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R(2)

作者:刘莹

|

类型:生活·百科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08

|

本章字节:9524字

公元前49年12月,汉元帝刘奭(音shi室)继位之后,朝廷的实权由两朝宦官石显所掌握。朝中不管任何事情,都得他转奏皇帝说了才能算。石显这个人很残忍,凡跟他意见不合或对他稍有怨言的大臣,就得遭殃。当时有几位比较正直的大臣,对他专权奸横看不惯,向元帝揭发过他的短。石显怀恨在心,都以种种借口,杀的杀,关的关。石显干了不少这类的坏事,他怕走漏风声,让元帝知道了,便在元帝面前哭泣着说:“陛下您宠信我,让我担任了重要职务,但朝中许多大臣都嫉妒。‘诚不能以一躯称快万众,任天下之怨’(意思是说:我很愚笨,的确不能以一躯之身使众多的人都很满意,来担当天下人的埋怨)。您还是让我不要担当朝廷的要职了吧,我甘愿回到后宫去干扫除劳役,也不会有什么怨言。”


一派委婉动听之辞,使汉元帝更加信任他,不但没有让他去职,反而给予厚赏。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引申出“任劳任怨”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比喻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受埋怨。


如鱼得水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年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水)人。父亲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郡守的助手)。由于父母早丧,诸葛亮由叔父诸葛玄抚养。大约在他十四岁(公元195年)那年,他的叔父丢了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的职务,带着他兄弟等投靠荆州牧刘表。几年后,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以西二十多里的隆中定居,一面吟诗作歌,一面又“躬耕陇亩(田亩)”。诸葛亮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人,那时候,他就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时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相国管仲;又比作率军击破齐国七十余城的燕国名将乐毅。可见他立志要兼有将相的才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诸葛亮在隆中呆了十年。在这期间,他根据自己观察了解到的天下大势,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见解。正在这时候,处于危难之中的刘备,被迫也来到荆州依附刘表,他于公元207年曾三次到隆中,向诸葛亮求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刘备的诚恳态度,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他愿意帮助刘备成就事业。两人就在隆中草堂里促膝长谈。诸葛亮对于形势的分析十分精辟,并提出了夺取荆州(今湖南、湖北)、益州(今四川);和好西南少数民族,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战略方针。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了,打心眼里钦佩诸葛亮,非常赞成诸葛亮的主张。刘备便把诸葛亮尊为军师,吃饭同桌,睡觉同屋,两人越来越亲密。这时和刘备结为兄弟的关羽、张飞看了,心里很不高兴,便在刘备面前嘀嘀咕咕。刘备就向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意思是说:我有了孔明,就好似鱼儿得了水一样。希望你们深明大义,不要再说什么了。


关羽、张飞听了,也自觉惭愧,就不再说什么了。


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只用了十三、四年的时间,就占据荆州、益州,于公元221年终于在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如鱼得水”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得到了最理想的人才或环境;也常用来形容双方关系十分融洽。


如火如荼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国语·吴语》。荼(音u途):一种开白花的茅草。


公元前482年,南方的吴国兴盛起来,吴王夫差在打败了越国以后,又引兵北上与齐、楚、晋各强大的诸侯国争盟主。论实力,在当时北方几个大国中,能同吴国争雄决胜的只有晋国。夫差为了和晋定公争做诸侯的盟主,就率领大军到了卫国的黄池(今河南封丘县)与诸侯会盟。表面上说是商讨联盟的事,实际上是要压晋定公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


可是,万万没想到,会盟刚刚开始,夫差就接到报告说:前些年被打败的越王勾践,乘吴军北上的时候,大举进兵吴国,放火烧了吴国的姑苏,夺走了不少的地方和财物。这可真是:“前门遇盗,后门失火”。这可怎么办啊?吴王夫差急得搓手跺脚,连声哀叹。


要是放弃会盟匆匆回师去对付越国吧?又怕越国进攻的消息传出去后,会盟的诸侯国乘势夹击,落个全军被歼的下场;要是草草会盟,让晋国占了上风,做了盟主,多年来的心愿全都落空了。这可难办啊?夫差只急得暗暗叫苦。这时,大夫孙雒(音luo洛)向吴王献策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出路是:“既要会盟,又要占上风。而且还要速战速决。”说罢,他贴着吴王的耳朵,悄声细语说了一阵,吴王连连高兴地点点头说:“好!就这么办!”


夜里,吴王夫差在中军帐传下命令,全军上下吃饱喝足,整装待命。半夜时分,他又命令士兵穿上指定的铠甲,带好兵器,分成左、中、右三队,各摆成一个方队的阵势。


中军都穿着白色的铠甲和白色的衣裳,打着白色的旗帜,带着白色羽毛的弓箭,“望之如荼”。意思是说:远远看去,白皑皑、银晶晶,好似一片盛开的白色荼花。吴王亲自提着大斧,载着绘有熊虎图案的大旗,威风凛凛地站在方阵的当中。


左军和中军一样的阵容,旗帜穿戴、箭羽都是红色的,“望之如火”。意思是说:远远望去,红彤彤、热烘烘,好似一片燃烧着的熊熊火焰。


右军也和中军一样的阵势,旗帜穿戴、箭羽却都是黑色的,“望之如墨”。意思是说:远远望去,如似满天密布的浓云。


次日清晨,夫差亲自擂鼓,几万士兵听见鼓声,一齐狂呼,遮天盖地向前挺进。刚刚从睡梦中惊醒过来的晋定公,和赴会的其他各诸侯国王,看到这种气势,真象神兵天将,都害怕了,没敢再说半个不字,就承认了吴王盟主的地位。


吴王采用孙雒这一招,达到目的后,就立即班师回国了。


在这个故事里,“如荼”、“如火”、“如墨”,本来是用来形容吴军军容整齐的盛况的,后来人们就把它简化成“如火如荼”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气势旺盛、场面热烈的情景。


如坐针毡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晋书·杜锡传》。


杜锡是西晋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他从小聪颖好学,年轻时候就以知识渊博为世人所器重,后来被选调去作太子舍人。由于愍(音min敏)怀太子,行为放荡,不思上进,杜锡便“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著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意思是说:杜锡看到这种情况后,就一再诚恳地去劝告愍怀太子,希望他能改正自己的缺点。但愍怀太子不但不听,反而对杜锡很不满意。有一次,他悄悄地把针插在杜锡常坐的毡子上。杜锡没有察觉此事,一坐下去,就被刺得鲜血直流。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便概括出“如坐针毡”这个成语,比喻心神不安。


孺子可教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孺子:儿童,后生,年轻人。


张良,字子房,是汉朝的开国功臣,被刘邦封为留侯。他的祖先,是战国时的韩国的贵族。韩国被秦国灭掉后,张良曾变卖家产雇佣刺客,于公元前218年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内)刺杀秦始皇,以图为国报仇。


谋刺失败后,秦始皇大怒,下令在全国大举搜索行刺的凶手。于是张良就改了姓名,避难于下邳(今江苏雎宁县西北)。


张良闲居下邳,有一天,他走到下邳桥上去散步,停佇桥头,四处眺望。这时,有一个老年人,穿着粗布破衣,向他走来了,老人故意把鞋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给我取上来!”张良很气恼,但他勉强压住火气,下了桥,给老人把鞋拾了上来。


老人把腿一伸,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心想,既然已经给他拾了鞋,穿就穿吧。于是张良便跪下替老人穿好鞋。


穿好鞋,老人点点头,笑眯眯地走了。张良很惊奇,朵呆地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老人大约走了里把路的时候,又突然返了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天刚亮),与我会此。”意思是说: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育了!从今天起,往后数第五天清晨,我在这里再和你会面。


一天两天、三天四天过去了。第五天,天刚放亮,张良就来到桥上。这时,那位老人已经先到了,很生气地责备张良,说他来得太晚了,让又过五天再来。第二次,张良等鸡一叫,就来到桥上,可老人又先到了,老人更加生气,让他过五天再早一点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在不到半夜的时候,就来到桥上。等了一会儿,老人来了,高兴地说:“年轻人,应该这样嘛!”说着,就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嘱咐道:“读了这部书,对你很有用处,就可以做帝王之师了。”


张良拿回家一看,老人留给他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十分珍爱这部书,从此就孜孜不倦地认真,反复钻研,终于成为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臣。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就引出“孺子可教”这个成语,多用于长辈或年长的人,赞扬青少年有培养前途。


人琴俱亡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有两个儿子,老大叫王徽之,老二叫王献之,字子敬。当王徽之、王献之年老体衰之时,都得了重病。王献之病后医治无效先去世了。他的哥哥王徽之听到这个消息便问身边的人:“我的弟弟为什么这样快就死了呢?”他身边的人说:“你去看看就知道了。”于是他叫人备好车子赶去吊唁。他到王献之家后,一点儿也没有哭泣。王徽之直接进入灵堂,坐在灵床上,拿起王献之生前弹过的琴想弹琴抒怀,可是,他调弦调了半天,琴音总是调不好,于是把琴扔在地上,悲痛地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意思是:子敬啊,子敬,你和琴都死了啊!)他说完之后,便悲恸欲绝。一个月之后,王徽之也死了。


后来人们引用“人琴俱亡”表示人死了,琴也无法弹了,用来形容看到遗物,引起对死者哀悼、怀念的悲痛心情。


任重道远


《论语·泰伯》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次,曾子的学生去问曾子:“读书人应该怎样做人?”曾子说:“必须刚强而有毅力。”学生又问:“为什么要这样?”他回答说:“‘任重而道远。’(意思是:治理天下的任务很重,道路又很遥远。)没有坚强的毅力,是担不起这副沉重的担子的。”他说到这里又看看学生,然后慢条斯理地说:“你们把施行仁政作为自己的任务,这一副担子能说不沉重吗?就是一直干到死,还不一定能实现施仁德于天下,能说这一道路不遥远么?”学生们听后严肃而又认真地说:“老师放心,我们一定会坚韧不拔地把这个担子担当起来。”曾子听了微笑着点了点头。


后来人们把“任重而道远”说成“任重道远”,用来比喻担负的责任重大,而且要经历长期的艰苦奋斗。


弱不胜衣


《红楼梦》第三回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黛玉的母亲去世以后,贾母念她孤苦伶仃,便把她接进京来,和她一起生活。


黛玉来到外祖母家,刚进房门,只见两个人扶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来,黛玉知是外祖母了,正想下拜,早被外祖母抱着,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地叫着大哭了起来;在场侍立的人,没有一个不跟着流泪的,黛玉也哭个不休。经众人慢慢劝解,黛玉才得拜见外祖母。


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举止言谈却不俗;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姿态。众人见她体弱,知她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为何不治好了?”黛玉道:“我自来如此。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经过多少名医,总未见效,……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听了便说:“这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故事中的“弱不胜衣”形容黛玉瘦弱得似乎连衣服都承受不起。后来人们则用来泛指身体虚弱。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