒贴的也正常,总之就是一些不那么循规导矩的真性情的女子,女王范儿的。)
就在赵家兄弟走出胡同的时候,北京城的地铁开通了。地铁上面,护城河有的地方盖上了盖儿,有的地方修上了桥,变成了围绕着旧城的二环路,千年的北京城,一下子变得宽广起来,旧城和新城终于连成了一片。
伴随着城市的这些变化,原先生活在旧城中的老北京们,这才把视线从这个城市中央的那片红墙绿瓦,那个被全中国人民视为权力中心的神秘的临水深宅,转移到城外这些青砖水泥搭建的一片一片的新兴的国家机构上,老北京们这才发现,短短二十年间,这个国家已经变得如此强大,而这个国家的国家机器又是如此的庞大而有力量,与旧时的北平相比,作为这个城市原有的主人,他们原来是被遗弃的。
从建桥修路开始,城内城外,各城区之间这些无所事事又无处可去的少年们,借着各种原因引发了大大小小的冲突与摩擦,慢慢的也按区域或是私交的远近,形成了一个个大小帮派,九龙一凤啊,大小地主啊,这些带着旧社会帮会色彩的浑名,就象一个个接头的暗号,成了民间流传的代表着不安份的传说,但个中究竟如何,倒是没有几个人真能说得清楚。
在不停的冲突与调和中,赵远洋与郑南南做为新旧两派街头少年的信使,沟通着城内城外的各种不同意见,结交的人物越来越多,见识也越来越广,但是始终这两人在各自兄长的看护下,一直在各派势力之外游离着,处于谁都给面儿,但是谁的帐也不买的状态,别有一番悠哉游哉的味道,有时候连他们的哥哥赵远征和郑北北,也不得不感叹,真有事的时候,不找这两个小怂儿还真不行。
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城不但经历着城市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撞击,让人们更加感受到冲击的,是大洋彼岸,那个让中国人爱恨交加的国度的代言人,尼克松总统,竟然来北京访问了!老人家不但亲自接见了这位稀客,双方还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很快的中美发表了联合公报,当这份公报在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上散发的时候,引来了大量人群的轰抢。人们争先恐后的着,希望从字里行间读到一些信息,一些能让未来更加宽阔,更加美好的信息。人们不知道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形容自己内心的这种期待,虽然这个国家在十几年前还和我们打过仗,但是似乎没有人,抵制这种关系的改善,以及这种改善带来的种种可能性,即便是在双方的信息隔绝了二十年之后。
消息传到四面八方,当那些远在边疆山寨的知识青年们读到这一新闻的时候,有些人甚至激动得跳起了从上一辈那里偷学来的伦巴舞,欢快的用嘴和手指伴奏着,他们开始怀念远在家乡的大城市生活,开始向往父母口中描述过的那个穿高跟鞋和西装的年代。一些有心的人,甚至于偷偷学起了英语,为那个不知何时才能到来的时刻做着准备。
而偷听短波的美国之音,似乎已经不象过去那样罪不可恕,反而成为了年轻人中的一种时髦,购置新型的半导体收音机,成为了生活中的前卫消费。由于此类商品的价格几乎等同于一个中等收入家庭的月收入,因此促生了大量的半导体爱好者,二极管三极管这些词成为上进青年的口头禅。再过了二十年,当音响开始流入到普通家庭的时候,这些人升级了,变成了hifi发烧友。但是最终,他们都输给了数码科技,物理记录的声音慢慢的变得遥不可及,胶木唱片也尘封在被遗忘的角落,带着当年的激情和故事,被遗忘了。
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那个被我们称为一衣带水的狭小国度,在几十年前被顽强勇敢的中国人赶走之后,居然也回来认错了!不仅如此,而且还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原谅,从此成为我们的友好邻邦,这一事件,被称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又过了十年,这个高速发展的友好邻邦,从商品到文化,对这片神奇的土地再一次实行了一次大蚕食,与其说蚕食,倒不如说秋风扫落叶更贴切,所有的人似乎都忘记了几十年前的那场残酷的杀戮,直到这个友好邻邦没落了,这事才又被国人想起来,而且有事没事就得嚼巴嚼巴,以显得自己尚有血性。
当这些来自首都的好消息一波一波传来的时候,那些曾经在领袖面前表过决心发过血誓的有为青年们,终于在贫下中农的热炕头儿上坐不住了。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招工、升学、病退等等,各显神通,通过各种途径回城。任何一个城里的工作机会,哪怕是曾经在这些城市人里被视为最低贱的清洁工、售票员,都会成为知青们疯抢的对象。而行贿受贿,在那个年代,被广泛的称为“走后门儿”。至于人情债肉偿,也不是二十一世纪的发明,为了一个招工名额滚上村支书那连床单都没有的大火炕的有为女青年们,在哪个知青点儿没有发生过?所以多年之后,他们的子女为了钱为了房子为了出名,再滚多少床单也不是什么让人惊奇的事情。
当知青点儿的人越来越少的时候,咱们的常四哥常遇冬,后来改大号为常卫东的传奇人物,终于也熬不住了,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不辞而别,扒上一列客车,一路上和女乘务员闲b蛋扯,蹭票回了北京,回到了西城二环边上的常家小院。
注:中美上海公报
中日邦交正常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