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J(4)

作者:刘莹

|

类型:生活·百科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08

|

本章字节:12824字

接着他又指出,马刚受惊骇就打鼓吓它,线将断又吊上更重的东西,其结果必然是线在半空断掉无法连结,马坠入深渊无法救援。这情势的危急程度,就像两者距离极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请大王深思。


尽管枚乘以及其他一些谋士反复劝谏,吴王刘濞还是不听,决定谋反。于是枚乘等人离开刘濞,前去投奔梁孝王刘武。


兼听则明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


魏征是唐太宗时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以劝谏有方而闻名天下。


一次,唐太宗问他:“作为国家的君主,如何才能断事正确、明白而不胡涂呢?相反,办错了事情又往往是什么原因呢?”


魏征回答说:“各方面的意见你都听一听,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你只听信一面之辞,那就会因为片面而把事情办错。”接着魏征又列举了历史上的教训,说明作为君主的如果偏听偏信,那将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


他说:“秦二世偏信赵高,而遭来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而自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导致了彭城阁之变。相反,如果多了解一些情况,多听取一些意见,就可以避免或防止一些祸害。”


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满意地说:“太好了,太好了!”


渐入佳境


渐:逐渐。这则成语的意思是逐渐进入佳美的境地,比喻兴味逐渐浓厚或境况逐渐好转。


顾恺之是东晋时人,字长康,小名叫虎头,晋陵无锡(今属江苏)人。他多才多艺,不但诗赋写得好,而且字也写得很漂亮。他特别擅长的是绘画,是当时的著名画家,人们称他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大司马桓温的参军。那时,东晋地方割据十分严重。桓温主张国家统一,常常率领部队去讨伐那些割据势力,顾恺之也随桓温南征北战了许多年。桓温很看重他,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有一次,顾恺之随桓温乘船到江陵去视察部队。到江陵的第二天,江陵的官员前来拜见,并送来很多捆当地的特产甘蔗。桓温见了十分高兴,吩咐大家一起尝尝。于是大家都拿着吃了起来,纷纷称赞甘蔗味道很甜。


这时,顾恺之正独自欣赏江景,没有去拿甘蔗。桓温见了,故意挑了一根长长的甘蔗,走到顾恺之跟前,把甘蔗末梢的一段塞到他手里。顾恺之看也不看,竟自啃了起来。


桓温又故意问顾恺之甘蔗甜不甜,旁边的人也一起嘻笑着问他。顾恺之回过神来,才看到自己正啃甘蔗的末梢,便知道大家为什么嘻笑。他灵机一动说:“你们笑什么?吃甘蔗,就应该从末梢吃起,这样,越吃越甜,叫作‘渐入佳境’!”


大家听了,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据史书记载,后来,顾恺之每次吃甘蔗时,便都从未梢吃起,当时还有不少人仿效他的吃法哩!


其实,顾恺之是因为欣赏江景而忘情,但他善于应对,说得好像真的一样,并津津有味地从甘蔗末梢吃了起来,似乎真的越吃越甜一样。


后来,“渐入佳境”演化为成语,比喻兴味逐渐浓厚或者境况一点点好起来。


矫枉过正


“矫”,矫正、扭转,“枉”,弯曲。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纠正偏差或错误过了头,陷于另一种偏差或错误之中。


公元前二○六年,秦朝被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灭。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认为秦王朝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诸侯,造成处境孤立。于是,他决定改变这种局面,恢复分封制。刘邦设立王、侯两级爵位,大封功臣。后来,异姓诸侯王纷纷叛乱。刘邦在消灭异姓诸侯王以后,保留了同姓诸侯王。这些同姓诸侯王倚仗与皇帝同宗,骄横跋扈,为所欲为,甚至想夺取皇帝大权。文帝时发生济北、淮南两王谋反,景帝时又发生吴楚七国之乱。景帝镇压了吴楚七国叛乱后,下令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王国的行政由朝廷任命官吏处理,以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执政后,又颁布“推恩令”,使诸侯王可以分封子弟为侯。从此,各王国分成若干小的封地,势力不断削弱,名存实亡。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撰写东汉·班固《汉书·诸侯王表序》时,对此评论说:西汉初年恢复分封,大的诸侯王国跨州兼郡,拥有几十座城池,宫室百官的制度同京都的朝廷一样,真可说是矫正弯曲的东西超过了限度,结果弯向了另一方。


骄兵必败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骄傲的军队必定打败仗。


公元前六十八年,汉宣帝刘询派侍郎郑吉等,将一批罪犯送到渠犁一带去屯田,就地积聚粮食,以备攻打西北边境的车师国。


到了秋收时,汉军打下车师,匈奴便派骑兵袭击车师。


汉宣帝召集群臣商议增兵车师,攻打匈奴之事。将军赵充国主张趁匈奴势弱,派兵攻打匈奴右翼,使它不再袭扰西域。丞相魏相不同意派兵出战,他上书进谏说:“近年来,匈奴并没有侵犯我们边境。为了车师而去攻打匈奴,是没有道理的。现在,边境上老百姓的生活很困难,无衣可穿,无粮可吃,怎能轻易兴兵打仗呢?国内连年遭灾,收成不好;郡县许多官吏不称职,风俗、道德也很成问题,儿子杀父亲,妻子杀丈夫的案件经常发生。我认为处理好国内的事情很重要,应当首先整顿朝政,任用贤能,这才是大事。一定要出兵的话,打了胜仗,也后患无穷。仗着国大人多而对外炫耀武力,就是骄横的军队,军队骄横必定要灭亡。”汉宣帝采纳了魏相的意见,决定不增兵车师以攻打匈奴,只是调动当地一部分军队开到车师附近,等匈奴兵退走后,接郑吉的军队返回渠犁。


骄奢淫逸


逸,放荡的意思。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


春秋时,卫国国君卫庄公非常溺爱他宠姬生的儿子州吁。州吁长大后非常任性,生活放荡,到处惹是生非,专横霸道。庄公对他听之任之,从不严加管教。


卫国的大夫石碏劝告庄公说:“我听说,父亲喜爱孩子,应当用道义来教育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荒淫、好逸的恶习,都来自邪恶。这些恶习所以产生,就是因为父母宠爱得太过分。”


卫庄公没有听从石碏的忠告,州吁变得越来越坏。不久庄公病死,太子姬完继位当国君,称卫桓公。第二年春天,州吁杀死了兄长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非常残暴,名声很坏,遭到卫国人的强烈反对。他篡位不到一年,石碏联合陈国国君,巧施计谋,把州吁杀死。


击楫中流


中流:河流的中央。楫:桨。指船到了中流,举起楫(木桨)叩击船舷,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公元三一一年,匈奴贵族刘曜率军攻陷了晋朝的都城洛阳(今属河南),晋怀帝仓皇出逃。结果,半路被刘曜的骑兵抓住,当了俘虏。


这个消息传到南方,引起了许多爱国志士的强烈愤慨。有位名叫祖逖的将领,更是义愤填膺,强烈要求出兵北伐,收复中原。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西晋末年,他率领数百户族人渡过黄河,南迁到淮河流域,后来抵达京口(今江苏镇江)。当时,晋朝在北方大势已去,但驻守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的琅琊王司马睿手中还有一些兵力。他任命祖逖为军谘祭酒(军事顾问官)。祖逖几次向他请兵北伐,他都置之不理。这次怀帝被俘,祖逖再也忍不下去了便特地到建业,当面对司马睿说:“现今中原的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大王应发兵北伐,奋击苠戎狄(指外族统治集团),把受苦的百姓解救出来!”


司马睿想保存自己的力量,无意出战,因而沉默不言。于是祖逖再次请命道:“大王如能下令出兵,并派我去收复中原,那里的百姓一定会望风响应!”


司马睿没理由拒绝,便封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给一千人的粮饷和三千匹布,其余全让祖逖自己去筹集解决。


祖逖知道司马睿只是表面上支持他北伐,但他并不因此而气馁。他马上返回京口,率领一百多户族人,渡过长江北去。


船到中流,祖逖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举起船楫,叩击着船舷,激昂地起誓道:“我祖逖这回如不能收复中原,就像这大江之水,有去无回!”


祖逖率领族人过江后,一面招兵买马,一面打造武器,使队伍迅速扩大。后来挥师北上,终于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将勤补拙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自己生来笨拙,所以用勤奋来弥补。今有自谦之意。


公元八二五年,唐敬宗任命五十三岁的白居易为苏州刺史。在这以前,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因此,他治理一个州是有经验的。


不过苏州不比杭州,在唐代东南地区称得上是最大的州。这里人口众多,商市繁荣,交通发达,公务方面要比杭州繁重得多。但是新上台的敬宗皇帝认为,白居易富有才干,能治理好苏州,所以把这个重任交给了他。


苏州的地方官吏早就知道白居易的政绩,都很敬重他。


新官上任,地方绅士等照例要宴请接风,笼络关系。白居易传下话去,声称都免了,这样,又腾出了不少处理公务的时间。为此,他一连十天不喝一口酒,不听一曲音乐。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白居易初步了解了苏州各方面的情况,随即着手整顿吏治。他废除了一些烦琐的条令,适当减轻了百姓一些不合理的经济负担,从而搏得了百姓对他的好评。后来,白居易在给朋友的一首长诗中,提到了当时自己这样做的原因:自己生来笨拙,所以用勤来加以弥补。


鸡口牛后


“牛后”,即牛的肛门。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宁可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而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从别人支配指使。


战国时,苏秦来到韩国,游说韩宣惠王抗秦:“韩国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国土方圆千里,甲兵达数十万之多。天下的强弓劲弩,大多出于你们韩国,一些著名的弩机,射程都在六百步之外;兵士脚踏发射,可连射上百发,杀伤力非常强。你们韩国的剑和戟,也相当有威力,再坚硬的东西也抵挡不了它。韩国士兵的勇敢更不用说了,可以一当百。”


苏秦话题一转说:“韩国如此强盛,大王这样贤明,却准备向西面的秦国称臣屈服。这样做,国家受到耻辱,天下人要笑话。”苏秦从宣惠王的脸色上看出,他已经被自己说动了心,于是再激他说:“臣听说有个俗语:宁可当鸡的嘴巴,而不要当牛的肛门。鸡的嘴巴虽然小,但比较干净;而牛的肛门虽然大却很臭。如今大王向秦称臣。跟当牛的肛门有什么区别?大王如此贤明,又拥有这么多强兵,而有当牛的肛门的臭名,臣私下也为大王感到羞耻啊!”


宣惠王听到这里,勃然作色,按剑仰天叹息道,“我虽然没有什么出息,也不能向秦国臣服。就照先生说的办吧!”


鸡犬升天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一个人得了道,成了仙,连他家的鸡和狗都随着升了天。形容一人发迹得势,与他有密切关系的人也跟着沾光。


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安,世袭淮南王的封号。他是汉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又极其爱好炼丹修道,并且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传说有一天,有八位老人,要求见刘安。刘安授意下属向八位老人提些难题,看他们是否有真本事。刘安的下属来到门口,问:“你们年纪这么老,能为王爷传授长生不老之术吗?”


话音刚落,一眨眼,八位老人都变成了年仅十四五岁的少年。门吏赶紧报告刘安。刘安慌忙出来迎接,跪在地上,请求八公收他为徒。


八公表示,他们早就知道刘安一心想修道成仙,所以特地到这里来收他为徒。说罢仍然变为老人。从此,刘安早晚朝拜并款待八公,请他们一一施行各种法术。八公果然神通广大,呼风唤雨,役使鬼神,腾云驾雾等等,几乎无所不能。接着,八公向刘安传授丹经,并开始为他炼制服了能升天的仙药。


就在这时,刘安的儿子在比剑中被人误伤,十分恼怒。那人怕受到报复,向朝廷诬告刘安谋反。汉武帝不问青红皂白,派人去捉拿刘安。


刘安闻讯大惊,忙问八公该怎么办。八公笑着对他说:“这是上天要召王爷去了。不然,王爷还不能离开这个世界呢”。


八公把刘安带到一个山顶上,拜祭了天,然后回到王府,让他服下刚炼制好的仙药。


刘安服下仙药后,马上觉得身体轻飘飘的。一会儿,就和八公一起徐徐升天。就这样,他逃离了一场大难。


刘安临升天时,将剩余的仙药撒在庭院里的地上。王府的鸡和狗吃了,也都升上了天。这些畜生还在云中鸣叫、狂吠呢。


鸡虫得失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无关紧要的细小得失。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夔州的时候,写了不少诗,其中一首名《缚鸡行》。诗中所描述的事,是杜甫生活中一个小小的侧面,但同样表现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


杜甫家养了几只鸡,这些鸡常啄虫蚁吃。家里人怜惜虫蚁生命,故而讨厌鸡啄虫蚁。于是叫僮仆把鸡缚起来,到市场上去卖掉。在用绳索缚鸡的时候,鸡拼命挣扎、啼叫,杜甫见到鸡这种可怜的样子,便喝叫僮仆把绳索解开,把鸡放了。


原来杜甫心想:家里人讨厌鸡啄虫蚁而想把鸡卖掉,这当然保护了虫蚁的生命。但是,卖掉的鸡还不是要被人杀了吃掉?对虫蚁和鸡为什么要厚此薄彼呢?然而,如果这次救了鸡,也不能救它下一次。


想到这里,杜甫对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像鸡啄虫蚁、人缚鸡又解缚这样的是非得失问题,经常都会发生,永远也没有了结的时候。我的着眼点不应该放在这些小问题上,而应该看得更远些。值得自己关心的国家大事多着呢,不值得为这些鸡虫得失的小事多操心。


积不相能


“积”,积久、长期;“能”,亲善。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双方长期以来互不亲善,不和睦。


公元二十三年,汉皇族刘玄称帝。有个名叫王郎的卜者,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也自立为帝,建都邯郸。次年,刘玄派谢躬率军讨伐王郎,但是未见成效。于是,刘玄又增派刘秀率军与谢躬的军队一起作战,结果打垮王郎,攻占了邯郸。


谢躬一向与刘秀不和,曾经几次打算起兵攻打刘秀,只是怕不敌刘秀,才没有动手。现在,他与刘秀的军队都共同驻扎邯郸,难免要发生摩擦。


刘秀很有心计,决定慢慢收拾谢躬。谢躬的部将抢掠民物,谢躬知道后从不向刘秀通报,刘秀心里虽然不满,但不露声色,经常当面夸奖谢躬勤于职守。时间久了,谢躬不再对他有所顾忌。


谢躬的妻子知道这种情况后,时刻告诫丈夫说:“你与刘秀长期以来互不亲善,如今轻信他的虚情假意,如果不加防备,终有一天要受他所害。”


谢躬把妻子的话当作耳边风,率领部下回到邺地驻扎。不久,刘秀率兵南下,攻打一支农民起义军,请谢躬出兵配合,袭击另外一支农民起义军。谢躬答应了他的要求,让大将刘庆、太守陈康留守邺城,自己亲自带兵去完成袭击任务。不料,那支起义军战斗力很强,谢躬的军队大败。


其实,请谢躬配合作战是刘秀的一条计谋。谢躬一离开邺城,刘秀一面派偏将吴汉率领军队进击邺城,一面派一个能说会道的辩士游说太守陈康,要他归附刘秀,否则,大兵一到,死路一条。陈康见大势已去,便逮捕了大将刘庆和谢躬的妻子,向吴汉投降。


谢躬完全没有想到陈康会反叛自己,带了少数败兵退到邺城,见城门开着,便骑马进去。不料,刘秀的军队早巳埋伏在城门左右。随着一阵鼓声,伏兵冲出来将谢躬拖下马来,用绳索紧紧捆住。吴汉从腰间拔出剑来,手起剑落,将谢躬劈作两段。


激浊扬清


“激”,冲除;“浊”,脏水。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