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莹
|类型:生活·百科
|更新时间:2019-10-06 12:08
|本章字节:12908字
公元前700年(春秋时期),楚国侵略比它弱小得多的绞国,很快打到了绞国的都城。绞国军队坚守都城,楚军难以攻下,就在南门外驻扎下来。楚国大将屈瑕说:“绞国弱小而轻敌,轻敌则少谋略,我们可以让一部分人化装为打柴者上山打柴,以引诱绞国人出城。”楚人按屈瑕的办法做,故意使绞国人轻易俘掳了楚国三十人。第二天,绞国人争相出城,驱使被俘楚人上山为绞人劳役。这时,楚国派军队埋伏在北门外的山脚下,突然出击,“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打败绞国,迫使绞国签订投降条约,然后撤军。
“城下之盟”成语,由此而来。
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原意是把山上的野草和树木都看成是敌兵,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东晋时,北方强国秦国一心想吞并南方的东晋王朝。后来,秦王苻坚亲率号称八十万大兵南下攻打东晋。东晋派大将谢石、谢玄带兵八万前往阻击。苻坚很骄傲,认为晋兵少,不足一击。但前锋一交战,就被晋兵打败,损兵折将。晋兵进至八公山(在今安徽省中部)下,摆开迎敌阵势。吃了败仗,苻坚内心有些烦躁。一天夜晚,苻坚在他的弟弟苻融陪同下,到前沿登城暗察晋兵形势。他们一看,晋兵部阵整齐,将士精锐;再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象的意思)人形。苻坚面带惧色,对站在身旁的苻融说:“这都是敌兵啊!怎么能说晋兵少呢?”后来淝水一战,秦兵惨败,苻融阵亡,苻坚带伤狼狈逃回。
后人根据这段史实,概括出“草木皆兵”成语,形容失败者的恐惧心理或多疑情状。
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意思是嘴唇没有了,牙齿暴露于外,就感到寒冷了。比喻两者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依存,生死与共。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公元前655年(春秋前期),晋国想消灭虢(读guo国)国。但到虢国中间必须经过虞国。晋国只好派使者向虞国借道。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晋国要从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极力反对。他对虞公说:“虢国和虞国是互相依存的近邻,如果虢国亡了,虞国也就难以自保了。晋国是不可相信的,过去我们吃过借路的苦头,现在可不能再上当了。俗话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虢国和虞国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但是虞公不听,说晋侯不会伤害虞国的。终借道与晋。
晋国军队顺利通过虞国后,很快便将虢国消灭。晋军在回师途中,即赖在虞国驻下不走。不久,晋军袭击虞国,虞公被俘,虞国便随告灭亡。
超群绝伦
“超群绝伦”由“绝伦逸群”和“绝伦超群”变化而来,前者出自《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后者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
关羽为三国时代名将,是蜀国五虎上将之一(其余四将为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他对蜀主刘备赤胆忠心,立下许多战功。他斩颜良、除文丑(皆袁绍手下大将),过五关斩六将(皆曹操部下战将),都是威震敌胆之壮举,但他有个致命弱点,即骄傲自满。他之所以失荆州、夜走麦城,最后失败被东吴所杀,骄傲、轻敌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据《关羽传》载,刘备率兵西定益州(现在成都地区,当时指西蜀),派关羽镇守荆州。关羽获知马超来降,即写信给诸葛亮,问谁人可与马超相比。诸葛亮当然明白关羽的心思,写信回答道:“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意思是。马超(字孟起)文武全才,勇猛过人,一世英杰,可与汉初大将黥布、彭越之辈相比,可与张飞(字益德,后也称翼德)并驾齐驱,但不能与你相提并论,象你这样绝伦超群,谁都比不上。“髯”,即指关羽,因其须髯甚美,故亮这里以“髯”称之,表示亲切。关羽看完诸葛亮的复信后,十分高兴,当场将信展示给宾客观看。
“超群绝伦”,即超越所有的人的意思。“伦”指同辈人,“绝伦”即没有同辈可与之相比。
惩一警百
“惩一警百”由“以一警百”变化而来,出自《汉书·尹翁归传》。
西汉尹翁归任东海(今山东省东南和江苏省东北一带)太守,办事认真,执法严明。他对东海郡内的官吏、良民、坏人的情况都调查得清清楚楚。他对郡内各地的案件都是亲自审理。尹翁归还作出规定,凡是要严惩案犯,或是在每年的秋冬召开官吏大会进行,或是在他巡察各县时进行。之所以要这样,主要为了“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即用杀一个来警告成百人,使官吏、人民都服气,使那些行为不轨者都能感到害怕,从而改过自新。尹翁归到任,亲自处斩了历任太守都不敢惩处的郯县大恶棍许仲孙,震动了整个东海郡,全郡坏人、歹徒个个恐惧,不敢再触犯刑律,致使东海全郡在尹翁归任职期间,一直太平无事。
“惩一警百”也有写成“杀一儆百”的,意思是惩办一个人,警告多数人。
惩前毖后
“惩前毖后”由“惩而毖后患”变化来,出自《诗经·周颂·小毖》。
有人说这首诗是周朝成王写的。产生此诗的背景是这样的:武王姬发伐纣成功后建立了周朝。武王登基时间不长去世了。武王儿子诵继位,称成王。但成王太年轻,由武王弟弟姬旦(即周公)辅佐,处理国家大事。可武王的另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有野心,图谋不轨,便乘机造谣,说周公要谋害成王,自为天子。周公非常诚实,也豁达大度,为避嫌疑,离开了京都东去洛阳。但成王很信任这位叔叔,将周公请了回来。不死心的管、蔡二叔最后竟然与纣王儿子武庚勾结发动叛乱,阴谋夺取政权。周公率兵讨伐,很快将叛乱平息。这时成王已大,周公便让成王自理朝政。为此,成王前往祖庙祭祀祖先。在祭祀仪式上,成王对文武百官讲了话,讲了前边历史的教训,同时朗读了自己作的《小毖》这首诗。“予其惩而毖后患”的意思是:我(予)要从前边的惩戒中吸取教训,谨慎办事,以防止后患。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故事,将“惩而毖后患”改为“惩前毖后”成语,以提醒人们要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办事小心谨慎,不要再犯过去的错误。
稠人广众
“稠人广众”,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西汉武帝时将军灌夫,为人刚直不阿,为时人所称道。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一天,灌夫在京师长安(今西安市)与长乐卫尉窦甫一起喝酒,喝醉了,打了窦甫。窦甫是窦太后(武帝祖母)的昆弟,汉武帝担心因此事太后发怒而诛灌夫,即先采取了保护灌夫的措施;将灌夫调往燕地(即现在北京周围这一带地区)做燕国相国。数年后,灌夫又因犯了法,被免官,返居长安。灌夫一生不仅从不去阿谀逢迎权贵,相反,对“愈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意思是,对愈是贫苦、无地位的人,愈是敬重,把他们看作与自己相同,从不歧视。而且,愈是在大庭广众之中,他对这些人更能够礼贤下士,下车相让,赞人之长。所以,当时那些地位卑下但很有才能的人,都愿意归到他的门下。
“稠人广众”,后也有称“稠人广座”的,与“大庭广众”成语意思相差不多,都是指有很多人的场合。
察言观色
“察言观色”,观察别人说什么话时脸上流露出什么气色,以决定自己该怎么行动。这是孔子教他的弟子如何做到“通达”的故事,见《论语·颜渊》篇。
一次,孔子的学生子张问老师士怎样才可叫做通达。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反问子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回答说:“在邦必闻,在家必闻。”意思是:“在朝廷里必定有名声,在家里也有名声。”孔子道:“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意思是:“这仅仅是有名声,但并不是通达。真正的通达是:品质正直、懂得礼义,善于观察别人说话的脸色;常常考虑如何谦恭待人。象这样的人,在朝廷里必定通达,在家里也必定通达。”
现在,人们一般将这个成语用成“察颜观色”,与“察言观包”意思相同。
魑魅魍魉
魑魅魍魉(读chimèiwǎngliǎng痴妹网两)”出自《左传·宣公三年》,原来为“魑魅罔两”,指各种妖魔鬼怪。现在它已变成为各种各样坏人的代名词,与“牛鬼蛇神”意思相差不多。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统率大军攻打陆浑戎族,并陈兵东周疆界进行阅兵演习,以威胁周天子。胆小的周定王瑜十分惶恐,急忙派遣大臣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王因早怀夺取周王室之野心,便乘机询问王孙满关于九鼎大小轻重的情况。九鼎乃是象征周王室权威的礼器,为王家传家之宝。王孙满洞察了楚庄王的用心,便机智地以历史上夏桀商纣暴虐失国的教训提醒楚王,指出周虽德衰,但天命未改,不可问鼎。同时说九鼎上铸的尽是些魑魅魍魉(即妖魔鬼怪),人们可不要遇上它们。
残贼一夫
《孟子·梁惠王》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孟子去见梁惠王,在交谈中,梁惠王问孟子:“听说商汤放逐过夏桀,武王讨伐过殷纣,有这事吗?”孟子回答说:“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梁惠王又问:“臣子杀掉君主可以吗?”孟子没有作正面的回答,他说:“破坏仁爱的人叫‘贼’,破坏道义的人叫‘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我只听说过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弑君。”梁惠王听后,点点头,觉得孟子的回答很有深意。
后来人们把“残贼之人谓之一夫”简缩成“残贼一夫”或“残贼独夫”,用来指人民的敌人。在这个意义上也被说成“独夫民贼”。
沧海横流
《晋书·王尼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晋代城阳有个人名叫王尼,他寓居洛阳的时候,曾当过护军的军士,给军府养马。有一天,王尼和胡毋辅之在马房烤羊肉下酒,酒醉后,便擅离职守而去。护军为此大惊,便免去了王尼的职务。此后,王尼无以为生,只得靠人赐食过活。
王尼早年丧妻,只有一子,父子二人,相依为命。后因避乱从洛阳到江夏。他们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只有一头牛,一辆车。白天出门觅食,晚上宿在车中。王尼对此感叹道:“沧海横流,处处不安也。”(意思是:海水四处奔流,使人无安身之处。)
后来荆州又闹灾荒,王尼没有吃的,便把牛杀了当饭吃,把车打烂当柴烧。牛肉吃完,柴烧光,别无他物,父子两人终于冻饿而死。
后来人们引“沧海横流”比喻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
侧目而视
《战国策·秦策一》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代,苏秦到秦国游说,劝秦惠王实行连横的策略。苏秦的意见没被秦王采纳,做不了官,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洛阳老家。当他走进家门的时候,家里的人都瞧不起他。妻子坐在织布机上不理睬他,嫂嫂不给他做饭,就连他的父母也不愿同他讲话。
过了一年,苏秦又到赵国去见赵王,献合纵之策。苏秦主张赵国联合齐、楚、燕、韩、魏等国共同对付日益强大的秦国。赵王认为他这个策略很好,便封他为武安君,拜他做相国。
苏秦做了大官之后,路过洛阳,他父母得到消息,到城外三十里的地方去迎接他。他的妻子吓得恭恭敬敬地站在一边,“侧目而视,倾耳而听。”(斜着眼睛看苏秦,侧着耳朵听苏秦讲话,不敢正视苏秦。)他的嫂嫂则跪拜在地,十分谦恭地迎接苏秦。苏秦见嫂嫂这样谦恭,就笑着说:“嫂何前倨后卑也。”(意思是:嫂嫂为什么以前那样怠慢我,今天却对我如此恭敬呢?)
后来人们引用“侧目而视”来形容不敢正视,以表示敬畏的情态。也用来表示斜着眼睛看,形容愤怒的样子。
差强人意
《后汉书·吴汉传》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东汉时代,刘秀有一员大将名叫吴汉。他勇敢而有智谋,替刘秀打了不少胜仗,立了不少战功,因此被任命为大司马。
有一次,刘秀打了败仗,心里十分苦恼,其他将领也灰心丧气;只有吴汉仍意气昂扬地在营里鼓动士气,同士兵一起积极作再战的准备。这时刘秀因未见到吴汉,便派人去看他在干什么。派去的人回来报告说:“大司马在修理攻夺城池的武器。”刘秀听了十分高兴地赞叹道:“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思是:吴汉这个大将还能振奋人的意志,他的军威俨然象一个敌国。)
后来人们引用“差强人意”表示还能使人振奋,现在用来表示还能使人满意。
长歌当哭
《红楼梦》第八十七回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宝玉与黛玉正在论琴。黛玉说:“高山流水,得遇知音……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这琴……”当他们边谈边往外走时,只见秋纹带着小丫头捧着一小盆兰花来。她说:“太太那边有人送了四盆兰花来,因里头有事,没有空儿玩他,叫给二爷一盆,林姑娘一盆。”黛玉看时,却有几枝双朵儿的,心中忽然一动,不知是喜是悲,便呆呆的默看。宝玉走后,黛玉回到房中,看着花,心想:“草木当春,花鲜叶茂,想我年纪尚小,便象三秋蒲柳。……只恐似那花柳残春,怎禁得风催雨送!”想到此,不禁又滴下泪来。
黛玉正愁得没法解时,只见宝钗那边打发人送封信来。黛玉打开看时,只见上面写道:“妹生辰不偶,家运多艰,姊妹伶仃,萱亲衰迈。……感怀触绪,聊赋四章,匪日无故呻吟,亦长歌当哭之意耳……”黛玉看毕,不胜伤感。
后来人们引用“长歌当哭”,表示以歌代哭,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之情。
尘饭涂羹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韩非子对孔子的儒家学说很看不上眼,把儒学的核心“仁义”、“礼治”等统统比作小儿式的游戏,说它表面上说得好听,实际上毫不适用。他在论述儒家学说时,打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比方:一群小孩子在地上做游戏,有的用沙土当饭,有的用泥浆作汤,有的用木块块当肉,大堆小块,摆满一地。孩子们做得认真,“吃”得有趣,笑语欢声不绝于耳。可是越玩越饿,越“吃”越饥,玩到天黑还是必须回家吃饭。为此,韩非评论道:“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意思是:土饭泥汤可以用来作为游戏而不可以当饭吃啊!)
后来人们引用“尘饭涂羹”来比喻没有用处的东西。
程门立雪
《宋史·道学传二·杨时》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宋朝的杨时,因晚年隐居龟山,故又称龟山先生。他自幼谦逊好学,喜爱经史,后来考中了进士,但他不去做官,而到河南颍昌去拜程颢为师,以增长知识。他四十岁时,程颢死了,他自设灵堂,时时哭灵,以悼念老师。
杨时治学之心,十分坚定,程颢死后,他又到洛阳去拜程颢之弟程颐为师,继续学习,深钻经史。有一次,杨时因对张载所著《西铭》不甚理解,他不怕寒风刺骨,约着他的朋友游酢前去向程颐请教。他们到程颐家时,突然大雪纷飞;进得门来,程颐正在睡觉。他们为了不影响程颐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待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程颐醒后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和他们讨论张载之学。经过一番研究,杨时便豁然明白了。
后来人们把杨时不顾大雪纷飞的严寒天气,在程颐家站着候教的行为称为“程门立雪”,用来比喻尊敬老师,诚心求学。
成败萧何
宋·洪迈《容斋续笔·蔚何绐韩信》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韩信为刘邦的大将时,有人告发他与陈勾结谋反。吕后得知此事后想叫韩信进宫受审,但又怕他不肯就范,于是找萧何来商议。商议的结果是:用欺诈的办法使韩信入宫。他们叫手下的人通知韩信:陈已破,迅速进宫共祝刘邦平定陈的胜利。韩信本想称病不去,但迫于势,只得勉强入朝。入朝后,韩信当即被吕后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