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莹
|类型:生活·百科
|更新时间:2019-10-06 12:08
|本章字节:12480字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非常合乎武帝一统天下的心思。他亲政后,就设置了专门传授儒家学说的五经博士,向五十名弟子讲述《诗经》、《尚书》、《易经》、《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这些弟子每年考试一次,学通一经的就可以做官,成绩好的可当大官。后来,博士弟子人数不断增加,最多时达三千人。
到汉宣帝刘询当政的时候,儒家思想已经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说更是盛行,刘询自己也让五经名儒萧望之来教授太子。但由于当时儒生对五经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宣帝决定进行一次讨论。
公元前五十一年,由萧望之主持,在皇家藏书楼兼讲经处的石渠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儒生们把和自己观点一样的人作为同党,互相纠合起来;而对观点不一样的人,则进行攻击。为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的作者在评述这一现象时,把它称为“党同伐异”,也就是纠合同党攻击异己。
当务之急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当前应该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问起,现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应该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说:“有智慧的人无所不知,但要知道当前应该做的事中最急需要办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们无所不爱的,但应先爱亲人和贤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尧和舜,尚且不能认识所有的事物,因为他们必须急于了解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尧舜的仁德也不是爱一切人,因为他们急于爱的是亲人和贤人。”
接着,孟子又从反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丧期,却对服三个月、五个月丧期的礼节很讲究;在长者面前用餐没有礼貌地狼吞虎咽,咕咚咕咚地喝汤,却去讲什么不能用牙齿咬断干肉等等,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当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呆若木鸡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呆得像木头雕成的鸡一样。后形容呆笨或因惊讶、恐惧而发楞的样子。
周宣王姬静是个好大喜功的君主,曾经多次出兵去攻打北方的少数民族。公元前七八九年,他又率领军队在千亩同姜戎发生激战,结果吃了败仗,损失惨重。为了扩充兵力,他下令在太原地区调查百姓的户数,准备征兵再战,大臣仲山甫极力劝谏,他根本听不进去。
宣王有一种特殊的爱好,就是喜欢看斗鸡。他让太监们养了不少精壮矫健的公鸡,退朝以后经常到后宫的平台上看斗鸡取乐。时间一久,他发现无论哪一只勇猛善斗的鸡都没有常胜不败的,因而心里总感到不满足。
后来,宣王听说齐国有个叫纪渻子的人,是位驯鸡能手,就派人把他请到镐京(西周都城),要他尽快训练出一只常胜不败的斗鸡来。纪渻子从鸡群中挑了一只金爪彩羽的高冠鸡。在关进屋子驯鸡以前,他请宣王不要随便让人去干扰他。
十天以后,性急的宣王等不及了,叫人去问纪渻子:“鸡可以斗了吗?”纪渻子说:“不行,它还非常骄傲恃气。”
又过了十天,宣王再叫人去问,纪渻子说:“不行,它听到声音,或看到什么影象,还会敏捷地作出反应。”
又过了十天,宣王实在等得不耐烦了,就把纪渻子召来亲自问他,纪渻子仍然说:“不行,这鸡还会怒视而盛气。”
宣王感到有点疑惑不解,说:“怒视而盛气,不正是勇猛善斗的表现吗?”
纪渻子笑了笑说:“陛下过去养的哪些勇猛善斗的鸡,有哪一只是常胜不败的呢?”
又过了十天,纪渻子主动跑来对宣王说:“差不多了。现在这只鸡听到其他鸡的叫声,已经毫无反应,精神处于高度凝寂的状态,看上去就像木鸡一样。别的鸡见了,没有一只敢跟它交锋,只好回头跑掉。”
道不拾遗
遗:丢失的东西。道路上有遗落的东西,却无人拾捡。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人民生活富裕,社会风气良好。
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封赐商地十五邑,故称商鞅。
商鞅年青时代就喜欢刑名之学(古代研究以法治国、赏罚分明的学问)。他之所以会到秦国去任宰相,完全是出于逃生。那时,他的父亲卫叔痤在魏国当宰相。有一次,卫叔痤病重,魏王来探望。魏王问卫叔痤:“如果你的病难以治愈,朝廷中有谁能代替?”叔痤说:“我儿子卫鞅可以代替我。”想不到,魏王不是个喜欢以法治国的人,所以,对叔痤的荐举自然不高兴。叔痤望着魏王不悦的脸色,心里明白了许多,为了表示自己对魏王的效忠,就对魏王说:“既然你大王不用他,就把他杀了吧!千万不要让他跑到别国去,让别国用他。”卫鞅听到这个消息,就逃到了秦国。
在秦国,秦孝王录用了他。他不断地劝说秦孝王进行治理国家的改革。秦孝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任他为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
他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功,就应该予以奖励。他鼓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去徭役,他认为,贵族世袭的制度应该废除,应当按军功的大小给予不同的爵位等级,执法应该严明,不讲私情,以法为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对,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很快就推行开了。由于商鞅积极地推行变法,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严明,兵士都乐意打仗。民风也变得纯朴起来,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秦国一天天强大了起来。
道听途说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在路上听来的话,就在路上传播。现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孔子曾经说过:“从道路上听来了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从道德作风来说是要不得的。”
战国时期,艾子从楚国回到齐国。刚进都城,便遇到爱说空话的毛空。毛空极其神秘地告诉艾子,说有家人家的一只鸭子,一次生了一百个蛋。
艾子不信,说:“不会有这样的事吧!”
毛空说:“那可能是两个鸭子。”
艾子摇摇头:“这也不可能。”
毛空又改口说:“那末大概是三个鸭子生的。”艾子还是不信。“那也可能是四个、八个、十个。”毛空就是不愿意减少已说出的鸭蛋的数目,艾子当然无法相信。
过了一会儿,毛空又对艾子说:“上个月,天上掉下一块肉来,有三十丈长,十丈宽。”
艾子又不信,毛空急忙改口说:“那么是二十丈长。”艾子还是不信。
毛空说:“那就算十丈吧!”
艾子实在忍不住了,再也不愿意听毛空瞎吹了,便反问道:“世界上哪有十丈长,十丈宽的肉?还会从天上掉下来?是你亲眼所见吗?刚才你说的鸭子是哪一家的?现在你说的大肉又掉在什么地方?”
毛空被问得答不出话来,只好吱吱唔唔地说:“那都是在路上听人家说的。”
艾子听后,笑了。他转身对站在身后的学生们说:“你们可不要像他那样的‘道听途说’啊!”
上面这则故事出在明代屠本畯编著的笑话集《艾子外语》中,这则笑话故事正好是对孔子所说的“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的注释。
得陇望蜀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得寸进尺,贪心不足。
刘秀打败了王莽,便自立为皇帝。当时,大将军岑彭曾领兵跟随刘秀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很得刘秀的赏识。
刘秀控制了东部地区之后,又转向西进军,并封岑彭为天将军。岑彭随刘秀不久攻下了天水,又与偏将军吴汉把隗嚣围在西城。公孙述听说隗嚣被岑彭和吴汉围困,马上派大将李育前去援救。当时,公孙述的军队驻守在上邽,刘秀因为有事,就派盖延和耿龠留下来包围上邽,自己要回洛阳一趟。行前刘秀给岑彭写了一封信,信上说:“你等到西城和上邽两处攻下来以后,就可以率领军队去攻打四川。”
刘秀向西进军,目的在于平定陇、蜀二地,以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不久,隗嚣和公孙述都被消灭了,刘秀统一全国的目的也实现了。可见在特定的情况下,人是应该得陇望蜀的。
得过且过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过一天算一天。形容胸无大志,敷衍地过日子。
在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着一种名叫五灵脂的中药。它的形状像凝结的脂肪,颜色黑得像铁,气味甘温而无毒,据说服用后能行血止血,治疗多种妇女病和小儿惊风、癫痫等疾病。人被蛇、蝎、蜈蚣咬伤后,也可用它来解毒。这种药既不是生长在地上的植物,也不是蕴藏在地下的矿物,而是北方一种稀有鸟类的粪。它的来历还有一段略带传奇色彩的故事呢!
相传在山西五台山上,有一种形状像鸡的小鸟,名叫寒号虫。古书上又称它为盍旦、曷旦或独舂。它生着四只脚,两只肉翅,不能飞得很远。拉下来的粪像豆子一样大,潮湿时气味臊恶,干结以后变得黑而光润,就是医家所说的五灵脂。
随着一年季节的变换,寒号虫的外貌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烈日当空、绿树成荫的盛夏,它的周身长满了五彩的羽毛,显得丰润华丽,绚烂夺目。这时,寒号虫就会从林子里飞出来,在阳光下扑打着翅膀,得意地鸣叫:“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
可是,到了朔风凛冽、雪花飘飞的寒冬,它便落尽了所有的毛羽,变得像只刚出壳的鸡雏,显出一副狼狈寒酸的丑相。这时,它再也不敢飞出林子,只能躲在树丛深处,有气无力地哀鸣:“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元末明初的著名学者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载下这则传说后,深有感慨地说:“当今世界上有些人,并无什么才学与操守,一旦小有成就,便趾高气扬,认为天下再没有人超过自己了;等到稍微碰上一点挫折时,又马上变得像只丧家之狗,俯首贴耳,摇尾乞怜。这种人比起寒号虫来,又有什么两样呢!”
得心应手
本作“得手应心”,后多作“得心应手”。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心里怎么想,手里就怎么做。形容技艺纯熟,运用自如。
相传在春秋时代的齐国,一天,齐桓公正在堂上读书,琅琅的书声不断地传下堂来。蹲在那里忙于制作车轮的工匠轮扁听得有点烦心,就撂下手中的椎子和凿子,走上来问道:“请问您读的是什么书?”
桓公见他冒冒失失的样子,心里感到不大痛快,但还是回答他说:“我读的都是圣人的书。”
“那圣人还在吗?”
“当然早已死了。”
“哦,人已经死了,那么您所读的,都是古人遗留下来的糟粕罗!”
桓公听他这样唐突自己,不由勃然变了脸色,说:“寡人在这里读书,你一个工匠怎么可以随便议论?我问你:为什么古人遗留下来的话都是糟粕?今天你讲得出道理便罢,要是讲不出道理,我就立即把你处死!”
轮扁举起手来摸了一下胡子,不慌不忙地说道:“大王息怒。臣不过是根据自己制作车轮的手艺谈一点粗浅的想法罢了。譬如用斧子削木做榫头,削得小了一点,放进卯眼就会松滑而不牢固;削得大了一点,就会滞涩而装不进去。必须不大不小,不宽不紧,才能互相吻合,牢不可动。这种技术,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自有奥妙存在其间。我不能用话语传授给儿子,儿子也无法继承我,所以臣到了七十岁还在靠制作车轮混口饭吃。古代圣人的学问中那些精妙独到的东西是无法用话语来传授给别人的,必然随着他们的死去而消失,那么您现在所读的,不是古人无用的糟粕又是什么呢?”
桓公听了,感到轮扁讲得也有一定道理,就没治他的唐突之罪。
得意忘形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得意时,失去了常态。
阮籍,又名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是魏、晋交替时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幼年便失去父亲,家境清苦,勤学成才。阮籍在政治上本来有济世之志,他对执政的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是又不敢明白表示自己的主张,只得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他写的《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很著名的。在诗中,他用迂回曲折的语言来表达忧国和避世的心情。
他的好朋友嵇康,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对统治者也抱着轻蔑和厌恶的态度。他们两人特别亲密。但是,对嵇康的哥哥嵇喜,阮籍是很不欢迎的。
据说,阮籍能作“青白眼”。“青眼”就是黑眼,两眼正视,眼球上黑的多;两眼斜视,眼球上白的多,就是“白眼”。阮籍对待不受欢迎的人,就用白眼看他。唐·房玄龄《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母亲死时,嵇喜去吊丧,阮籍就是给的白眼;随后嵇康带着酒和琴来慰问,阮籍就换了青眼。由于有这个故事,后来就产生了“垂青”、“青目”、“青照”等语,意思是请求或感谢别人瞧得起自己。同时,形容轻视就叫白眼,例如“白眼对人”、“遭人白眼”。
阮籍的好朋友,除了嵇康之外,有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自己的侄子阮咸,一共七人,经常聚在一起。他们曾聚在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闲谈、狂饮、作诗、弹琴,高兴时就纵声大笑,不高兴时就痛哭一阵。人称“竹林七贤”。
在七人当中,阮籍大约是最疯疯癫癫,哭笑无常的。但阮籍不论在什么时候(即使在喝得醉醺醺的时候)也保持着一种良好的风度,因此唐·房玄龄《晋书》上说他“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所谓“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就是“得意忘形”这句成语的来源,是说高兴时失去了常态。我们现在一般多用它来讥讽过分得意的狂妄态度。
德高望重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道德高,声望重。多用来称颂年老而有名望的人。
富弼,字彦国,北宋洛阳人。他出身贫寒,从小读书勤奋,知识渊博,加上举止豁达,气概不凡,当时有位前辈见过他后,赞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贤才啊!”
富弼二十六岁踏上仕途。四十多年里,他对北宋王朝竭诚尽忠,在处理外交、边防、监察刑狱、赈济灾民等事务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断加官晋爵,先后担任过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成为天子倚重、百官景仰的名臣。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北方的契丹国屯兵边境,要求宋朝割让关南的大片领土。朝廷决定任命富弼为报聘使者前往敌营谈判。在交涉中,他不顾个人的安危,慷慨陈词,列举两国数十年来结盟交好的历史,劝说契丹君主放弃割地的要求,成功地维护了本国的利益。他先后两次奉命出使,第一次赴任,正逢女儿得病去世;第二次上路,又闻报小儿子出生,他都没有回家看上一眼。归国以后,朝廷为了褒扬他的功绩,先后授予他枢密直学土、翰林学士和枢密副使等要职,他都谦逊地再三辞谢,不肯就任。
庆历八年(公元一○四八年),黄河在商胡决口,洪水泛滥成灾,河北六七十万灾民仓皇南下,涌向京东地区。当时,富弼正遭到政敌的谗言诽谤,谪官在青州,他在境内腾出公私房屋十多万间来分散安排灾民,并出榜向当地百姓募集粮食,加上官仓中的全部存粮,都运送到各区散发。到第二年,河北麦子大熟,绝大多数灾民都扶老携幼返回家乡,富弼为国家召募到兵员一万多人。民间颂声载道。天子特派使者前来慰劳,并授任他为礼部侍郎,富弼却辞谢说:“这是臣应尽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