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莹
|类型:生活·百科
|更新时间:2019-10-06 12:08
|本章字节:10832字
“章”,文章中的章节,段落。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引用他人文章或讲话时,只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而不顾全篇文章或讲话的基本内容。
春秋时后期,齐国的大夫崔杼和庆封合伙杀死了齐庄公,立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国君,史称齐景公。崔杼与庆封因功分右相和左相。
庄公有两个忠诚的卫士,一个叫卢蒲癸,一个叫王何,他们在庄公遇害后逃到国外去。卢蒲癸在出逃前恳切地嘱托弟弟卢蒲嫳:“你要千方百计取得崔杼和庆封的信任,在适当时候使我回国,为庄公报仇。”
卢蒲嫳不忘哥哥的嘱托,后来当了庆封的家臣。他很快发现,庆封虽然是左相,但朝政大权全被右相崔杼揽住,庆封只是名义上的相国而已。于是他帮庆封施出一条计谋,利用崔杼几个儿子争夺继承权的矛盾,杀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杀身亡。此后,齐国的朝政大权全落入了庆封手里。后来,庆封迷恋上了卢蒲嫳的妻子,不再关心朝政大事,便让儿子庆舍来掌管。
卢蒲嫳在逼死崔杼的过程中立了大功,自然成了大红人。他根据哥哥卢蒲癸的嘱托,设法让哥哥回到齐国,当了庆舍的侍卫。卢蒲癸本来是卫士,勇力过人,庆舍很欣赏他,不久把自己的女儿庆姜嫁给了他。在受到庆舍宠信后,他又设法让同时逃到国外去的卫士王何回到齐国,与自己一起当庆舍的侍卫。从此,两人私下联络了一些不满庆氏父子的人,准备杀灭庆氏,为庄公报仇。
卢蒲癸的妻子庆姜发现丈夫的行为很神秘,便问他究竟在干什么,能否与自己一起商量商量。卢蒲癸心想,我在于杀灭你们庆氏的事,怎么能与你商量呢?但经不起她一再询问,便对她说,如果告诉了她,可能不但自己难逃一死,还会坏了大事。于是庆姜说:“你的事也就是我的事。你告诉了我,我能出力就与你一起策划,不能出力也决不泄露出去。”
在这种情况下,卢蒲癸把准备杀灭庆氏的事告诉了庆姜。庆姜表示要大义灭亲,帮助丈夫完成这一义举,并严守秘密。预定举事的日子,选在庆封外出打猎的那天,庆姜又说服父亲庆舍随同齐景公去太庙举行祭礼。就在这时候,卢蒲癸突然将长戈刺进了庆舍的胸膛。庆舍死后,卢蒲癸率兵杀灭了庆氏余党。庆封在出猎途中得知这个消息后,带着随从的士兵回城,因城坚无法攻克,逃奔鲁国,后被杀。
事后,有人问卢蒲癸道:“庆氏和你们卢氏都是姜姓的后裔,你怎么会和同宗的庆氏联姻,娶庆姜为妻的呢?”
卢蒲癸回答说:“庆舍不因为我与他是同宗而避开,把女儿嫁给我,我又为什么要去避开呢?就像有人常常截取《诗经》中某篇诗的某一章节,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我只取我所要求的,管它什么同宗不同宗!”
东窗事发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阴谋败露,将受到惩治。
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南宋宰相秦桧,竭力主张投降,感到岳飞是实现对金议和的最大障碍,他指使别人诬告岳飞谋反,把他逮捕入狱。但是,岳飞宁死不屈,不肯招认,秦桧无法将他治罪。秦桧和他的老婆王氏在卧室东窗之下密谋对策,王氏阴险地说:“相公,擒虎容易纵虎难。如果现在不想办法把岳飞治死,将来后患无穷!”秦桧觉得王氏的话很对,便不顾一切地把岳飞治死。他授意谏议大夫万俟泻等人伪造证据,将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部将张宪诬陷成罪,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父子等人杀死在狱中。
秦桧过了不久便死了。又没过多少日子,他的儿子秦熹也死了。王氏心神不宁,便请来一个道士作法。据说那道士在阴世见到了秦熹,看见他头颈上套着沉重的铁枷,便问道:“你父亲在什么地方?”
“在酆都地狱。”
道士赶到酆都,果然看到秦桧和万俟泻都带着铁枷,受着各种痛苦的刑罚。临走时,道士问秦桧要带什么话给王氏。秦桧哭丧着脸说:“烦请带话给我夫人王氏,就说东窗事发了。”道士回到阳世后,把秦桧的话告诉给王氏,王氏吓呆了,不久她也死去。
东山再起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有声望的人退职以后再度任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或失败后恢复力量再干。
东晋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的名士谢安,年轻时担任著作郎,从事编国史的工作。他不愿当官而受到束缚,便借口有病,辞去官职,隐居在会稽的东山。
扬州刺史(掌握一州军政大权的长官)庾冰听说谢安很有才学,几次请他出来做官,都被他拒绝了。后来庾冰硬逼,他才勉强应召,但一个多月后就告退。不久,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升降等事务的长官)范汪等,向朝廷推荐谢安的才学。朝廷几次召他做官,他也一次一次地借口拒绝。
谢安四十多岁时,家族里不少当官的人死去或被朝廷贬为平民,谢安对自己家族的不祥命运感到不安。正好这时大司马(掌管全国政务和军务的高级官员)桓温邀他当自己官府的幕僚,谢安答应了。当时,中丞(掌管公卿奏事等的官员)高崧对谢安开玩笑说:“先生几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东山。许多人劝您再次出来做官,你总是拒绝。你如何向老百姓交代?老百姓又将怎样看待你?”
谢安听了,露出惭愧的脸色。他到桓温的官府后,桓温高兴极了,两人整整谈了一天。
谢安出山后,因很有政治和军事才能,不断得到提升。到晋孝武帝时,他被任命为宰相。后来,当北方的前秦国王苻坚领兵南侵,谢安被任命为征讨大都督,他派自己的侄子谢玄、谢石领兵抗击,大破秦军于淝水,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东施效顰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美女西施因心口疼而颦(皱眉头),同村丑女东施竟然仿效西施皱眉的病态,结果更加丑。比喻胡乱模仿,结果适得其反,把事情弄得更糟。
越国苎罗(今浙江诸暨南),有位姓施的美女,因为家住若耶溪西岸,所以村里人叫她西施。
若耶溪东岸也有位姓施的姑娘。她长得很丑,村里人管她叫东施。东施因为自己丑,所以非常爱仿效漂亮姑娘的服饰、姿态和动作。西施自然更是她仿效的对象。西施穿什么款式的衣服,梳什么样的头发,走起路来有什么习惯动作,她都要加以仿效。
有一天,西施心口疼,走路的时候双手捂住胸部,并且皱着眉头。村里人见她这个模样,都同情地说:“瞧这姑娘的模样,准是疼得难受,真是可怜!”
西施的病态正好被东施瞧见了。她一边看,一边默默记住她难受的姿态和动作。回到溪东后,马上仿效西施的模样,双手捂住胸部,同时皱着眉头。
东施的这副模样,使村里人大吃一惊,以为来了什么妖怪。有钱人紧闭大门,不想看见她,没钱人带着妻儿躲开。
东施只知道人家皱着眉头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皱着眉头会美。其实,西施本来就长得美,即使捧心皱眉,人们看上去也觉得美;而东施本来就长得丑,再捧心皱眉,就显得更丑,难怪人们都被她吓跑了。
大发雷霆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三国时期,孙权在建邺(今江苏省南京)称帝,国号为吴。吴国占据着江(长江)南大片土地,且兵多将广。公元232年(孙权嘉禾元年),魏国的辽东太守公孙渊派宿舒、孙综为使者联吴,与孙权结为同盟。同时献来貂、马等礼物。孙权大喜,封公孙渊为燕王,并派张弥、许晏、贺达等人带领一万人马和金银财宝,从海上送给公孙渊。当时东吴的大臣们都反对孙权的这种做法,认为公孙渊不可信。但孙权根本不听劝告。公元233年,公孙渊背弃盟约,杀了吴国使臣,将其脑袋送给魏国,并改编了吴国派去的一万军队。孙权得知大怒,道:“我年已六十,竟受了这种人的骗,实在叫人气不过。我不将公孙渊消灭,就没脸见人!”这时上大将军、右都护陆逊上书孙权劝阻说:“公孙渊凭借地势险固,杀了我国的使臣,实在令人气愤,以至陛下这样生气,要派军队渡海征讨而不顾后果如何。现在,天下风云变幻,群雄争斗。如果不能忍耐令人气愤的小事,而象震耳的雷声一样高声怒骂(原文是“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这使我十分不解。我听说,欲行千里的人,不能半途而废。想要干统一天下的大事,决不能因小失大。只要完成了统一的大业,公孙渊的仇还怕不能报吗?”孙权听从了陆逊的劝告,决定不去攻打公孙渊。
后来,人们把“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引申为“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斥责。
大而无当
(大相径庭)
“大而无当”和“大相径庭”这两个成语都出自《庄子·逍遥游》。
古代神话中有两个人,一个叫肩吾,一个叫连叔。有一天,肩吾对连叔说:“听说楚国有个陆接舆的人,为了逃避当官,假装精神失常。有时说起话来夸大得不得了,没有一点儿事实根据(原文是‘大而无当’),越说越离奇。我听到之后,又惊奇又害怕,犹如广阔的天空,无边无际;有很多过激之辞,就好象山间小路和堂前庭院那样,相差很远,一点儿也不近人情(原文是‘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连叔问:“他具体说了些什么?”
肩吾回答说:“他讲:‘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个神人,不吃五谷,只吸清风、喝露水。他乘龙驾雾,遨游在四海之外……’我认为这些话是狂妄而不可信的。”
人们引用“大而无当”,表示东西过分庞大,却不合用。将“大有径庭”改为“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矛盾、相差很远。
大声疾呼
“大声疾呼”出自《韩昌黎全集·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韩昌黎即韩愈,唐朝的著名文学家。此人很有才华,二十五岁中进士。但其后三年却一直未能得到任用。公元795年,他多次写信给当时的宰相赵憬,希望赵憬给他安排一个职位。第一封信发出以后,韩愈等了十九天不见回复,又写了第二封信。这就是《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在这封信中,韩愈用比喻的手法,说明自己的处境,希望以此感动赵憬。信中说:“当一个人遭到水火之灾而需要人们援救时,不仅他的亲属为他到处奔走呼号,以便使他尽快脱离险境。他周围的那些人,即使平时和他有这样或那样的个人恩怨,只要不是与他有深仇大恨的死敌,即使不能亲手去救他,也将会大声呼喊,希望有人援救遭灾的人(原文是‘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那个人所面临的情况实在危急,处境实在不妙啊!现在,我的境遇也是和那个人相类似,不但危险,而且十分迫切需要人帮助。因此,我放大声音,紧急呼吁人们来救援(原文是‘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面对这样的情况,您是准备前来援救呢,还是准备袖手旁观呢?”
不知是这封言词恳切的信起了作用,还是其他什么原因,韩愈不久便得到了任用。
后来,人们用“大声疾呼”来形容强烈而急迫地向人呼吁,以期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注意。
大喜过望
这句成语出自《史记·黥布传》。
秦朝末年,有个叫黥布(即英布)的人,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下,聚兵数千,并发展成为反秦斗争的重要力量,打了很多胜仗。秦朝被推翻以后,黥布被项羽封为九江王。
不久,黥布与楚霸王项羽之间产生了矛盾,正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汉王刘邦乘机派随何为使者,说服黥布投向刘邦一边,与楚军开战。可是,刚刚几个月,就被项羽的军队打得大败。最后不得不和随何一起,化装潜行,来到了刘邦的营帐。
当时,刘邦正在擦洗,为了挫一挫黥布的傲气,便故意装成不重视的样子,随随便便地把黥布请了进去,黥布见刘邦如此怠慢自己,不禁大怒,后悔不该依刘反楚,气呼呼地想自杀。可是,当他告辞了刘邦被引到为他准备的住所时,却发现给他安排的帷帐、饮食和随从人员同刘邦一样,大大地超过了他原先的想象,心里又感到特别的高兴。(原文是:“布又大喜过望。”)于是,下决心彻底投靠刘邦,立即派人回九江,收拢残兵败将数千人归附刘邦。在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后来,人们引用“大喜过望”这句成语,指某人得到的比原先希望的要好得多,因此,心里特别喜欢、高兴。
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指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故成名一般都比较晚。现在,人们常用来作为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这个成语原出自《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和“大方无隅,大器晚成”这几句话。后来《三国志·魏书·崔琰传》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崔琰为三国时的魏国人,他为人耿直,高风亮节,很有见识,朝廷的官员们对他十分推崇,连曹操对他都颇为敬重和有所顾忌。崔琰在对人才的识别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他有一个堂弟名叫崔林,年轻时没有成就他的亲友们都瞧不起他,唯有崔琰对这位堂弟相当器重,常常在别人面前说:“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象崔林这样的天才,将来一定会取得大的成就(原文是“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后来,崔林受到任用,先是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御史中丞等官职,后来在魏文帝曹丕朝中担任司空,被封为安阳乡侯,成为魏国的鼎足之臣。
东床快婿
这句成语出自《晋书·王羲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