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B(4)

作者:刘莹

|

类型:生活·百科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08

|

本章字节:12726字

韩信率领一支数万人的汉军渡过黄河,连着打了几个胜仗,活捉了魏王魏豹,然后挥师进攻河北的赵国。韩信孤军深入,战线长,后援不接,最怕持久,力争速战速决。于是韩信看准时机,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与赵军打了一仗。


井陉口,道路狭窄,地形险要。韩信率军到来之前,赵王赵歇和赵军统帅陈余就聚集了二十万军队,抢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势,筑起了防御工事。韩信就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当天半夜,就命令部队:准备出击。他选拔了两千名轻装骑兵,让他们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的红色旗子,从小道悄悄地爬到赵军大营背后的小山上隐蔽起来,并交待他们说:“等到赵军全军出动来追赶我们时,你们就立即冲进赵军的营里,拔掉他们的旗帜,竖起我们的旗帜。”他还让身边的将领给士兵们送些干粮去,说:“今天在打败赵军以后,再开饭。”


接着,韩信又派出一万士兵,出了井陉口,背向泜水(河名,今叫槐河)列成阵势。赵军官兵望见汉军这个架势,都笑韩信不懂兵法,更加轻视汉军。到天明以后,韩信高举帅旗,敲响了主帅的战鼓,率大军大模大样地出了井陉口。赵军立即离营出击,双方打了很长的时间。这时,韩信装着打败的样子,扔掉军旗和战鼓,向背河列阵的汉军军营逃去。赵军见韩信败退,想就此一举全歼汉军,果然全营出动,争着抢夺汉军的军旗和战鼓,争着追赶韩信。这时,韩信等已经进入背河扎营的阵地,前临大敌,后无退路,人人拼死求胜,舍命拼杀。


赵军久战不能取胜,就想退回自己的营中,可是赶到营前一看:韩信事先派出的两千骑兵早已占领了这座空营,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插上了两千面汉军的红旗。这一来,赵军士兵十分惊恐,误以为汉军已经把赵王及其身边的将领都活捉去了。于是,赵军大乱,纷纷逃窜;韩信乘机猛攻,两面夹击,大败赵军,杀了陈余,活捉了赵王。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就引申为“背水一战”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决一死战,决战决胜。


班门弄斧


班:指鲁班,我国古代著名的木匠。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个名叫梅之涣的读书人,有一次,他来到采石矶(今安徽当涂境内)凭吊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墓时,看见墓前不少自命不凡的人写满了诗句。他想李白本是一位大诗人,竟有人在他的墓前胡乱题诗,实在有点太不自量了,于是就写下一首绝句,讥讽这种现象。这首绝句共有四句。


采石江边一堆土,


李白诗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


鲁班门前弄大斧。


采石,系指采石矶这个地方,当涂县牛诸山下,一块突入江中的大石头;鲁班,春秋时候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人,又叫鲁般,姓公输名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有极高的建筑和雕刻艺术,被尊为木工行业的祖师。


诗的大意是:采石矶这个地方有一个坟墓,那里安葬着名垂千古的大诗人李白。多少年来,好些人都到这里来题上一首诗,这不就象在鲁班门前卖弄大斧一样,是自不量力啊!


后来人们就以“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多用来嘲笑自不量力,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病入膏肓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左传·成公十年》。膏:(音gāo高);肓(音huāng荒);我国古代医学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


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冤杀了大夫赵同和赵括以后,心里一直很不安。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天夜里,景公在蒙眬中,看见一个披头散发的大头鬼,朝他走来了,指着他叫嚷着:“你无辜地杀了我的子孙,我要报仇!”景公吓得急忙藏进卧室,大头鬼跟着破户而入。景公大叫一声,醒了。


从那以后,他就得了重病,全国的名医都看过了,还是不见效。他就派人到秦国去请医生。秦桓公就派了一名医术很高明的名叫缓的医生,专程到晋国去给景公医病。


医生还没有到,景公又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他在昏昏沉沉中,梦见从他的鼻孔里,钻出两个一寸长的小人,站在他的枕头边谈话。一个说:“那个医生的医术很高明,他会伤害我们的,你看我们躲在哪儿最好?”另一个说:“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这话是说:我们到横膜上面,心脏下面,他就没法治咱们了。


正在这时候,忽听有人高喊:“秦国的医生到了!”


晋景公睁开眼睛,果然医生来了。那位医生看了景公的脸色,又细心地摸了脉,摇摇头说:


“这病无法治啦!因为病在横膈膜的上面,心脏下面,用灸法攻治不行,用针法治疗达不到,汤药也不行,无法救治了。”


景公听了,想起刚才做过的梦,点点头赞许地说:“你真是一位高明的医生啊!”于是就送给医生一份厚礼,送他回国去了。


没有过几天,晋景公想吃新收的麦子。手下的人给他烹调好后,还没吃,只觉得肚子胀,便走到厕所去,终于跌在那里死了。


后来,人们便把这个故事,概括成“病入膏肓”,这个成语,用来比喻病情到了无法医治的程度;也用来比喻事情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逼上梁山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水浒传》。


北宋末年,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猛烈地冲击着以宋徽宗赵佶、太师蔡京、太尉高俅等为代表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集团。《水浒传》就是以描写这些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的长篇。它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水泊梁山英雄人物,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水浒传》的作者,一说为施耐庵,一说为罗贯中,再一说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次。施、罗两人均为元末明初人。


林冲是梁山农民起义军里武艺高强的头领。他原是高俅的部下,任八十万禁军的教头。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在五庙看上了林冲的妻子,就想陷害林冲后霸占她。后来高俅以要看林冲的宝刀为名,把林冲骗入商议军机大事的白虎节堂,又以林冲带刀闯入白虎节堂图谋寻刺的罪名发配沧州。在充军沧州的路途中,高俅吩咐两个解差在野猪林杀害林冲,被鲁智深解救。林冲到沧州后,被分配去管理草场服劳役,高俅又派人放火烧场,妄图烧死林冲。这时,林冲知道自己的妻子早已自杀,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便拔刀杀死了高俅的帮凶陆谦,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上了梁山加入了农民起义军。


根据这些故事,后来人们便概括出“逼上梁山”这个成语,比喻被迫进行反抗;也用来比喻不得已去做某件事。


暴虎冯河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诗经·小雅·小旻》。暴虎:空手搏虎:冯(音ping平)河:徒步过河。


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以后,生活腐朽、荒淫,打击贤才,重用坏人,把国家弄得濒临危亡。面对这种情况,统治阶级内部有些稍有点政治远见的人,也感到既痛心又恐惧。当时,有一位贵族便把自己的这种心情,用诗歌倾吐了出来,写成了《小旻》这首诗。全诗六章共四十八句。第一、二章写周幽王任用坏人,实行错误的政策和策略,政权眼看就要崩溃了;第三章写朝廷当权者腐败无能,无益于治好国家;第四章写朝廷背弃先王,只会听信浅薄的主张,很难成事兴业;第五章点出天下是有贤明的人才,能治理国家,但周幽王不任用他们;第六章借喻自然事物,指出国家危亡在旦夕,心里十分恐惧。


这首诗的第六章是: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人:人们;其一:指暴虎、冯河;其他:借指国事危亡;战战:颤抖;兢兢:小心翼翼的样子;履:走。


这章诗的大意是:人们只知道赤手空拳去搏虎、徒步过河是危险的事,但是却不知道国家已经危在旦夕了。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常常想起来就怕得发抖,就象走到了万丈深渊的边沿,就象在薄薄的冰层上行走一样啊!


后来,人们把“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这两句诗,简化为“暴虎冯河”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


髀肉复生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髀(音bi避):股部,大腿。


公元201年,曹操亲自率兵讨伐刚刚脱离袁绍的刘备,几经追杀,刘备逃到荆州,投靠刘表。在客居荆州的几年里,刘备虽然没有打什么仗,却得了诸葛亮,正为以后的发展积极地筹划着。


有一次,刘备在刘表家赴宴,在上厕所的时候,猛然间,看见自己大腿上的肌肉又长厚多了,联想到年华过得真快,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还毫无成就,不禁感慨得流下眼泪。从厕所回来后,刘表见他面有泪痕,觉得奇怪,就问他这是为什么。刘备惆怅地说:“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意思是说:我过去行军打仗,经常身体不离马鞍,所以大腿上的肉,都消磨没了;这几年不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多了。年月过得真快啊,衰老眼看就要到来,而我还没有建立起一些功业,因此感到很悲伤。


刘表手下的一些人,本来就对刘备留居荆州有戒心,这一来疑心就更大了。一天,刘表又设宴招待刘备。刘表的两员大将蔡瑁和蒯越,就想利用这个宴会,干掉刘备。刘备察觉这个阴谋以后,假装上厕所,骑上他的“的卢”马,悄悄地逃了出来。哪知在过襄阳(当时荆州的首府,与刘备驻扎的樊城隔汉水相望)城西的檀溪里,掉进水里,水虽不深,但也爬不出来。刘备十分焦急,连连地拍打着马说:“的卢,的卢,今天太危险了,可要努力呀!”说话间,只见的卢向前一跳,跳出三丈多远,这才过了檀溪,逃得性命。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引出“髀肉复生”这个成语,比喻不甘虚度光阴,要有所作为。


鞭长莫及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公元前594年,楚庄王在位以后,楚国日渐强起来。有一次,楚庄王派大夫申舟去访问齐国。申舟自以为楚国很强大,鄙视宋国,路过宋国国境时,竟不肯向宋国打招呼。宋国把这看成是一种侮辱,便把申舟抓来杀了。楚庄王一气之下,便率军围攻宋国的京城。


宋国抵挡不住,便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去求援,晋景公正准备出兵救宋,大臣伯宗却劝阻说:“我们可不能出兵啊!古人说过:‘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意思是说:马鞭子虽长,不能用来打马腹,因为马腹不是打的地方)。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楚国不是现在晋国所要攻击的对象。”接着,伯宗就建议不出兵,但可派一使者到宋国去,给他们一个口头上的声援,勉励宋国不要向楚国屈服。晋景公听了伯宗的劝说,打消了派兵救宋的念头。


宋国与楚国双方坚持打了几个月之后,宋国终因无外援不是楚国的对手,而脱离了晋国,归附了楚国。从此以后,楚国更加强大,终于成为齐桓,晋文之后,又一个中原霸主。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鞭长莫及”这个成语,比喻虽是要办之事,但力量达不到。


八面威风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声势显赫、威望极盛的样子。


元朝末年,封建朝廷愈加腐败,各地农民纷纷举起义旗,反抗元朝的统治。这时朱元璋已经领兵攻下安徽和阳,准备继续南下。


在过年那天,他与大将徐达同乘一条小船,从长江北岸渡过长江。船主是一对老夫妻,船夫知道船上坐着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便高声喊着号子向他庆贺说:“圣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威风。”


朱元璋明白这是祝贺帝王的话,心里非常高兴,便和徐达轻轻地踢着脚,互相表达庆贺之意。


后来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了明朝,他成为历史上闻名的皇帝明太祖。


明太祖找到当年的船夫,给了他封赏,又将他那只小船涂上朱红颜色,表示有功。


拔山举鼎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力强气壮。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据说,项羽二十二、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二十四岁开始,奋战了八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慨然吟叹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拔帜易帜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取而代之。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后,率领汉军攻占了魏国和代国,接着又在张耳的协助下,带了几万兵东下井陉,攻击赵国。赵王和主将陈馀在井陉口聚集了三十万大阻挡。


谋士李左军建议陈馀拨给他三万军队,从小路出发,出奇不意地截取汉军的后勤装备及粮食;而它的前军抵达井陉时不与交战。这样的话,不到十天就可以取下韩信和张耳的头颅。


陈馀是个读书人,不爱使用诈谋奇计,认为韩信的兵不过数千,经过千里行军,已非常疲惫,可以直接予以攻击,因此没有采纳李左军的计谋。


韩信手下的人探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放心东下井陉。进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之处,韩信下令休息。半夜里,他选出两千名轻骑兵,让他们每人拿着一面红色旗帜,从小道来到井陉口山后隐蔽起来,同时对他们说:“我将另派一支军队与赵军对垒,并假装败退。这样,赵军必定倾巢而出,前来追击。你们乘此机会快速进入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我们汉军红色的旗帜。”


接着,韩信又派出一支一万人的军队,叫他们背水摆开阵势。赵军见汉军排出兵法上最讳忌的背水之阵,都哈哈大笑,以为汉军自己断了后路。


天刚亮,韩信指挥这一万人的军队向井陉口进发,赵军立即打开营门迎击。战了一段时间后,韩信、张耳命汉兵丢掉旗鼓,向水边退去。汉兵退到水边阵地,再也无法后退,只得拼死作战。


这时,隐蔽在山后的两千汉兵,趁赵营无人守卫,快速冲进赵营,飞快地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红色的旗帜。而在水边作战的赵兵,因遇到背水一战的汉兵的顽强抵抗,无法取胜,想返回营地,却见那里全是汉军的红旗,以为赵王已被汉兵抓住,顿时军心大乱,各自逃命。接着,汉军两面夹击赵军,结果主将陈馀被杀,赵王被活捉。


白头如新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虽是白头之交,却并不知己,形容交情不深。


西汉时期,邹阳有一次因为受人诬陷,被梁孝王关进监牢,准备处死。邹阳十分激愤,他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待人真诚就不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


他写道:“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可是太子丹还一度怀疑他胆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卞和将宝玉献给楚王,可是楚王硬说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脚。李斯尽力辅助秦始皇执政,使秦国富强,结果被秦二世处死。所以谚语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时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


梁孝王读了邹阳的信后,很受感动,立即把他释放,并做为贵宾接待。


百步穿杨


与成语“百发百中”意义相似。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射箭技艺高超,并引申为本领非常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