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D(3)

作者:刘莹

|

类型:生活·百科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08

|

本章字节:12736字

富弼为人谨恭慈和,即使当了宰相以后,也从不以势傲人。无论下属官员或平民百姓前来谒见,他都以平等之礼相待。神宗熙宁五年(公元一○七二年),富弼年老退休,长期隐居洛阳。一天,他乘小轿外出,经过天津桥时被市民发现,马上纷纷跟随观看,使热闹的一个集市顷刻之间变得空无一人。司马光曾称颂他说:“三世辅臣,德高望重。”这个评价是符合事实的。


滴水穿石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水滴不断地滴,可以滴穿石头。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的力量也能成就难能的功劳。


宋朝时,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崇阳县担任县令。当时,崇阳社会风气很差,盗窃成风,甚至县衙的钱库也经常发生钱、物失窃的事件。张乖崖决心要抓住一个机会,好好刹一刹这股歪风。


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这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忽然看到一个管理县衙钱库的小吏,慌慌张张地从钱库中走出来。张乖崖急忙把库吏喊住,问:“喂!你这么慌慌张张干什么?”


“没什么。”那库吏回答说。


张乖崖联想到钱库经常失窃,判断库吏可能监守自盗,便让随从对库吏进行搜查。结果,在库吏的头巾里搜到一枚铜钱。


张乖崖把库吏押回大堂审讯,问他一共从钱库偷了多少钱,库吏不承认另外偷过钱,张乖崖便下令拷打。库吏不服,怒冲冲地乱叫:“偷了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你竟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罢了,难道你还能杀我?”


张乖崖看到库吏竟敢这样顶撞自己,也不由十分震怒,他毫不犹豫地拿起朱笔,宣判说:“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意思是说,一日偷盗一枚铜钱,一千日就偷了一千枚铜钱。用绳子不停地锯木头,木头就会被锯断;水滴不停地滴,能把石头滴穿。


判决完毕,张乖崖吩咐衙役把库吏押向刑场,斩首示众。


从此以后,崇阳县的偷盗风被刹住,社会风气也大大地好转了。


颠倒黑白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屈原是战国时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出身于楚国的贵族之家,年轻时聪明好学,见闻广博,擅长辞令,无论在政治、外交或文学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才能和造诣,因此深得楚怀王的信赖,曾被任命为左徒,负责起草法令和接待诸侯宾客等工作。


屈原所处的地位和取得的成就,使他在楚国的声望日益提高。但是,由于他对内主张改革弊政,对外采取联齐抗秦的策略,触犯了贵族内部腐朽势力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忌恨。因此,他们的代表人物上官大夫靳尚和令尹子兰便互相勾结,不断向楚怀王进谗,恶意中伤和诬陷屈原。久而久之,怀王就对屈原渐渐疏远起来。


公元前三一三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出使到楚国,对怀王说,只要楚国同齐国绝交,秦国愿将商於一带六百里土地割让给楚国。屈原认为这是一场骗局,极力劝谏怀王不要上当,但昏庸的怀王不但不听,而且把忠心为国的屈原放逐到汉水以北。


等到楚、齐绝交以后,秦国立即变卦赖帐,说割让的土地不是六百里而是六里。怀王怨恨秦国食言,重新召回屈原,并出兵攻打秦国,结果遭到惨重失败。后来,秦王又要求讲和,并约怀王到秦国相会。怀王中计前往,进入武关后便遭到扣押,被幽禁了三年,终于病死在秦国。怀王的儿子襄王即位以后,更加糊涂昏庸,对靳尚和子兰言听计从,进一步屈服于秦国的压力。不久又听信谗言,把屈原流放到更遥远的湘水地区。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郢都,烧毁楚国先王的陵墓,使无数百姓背井离乡,四出逃亡。屈原在湘水闻讯后,感到无限的哀痛,但他自己负屈含冤,报国无门,只能把满腔的忠诚和悲愤,抒发在回环起伏、激越奔放的诗篇中。在著名的《九章·怀沙》里,他写下了这样两句诗:“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对那些肆意颠倒黑白、葬送楚国的奸佞小人,作了愤怒的鞭挞和控诉。


不久,屈原写下了最后一篇绝命诗《惜往日》,便纵身跳进滚滚的汨罗江,自沉而死。


掉以轻心


“掉”,随便对待;“轻心”,不经意。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对事情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


公元八○五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当司马。在永州司马任上,柳宗元收到一个青年的来信,表示要拜柳宗元为师。这个青年叫韦中立,是一位刺史的孙子。


柳宗元读了这封信,非常感动,便写了一封回信,这就是著名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信中写道:“很久以来,拜师求学的风气已经不再存在了。如今有人收学生教授学问,就会受到各种攻击,甚至被诬蔑为‘狂人’。这种少见多怪的事是常有的。听说蜀地南面雨下个不停,很少有晴天,以致太阳出来,那里的狗就会狂叫。当时我还以为这只是传闻而已。永州从来不下雪,谁知我到任的第二年就下了大雪。这一带的狗日夜奔跑,对着雪不停地狂叫,直到雪化才停下来。有了这番亲身经历,我才相信从前听到的话并不过分。”


接着,柳宗元又举了一个有关礼节方面的例子:“古代男子二十岁算成年,要举行加冠的礼节,有学问的人对此非常重视。但是,几百年来没有人再举行这种礼节。最后,有个名叫孙昌胤的青年行了冠礼,不料碰了壁。行冠礼的第一天,他和同事们谈起了这件事,同事们都莫名其妙,有的甚至说,你行不行冠礼与我有什么相干,大家听了都哄笑起来。这种现象,和现在人们一听到拜师求学就觉得奇怪是一样的。其实,雪和太阳有什么过错?问题在那些狂叫的狗。行冠礼的孙昌胤没做什么错事,可他的同事偏要嘲笑他。”


下面,柳宗元把笔锋转回到韦中立拜师求学方面来:“在这种风气下,你能拜师求学,使我受到感动,所以愿把我写文章的体会告诉你。我年少时以为文辞好就能写好文章,成人后才知道文章是表达思想、说明道理的,从此再也不单纯去追求形式美了。以后我每次做文章,不敢不经意地随便对待它,而力求像《书》那样朴实,《诗》那样永恒,《礼》那样合理,《春秋》那样是非分明,《易》那样富有变化。这就是我写文章的标准。


韦中立得到柳宗元的指点和启发,写文章进步很快。后来,他中了进士。


倒行逆施


逆:相反,违背;施:作事。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所作所为违反常规,违背事理。现在一般用来表示坚持错误方向,干违背历史潮流的错事、坏事。


春秋末期,楚国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都被楚平王无辜杀害,伍子胥历尽艰险,才逃到吴国,帮助阖闾刺杀了吴王僚,夺取了王位。接着,他又帮助吴王整军经武,使吴国的国势日益强盛。在此基础上,他协助吴王征伐楚国,不久攻下楚都,楚昭王逃往随国(今湖南随县南)。


伍子胥帮助吴王攻楚的目的,是为了替自己的父兄报仇。现在郢都已被攻下,可以付诸于行动了。


他首先向吴王建议,拆毁楚国的宗庙。大将孙武反对这样做。但吴王贪图楚国的地盘,一心想把楚国灭了,因此接受了伍子胥的建议。


接着,伍子胥请求吴王让他去挖楚平王的坟,以解他心头之恨。吴王说:“你帮了我不少的忙,这种小事你就瞧着办吧!”


但是,伍子胥未能马上找到楚平王的坟。后来在一个石工的指引下才知道了坟的确切地点。可是挖开坟、打开棺材一看,里面只有楚平王的衣冠,伍子胥大失所望。那石工又指点说,这上面的坟是假的,下面的才是真的坟。再挖开一看,果然有楚平王的尸体。


伍子胥一见楚平王的尸体,就满腔怒火,抄起鞭子,一气打了三百下,最后再把头颅砍下来,才解了心头之恨。


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知道这件事后,派人送了一封信给伍子胥,指责他这样做太残忍了。伍子胥叫来人回话给申包胥说:“忠和孝不能两全。我好比一个走远路的人,天快黑了,可是路途还很遥远,我已弄得没有办法了,所以才故意干出这种倒行逆施的举动。”


这个“倒行逆施”的人物,最后的命运也很悲惨。他因反对吴王夫差宽容越王勾践,并且要求夫差停止攻伐齐国,遭到夫差冷遇,渐渐被疏远,最后被逼得自杀。


独当一面


当:承担,担当。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独自担当或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汉楚相争时,汉王刘邦趁项羽率领大军攻打齐王田荣的时候,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率军东进,直捣项羽的根据地彭城(今江苏徐州),并很快攻下了彭城。


项羽获悉后,暴跳如雷,立刻率精兵回救彭城,结果,刘邦的汉军被楚兵打得大败,伤亡惨重。


刘邦逃到下邑(今安徽砀山西)才松了口气。他在休息的时候,气呼呼地对张良说:“这次战败,我军损失惨重,现在士气十分低落,我想只要有人能帮我出这口恶气,打败项羽,我愿意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全拿出来封赏给他们,以此来鼓舞士气,你看怎么样?”


张良听了。回答说:“九江王鲸布,作战非常勇猛,他虽然是楚国的将领,但他一向与项羽有矛盾;拥有一万多人马的大将彭越,不久前刚扯起反楚的大旗。这二支力量,大王可派人去和他们联络,和他们联合起来。


至于大王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能够担负起独当一面的重任。大王如果将关东的土地封赏给他们三个人,使他们全力帮你进攻项羽,那么项羽是一定可以打败的!”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派人去和鲸布、彭越联系,和他们合力攻击项羽。同时,又重用韩信,派他到黄河以北开辟战场,不久又封韩信为齐王。韩信果然不负刘邦的期望,在和项羽的战斗中接连取得了好几次胜利。


刘邦依靠韩信、鲸布、彭越的帮助,加上萧何为他建立了巩固的后方、张良不断为他出谋划策,刘邦终于取得了汉楚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汉朝。


杜渐防微


杜:杜绝,堵塞。渐:事情的开端。微:微小,指事物的苗头。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在祸害或坏事刚冒头、尚未扩大的时候,就加以杜绝、防止,即防备祸患在未发生之前。


丁鸿,东汉时人。自幼聪明好学,对经书很有研究。其父死后,父亲的爵位按当时的世袭传统应由作为长子的他继承,但他却上书朝廷要把爵位让给他弟弟,他自己外出躲了起来。后来,朝廷不允,他在外被人发现,经反复劝说,才回到家中,接受了皇帝的敕封。


到了和帝刘肇继位时,刘肇因年幼无能,大权由窦太后执掌。当时,窦太后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职位非常显要,他拉帮结伙,把窦家兄弟纷纷安排到了重要的职位上,相互勾结,为非作歹,朝廷实际上成了窦家天下。丁鸿见了很着急。他利用那年发生日蚀,古代人认为是不祥之兆的机会,劝说皇帝趁窦家兄弟权势还不大的时候,及早制止,以防患于未然。他上奏皇帝说:“皇上如果亲自负责治理国家,发现坏事的苗头,就及时地制止它、杜绝它。这样,凶险就可以避免,祸害就可消除。”


他还进一步举例说:“岩石的破坏,是因为涓涓细水的侵蚀;能遮蔽阳光的树木,是嫩绿的幼苗长成,事情在开始的时候容易制止,等发展壮大了,就难以除掉了。”


丁鸿的话,正合和帝的心意,和帝本来就有大权旁落的感觉。于是,他罢免了窦宪的官职。窦宪被迫自杀。


咄咄怪事


“咄咄”是叹词,表示惊讶。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使人惊讶的怪事。


东晋时,有个人出身豪门贵族,名叫殷浩。他爱好玄学,擅长论谈,年轻时就很出名,但就是不肯出来当官。后来,他被推荐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他再三推辞,朝廷不同意,只好赴任就职。


殷与当时的大将桓温闹矛盾,大臣王羲之劝他说,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主动与桓温讲和,但他不听后来殷浩被任命为中军将军,统率五州军事,并领兵北伐。他屡战屡败,桓温乘机上书朝廷对他进行攻击。结果,他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去。


殷浩当平民百姓,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整天无忧无虑地读书、吟诗,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但他有个很怪的习惯,整天用手指在空中作写字的模样。旁人暗中观察,他写的老是“咄咄怪事”四个字,它的意思是令人惊讶的怪事情。旁人这才知道,他是借这个办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多多益善


益:更加。善:好。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越多越好。


韩信,秦末淮阴人。他原是楚霸王项羽手下的低级军官,后来投奔汉王刘邦,经丞相萧何的极力推荐,被拜为大将。汉楚相争时,他率领汉军,南征北战,立下无数功劳,和萧何、张良一起,被称为汉初三杰。


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解除了他的兵权,但他当时是实力最强大的诸侯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


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


回到洛阳后,刘邦知道韩信并没有谋反的事,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


韩信心中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他看到自己过去的部将周勃、灌婴、樊哙等人的官职都和自己一样,羞于和他们同列,便经常称病,不去上朝。


刘邦知道韩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便一一说了。当然,那些将领都不在韩信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


韩信回答:“陛下能带十万。”


刘邦又问:“那你呢?”


韩信答:“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


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


刘邦见韩信降为淮阴侯后仍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兴。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氏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对牛弹琴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无的放矢。


东汉末年,有个叫牟融的学者,他对佛经有很深的研究。但是当他给儒家学者宣讲佛义时,却总是用儒家的《论语》、《尚书》等经典来阐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经来回答。儒家学者对他的这种做法表示异议,牟融心平气和地回答:“我知道你们都熟悉儒家经典,而对佛经是陌生的,如果我引用佛经来给你们作解释,不就等于白讲了吗?”


接着,牟融向他们讲了“对牛弹琴”的故事,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


“古代有一位大音乐家公明仪,他对音乐有很高的造诣,弹得一手好琴,优美的琴声常使人如临其境。


“有一天,风和日丽,他漫步郊野,只见在一片葱绿的草地上有一头牛正在低头吃草。这清静怡人的氛围激起了音乐家为牛弹奏一曲的欲望。


“他首先弹奏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尽管他弹得非常认真,琴声也优美极了,可是那牛却依然如故,只顾低头吃草,根本不理会这悠扬的琴声。


“公明仪先是很生气,但当他静静观察思考后,明白了那牛并不是听不见琴声,而实在是不懂得曲调高雅的‘清角之操’。


“于是,公明仪重又弹了一曲通俗的乐曲,那牛听到好像蚊子、牛蝇、小牛叫声的琴声后,停止了吃草,竖起耳朵,好像在很专心地听着。”


牟融讲完故事,接着说:“我用儒家经典来解释佛义,也正是这个道理。”


儒家学者听了,完全信服了。


断章取义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