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莹
|类型:生活·百科
|更新时间:2019-10-06 12:08
|本章字节:12598字
打草惊蛇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原意为惩办某人或某一些人,却使有同样情况的人受到震动,引起警惕。现用来比喻行动做事不缜密,致使对方觉察到了其秘密的意图而有所防备。
南唐,五代时十国之一。王鲁,南唐时当涂县令。王鲁本来就行为不检,营私舞弊之事时有发生。当上当涂县令后,利用手中的权势,更是贪赃枉法,假公济私,搜刮了不少钱财,而衙门中大大小小、上上下下的官吏,见县令如此,也都心照不宣,互相勾结,串通一气,收受贿赂,对百姓敲榨勒索,无恶不作。百姓见了,个个摇头叹气,怨声载道。
后来,有人写了一份状子,告王鲁的主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职务)贪污受贿。王鲁接过状子,打开一看,却不免心中打起了寒颤。因为状子上写的那些主簿的罪行,都是证据确凿的事实,和他所干的坏事大同小异,有些就是在他包庇纵容下干出来的。更令人可怕的是,其中不少罪行和他有牵连。王鲁有些害怕,但又感到十分幸运,因为状子落在他的手中,要是落在别人手上,他不仅罪行暴露,而且县令这个官位也保不住。他越想越为自己庆运,随手就在案卷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说,你们虽然打的是草,可是我这条藏在草中的蛇,却已受惊而有所警惕、戒备了。
大笔如椽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赞誉写作才能极高。并以此称颂著名的作家和作品。
东晋的文士王珣,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
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珣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措,四处躲避,唯有王珣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地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
桓温为了试王珣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珣准备发言的文稿。王珣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
王珣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珣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谥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大材小用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父亲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抚养成人。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
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
刘瞻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赋,用剑杀尽天下的贼!”
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此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团,为金人作了一些帮闲乃至帮凶的工作。
金人南侵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起义。后来,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农民耿京组织的起义军。不久,起义军接受朝廷任命,与朝廷的军队配合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
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后来曾长期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公元一二○三年春,才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这一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
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里闲居。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他的爱国诗句早巳为辛弃疾所敬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宁宗降下圣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辛弃疾把这件事告诉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高兴。
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他。诗中写道,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流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鼓励他为恢复中原而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受到排挤不得志而介意。
六十七岁那年,这位始终是被大材小用的爱国英雄,终于在忧愤中去世。
大腹便便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便便”,肥大的样子,本意是形容人的肚子大。现在有时用来比喻人的某种丑态,含有贬意。
东汉桓帝当政的时候,陈留郡有个读书人,名叫边韶,字孝先。他很有些文才,在没有当官的时候,教了几百名学生。
边韶很有口才,说起话、讲起课来头头是道,从没有回答不出问题来的。不过他有个毛病,就是爱打瞌睡。因为他人胖,肚子大,打起瞌睡来,学生看他的模样很好笑。
有一天,他又和衣打瞌睡。他的学生就私下编了句顺口溜嘲笑他:“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意思是:边孝先是个大肚皮,懒得读书,只想睡觉。不料边韶醒来后,很快知道了这个顺口溜于是马上编了几句顺口溜作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王经笥。便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它的意思是;边是我的姓,孝是我的字。大肚皮,是装着五经的竹箱子。只想睡觉,去思考五经的事。睡梦中可以会见周公旦,安静时可以与孔子有相同的心意。老师可以嘲笑,这规矩出自哪家经典?
大公无私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一心为公,毫无私心。
晋平公在位时,一次,南阳县缺少个县令,于是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这个职务合适?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
平公听了很惊讶,说:“解狐不正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推荐仇人呢?”
祁黄羊答道:“您是问我谁担任县令这一职务合适,而没有问我谁是我的仇人。”
于是平公派解狐前去任职。果然不出祁黄羊所料,解狐任职后,为民众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受到南阳民众的热烈拥护。
又有一回,朝廷需要增加一位军中尉,于是平公又请祁黄羊推荐。祁黄羊说:“祁午合适。”
平公不禁问道;“祁午是你的儿子,难道你就不怕别人说闲话吗?”
祁黄羊答:“您是要我推荐军中尉的合适人选,而没有问我儿子是谁?”
平公接受了这个建议,派祁午担任军中尉的职务。结果祁午不负所望,干得也非常出色。
孔子听了这两件事,感慨道:“太好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又不回避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大逆不道
“逆”,叛逆,“无道”指不合封建道理。这则成语多指封建专制者对起来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意为罪大恶极。“大逆无道”也称“大逆不道”。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有一天项羽在阵前向刘邦喊话,要与他决一雌雄。刘邦回答说:“我开始与你都受命于楚怀王,约定先定关中的为王。但是我先定关中后你却负约,让我到巴蜀去当汉王。这是你第一条罪状。你在去救援赵军途中,杀死上将军宋义,自称上将军,这是你第二条罪状。你违抗怀王命令,擅自劫持各诸侯的兵马入关,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
接着,刘邦又揭露项羽烧毁秦宫、掘开秦皇坟墓,搜刮财物,杀死投降的秦王子婴,活埋二十万秦国降卒,杀害义帝等罪状。在讲到第十条罪状时,刘邦说:“你作为臣子而杀死君王,又杀害已经投降的人,为政不平,对订立的约定不讲信义,为天下所不容,属于重大的叛逆。你犯下如此十条大罪,我兴仁义之兵来讨你这个逆贼,你还有什么面目向我挑战!”项羽听了刘邦的话,气得浑身发抖,命令弓箭手向刘邦放箭。结果,一箭射中刘邦前胸,汉军只好退兵。
大义灭亲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为了维护正义,捍卫国家人民的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其受到应有的惩罚。
春秋时,卫桓公有个异母兄弟,名叫州吁。他们的父亲卫庄公在位时,对州吁过分溺爱,养成他骄横无理的习气。大夫石碚多次劝说,庄公不理。不久,庄公去世,由桓公继位。州吁时时准备谋杀桓公,夺取君位。他结识了石碏的儿子石厚。石厚本不是好人,专门给他出坏主意。
州吁终于找到一个机会,把卫桓公杀了。州吁自立为国君。封石厚为上大夫。两人非常得意,可是卫国的老百姓都不服他们,诸侯也瞧不起他们,说他们一伙是谋杀国君、虐待百姓的乱党。他们“众叛亲离”,哪里能办国家大事啦!
石厚对州吁说:“我父亲一向受到群众敬爱,我们请教请教他吧!”
州吁就叫石厚去找石碏。
石碏说:“这种大事,如果得到周天子支持,那就不管国内国外,谁也不敢反对了。你们要见周天子,先去找陈桓公,他很得周天子的信任。如能得到他帮忙,总会有办法的。”
两人便带着礼物到陈国去。想通过陈桓公去见周天子。可是他们不知道,这时,石碏已赶快写了一封信给陈桓公。信中说:“我们卫国是个小国,我的年纪老了,不中用了。州吁、石厚这两个人,是杀害我国国君的罪人,无论如何请帮我除掉他们。这样州吁和石厚一到陈国,就被逮捕。卫国派了执行官去陈国,把州吁处死。
当时,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杀了首恶也就算了。可是石碏坚决不同意。他说:州吁干的许多坏事,都是石厚主谋。便派家臣去陈国,把石厚杀死。
左传的作者在记录了这段史实以后,称赞石碏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为“大义灭亲”;“大义灭亲”就作为一个成语流传了下来。
箪食壶浆
箪:盛饭的圆形竹器。壶:盛水的一种器具。浆:米汁。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老百姓用各种食品犒劳军队。
战国时期,七国纷争,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三一三年,燕王哙把燕国的国政交给相国子之,将军子被、太子平等不服想杀掉子之。
子之率军反攻,杀了子被和太子平,燕国大乱,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于是,齐国军队趁着这有利时机,取得了燕国百姓的支持,只用了短短五十天的时间,就一举击败了燕国军队,攻占了燕国的大部分领土。齐宣王很得意,想借这机会完全占领燕国,于是,他对孟子说:“有人劝我占领燕国,而有人不同意我占领燕国。我想,燕国并不比我们弱小,我们在这么快的时候内就取得了胜利,光靠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这恐怕是天意吧!看来,天意是要我们吞并燕国,如果我们不这样做,上天恐怕要降下灾祸惩罚我们。我想,我们还是彻底占领燕国吧。你认为怎么样?”
孟子听了,回答说:“占领不占领燕国,要看燕国老百姓是否欢迎我们。如果他们欢迎我们,那么可以占领。古人也有这样做的,武王灭商就是这样。如果燕国百姓不欢迎我们,这就不能占领。古人也有这样做的,文王不灭商就是这道理。现在,燕国老百姓用箪盛着吃的,用壶装着喝的,来欢迎齐国的军队,这还能有别的原因吗?无非是想结束原先那种水深火热的沉重日子。如果您占领了燕国,使水更深,火更热,老百姓就会逃避这更为痛苦的生活,离您远远的,那么即使你占领了燕国,也是不会长久的。”在这个故事里,还引申出“水深火热”这个成语,比喻人民生活非常痛苦,无法生活下去。
箪食瓢饮
“箪”,盛饭的竹器。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生活的清贫。
孔子一生共收了三千多名学生,其中得意门生有七十二个。而在这七十二人中,他最喜爱和器重的是颜回。
颜回对孔子十分尊敬。他对孔子的教诲身体力行,有了错误就努力改正,从不再犯第二次。孔子曾经说过:“自从我收了颜回这个学生,其他的学生对我更亲了。”
有一次,孔子带着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在路过匡邑的时候,突然遭到匡人的围困。颜回和其他几个跟着孔子一起周游的学生被冲散了,等到危险过去,颜回赶到孔子身边。孔子说:“颜回,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回认真地说:“先生在,我做学生的怎么敢死呢!”孔子听了非常感动。有一次他问颜回道:“颜回,你家里穷,房子也小,为什么不去求个一官半职呢?”颜回回答说:“学生有些薄田,虽然收入不多,但吃穿已经够了,而且还有琴瑟可以娱乐。只要能学到老师的道德学问,何必出去做什么官呢?”
听了颜回的回答,孔子感叹地对学生们说:“颜回吃的是一竹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那么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忍受不了,他却十分乐观。他真是一个贤德的人呀!”
当局者迷
唐朝的大臣魏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类礼》(即《礼记》)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
不料,右丞相张说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说,现在的《礼记》是西汉戴圣编篡的本子,使用到现在近千年;再说东汉的郑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经成为经书,有什么必要改用魏征整理修订的本子呢?玄宗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是元澹认为,本子应该改换一下。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释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
《释疑》是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先是客人问:“《礼记》这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篡、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征修订的本子相比,究竟哪个好?”
主人回答说:“戴圣编篡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经过了许多人的修订、注解、互相矛盾之处很多,魏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而重新整理,谁会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
客人听后点点头,说:“是啊,就像下棋一样,下的人反倒糊涂,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
党同伐异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纠集同党,攻击异己。
公元一四一年,刘彻即位,史称汉武帝。他当政的第二年就下了一道诏书,命朝廷大臣和各地诸侯王、郡守推举贤良文学之士。诏书下达后不久,各地送来了一百多个有才学的读书人。武帝命他们每人写一篇怎样治理国家的文章,其中有个名叫董仲舒的文章写得不错,武帝亲自召见他两次,问了他不少话。董仲舒回话后,又呈上两篇文章,武帝看了都非常满意。
董仲舒的三篇文章,都是论述天和人的关系的,所以合称为《天人三策》,又称《举贤良对策》。其中宣扬的理论,叫做“天人感应”。这种理论把封建统治尤其是皇帝的权力神化:谁反对皇帝,谁就是反对“天”,就是大逆不道。
为了贯彻这种理论,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将诸子百家的学说当作邪说,予以禁止,独尊孔子及其儒家经典,以通过文化上的统制,达到政治上的统一。这就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是设立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三是网罗天下人才,使他们忠心耿耿地为朝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