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屋后的湖

作者:黄复彩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46

|

本章字节:3454字

屋后有一片湖,一片很大的湖。


关于这湖的名字,至今有多种说法。一说“慈堂湖”,大约跟佛教沾点边。一说“祠堂湖”,这一说多半出自大通第一大姓佘姓家族后人。说当初他们先人造佘氏宗祠时,为了让宗祠的位置建在一个理想的高度,就在这附近筑起一座山。如果这不是传说,单从湖的面积来看,这浩大的工程虽然比不上八达岭的长城,至少也是一个北京万寿山的缩小版。大多数大通人称这片湖为池塘湖。当然不是唐人诗中“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池塘,也不是东晋人诗中“池塘生春草”的池塘。它其实是一片湖,一片很大的湖。站在湖对面的山上,你会看到一条街都被映在了湖里,而站在湖这边看湖那边的山,整个山的倒影,包括老天主堂以及那一片建在山边的房屋也都在这湖里了。


但凡湖,多半是静止的水,但这湖里的水却是活的。这是因为它有两条通江的水道,到发水的季节,青通河里的水倒灌进湖里,就像给池塘湖来一次大换血,除了汛期,湖里的水总是清得见底,给人的感觉,口渴了,掬一捧立时就能喝下肚去。


前有青通河,后有池塘湖,这是上苍对大通人的恩赐,也是大通人特有的福气。


一般说来,大通人吃在青通河,用在池塘湖。池塘湖边有无数块麻条石,白亮而又光滑。每天清晨,差不多一个镇的女人都集中在湖的周围,池塘湖里就会传来一片清脆、激越的棒槌之声,这棒槌之声传到对面的山上,再折出一片回音,池塘湖于是就整个地活起来,动起来,也唱起来。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一位姓陈的镇长看中了池塘湖,他有意将池塘湖打造成一座风景区,他要在湖中建一座小岛,盖一座亭子,在岸边植上垂柳,建一座拱桥。但他的构想遭到一片批评之声。不甘寂寞的镇长把他的念头转而投往街道的改造上,他调来一千多名当时被管制的分子,这是一大批不花钱的劳力,于是,那大半年时间里,古老的街道上棰凿之声响彻入耳。五十多年过去了,那几万块挤压在一起的麻石方砖居然没有一块松动。当年的镇长以及那一千多名无价的劳动大军为大通留下一条坚固平整的道路,也是一条让很多当代人汗颜的工程,从佛的角度,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时,每到夏天,趁着父亲不注意,我就会溜进湖里。我也就是这样在与父亲的斗智斗勇中成为一个游泳好手。湖里总有永远也钓不尽的小鱼小虾,随便找一根竹杆,拴一根棉线,再弯上一根钩针,钩针上粘上面筋,要不了多少时间,柳丝上便有了长长的一串游鲳鱼。


还有扳虾,拆几块纱布口罩拼成一面面小罾,用竹杆撑持了,再放些炒熟的米糠,沿着河边一溜地摆下去。于是,你就只须沿着湖边来回地跑着,不停地打捞那些小罾,你就会有一个收获的黎明。菊黄秋夜,执一盏马灯,然后就静静地候在湖岸边,就像传说中的姜太公,要不了多久,那些河蟹便会从水里横横地爬上岸来。


冬天的湖上有一层厚厚的冰,约几个伙伴踩着噼叭作响的冻泥在河边撬冰砖玩,不时捡块石头朝冰上扔去,那石头像一只贴着水面飞行的水鸟,一直滑向远处的水中。有时,在冰面上砸一个窟窿,运气好的话,会有一尾憋急了的鱼蹦上岸来。


有一次,我目睹一个同学的父亲戴着手拷被人押到池塘湖边,是有人举报说他家里藏有一支驳壳枪,民兵们将他的家翻了一遍又一遍,仍然一无所获。在再三的逼问下,他只好说,他把枪扔进了池塘湖。我看到有人狠狠地给了他一巴掌,他蹲在地上痛苦哭了起来。民兵营长接着发出命令,让放干池塘湖里的水,以找到治这人死罪的证据。但当时正是发水的季节,那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后来知道,这一切都因为他小儿子玩的一种用钢管做的弹簧玩具枪惹的祸。


池塘湖里的水不算太深,但每年却总要吞进去一两个冤魂。有一些夜晚,从河边会传来一声声“喊魂”的声音:“回来啊,不赫哟……”我母亲也这样为我喊过魂,那多半是在我因高烧而说着胡话的时候,听着母亲的声音,我在一片昏诞中就想,我的魂究竟丢在哪儿了?


直到今天,只要我回到大通,我仍然喜欢顺着那条山边小路慢慢地走着,看着那一波绿水中倒映着的山或街道,我为当年的那位镇长为我们保留了这湖的一片原始而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