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克曼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1:14
|本章字节:4066字
1824年2月25日,星期三
(诗的形式作用巨大;经历丰富是个“大便宜”)
歌德今天给我看了他两首极有意思的诗,两首总的倾向都高度伦理化,但一些个母题却自然、真实得毫无保留,以致世人很可能习以为常地称其为不道德的诗。也正因此吧,他把它们密藏起来,不打算公诸于众。
“倘若智慧和高度的教养能转变成公众共同的财富,”他说,“那当诗人就太美了;他什么时候都可以彻底真实,不必害怕说出最精彩的话。可事实上他经常不得不有所节制,有所考虑,他的作品会落到各式各样的人手里;他因此有理由顾忌,别因为太坦率引起多数好好先生的反感。还有时间也是个古怪东西。它就像暴君似的喜怒无常,对同一个人的言语行为在不同时代会表现不同的脸色。古希腊人允许说的话,我们再说就不合适;莎士比亚强健的同时代人感觉美妙的事物,一八二○年英国人就不再受得了,所以新近就感到有出版一种莎士比亚家庭版的需要。”
“还有形式也影响很多,”我补充说,“两首中的一首音调、格律都合乎古代规范,引起反感的可能小得多。另一首诗相反,音调、格律都是阿里俄斯托的,就麻烦得多了
阿里俄斯托(arioso),15世纪的意大利诗人。
。内容是一次现代历险,语言也现代,于是便无所遮掩地直通通进入咱们的现实,一些个大胆的细节便显得肆无忌惮多了。”“你说得对,”歌德回答,“在不同的诗体格律里面,蕴藏着各种神秘而巨大的效果。比如我的《罗马哀歌》,如果有人将其改译成拜伦《唐·璜》式的音调和格律,那它的内容必定也跟着变得十分粗俗。
《罗马哀歌》是歌德用古希腊庄严的哀歌体写的组诗,记叙诗人旅行意大利的经历,诗中不乏***描写;拜伦的《唐o璜》是一部讽刺诗,同名主人公为好色之徒,诗体格律和语言活泼、流畅、讥讽但也显轻佻。
”…………
接下来歌德回顾了历史,谈了许多普鲁士军队在七年战争中的情况,说在腓特烈大王的带领下这支军队所向无敌,因此变得骄纵自满起来,结果后来在许多大战役中吃了败仗。所有的细节他全历历在目,我称赞他记忆超凡,实在幸运。
“我占了一个大便宜,”他接着说,“能出生在这么个世界风云际会,在我漫长的一生中重大事件层出不穷的时代:先是七年战争,然后美国脱离英国独立,接着又来了法国革命,最后才是整个拿破仑时代直至这位英雄覆灭,以及随之发生的种种事变,我成了亲身经历这一切的历史见证。这样一来,我的观察结果和看法就可能与人完全两样;现在才出生的人只能通过书本了解那些重大事件,也就弄不明白它们是怎么回事。
“往后的一些年将发生什么,完全无法预言;只是我担心咱们不会很快获得安宁。世人生性可不谦虚知足。只有使人性变得完美,现实也才可能完美;实际是将无休止地动荡摇晃,一部分人受苦受难,另一部分人安乐享受;自私和妒忌这两个恶魔将永远作祟,党派之争将没了没完。
“最明智的办法是人人各司其职,生来适合干什么,学习过干什么就干什么,别去妨碍他人干自己的事。鞋匠就该守着他的楦头,农民就该扶着他的犁头,君主呢,就该懂得治理国家。”
随后歌德又谈起法国的报纸,说道:
“可以让自由派人士发言嘛,因为如果他们讲的有道理,别人就乐意听。但是保皇党手握重权,就不宜讲话,而必须行动。他们不妨调遣军队,砍人脑袋,让人上绞架,这都是他们的权利;可要在公开发行的报纸上否定别人的意见,为自己的举措辩护,就有失体统啦。除非读者全都是君主,否则掌权者还是别发议论为好。
“至于我过去的所作所为,”歌德接着讲,“我总自认为是一个保皇派。让别人爱讲什么就讲什么,我呢,认为怎么好便怎么干。我了解自己事业的全貌,知道自己的目标所在。要是我独自犯了错误,能够重新将其挽回;可错误要是三个人和更多的人一块儿犯的,那改正就不可能了,因为人多不同的意见也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