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莹
|类型:生活·百科
|更新时间:2019-10-06 12:08
|本章字节:12804字
公元二六三年,魏国大将邓艾攻下绵竹,大军直逼成都。刘禅投降,当了俘虏,蜀汉灭亡。
不久,魏帝曹奂命刘禅迁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并封他为安乐公,给予他很多赏赐。刘禅对此很满足,心安理得地在异国他乡重过享乐生活。
当时,魏国的大权掌握在晋王司马昭手中。一天,司马昭请刘禅饮酒。席间,特地为他表演蜀地歌舞。在场的蜀汉旧臣看了,触景生情,十分难过,有的还掉下了眼泪。只有刘禅观看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全无亡国之恨。
司马昭见到这种情况后,私下对一位大臣说:“一个人竟糊涂到这等程度,真是不可思议。如此看来,即使诸葛亮还活着,也不能保住他的江山!”
席间,司马昭故意问刘禅说:“你思念蜀地吗?”
刘禅答:“这里快乐,我不思念蜀地。”
过了一会,后主起身上厕所,原在蜀汉任职的郤正跟到廊下,暗地里对刘禅说:“今后大将军再问您是否还思念蜀地,您应该哭着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这样,您还有希望回到蜀地去。”
不久,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是否还思念蜀地,刘禅照郤正教的说了,还勉强挤出了几滴眼泪。
不料司马昭已知道郤正教刘禅说这话的情况,听后哈哈大笑,当堂点穿,刘禅只得承认。
乐不可支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快乐到不能支撑的地步,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东汉时,有个能文能武的官员,名叫张堪。他从小失去父母,却豪爽地把父母留下的钱财全部赠给侄儿。张堪十六岁到长安读书,由于他品学兼优,人们称他为“圣童”。当时地位很低的刘秀,对张堪非常赏识。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就重用张堪,并一次次升迁他。后来,任命他为蜀郡太守。
张堪当了两年蜀郡太守,又调任渔阳太守。在任内,他坚决打击为非作歹、鱼肉百姓的坏人,赏罚分明,说过的话一定办到,深受属下和百姓的爱戴。有一次,匈奴出动一万名骑兵侵犯渔阳,张堪亲自率领骑兵迎敌,结果杀退了敌人。从此,匈奴不敢再来侵犯,边境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
张堪利用安定的环境,在狐奴一带开垦大量稻田,鼓励百姓耕种。经过几年的辛勤耕作,这里长满了庄稼,物产丰足,百姓富裕。当地的人们特地编了一首歌,颂扬张堪的政绩:
“这里的桑树修整得没有多余的枝桠,麦子饱满得一穗像是两穗,张君在这里当政呀,老百姓快乐到了极点。”
乐此不疲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对某一事物特别爱好,因而沉浸其中,不知疲倦。
王莽末年,天下连年饥荒。刘秀看准时机起兵,加入了绿林起义军。后来到河北活动,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取得一些官僚、地主的支持,镇压和收编起义军,力量逐渐壮大。公元25年,他终于中兴汉室,即位称帝。
刘秀即位后,又镇压赤眉起义军,削平各地割据势力,才统一全国。长期的军旅生活,使他逐步对带兵打仗这类事感到厌倦。又由于他看到老百姓经过多年战乱。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因此下功夫改革弊政,废除苛法,精简官吏,安宁社会秩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这样,终于使汉朝又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刘秀六十多岁时还勤于政事,天不亮就坐朝,一直到日落才回宫。他不谈军事,但对经史义理方面的事非常有兴趣,时常召集公卿郎将谈论,直到深夜才上床休息。
皇太子见父皇如此勤劳,便劝谏道:“陛下有大禹、商汤那样的贤明,却丢失了黄帝,老子的养身之道。但愿从此颐养精神,优悠安宁。”
刘秀听了这话,摇摇头说:“我乐于这样,不感到疲劳。”
李代桃僵
“僵”,枯死。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或兄弟间互助互爱。
我国古代有一处音乐官署,称为“乐府”,它主要掌管朝会宴请、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同时也采集民间的诗歌和乐曲。南北朝时,出现了许多乐府诗,也就是乐府配合音乐而演唱的歌辞。后人把它分为十二类,《相和歌辞》是其中一类,原来都是民间歌谣。
《相和歌辞》中有一篇名叫《鸡鸣》:它暴露了汉代望族统治者盛衰无常的生活。
《鸡鸣》分为三段,第一段描写了当时社会的太平繁荣景象,同时描述了当时一种特有的怪现象:出身低微的人一旦得了势,就马上可以成为显赫一时的皇亲国戚。但他们作威作福,最后又成为刀下之鬼。
第二段写了当时富贵人家的奢华排场。传说有兄弟五人,都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浪荡子。一天,他们突然得到皇帝赏识,当上了侍中郎。从此,他们就富贵荣华起来了。
他们住的宅第,宅门用黄金镶造,屋顶上黄琉璃瓦,看上去就像王府一样富丽堂皇。厅堂上,时常摆着各种酒樽,以供他们整夜宴请宾客。在宴饮时,美丽的女乐工们为他们演奏音乐。宅第后花园的池塘里,还养着三十六对色彩鲜艳的鸳鸯,以供他们玩乐。每当朝官休假沐浴的日子,五兄弟在大批随从簇拥下乘车回家。他们骑的马,马络头都用黄金镶着,闪闪发亮。街道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
第三段写五兄弟中有人犯了法,受刑,其他兄弟为了不丧失自己的利益,不闻不问,甚至互相倾轧,弄得丑态百出。
诗的最后,借老百姓之口唱了一首歌,来讽刺这帮没有心肝的兄弟:“桃树生长在露天的井旁。李树又生长在桃树边上。蛀虫来啃咬桃树的根,李树替代桃树被啃咬而僵枯死去。树木还会以身相代,而兄弟却互相忘掉。”
乐极生悲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意思是欢乐过度会招来悲伤之事。
淳于髡是战国时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他身材不高,能言善辩,非常风趣,曾多次代表齐国出使各诸侯国,从来没有受到冷落或屈辱。
当时,齐国是威王执政。威王爱听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文武官员跟着荒淫放纵。各国乘机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
公元前三七一年,楚国派大军侵犯齐国。威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求救,并让他携带黄金百斤,车十辆和驾车的马四十匹,作为送给赵王的礼物。淳于髡见到这些礼物,仰天大笑,竟将系帽的带子都笑断了。威王见他这样,忙问道:“先生是嫌礼物太少吗?”
淳于髡摇摇头,表示不是这个意思。威王又追问他为什么这样笑,淳于髡这才说道:
“今天我从东边来时,见路旁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只猪蹄、一杯酒,祈祷说:‘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丰登,米粮堆积满仓。’我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
励精图治
“励”,即厉,振作;“图”,图谋,力图。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振奋精神,力求治理好国家。
公元前七十四年,汉昭帝刘弗陵死去。他没有儿子,于是手握朝政大权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立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这就是汉宣帝。
公元前六十八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据历史教训和霍氏家族的专权胡为,建议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权力。霍氏对魏相极度怨恨和恐惧,便假借太后命令,准备先杀魏相,然后废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后,先发制人,采取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宣帝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他直接听取群臣意见,严格考查和要求各级官员;还降低盐价,提倡节约,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魏相领着百官尽职,很符合宣帝的心意。
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有效措施,终于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他在位二十五年使已经衰落的西汉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力不从心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力量不够,无法实现愿望。
东汉时,班超受明帝派遣,率领几十个人出使西域,屡建奇功。然而,班超在西域经过了二十七个年头,年岁已高,身体衰弱,思家心切,于是就写了封信,叫他的儿子捎回汉朝,请求和帝刘肇把他调回。此信未见反应。他的妹妹班昭又上书皇帝,申明哥哥的意思。信中有这样的几句话:“班超在和他同去西域的人中,年龄最大,现在已过花甲之年,体弱多病,头发已白,两手不遂,耳朵不灵,眼睛不亮,扶着手杖才能走路……如果有猝不及防的暴乱事件发生,班超的气力,不能顺从心里的意愿了。这样,对上会损害国家的长治之功,对下会毁坏忠臣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实在令人痛心呀?”
和帝刘肇被深深感动了,马上传旨调班超回汉。班超回到洛阳不到一个月,就因胸肋病加重而去世,终年七十一岁。
厉兵秣马
“厉”,同砺,磨刀石;用作动词,磨。“兵”,兵器。“秣”,喂。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磨好刀枪,喂好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泛指事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杞子,秦国的大夫,驻守在郑国。有一天,他派人密报秦穆公,让他趁秦驻军掌管郑国北门之便,来偷袭郑国。穆公接到密报,觉得机不可失,就不听大夫蹇叔劝阻,立即派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将帅领兵远征郑国,蹇叔的儿子也在这支远征军中,送别时,蹇叔抱住儿子失声痛哭,还说:“你们一定会在殽这地方遭到晋军抵御,到时,我来收你的尸骨。”穆公知道后,大骂蹇叔该死。
秦军经长途跋涉来到了离郑国不远的滑国,郑国商人弦高正巧去周朝做买卖也经过滑国,得知秦军将进攻自己的国家,他一面不动声色,假称受郑穆公的派遣,对秦军说:“我们国君知道你们要来,要我送一批牲口来犒劳你们。”
这样稳住秦军后,弦高暗中派人把秦军进犯的消息急速告诉郑穆公。
郑穆公接到弦高的密报,马上派人去杞子等人的住地察看动静,见他们果然已扎好了行李,“厉兵秣马”,准备作秦军的内应。郑穆公证实了弦高的消息后,就派皇武子去杞子处说:“我们很抱歉,没有好好款待你们,现在你们的孟明要来了,你们可以跟他去了。”
杞子等人见事已败露,就分别逃往齐国、宋国。
孟明得到消息,知道偷袭不能成功,怏怏地说:“郑国已有准备了,我们无人作内应,伐郑没有希望了,还是回去吧。”于是,他下令班师回国。还师途中,经过险地殽,果然遭到了晋军的伏击,秦军全军覆没,孟明等三位统帅成了晋国的俘虏。
利令智昏
利:金钱、利益。令:使。智:理智。昏:糊涂,神志不清。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因贪图私利,使得头脑发昏,忘掉一切。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名叫赵胜的人,十分贤能,有功劳于赵国。起初,他的封地是平原县,因此,被称为平原君。他曾担任赵惠文王和孝成王的相国,三次被罢免,又三次被复职,在诸侯中很有名气。
但是,平原君有时也不能识大体,结果,为眼前的小利蒙住眼睛,致使赵国蒙受了重大的损失。
公元前二六二年,秦国派大将白起,带领人马,攻打韩国。秦军先占领了韩国的野王(在今河南沁阳县),这里是韩国的上党同内地之间的重要通道。野王被占,上党受到孤立,上党的郡守冯亭说:“上党眼看就守不住了,我们投降秦国不如投降赵国。赵国得到上党后,秦国肯定会去攻打它。那时,赵国受到攻击,必然求韩国援助。赵国和韩国联合起来,就可以抵挡住秦国了。”
于是冯亭派人带着上党的地图去见赵孝成王,要把上党献给他。这时,平阳君赵豹认为,无缘无故收下这块地方不好,最好不要接受。但平原君赵胜认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这块地方,没有什么不好,应该接受。最后赵孝成王便派平原君到上党将这块地方接受过来,并封冯亭为“华阳君”。
这件事激起了秦国的愤怒,秦国便派白起为将,率领军队攻打赵国。赵国的四十万大军被围困,最后被秦军打得全部覆没。
量入为出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开支要有计划,反对奢侈浪费,
公元二○○年,曹操派属官卫觊前往巴蜀之地,联络益州牧刘璋。卫觊行至长安时,因道路不通,只得留在关中。关中这地方本来很富裕,前几年因为战乱,数十万人逃亡在外,现在这里局势安定,人们先后返回故居。当地一些将领将他们招为私家的土兵,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卫觊敏锐地感到,地方势力的强大,会威胁到曹氏势力的集中和朝廷权力的巩固。于是他写信转告曹操,建议派司隶校尉来加强关中地区的控制和管理,削弱地方将领的权力。
公元二二七年,曹睿继位,史称魏明帝。明帝生性残暴,生活奢侈,大兴土木,营造宫殿,还霸占了许多农田作为放牧鹿的园子。老百姓如果弄死一头鹿,就要以命相偿。这样做的结果,造成百姓长期服劳役,以致大批农田荒芜,国库空虚。卫觊对这种状况极为忧虑,就上奏章给明帝说,如今天下三分,国家还未统一,战争没有结果,千里没有人烟,百姓极度困难、,陛下再不重视这些问题,国家就会衰败,再也不能复兴起来了。奏章最后写道:“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君臣同心协力出谋划策,精确地计算国库的财力状况,并且根据收入情况来确定它支出的限度。”
梁上君子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原指窃贼,后亦用来比喻上不沾天,下不着地,脱离实际的人。
陈寔,字仲弓,颍川郡许县(今河南许昌)人。汉桓帝时,他曾在太丘任太丘长。他出身低微,很能体谅劳动人民的疾苦。他平时经常微服私访,了解民情。他为人正直,居心公正,无论做什么事都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乡里人的表率和榜样,因此,人们都尊称他为“陈太丘”。
当时年成不好,人民的生活十分困难,乡里有些人由于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铤而走险干起了偷鸡摸狗的勾当。有一天晚上,一个小偷钻进了陈寔的家,躲在房梁上,以便相机行事。陈寔偶然间发现了梁上的小偷,但他不动声色,起床把儿子、孙子都叫了进来,严肃地教训他们说:“作为一个人,一定要时时刻刻地勉励自己,才能有出息。有一些做坏事的人,他们的本质并不坏,只因为染上了坏习惯,而自己又不知道克服自己,努力改过,只一味地任其发展,养成了做坏事的习惯,最终成为坏人。你们抬起头来,看看这位梁上君子吧,他就是这样的人。”
梁上的小偷听后,感到非常惭愧,连忙爬下来,向陈寔叩头认罪。陈寔说道:“我看你模样并不像一个坏人。你要记住我刚才所说的话。从此学好,别再当小偷了。不然的话,你会愈来愈穷困的!”
他又送给小偷两匹绢,并派家人把他送回家。这件事传出后,乡里人非常敬佩他。一些做坏事的人,在陈寔的教诲下,也纷纷改过自新。
两袖清风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为官清廉,除了两袖清风外一无所有。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二十四岁中进士,不久就担任监察御史。明宣宗很赏识他的才能,破格提升他为河南、山西巡抚。尽管身居高官,他过的生活非常俭朴,吃住都十分简单。
明宣宗去世以后,九岁的太子朱祈继位,史称明英宗。因皇帝年少,宦官王振专权。王振勾结内外官僚作威作福,大臣都叫他为“翁父”。于谦看不惯他专擅朝政,从不逢迎他。为此,王振对于谦非常忌恨。
当时外省官员进京朝见皇帝或办事,都要贿赂朝中权贵,否则寸步难行。于谦在担任巡抚从外地回京时,他的幕僚建议他买些蘑菇、绢帕、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孝敬权贵。于谦不这样做。他甩了甩两只宽大的袖管,说:“我就带两袖清风!”
回到家里,他就写了一首题为《入京》七绝诗。他在诗中写道:“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