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复彩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8 02:45
|本章字节:1898字
有一种职业,怕是不会再有了——我想起修钢笔的蒋先生。
那时候,元珠笔还没有问世,钢笔的流行,代表了一个人的文化,体现了一个人受教育的层次。有一种说法:“三支笔,大学生;两支笔,中学生;一支笔,小学生。”当然是调侃的说法。
我是直到小学四年级才用上钢笔的。一支“新农村”,宝贝得很。偶尔,钢笔不下水了,笔管坏了,是不敢轻易扔掉的,便去找蒋先生。蒋先生是一个修钢笔的人。
蒋先生长年在老百货公司一带支着一只三角架,架子上摆着修钢笔的箱子。箱子是蒋先生自己设计的,箱子打开,成了壁挂,壁挂上挂着各色钢笔:金星,英雄,新农村,各种牌子的都有。蒋先生修钢笔,也卖钢笔。蒋先生的钢笔字写得很好,这也算是他操持这门手艺的一种广告,再加上他是街上唯一修钢笔的人,他的生意一直很好,蒋先生也就是凭着他的手艺养活了一大家人。
蒋先生浙江宁波人,与流亡到台湾的老蒋算是本家。但他并未沾到老蒋的光,所以后来的历次运动中也就没有受到老蒋的牵连。这与蒋先生的为人有很大关系。蒋先生为人和善,有一次我在写作业时,一只皮球砸到我的手背上,手一抖,钢笔落在地上,笔尖被折弯了。我知道这支钢笔来之不易,当时吓得半天回不过气来。我去找蒋先生,蒋先生很快便替我修好了,我给他钱,他说,笔尖并没有损坏,我只是替你校正了,算不上修理,费用也就免了。我与蒋先生的交往只此一次,就像我与他的两个儿子的交往一样,都是淡淡的,却留下印象了。
有一阵蒋先生不修钢笔了,据说是被税务局招去做了出纳。但很快,蒋先生又坐到那修理钢笔的摊子前。蒋先生觉得,同经济打交道不如做自己的老本行。蒋先生去税务局的那段时间,替代蒋先生的是他的夫人,一个个子高高的女人。七七事变后,鬼子一路进攻,终于打到江南,正在芜湖读书的蒋先生跟随一支跑反大军来到重庆,蒋先生与蒋夫人是在逃难途中认识的,两位长子均生于重庆万县,兄起名万生,弟起名万山。
在大通街上,蒋先生虽然背景复杂,却能绕过一次又一次政治运动,可见他是一个精明人。他的两个儿子承继了父亲的品性,各以其文化与德行立足于社会,这是蒋先生教导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