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莹
|类型:生活·百科
|更新时间:2019-10-06 12:08
|本章字节:12686字
吕僧珍住宅的前面。有一处他属下的官舍,平时出入的人很多。有人建议他要那个属下到别处去办公,把官舍留下来住。吕僧珍严辞拒绝。表示决不能把官舍作为私人的住宅。
吕僧珍这种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受到了人们的称颂。
有位名叫宋季雅的官员告老还乡到南衮州后,特地把吕僧珍邻家的一幢房屋买下来居住。
一天,吕僧珍问他买这幢房子花了多少钱。
宋季雅回答说:“共花了一千一百万。”
吕僧珍听了大吃一惊。反问道:“要一千一百万。怎么会这么贵?”
宋季雅笑着回答说:“其中一百万是买房屋,一千万是买邻居。”
吕僧珍听后想了一会儿才明白。
千载难逢
载:年。逢:遇。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形容机会极其难得。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小时候就成为孤儿,由他的嫂子抚养。他刻苦自学,年轻时代就博览群书,在学问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十五岁到京城,担任国子监博士(中央最高教育机构的教师),后来又被提升为刑部侍郎(中央司法部门的副长官)。
当时佛教盛行。连唐宪宗也很崇尚佛教。他听说有所寺院里安放着一块佛祖释迦牟尼的遗骨,便准备兴师动众,把它迎进宫里礼拜。韩愈对此很反感,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加以反对。其中提到,佛教传入中国后,帝王在位时间都不长;想拜佛求保佑的,结局必然是悲惨的。
唐宪宗看了这表,十分恼怒。以为韩愈不只是故意与自己作对,而且用历史来影射自己活不长。为此,要将韩愈处死,亏得宰相为他说情,才改为贬职,到潮州任刺史。
唐朝中期,中央统治权力日益削弱。宪宗执政后,改革了一些前朝的弊政,因此中央政权的统治有所加强。被贬到潮州的韩愈,针对这一情况,再次给宪宗上了《潮州刺史谢上表》:极力为宪宗歌功颂德,以便重新得到信任,回到朝廷工作。在这道表中,韩愈恭维宪宗是扭转乾坤的中兴之主,并且建议宪宗到泰山去“封禅”。封禅,是一种祭祀天地的大典。古人认为五岳(五大名山)中泰山最高,登到山顶筑坛祭天称“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禅”。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举行过这种大典。韩愈这样建议,是把宪宗当做有杰出贡献的帝王。
韩愈还在这道表中隐约地表示,希望宪宗也让他参加封禅的盛会,并说如果他不能参加这个千年难逢的盛会,将会引为终身的遗憾。
后来,宪宗把他调回京都,让他担任吏部侍郎(掌握全国官吏升降、调动等的机构的副长官)。
前功尽弃
尽:全。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以前的功劳和努力全部废弃掉。
战国后期,秦昭王为了一统天下,重用大将白起。白起经常带兵出征,先后打败了韩国和魏国。斩杀韩、魏两军的首级达二十四万颗之多。此后几年,秦军又经常在韩、魏的国土上出现,占领许多城池,夺去无数人的性命,使韩、魏两国百姓不得安宁。
公元前二八一年,秦昭王又派白起去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有个名叫苏厉的游说之士得知这个消息后,对周赧王说:“如果大梁被秦攻占,周朝就将危险了!”
周赧王是东周的国王。当时周已分裂为东周、西周两个小国。赧王名义上是天子,实则寄居西周,各诸侯国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而对周威胁最大的就是秦国。赧王听苏厉这样说,惊慌不已,忙问他该怎么办。
苏厉献计道:“为今之计,应派人去劝阻秦将白起发兵。”
赧王赶紧向他请教,应该怎样劝说白起。苏厉胸有成竹地说:“可以派人这样对白起说:您大破韩、魏之师,杀了魏国的大将师武,又在北方夺取了赵国的蔺和离石(均在今山西境内)等地,立下的战功可说够大够多的了。现在您又将经过韩国去攻打魏国,这样有危险。如果一旦攻打失利,那么就会前功尽弃。所以劝您还是称病不出的好。”
白起听了,果然停止了进攻魏国的军事行动。白起最后的命运很可悲,他因与秦王、相国范雎的意见不合,反对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被逼自杀。
黔驴技穷
黔:地名,今贵州一带。技:技能,本领。穷:尽,完了。这则成语的意思是黔地的驴子用尽了本领。比喻本领有限,并且已经使完。
从前,贵州一带没有驴子,有个好奇的人就用船运来了一头毛驴。因为不知派它什么用场,便把它放牧在山脚下。
山里的老虎发现了这头毛驴,觉得它看上去很高大,不知道它有些什么本领,不敢靠近它,只是远远地躲在树林里,偷偷地观察它的动静。
过了一些时间,老虎放大了胆子,走出树林,一点一点地靠近毛驴,再仔细地瞧瞧它,但仍然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
一天,毛驴突然大叫一声,把老虎吓得一大跳,以为它要来吃自己了,急忙逃得远远的。可是,结果并非如此。过了几天,老虎又靠近毛驴,发现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对它的叫声也听惯了。于是,向毛驴靠得更近些,在它面前转来转去,结果还是平安无事。
后来,老虎靠毛驴更近了,甚至碰撞毛驴的身子,故意冒犯它。毛驴终于被惹得发怒,用蹄子去踢老虎。
这一来,老虎反而高兴起来了。它估计驴的技能就这么一点儿,没有什么可怕的,便大吼一声,猛扑上去。咬断了毛驴的喉管,美美地吃个饱,才高高兴兴地离去。
前倨后恭
倨:傲慢。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原先傲慢,后来恭顺,形容前后态度不同。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游说各国,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强秦,在诸侯国中影响很大。
苏秦最初曾和魏国人张仪一起随鬼谷先生学习纵横之术,学成之后,就开始游说。他先去了秦国,秦王没有理他。苏秦把所带盘缠花完了,衣衫不整,满面羞愧地返回家中。
他出外游说了几年,却一事无成地回到家中,父母、妻子、兄嫂,没有一个看得起他。父母埋怨他整天在外溜达,不务正业。妻子和嫂子也挖苦他:“一门心事外出游说,一辈子永无出头之日。”饥肠辘辘的苏秦真想吃一碗热乎饭,嫂子冷鼻子冷脸地说:“没饭给你吃。”
苏秦受到家人的白眼,非常伤心,从此闭门不出,发愤读书,立志干出一番事业来。
几年之后,苏秦自觉学识大长,遂前往赵国,游说赵王,赵王很赏识他,封他为武安君,赠他兵车一百辆、锦缎一千匹、黄金二十万两,让他去各国游说,共同抗秦。从此,苏秦声名显赫。
一天,苏秦路过洛阳,他父母兄嫂听说了,急忙洒扫房屋,请鼓乐,设酒席,赶到了三十里外的地方迎接他。苏秦的妻子不敢正面看他,只敢侧耳听他说话;哥哥嫂嫂对他也很恭敬。嫂子跪在地上向他赔罪。
苏秦看到这个场景,笑着说:“嫂子,从前你那么傲慢,连饭都不给我吃。今天为何如此谦恭?”
苏秦的嫂子毫不掩饰地说:“因为你现在地位尊贵了,又有钱了。”苏秦感慨万端,自语说:“同是一个苏秦,穷困的时候没人理我,父母也不把我当儿子;富贵了,有钱了,大家都来奉承我!哎!金钱和地位,难道就有这么大的力量!”
前无古人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自古以来没有人这样做过。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陈子昂,二十四岁中进士。他有才学,又有抱负,上书论政,受到武则天的赏识,任命他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典司图籍的官员),不久转为右拾遗(中书省谏官)。后来,他又曾一度从军。
武则天通天元年(公元六九六年),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北伐契丹。三十五岁的陈子昂第二次从军,担任随军参谋,帮助出谋划策。武攸宜没有什么谋略,前锋打了败仗。陈子昂几次向他献计,甚至自告奋勇,请求率领一支万人的军队为前锋出击。武攸宜不仅不允,而且把他降为军曹。
由于抱负不能实现,陈子昂悲愤填膺,惆怅不平。当时,军队驻在燕地,他登上古老的幽州台,不禁想起了古代燕昭王重用大将乐毅的历史往事。
乐毅的祖先是魏国人,后来居住在赵国。他从小爱好兵法,成人后在赵国当武将。因赵国发生内乱,到魏国去当官。公元前三○八年,魏王派他出使燕国。燕昭王见他很有才能,便请他留下。乐毅早就听说昭王礼贤下士,便决定留在燕国。后来乐毅率军击破齐国,先后攻下七十多城,立下赫赫战功。有人嫉忌他,在昭王面前攻击他有野心。昭王不听谗言,把搬弄是非的奸臣杀了,从而使乐毅更效忠于他。
陈子昂吊古伤今,不由得悲愤地唱出了《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后来,陈子昂被解职回乡,为一个县令所诬,投入监狱,忧愤而死。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师:师表,样,引申为鉴戒。不忘记以前的事,以后的事就好办了。表示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
战国初,晋国的卿大夫(国王及诸侯分封的臣属,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知伯,在率领韩、赵、魏三卿灭掉晋卿中行氏之后。向韩、赵、魏三家索取疆土。韩、魏两家因害怕知伯,都给了他土地,但赵襄子不肯给予。于是,知伯又会合韩氏和魏氏的军队攻赵。
赵襄子采用大夫张孟谈的计谋,暗中与韩、魏两国联络,说如果赵国被攻灭,对他们是不利的。最后,韩、魏与赵的军队秘密联合起来,偷袭知伯的军队,把知伯活捉了。
在这场争斗中。张孟谈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是事成之后,他却向赵襄子提出辞呈,不再为赵襄子干下去了。
赵襄子觉得很奇怪。问张孟谈为什么要功成身退。
张孟谈回答说:“从前有人说,春秋五个霸主所以能很好地治理天下,那是因为国君都能驾驭臣子。而绝不为臣子所驾驭。如今我作为臣子,名声显达。地位高尊,权力重大,信服的人太多了,所以应该放弃功名,削掉权势。”
赵襄子不高兴地说:“我听说凡是能辅佐国君的,名声才能显达;功劳大的,地位才能高贵;对国家能负责任的,才能委以重任;只要自己忠诚,众人便会信服。先圣所以能安邦定国,就因为这样做的缘故。你为什么要辞离呢?”
张孟谈说:“大王所说的是成功所必须的东西,而我说的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道理。我听说,从前君臣一起打天下。最后取得成功,这是常有的事。但成功之后君臣权力平等,臣子的结局美好,那是没有的。不忘记以前的事,以后的事也就好办了。大王即使不同意我辞离,我也没有力量来帮助您做事了。”
赵襄子见他说到如此程度,知道无法挽留,只好同意他辞离。
强弩之末
弩:古代用机械发箭的弓。强弩所发的箭,飞行已达末程。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不能起作用。
西汉时,有一位叫韩安国的人,他本来是梁王刘武的中大夫,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曾立过功。后来因为触犯国法,被革去职务,就赋闲在家,过着栽花养鸟不问世事的隐士生活。
直到汉武帝做了皇帝。任用田蚡作太尉,他就去贿赂田蚡,请他保举自己。汉武帝知道韩安国很有才能,便派他担任北地都尉的职务,不久又升迁为大司农。后来。由于韩安国平定战乱有功,汉武帝又让他作了御史大夫。
这时,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而交战,时而议和。一次,匈奴方面突然派了一位使者来议和,武帝一时之间也难以决定,便召集朝廷的文武大官,共同来讨论这件事。
大臣中有个叫王恢的,过去曾在边疆做过几年官,对于匈奴的情况相当了解,他认为凭汉朝的军事实力,一定能扫平匈奴,因此他反对和匈奴议和;而且建议汉武帝立即采取行动,发兵到边疆去征伐匈奴。
在场的官员听了,大都保持沉默,只有韩安国站出来大声反对说:“现在匈奴的兵力日益壮大,而且又神出鬼没,流窜不定。如果我们要出兵千里去围剿他,那不但很难成功,而且会给匈奴以逸待劳、得以致胜的机会。这情形就像是射出的箭矢飞行到最后没有力量的时候,连最薄的绸缎也无法穿破;狂风的尾巴,连很轻的羽毛也无法吹动一样。我们现在如果发兵征伐匈奴,实在是不智之举。依我的看法,倒不如和他们缔约谈和。”大家都觉得他的见解很有道理,汉武帝便采纳了韩安国的意见同意和匈奴议和,于是一场可能发生的战争就此冰消瓦解。
巧夺天工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技艺高超而又精巧绝妙。东汉末年,上蔡县令甄逸有个小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受到全家宠爱。一天,有个相面先生来到甄家,说是能未卜先知,算出一生凶吉。甄夫人非常相信,请他逐一为自己和女儿看相算命。
相面先生见到漂亮的甄姑娘后,大吃一惊,说她的相貌贵不可言,将来必定是一位贵夫人。甄夫人听了高兴极了,从此留心给甄姑娘找一个有权势的夫家。
当时,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家庭的袁绍,担任冀州牧,他第二个儿子袁熙还未成亲。于是甄家托人去说亲。袁熙听说甄姑娘美丽无比,而且是官宦人家出身,请求父亲派人去提亲。这样,甄姑娘便嫁到了袁家。
后来,袁绍在与各地方势力的混战中取胜,握有四州之地,他三个儿子也各领一州。但好景不长,公元二○○年,他在官渡为曹操大败,不久病死;甄姑娘的丈夫袁熙,不久也被杀死。
当时,袁绍的夫人刘氏和甄姑娘一起住在邺城。曹操的儿子曹丕攻破邺城后进入袁府,见到甄姑娘后,被她的美貌惊呆了。他当即要她理一下披散的头发,并递过手巾去让她擦脸。离走时,留下一队卫兵保护袁府,不准外人闯入。
刘氏目睹曹丕的举动,心里暗暗高兴。曹丕走后,她对甄姑娘说,这一下咱们娘儿俩的性命保住了。果然,不久曹丕禀明曹操,派人将甄姑娘接到自己府里,并与她成了亲。
曹丕对甄夫人宠爱无比,百依百顺。后来曹丕代汉称帝,建立了魏国,甄夫人被立为皇后。当时她已四十岁,为了使曹丕长久宠幸自己,每天早晨都要花许多时间打扮。
据说在她宫室前的庭院中,有一条长得非常美丽的绿色的蛇,它嘴里时常含一颗红珠。每当甄皇后梳妆打扮的时候,它就在她面前盘成奇巧的形状。甄皇后后来注意到,这蛇每天盘一个形状,从来不重复。于是,她就模仿它的形状梳头。
时间久了,甄皇后的头发虽然是用人工梳成的,但它的精致巧妙胜过了天然的。当然,她每天的头发形状也是不同的,后宫的人都称它为“灵蛇髻”。曹丕见了后,觉得她仍然非常年轻漂亮,还是对她十分宠爱。
但是,随着年华的消逝。即使再精致巧妙的梳妆,也无法改变甄皇后失宠的命运。年轻的郭皇后终于替代了她的地位。而她由于对此不满,惹怒了曹丕,最后被他下诏赐死。
巧取豪夺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卑鄙的欺诈的手段占有别人的财物或权利。
宋朝有位著名的书画家名叫米芾。他有个嗜好,那便是专爱收藏名人字画,为此,他不惜采用欺骗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平日,只要听说谁家有名人字画,他就千方百计把它借来,说是观赏,其实是临摹。他可以临摹得和原作一模一样,以假乱真,然后把临摹品还给人家,自己留下真迹。有时他甚至把原作和临摹品同时给原主挑选。原主还往往上当。误选了他的临摹品。
有一次米芾在船上遇见了蔡攸,蔡攸拿出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请他欣赏。他一看就不肯放手,一定要用一幅画同蔡攸交换。蔡攸不同意,他就苦苦哀求,纠缠不休,最后竟以投河自杀相要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