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涓迅
|类型:社科·自然
|更新时间:2019-10-06 14:06
|本章字节:11470字
胡华曾经说过,“烈士们用鲜血书写了他们的斗争史,我们要用烈士的精神来从事这一崇高的工作!”他正是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这一承诺。由于胡华的以身作则和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中共党史人物传》因其较高的编写质量和学术价值受到国内外的好评和肯定。有学者指出:“《中共党史人物传》是一部史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多卷本传记,是党史人物研究爱好者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它为党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进行党史教学的一部极有价值的参考书。”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的玛丽琳·列文博士发表专文评介《中共党史人物传》说:“它是关于中共领导人生平的重要而有价值的史料宝库,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的一个典型。”英国学者安东尼·库根在给胡华的一封信中指出,这套丛书提供了许多80年代以前“难得的原始资料”。
1986年,由《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博览群书》杂志和北京新华书店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全国优秀畅销书评选中,《中共党史人物传》以其销售量和在广大读者中的良好声誉而榜上有名。胡华也荣获优秀主编奖。新华社为此发了消息,并说,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主要以发行情况为依据的图书评奖活动”,发行量反映着读者对某种图书的认可和喜爱的程度。大型丛书《中共党史人物传》成为全国畅销书,对主编胡华来说,这是最高的奖励。
1987年7月14日胡华与彭明、戴知贤飞赴哈尔滨,出席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举行的第十五次《中共党史人物传》审稿会。7月15日,胡华主持审稿会全体会,他在讲话中说:“首先感谢黑龙江省委、省党史委、党史所在精神、物质、人力上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大的支持!感谢各位远道而来,牺牲休假,参加艰苦的脑力劳动。特别感谢去年我患病期间,大家对我的热情慰问!使我很感动。人物传截至今天,编到了37卷,出版32卷,830万字,415个传。这是党和人民支持,大家用‘尽义务’的精神,不计报酬,勤奋努力的成果。这套书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了缅怀先烈,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为了使后人不忘过去,做出了重要贡献!‘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的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新华社、中央广播电台、电视台,在七一前都发了报道,指出《中共党史人物传》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最好教材。去年8月两万种书评选,获优秀畅销书奖。
“陈云同志给予题字。许多领导同志都题字鼓励。中央领导很重视。乔木说:
‘出齐了30卷,要了解其经验。’人民日报开有党史人物专栏缩写传记;传记写作者陆续评上高级职称,被本单位重视了;现在美国各大学均有一两套在阅览室;密西根大学要翻译;欧森伯国家图书资料中心已摘译成中共人名录。美国学者尚苦于个人买不全。有多国进行摘译,西德、英国都进行了摘译利用。
“林如莲写博士论文,为人物传还写了诗。弗里曼、马丁·塞奇说,从《邓子恢传》了解了合作化问题。昨晚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七七事变》也从《萧明传》、《张克侠传》了解了许多史实,摄制组聘请我和张友渔担任他们的历史顾问。”
胡华还总结了编写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办法,对审稿人员提出了更严格、更具体的要求。他说:“这套人物传尚未出现大问题,但有些具体问题:1写作者互相不能合作或者合作不力;2个别史实还有争论;3最近严重问题是审出的稿子错字、错标点多,引语错,一篇传记出错处够几十处。造成这种情况有客观原因:稿本乱,有的未抄清,有的抄清后未看,有的作者本人未校。杭州审稿会我和彭明旁骛太多。武汉会议有的同志走得早,有的未到,遗留问题多。我想昆明会议,办班也分散了一些精力。像晋祠会议、福州会议、镇江会议环境安定,所以能抓紧细改。因为稿源水平太不齐,我们又不能不用。主观原因:本应精雕细刻,因环境一动荡,造成看稿不细致。大家都有很高学术造诣,不过我还是重复强调一下,一定要逐字逐句细抠。做到‘齐、清、定’。不要快速看一遍改几个字,批几句话,打几个问号。怀疑的要查工具书。我们要对前人负责、对后人负责。既认为是传世的书,就要细抠推敲,以免错误流传国内外和后世。
“传文,何者留,何者去,要慎重。传主从事党的活动重要情节、以至描述可保留。只删其:1青少年时期部分;2历史背景关系不大的部分;3建国以后日常工作部分;但重大斗争仍要保留。4流水账式的资料堆积部分;5文句重复、同义反复,非本人事的枝蔓部分。
“要求‘信、达、雅’,要敢删,敢下手。但要用蓝墨水删改,不要涂黑,不准确要查。不通句子要改通。不适当的字,过多的形容词、成语要改。有些不惜重写,但不要把本人革命活动主要情节也删掉了。要显得有血有肉,有生动性。
改的字、标点要清楚,以免难抄。不要写草书,字迹要规范。改过后要看一遍,至少把改处看一遍。常发现改了后文句不连。改处有错漏字,我自己也如此。杭州会议送来75万字,我去夏看了近一个月,很累。武汉会议三分之一未复审,我回京审改也很累。这次每人约三四篇稿,一定细致,共一百零一篇。凡是退修稿、退稿要详写较具体理由,请组长交副主编、主编过目后再处理发出。
“本次审稿会工作日程:15日—25日,去掉18日周六休息、参观,要坚持专心工作,保证时2个单元至3个单元的工作。工作时希望不多聊天,不打扑克。身体如好,工作3个单元。我们提倡勤奋刻苦但也不要过劳。体弱的晚上可休息看看电视。晚饭后散散步、上上街。但不要去影响别人工作,不找别人去聊天,使别人不能工作。23日晚搬家到花园村。28日到月底收尾时再休息。如休息,自愿组织参观。不搞公费旅游远处。我们双增双节,保持我们勤俭办会的好传统。自费自愿到哪里去与金、唐两位商量,如镜泊湖,会议无力也不能承担。
下次审稿会,广州杨世兰组织,25人。明年石家庄也25人左右,可能还要开常务理事会一次。
“何老有病,我要将这里情况报告他。谢谢大家的辛苦,我们互相勉励做出榜样来,每到一地都要给人好榜样。苏州会议招待所说,没有见过你们这样用功、这样好的人。要坚持这个传统……这次送来107篇,200多万字……稿子只要基础好尽可能改好,不要大量退回去……这套书的价值在于新,在于深化,即篇篇有新材料。有对一位历史人物的系统的深入化的材料,这些珍贵材料要保留,这要请大家注意。”胡华在这次审稿会上审看出《瞿秋白传》、《范文澜传》、《刘伯承传》、《毛福轩传》、《唐铎传》、《吴先民传》,共20余万字。其间于22日为省委党校、省党史学会讲课《党推动领导卢沟桥抗战》;7月24日上午,举行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部分常务理事会。会商:1本年12月举行广州审稿会议;明年5月举行石家庄审稿会议;2后十卷要组织大稿,要开各地审稿会。27日,胡华为黑龙江省史学会作报告《美国对中国的研究》。审稿会其间,胡华每天除不断接待各界来访,还发出向何长工汇报和致何定华等关于人物会工作的信函……27日,胡华接北京家中电话,告知老母亲病危。他28日下午2时飞返北京,途中他还带着要继续审看的《关向应传》、《刘鼎传》、《曾山传》。回到家中,92岁的老母亲已经奄奄一息,似乎在等待与儿子见最后一面。胡华亲喂老人几口西瓜汁,母亲喝下后溘然长逝。一起在哈尔滨参加审稿的陈瑞云教授回忆:“提起哈尔滨审稿会,印象最深的是胡老师的母亲病了,审稿会还没结束,他不得不回北京。我的记忆里,还保存着胡老师离开哈尔滨那天的情景。清晨,胡老师动身前,大家前去送行。胡老师在他住的房间,坐在床铺上收拾行李,同时嘱咐审稿会的一些事,神情沉重、焦虑。他既急于回北京照顾病中的老母亲,又牵挂着这边的审稿工作。后来得知,风尘仆仆的胡老师赶到老人身旁时,病危中的母亲见到了儿子后,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1987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校庆并颁发首届“吴玉章奖金”。该奖是面向全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奖;主要奖励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优秀人文社会科学论著,旨在促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胡华主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荣获“吴玉章奖金”历史学一等奖。评委的评语称:“这套丛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它继承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传统,根据大量档案、报刊资料、回忆录和调查访问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简洁生动的文字,叙述众多传主的生平事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无论是从提高对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能力来说,还是对广大干部和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来说,这套丛书都有着一般党史著作所不能代替的作用。这套丛书由于立传的人物众多(包括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方面),不仅使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都得到反映,而且读者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事件的内容和意义。其中,很多传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有的还解决了党史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1991年6月29日《人民日报》第1版刊登《我党历史上一代英豪名垂青史(中共党史人物传)出版50卷收录628篇631个人物》,文称该丛书:“成为目前收录人物最多的一部现代革命人物传记,填补了中国现代史学中没有系统纪传体史书的空白……全书以编年记事,记人,语有本,言有据,不溢美,不诿过,秉笔直书,发掘了党史、军史上大量新史料,订正了公开出版物中一些不准确的论断和错讹记述,使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一代英豪名垂青史。读者可以从这一鸿篇巨著中看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及其战友、学生们的音容笑貌和他们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宋平、王震、刘澜涛等写信祝贺这一丛书出版50卷。陈云为丛书题写了书名,李鹏、李先念、聂荣臻、薄一波、胡乔木等分别题词。萧克、陈丕显、耿飚、叶飞、马文瑞、邓力群、宋木文等出席了今天的座谈会。全书由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辑,全国28个省区的千余人参加了编写工作。胡华教授任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彭明在《(中共党史人物传)50卷编后感言——并纪念主编胡华教授》一文中写道:“看完《中共党史人物传》第50卷的最后一篇稿,不由松了一口气。
这部丛书的主编胡华教授生前嘱托的一个任务,总算代他完成了。我和胡华同志相识40余年,他是我的老师;尤其是最后10年,为帮他看《中共党史人物传》
的稿子,每次审稿会(一年两次)总是与他相伴而行。
“1987年11月下旬,他去上海动手术,我去广州参加审稿会。在审稿会上接到他致全体编委的信,信中更多的还是谈人物传,希望编委们一定要把50卷的计划完成。
“《中共党史人物传》分三级审稿制:初审、复审、终审。每篇文章都由胡华同志终审。胡华同志逝世后,即由我代他终审。我是以一个学生的心情,替代老师从事这项事业的,所以每次签字时总是小心翼翼地在后面写上一个‘代’字。
我曾一再表示:50卷是一部整体的丛书,我们绝不能变动主编的名字,如果变动的话,我就退出编委会。其实,这时已编完44卷,未完的仅有6卷了。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在1991年5月发完了最后一篇稿子,并于‘七一’前出书,以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总之,50卷书,数百个传记,得来实在不易。首先,应归功于那些创造了历史的杰出人物,没有他们过去的实践,也就没有今天的认识。其次,应归功于那些不辞劳苦、到处寻集资料、刻苦钻研的作者。有的作者为了写一篇传记、完成一个课题的调查研究,不惜踏遍千山万水,其精神是十分感人的。特别应该感谢的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几位作者,提供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的几个大传,为50卷形成一个良好的收尾。再次,编委们的辛劳,也是值得一提的。在审稿期间,他们日夜操劳,逐字逐句审改稿件,费尽了心血,有的编委(如武汉湖北财经大学的廖鑫初同志),就是为此献出了生命的(在审稿期间心脏病发作猝然去世)。
“最后,我们不应忘记的是主编胡华教授。从1980年至1987年,他先后主持了14次审稿会。每次经过初审、复审后送给他终审的稿子都有50万字至70万字。他每天工作都在10小时以上,往往夜已很深,他仍伏案精读、细改。工作结束不了,他只好把大量的稿件带回学校继续完成。多年来的假期的大部分时间,可以说都贡献在这一事业上。就在他逝世的前一年暑期,我和他一起到大连度假。
他仍然日夜看稿改稿,以至操劳过度,肠胃出血。而那时我还不知他已身罹绝症……”
陕西人民出版社编审郭洛夫回忆胡华道:“作为这套大型丛书的责任编辑,我有机会能在这位蜚声中外的著名专家直接指导下工作,感到十分荣幸。8年相处,目睹耳闻,他那坚定的党性原则,鲜明的政治立场,精深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饱满的革命热情,拼命的工作劲头,崇高的思想品德,无私的奉献精神,给我留下极深刻印象。”“《中共党史人物传》50卷出齐之间,胡华教授已作古三年有余。当庆贺的喜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老一辈革命家的赞誉、海内外学界的推崇、各种新闻媒体的评荐一齐涌来的时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
这套书能够出下来,能够有了今天的气候,能够赢来‘功德无量’(刘澜涛题词)的美誉,首先是它选了一位学贯中西、尽职尽责的好主编。”一直参与《中共党史人物传》审稿工作的编委、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翟作君说:“从1979年到1987年八年多时间里,胡华老师为主编《中共党史人物传》
这套大型丛书殚精竭虑、废寝忘食。这套丛书是胡华老师晚年事业中的一座丰碑!
他在八年时间里完成这样一部辉煌巨著,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就是继续了党和先烈的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精神。这在胡华老师的身上完全体现了出来。这种精神也永远鼓舞着我们奋勇前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首道书赠胡华条幅称:“赤心写党史,妙手传群英。”王老用十个字高度概括了胡华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力旌群英所作的贡献。
朴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