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莹
|类型:生活·百科
|更新时间:2019-10-06 12:08
|本章字节:12742字
曹操指着前面说:“这条路我过去曾走过,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结的梅子又大又多,它那甘美的酸汁可以解渴,咱们快上那儿去吧!”
将士们一听说梅子及梅子的酸汁,就自然而然地想象起酸味,从而流出口水,顿时不觉得那么渴了。
曹操立即指挥队伍行进。经过一段时间,终于把队伍带出这个没有水的地方,来到有水源的地方。大家痛痛快快地喝足了水,精神焕发地继续行军。
望门投止
“门”,门户、人家;“投止”,投靠他人。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逃难或窘困中暂时求得栖身之地的急迫心情。
东汉时,山阳郡高平县有个名叫张俭的读书人,年轻时就很有才学,曾经被推荐去当官。但他对当时的刺史不满,借口有病不去。
公元一六五年,山阳郡太守翟超慕张俭的名,请他出任东部督邮,负责督察郡内属县的工作。张俭知道翟超为官清正,就去赴任了。
当时,中常侍侯览的老家,就在山阳郡防东。侯览权势极大,不但横行朝廷,而且称霸乡里,残害百姓,无恶不作。他先后夺占民宅三百多所,良田一百多顷;自己建造的住宅多达十六所,和宫廷的规模一样,还给自己建造了豪华的坟墓。
张俭对侯览残害百姓的行为非常愤慨,特地向桓帝上奏章告发,要求对他从严惩办。不料,张俭的奏章还没有到皇帝手里,就被侯览扣了下来。从此,侯览对张俭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张俭有个同乡,名叫朱并。此人是恶棍,张俭曾经惩办过他,因此怀恨在心。后来朱并投靠侯览,并在侯览的指使下,诬告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结成党羽,企图造反。于是,朝廷下令逮捕所谓“党人”。
张俭得知这个消息,连夜逃走。侯览又用皇帝命令,向各郡县发出搜捕张俭的通令;凡敢窝藏张俭者,格杀勿论。张俭见官府到处捉拿自己,被迫向更远的地方逃亡。他看到人家便去投宿,求得暂时容身。
当时,人们恨透了为非作歹的宦官,并且知道张俭素来为官正直,名声很好,所以都甘冒风险收留他。一天,张俭逃到鲁郡,投靠好友孔褒。孔褒不在,孔褒十六岁的小兄弟孔融热情地接待了他。张俭走后,官府闻讯赶来,将孔褒、孔融和他们的母亲一起抓走。
在审问中,孔融说:“是我接待了张俭,要治罪就治我吧!”孔褒说:“张俭是来投靠我的,要办就办我的罪,与我兄弟无关!”
孔母说:“我是一家之主,要办就办我的罪!”
他们一家争抢承担责任,官府不知该怎么办。
由于大家的保护,朝廷始终没有抓到张俭。直到公元一八四年黄巾农民起义爆发后,汉灵帝才下令解除“党锢”,张俭也结束了逃亡生活。
望洋兴叹
望洋:仰望的样子。兴:发出。这则成语的原意是看到别人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后来一般用来比喻办事力量不足,条件不够,无从着手,无可奈何。
传说黄河里有个河神,人们尊称他为河伯。河伯一向以为,他所在的黄河是天下最大的河,这里的水是最多的,因此从未远离过黄河。
秋天来了,雨水连绵不断,大大小小河流的河水猛涨,全汇集到黄河里。黄河的水道容纳不了这么多水,河水溢到岸上,淹没了两岸的洼地。于是,黄河的水面开阔起来。隔水望去,只见波涛滚滚,连对岸的牛马也看不清楚了。
河伯见水势这么大,以为天下的水都流到这里了。于是,得意洋洋地乘兴顺流东游。不久,他来到了黄河的入海口北海,举目望去,但见白茫茫的大海无边无际,浪涛拍打着蓝天。这景象是他从未见到过的,黄河根本不能与北海相比。这时的河伯,再也不得意洋洋了。他抬起头来,望洋兴叹道:“俗话说,‘听到一百样道理,就自以为知道得很多,觉得谁也比不上自己。’这话也许就是指我吧。如果我不到这里来,亲眼看到无边无际的北海,我的眼界怎么能打开?我也永远要被那些有见识的人讥笑了!”
北海之神安慰河伯说:“是啊,对井中的蛙,是不能同它谈海的。因为它被自己的住处所局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海。对只生存在夏天的虫,是不能同它谈冰的。因为它受时间限制,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冬天。对见识浅陋的人,是不能同他讲高深道理的。因为他被所受到的教育束缚住了。”
河伯听了连连点头称是。因为他觉得,北海之神讲的道理都是自己从未听到过的。
妄自尊大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人狂妄地夸大自己,自高自大,以为自己了不起,轻视别人。
马援,字文渊,茂陵(在今陕西)人。东汉初年,刘秀做了皇帝,称光武帝。当时,政权虽已建立,但天下尚未统一,各路豪强凭借自己的军队,各霸一方,各自为政。
在各路豪强中,公孙述最为强大,他在成都称帝。为此,在陇西一带称霸的隗嚣,派了马援去公孙述处探探情况,以商讨如何才能长期地割据一方。马援在隗嚣手下,是个很受器重的将才,他接受使命,信心百倍地踏上征途。因为公孙述是他的同乡,早年又很熟悉,所以这次去,他心想一定能受到热情的欢迎和款待,可以好好地叙旧说故。然而事出意外,公孙述听说马援要见他,竟摆出了皇帝的架势,自己高踞殿上,派出许多侍卫站在阶前,要马援以见帝王之礼去见他,并且没说上几句话就退朝回宫。派人把马援送回宾馆去了。接着,公孙述又以皇帝的名义,给马援封官,赐马援官服。
对此,马援当然很不愉快,他对手下的人说:“现在天下还在各豪强手中争夺,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公孙述如此大讲铺张、排场,自以为强大,有才干的人能留在此与他共同建立功业吗?”
马援回到隗嚣处,对隗嚣说:“公孙述就好比井底的青蛙,看不到天下的广大,自以为了不起,妄自尊大,我们不如到东方(洛阳)的光武帝那里去寻找出路。”
后来,马援投靠了光武帝刘秀,在光武帝手下当了一位大将,竭尽全力,帮助光武帝统一天下。最后,公孙述被刘秀打败。
危如累卵
卵:蛋。累:垒。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危险得像垒起来的蛋,形容危险到了极点。
范雎,战国时魏国人,他出身贫寒,曾经跟魏国中大夫须贾一起出使齐国,齐襄王仰慕范雎的口才,送金送酒食给他,引起须贾怀疑。回国后,须贾向魏相魏齐作了报告,范雎遭到诬害,差点被打死。后来,他化名张禄,在魏人郑安平和秦国出使魏国的使臣王稽的帮助下,逃往秦国。
王稽向秦昭王推荐范雎,说:“魏国有个张禄先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说秦国现在危险得像垒起来的鸡蛋,大王如果能重用他,就可转危为安。所以我把他带到秦国来了。”
秦昭王起先并不相信范雎,但他后来发现范雎确实才能非凡,便先拜范雎为客卿,接着又封范雎为相国。范雎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根据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列传》的注释,“危如累卵”的原始故事出在春秋时代,那时的晋灵公贪图享乐,派大臣屠岸贾给他造一座九层的琼台,他怕有人劝阻,下令说:“谁敢进谏,一律杀头。”
大臣荀息知道后,便来求见晋灵公。晋灵公为了防止荀息谏阻,命武士弯弓搭箭。只要荀息一开口劝谏,便立刻把他射死。
荀息见到晋灵公后,故作轻松地对晋灵公说:“我今天来拜见大王,并不敢向你规劝什么,只是来给你表演一个特技。我能够把十二颗棋子垒起来,再把九个鸡蛋垒上去而不会倒坍。”
晋灵公听了,便叫荀息表演。荀息先把十二颗棋子垒起来,再把鸡蛋一个个加上去。晋灵公见了,在一旁大叫“危险”,荀息慢条斯理地说:“这有什么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
晋灵公问他更危险的是什么,荀息说:“大王,你造九层高台,弄得国内已没男人耕地,国库空虚,一旦外敌入侵,国家危在旦夕,难道不更危险吗?”晋灵公听了,这才醒悟过来,立刻下令停止了九层高台的工程。
威武不屈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不屈服于强暴的压力,坚贞不屈。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他继承孔子的思想体系,丰富了儒家学说。当时,诸侯国之间有强有弱,有大有小。国家之间相互打仗,都想称霸天下。一些人审时度势,提出弱国应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最强大的秦国,被称为合纵。而另有人提出弱国应随从秦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合纵、连横之争,实际上是国家如何不被灭亡的策略。强国和弱国相互派出了许多说客,宣扬自己的主张。公孙衍和张仪就是当时专门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的说客。由于秦国强大,所以弱小国家见了秦国的使者,都很害怕。
一天,有个崇尚纵横之术的人,名叫景春,他问孟子:“公孙衍和张仪应该算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吧?他们一说话,不少弱国都点头称是,他们一发怒,诸侯各国都很害怕,他们一安静,天下则太平无战事。”
孟子想了想,回答说:“这怎么可算得上大丈夫呢?作为大丈夫,男子汉应该懂得礼仪法度,以仁义为做人的根本,这是最大的原则。当得志的时候,能不脱离百姓,和百姓一起循着大道前进,使百姓愿意跟从他;不得志的时候,也能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阿谀奉承。决不能因富贵使自己迷惑而乱了心,也不能因为贫贱而改变了志向,更不能因为受到威吓、暴力而屈辱了气节。做到了这三点,才是真正大丈夫。”
景春听后,虽然心中不悦,但无言以对,只好怏怏地离开了孟子。以后,人们把“威武不能屈”的“能”字省去,就成了“威武不屈”了。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这则成语的意思是“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故事,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惟命是从
“惟”,唯独。也称“唯命是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叫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服从命令。
公元前五九七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郑国。楚国兵强马壮,郑国根本不是对手,三个月后,便攻破了郑国的都城。
郑襄公出于无奈,只好脱光上衣,裸露上身,牵着一只羊到大路上迎接楚庄王,向他求饶说:“我没有承受天命,不能很好地侍奉君王,使大王面带怒气来到我们这个破败的地方,这都是我的罪过。今后,大王命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您把我俘虏到江南,流放到海边,我也听从您的命令。您要灭亡郑国,把郑国的土地分割给诸侯,叫郑国的男人做仆役,女人做婢妾,我也听从您的命令。如果承蒙大王顾念两国从前的友好,不灭掉郑国,让郑国像您的许多属国一样服侍您,这就是您的恩惠,也是我的心愿,但这不是我奢望的。我大胆地说出心里的话,请君王决定吧。”
楚王看到郑伯的可怜相,说:“一个国家的君王能够自己表示顺服,一定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我们还是开发自己的国家,不去占有别的国家。”
于是,楚庄王命楚军撤出郑国都城,退兵三十里,允许郑国求和,并且订立了盟约。
围魏救赵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借一件事情,解救另一件事情。
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庞涓为大将,大举进攻赵国,并围住了邯郸。赵成侯知道国力难以抵住魏军,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求齐国派兵解围。齐王即拜田忌为大将,并拜孙膑为军师,兴兵救赵。孙膑献计说:“我们把兵埋伏在路上,扬言攻打襄陵,魏军一定会撤下邯郸外围的兵力,回头救襄陵,我们在中途袭击魏兵,一定可大获全胜。”
田忌用了孙膑的计策,庞涓听到齐国进攻襄陵的消息后,马上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去救襄陵,谁知魏军在途中遭到齐军截击,又陷入了孙膑的阵法,结果冲到阵中的魏军被杀得片甲不留,庞涓拼命逃走,当夜就撤回大梁。
为虎作伥
旧时迷信,认为被老虎咬死的人,他的鬼魂又帮助老虎伤人,称为伥鬼。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帮助恶人作恶,干坏事。
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过。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山野里各种各样的动物很多,但是,当它们一闻到老虎身上那股特殊的难闻味道时,全都敏感地逃开了。
老虎眼见这些大好的食物都无法到口,心中有说不出的懊恼。正在这时候,它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跚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
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于是,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找呀找的,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
这时,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帮助老虎行凶。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
这个帮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伥鬼。后人根据这一传说,把帮助坏人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称为“为虎作伥”。
未可厚非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表示不能过分地责备,否定。
汉元帝皇后的侄子王莽用阴谋手段篡夺皇位,建立了新朝。王莽称帝后,任意改变西汉王朝的边境政策,将句町王亡邯诱骗到郡城处死。益州郡许多少数民族首领纷纷起兵反对朝廷。
王莽得知益州地区发生动乱,派一名将军去招募士兵,并向百姓征收重税充作军费,用来进攻句町。战争持续了将近三年,消耗了不知多少钱财,动乱还是没有平息下来。
王莽见那名将军无法收拾局面,便将他召回京都处死,同时另派一名将军,征调二十万大军进攻句町。大批粮饷只能依靠沿路州县提供。当地有个名叫冯英的太守认为,这将给本来已被折磨得痛苦不堪的百姓加上新的灾难。为此他拒绝提供,并且向王莽上书,请求停止派兵,结束征战。
王莽大怒,立即下诏撤去冯英的官职。但过后又想,这样做会引起当地百姓不满,于是又假惺惺地对身旁的人说:“冯英如此做,其实也是不可过分责难他的。”
就这样,冯英的官职总算保留下来,只是被改调到别处去当太守。
味如鸡肋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对某一事物兴趣淡薄或只有很少实惠。
公元二一七年,刘备派兵进攻汉中经过激战,终于杀死守将夏侯渊,拿下了汉中。
夏侯渊被杀,汉中失守的消息传到长安,曹操立即率领大军前往汉中。但大军开到汉中城外时,发现那里所有有利地形都已被黄忠等抢占,一时难以取胜。
?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