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Y(2)

作者:刘莹

|

类型:生活·百科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08

|

本章字节:11730字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出“一字千金”成语,形容某篇文章或某本书的文词精粹,价值很高。


一网打尽


“一网打尽”出自宋朝魏泰的《东轩笔录》卷四:“聊为相公一网打尽。”又见于《宋史·范纯仁传》:“造谤者公相庆曰:‘一网打尽’此事未远,愿陛下戒之。”


北宋时期,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姓苏名舜钦字子美。此人年少时即有大志,后任大理评事,经范仲淹推荐,又升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并参加了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他屡次上书宋仁宗赵祯,议论时政得失,批评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引起吕夷简的不满。加之苏舜钦的岳父杜衍(官居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是改革派的重要人物。因此,以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集团便想通过陷害苏舜钦来打击杜衍和整个改革派集团。侍制刘元瑜为了讨好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上书诬告苏舜钦。致使苏舜钦被皇帝免去职务,闲居苏州沧浪亭。当时因苏舜钦而被株连的人很多。这些人有的被免职,有的被降职,有的被调到边远的地方去任职。从而使革新派受到沉重打击。有一次,刘元瑜见到宰相吕夷简,便得意洋洋地说道:“我总算为您把苏舜钦他们这一伙人全部肃清了,一个也没有遗漏(原文是:‘聊为相公一网打尽’)。”


后人常引用“一网打尽”这个成语,比喻将自己的对立面或坏人、敌人一齐捕获或全部消灭,一个也不漏。


一抔黄土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汉文帝时,有个叫张释之的人,担任朝廷的最高司法长官——廷尉。此人敢于仗义执言,坚持依法办事,即使是汉文帝的意见,只要他认为不对,也敢据理力争。


有一次,文帝御辇的马被人惊吓,文帝让随驾的卫士将这个惊驾的人捉住交给张释之,要张严办。张释之问明情由,然后根据规定,说服了文帝,只判这个惊驾的人罚金四两。


后来,有人偷了汉高祖庙中神座前供设的玉杯,被抓住。文帝对此大为生气,又交给张释之进行处理。张释之根据汉朝的法律,决定判处犯人以死刑。但是,当他向文帝报告这一意见后,文帝很不满意,认为应该把罪犯的全家都杀掉。张释之连忙解释说:“根据法律,这样判决已经到了最高限度了。即使罪名相等,也要根据罪犯认罪的程度来加以区别对待。今天,因为盗窃宗庙的器物就要杀他全家,那么万一有人在长陵(高祖陵墓)上抓取一把土,盗窃墓葬的东西,陛下又该如何加重处罚他呢?”(原文是:“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文帝再三考虑,才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为此,张释之得到上上下下很多人的称赞。


后来,人们从“长陵一抔土”引申出“一抔黄土”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极其微贱、不值一提的东西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带有贬低的意思。


一饭千金


“一饭千金”的故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就是帮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大将韩信。此人善于用兵,屡出奇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韩信在未得志时,家境十分贫困。官吏当不上,又不能做小买卖谋生。因此,连吃饭也很成问题,常常跟人一起到别的人家去吃,使得人家很讨厌他。他曾经多次投靠在下乡的一个亭长家里求食,亭长的妻子很不高兴。韩信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大怒,一气之下离开了亭长的家。从此,他便常常到城下去钓鱼,以求解决生活的困境。但是,钓鱼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不免三天两头要饿肚子。在他经常钓鱼的地方,常有很多大娘在那洗衣,其中有一个大娘看到韩信饿肚子,很同情他的遭遇,便主动地接济他,给他饭吃。韩信非常感动,心想:这位大娘辛辛苦苦,依靠双手不停的劳动,才勉强能糊口,但他见我困难,却毫不犹豫地帮助我,这种精神实在令人敬佩。于是他对大娘说:“大娘啊,你的大恩大德我永生难忘,将来我若有出头之日,一定重重地报答你。”大娘听了,生气地说:“男子汉人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说那么多废话干什么?我是看着你饿肚子实在可怜,才给你饭吃,哪里想到要你报答我呢?”


后来,韩信得到刘邦的重用。打败了项羽后,又被封为王。一次,他来到楚地下邳(现在江苏省北部邳县和睢宁县之间),想起那位大娘对自己的恩惠,便派人给她送去酒菜饭食,同时送给她黄金一千两作为酬谢。又派人把下乡的那个亭长找来,赏给他一百个小钱,并对他说:“你是一个小人,做好事没有做到底。”


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概括出“一饭千金”成语,意思是,在困难的时候,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十分可贵的,不能忘思负义,到了有能力的时候,应该重重地报答人家。


一言为重


“一言为重”出自《王临川集·商鞅》这首诗。《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有商鞅“一言为重”的故事。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商鞅本来是卫国人,后来卫国被魏国吞并,便投在魏相公叔痤(读cuo矬)门下。公叔痤死后,他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便去求见,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很受秦孝公的欣赏,被任命为左庶长(官名),具体负责变法的各项准备工作。


公元359年,变法的准备工作就绪。在新的法令正式公布之前,商鞅怕老百姓不相信新法能够贯彻,于是,在秦国的都城后面市场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定下赏格,申明:谁能把这根木杆移放到市场的北门,就赏给他十两银子。老百姓对这件事感到惊诧,没有人敢去搬。于是,商鞅又把赏格提高五倍。申明:谁把这根木杆移到市场北门,就赏给五十两银子。有一个人真的把木杆从市场的南门搬到北门,商鞅立即将五十两银子赏给了那个搬木头的人,使大家相信他说话是算话的。


接着,商鞅便公布了新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坚决实行变法,很快使秦国富强起来,成为当时七国中最强盛的国家,为秦始皇最后统一全中国打下了基础。


北宋时,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推行变法革新时,写了《商鞅》这首诗(后来收入《王临川集》),歌颂商鞅说:“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后来,人们引用“一言为重”这句成语,来说明言行一致。说话算话,说到做到。


一枕黄粱


“一枕黄粱”亦作“黄粱一梦”、“黄粱美梦”,也有简作“黄粱梦”、“邯郸梦”的。它比喻一些不切实际、不能实现的空想和奢望。这个成语,由一个奇异的故事变化而来。出自《异闻集》,经唐代沈既济的传奇《枕中记》的演义和渲染,故事性很强。


这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姓卢的年轻书生,穷困潦倒,虽然一心追求功名利禄,但却一直没有飞黄腾达的机会。一次,他在进京赶考途中住在邯郸一个旅店里,碰巧遇上了一个姓品的道士。于是,他再三恳求这个老道士为他指点前程。老道士听了卢生的倾诉,笑着给了他一个枕头,说:“你不是想荣华富贵吗?枕上我这个枕头,你就顺心如意了。”


当时,店主人正在把淘好的小米(黄粱)倒进锅里烧饭。卢生接过枕头枕在头下,很快就睡着了。卢生做了一个梦:他被邯郸城里的大户崔府请去,崔家把漂亮的小姐许配给他做了妻子。不久,进京会考,中了进士,官运亨通,连年升迁,一直做到宰相。他的五个儿子也先后中举,一个个做了大官。一家人高官厚禄,声名显赫,享尽了荣华富贵。


然而,等他从梦中醒来一看,姓吕的道士正站在他的身旁微笑,店主人做的黄粱饭还没有煮熟。卢生依然是一贫如洗,刚才的荣华富贵,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梦而已。


一国三公


“一国三公”的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春秋时期,晋献公打败临近的小国——骊国。骊国送了两个美女给献公,一个叫骊姬,一个叫少姬。后来两个都生了男孩,得到献公的宠爱。尤其对骊姬,献公更是言听计从。当时申生已被立为太子。晋献公听信骊姬的话,要让骊姬生的儿子奚齐继位。于是,把申生派到曲沃(现在属山西省晋南地区)去守卫。后又把申生杀死。同时派另两个儿子重耳、夷吾去守卫蒲和屈两个小城。本来蒲和屈这两个地方并没有城,而是一块空地。献公就命大臣士衇去筑城。士深知献公的用心,因此,很草率地筑成两座极不坚固的城。夷吾把这个情况报告了献公,献公派人去查问。士说:“大王如果能多为人民做好事,那比筑什么坚固的城池都要牢靠。依我看,再过几年,大王就会派兵攻打这两座小城,何必要筑得那么坚固呢?”为了证明自己不把这两座城池筑牢是正确的,士还作了一首诗:“狐裘龙(读méng萌)茸(读rong绒),一国三公,吾谁适从?”意思是说:晋国目前的纷乱局面就象几张兽皮做成的毛色杂乱的皮衣那样。一个国家有三个君主,叫我听从哪一个才好呢?


后来,人们就将士诗中所说的“一国三公”引为一句成语,来形容主持政事的人太多,意见庞杂,号令不统一,叫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一鸣惊人


这个故事源于《史记·滑稽列传》。


战国时期,齐威王登上齐国君主的宝座以后,沉溺于酒色之中,登基三年,日夜吃喝玩乐,对于国家大事,极少过问,总是推给大臣们去处理。结果,百官无所适从,国家一天天衰落。


周围的诸侯国看到齐国一天天衰弱,一个个乘机向齐国发动进攻,吞并齐国的土地,使齐国濒临灭亡的危险。齐国大臣们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但是,谁也不敢出面劝阻,害怕当面指出齐威王的过失而受到制裁。因此,日复一日,齐威王仍旧过着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


齐国有一个叫淳于髡(读kun昆)的大臣,他滑稽善辩,很会用隐语。一天,他到齐威王那儿去,看见他右手抱着郑姬,左手搂着蔡女,得意洋洋地坐在钟鼓乐器中间,问淬于髡,“你来有什么事?是想喝酒,还是想听音乐,或者是想说点儿什么?”淳于髡上前两步,对齐威王说:“大王,在我们齐网有一只大鸟,歇在您的宫廷里已经三年了。可是,它从来不飞,也不叫,您说这是什么鸟啊?”齐威王心里明白淳于髡这番话是借着鸟的由头来讽喻自己,便笑着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以后,齐威王便痛改前非,改革朝政,认真地治理起国家来。首先,对各级官吏进行整肃,对有功的、勤勉的给予奖励、提升,对那些贪污无能的给予处罚、罢免,甚至杀头。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认真地整顿了军队,加强了军事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在短短的六年里,把齐国治理得非常强盛。派兵去攻打周围的诸侯国。使得各诸侯国非常震惊,生怕得罪了齐国而被齐国并吞,于是纷纷把以前侵占的土地归还给齐国。从而使齐国从即将亡国的境地,一跃而成为称霸三十六年的强国。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把“一鸣惊人”用来形容一个人向来默默无闻,一旦行动起来,就做出了惊人的成绩。


一败涂地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秦朝末年,残酷的剥削和繁重的劳役,使广大农民吃不饱、穿不暖,人民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怨声载道。纷纷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统治。


刘邦就是当时起义中著名人物之一。他原是沛县泗水亭长。一次沛县县令叫刘邦押送一批壮丁到骊山(今陕西省临潼南)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便接二连三地逃走了许多人。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走到骊山,这些壮丁就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没有想出一个逃脱罪责的办法。于是,索性把没有逃跑的壮丁都放走,带着一些愿意跟着他的壮丁,到芒、砀山准备起义。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首先在大泽乡领导农民起义反秦。全国各地的老百姓纷纷响应,沛县县令看到秦朝的大势已去,也想归附,县令的两个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把刘邦请回来共同举事。可是,当刘邦回来时,县令看到他已率领近百人的队伍,恐怕刘邦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闭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城里的老百姓杀死了县令,打开城门,热烈欢迎刘邦队伍进城,并推举刘邦担任起义军的首领。刘邦推辞说:“如今天下大乱,到处都在发动起义。如果我们现在不能推举出合适的首领,将来难免一败涂地。我不是因为怕死而逃避责任,只恐怕自己的能力小,不能担当起大家的重托。这样一件大事,希望大家认真考虑,另选高明。”


虽然刘邦一再推辞,但是由于他在当地很有威信,所以大家还是推他作了首领,称为沛公。后来,刘邦带领这支起义军,与全国各地的起义军一起,推翻了秦朝的统治。秦亡后,刘邦又战胜了项羽,最后统一全国,建立了汉王朝的统治。


“一败涂地”的原意是:一旦失败,就要惨遭杀害,肝、脑涂于地上。后来人们将它作成语用,比喻彻底失败。


一往情深


这句成语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


东晋时,有一个将军名叫桓伊,在军事上很有一套。起初只是担任大司马的参军。后来,北方的前秦强盛起来,不断侵犯东晋边界,他被朝廷任命为淮南太守。由于作战有方,被提升为西中郎将、豫州刺史,都督豫州诸军事。公元383年,秦晋淝水之战,他和晋军将领谢玄,谢琰一起,大破前秦王苻坚的军队,稳定了东晋的偏安局面,再一次受到孝武帝的封赏。


桓伊为人谦逊,虽然立了大功,却始终不居功自傲。他喜欢音乐,尤其善于吹笛,他得到东汉末年文学家蔡邕的柯亭笛后,常常吹奏,吹笛的技能更加高超,被称为“江左第一”,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对于别人的吹奏和歌唱,桓伊也非常地喜欢。每当听到优美的歌曲,他就激动不已,情不自禁地叫唤:“怎么办啊,怎么办啊!”当时,担任东晋宰相的谢安也很喜爱音乐。当他听说桓伊竟如此喜欢音乐时,说:“桓子野(伊,字子野)对音乐的这种感情可以说是发自内心深处,只要一激动就不能控制自己!”(原文是:“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后来,人们把“一往有深情”简化成“一往情深”成语,形容对人或事物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以至向往和依恋得不能克制。


一狐之腋


“一狐之腋”,原意是指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现多用来比喻珍贵的事物。它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战国时期,秦孝公以商鞅为相,实行变法,很快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是,由于变法触犯了秦王的宗室、亲戚等贵族们的利益,因此商鞅遭到这些人的怨恨。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