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C(3)

作者:刘莹

|

类型:生活·百科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08

|

本章字节:7274字

过去韩信被任命为大将是萧何力举的,而今处死韩信又是萧何出的主意,故俚语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意思是:成全韩信的是萧何,使韩信失败而死的也是萧何。)


后来人们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简缩成“成败萧何”,用来比喻事情的成功与失败都是一个人造成的。


澄子得衣


《吕氏春秋·淫辞》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宋国有个人名叫澄子。有一次,他在路上丢失了一件黑色的上衣,他发现上衣丢失后,便回头顺路去找。找了一段路,忽然看见一个妇人迎面走来,身上穿的恰恰是一件黑色上衣。他不问青红皂白就把那妇人抓住,硬要她把上衣脱下来。那妇人抗议道:“我的衣服为什么要脱给你?”澄子横蛮地说:“我刚丢了一件黑色衣服!”妇人说:“你丢了黑色衣服与我有什么关系?这衣服是我亲手做的,怎么能给你呢!”澄子见妇人敢于据理力争,就大发雷霆,强迫她把衣服脱下来。路上没有别人,那妇人拗不过他,只好脱下衣服。澄子抓过衣服,看了看说:“我丢失的是夹衣,你还我的是单衣,你占了我的便宜。”他说着拿起衣服扬长而去。那妇人望着澄子远去的背影哭笑不得。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澄子得衣”用来表示欲夺他人之财物何患无辞这个意思,含贬义,常用来形容帝国主义者掠夺别国的强盗逻辑。


乘风破浪


《宋书·宗悫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南朝刘宋时有个人名叫宗悫,字元干,他从小胸怀大志,爱好武艺,非常勇敢。他叔叔宗炳问他将来的志向如何?他仰起头来激昂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一定要冲破万里浪涛的重重困难,干出一番事业来。)


宗悫十四岁时,他哥哥宗泌结婚,宾客满门,极为热闹。有十多个强盗趁机行劫,宗悫面对这些强盗,毫无惧色,独自挺身而出,奋力抗击,终于把强盗赶跑了。此后,他更加爱好武艺,刻苦磨练,因而大有长进。


宗悫后来入伍,多次立功,被提升为左卫将军。


后来人们把“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简缩成“乘风破浪”,用来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直前。现在多指在条件优越的情况下或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乘龙佳婿吹箫引凤


《历代神仙通鉴》第五卷第七节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秦穆公有一个女儿名叫弄玉,长得十分漂亮,犹如仙女一般,又爱好音乐,长于吹笙。穆公非常疼爱她,总想给他选个如意的女婿。


有天夜里,弄玉梦见一个美貌男子骑着彩凤,吹着玉箫,来到她绣楼前的阳台上。他对弄玉说:“我是太华山上的主管人,玉帝叫我来与你配成夫妻,时间就在八月十五日中秋节那天。说着他就拿出身边的玉箫吹起来,音调美极了,弄玉听得如醉如痴。第二天,弄玉把梦中的情况告诉了穆公,穆公立即派人到太华山去找那个骑凤吹箫人,结果找到了,此人名叫萧史。派去的人把萧史带回去见穆公,穆公见他是个美男子,便叫他吹箫。萧史吹的来凤之曲,乐曲美妙无比,穆公听了,非常高兴,弄玉也为之陶醉。


这天正好是中秋佳节,弄玉和萧史便成亲了。婚后,他们常常笙箫合奏,生活过得非常幸福。


半年之后的一个夜晚,弄玉和萧史在月光下吹奏乐曲,忽见一条赤龙从空而降,停在阳台的左边;又见彩凤飞来,停在阳台的右边。这时,萧史对弄玉说:“我本是天上的神仙,因和你素有姻缘,故特借箫声来与你相配,但我不应久留人间,必须回天宫去。”于是他俩便去向穆公辞行。告别穆公之后,萧史乘着赤龙,弄玉乘着彩凤,双双腾空而去。


因穆公的女婿是乘龙去的,所以后来人们把别人的好女婿称为“乘龙佳婿”;又因吹箫引来了凤,故又把男子结婚称为“吹箫引凤”,作为祝贺男子娶妻之词。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晋书·王徽之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聪明伶俐喜好交游,性情豪放,生活十分浪漫。


有一回,在一个大雪初霁的夜晚,他见月色清朗,长空无云,不禁想起了一个会弹琴的朋友戴逵。他想:如果戴逵在身边,琴声伴月影,友人话衷肠,岂不美哉!他兴致勃发,不能自已,于是立刻乘小舟前往剡溪拜访朋友。由于路程较远,直至天亮才到。可是,到了戴逵的家门口,他却不进去,反而转棹而归。事后有人为此事问他道:“你深夜急急忙忙赶到戴逵家去,为什么到了门口又马上转身回来了呢?”王徽之极为潇洒地说:“我本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一定要见戴逵呢?”


后来人们用“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或“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表示凭着一时的兴趣或怀着某种希望兴冲冲地赶来,兴趣完了或感到失望就灰溜溜地回去。


乘虚直入


《资治通鉴·唐纪》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的统治大大削弱,各地藩镇兴起,它们各自为政。当时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盘据蔡州,为非作歹,烧杀抢掠,无所不为,闹得民众困苦不堪。唐王朝虽曾派兵征讨,但却无法平息。宪宗元和十年(公元八一六年)十二月又派李愬前往讨伐。


李愬到蔡州后,故意放出空气说:“我是来安抚蔡州军民的,不是来打仗的。”以此麻痹乱军,使其放松警惕。同时,李愬积极前往慰问降兵降将,了解吴元济军中情况。有一天,李愬和降将李祐一起聊天,谈到吴元济军中情况时,李祐对李愬说:“蔡州精兵全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老卒,可乘虚直抵其城’(意思是:守蔡州城的都是些老弱残兵;可乘其不备,径直攻打蔡州)。”李愬听了,觉得此计可行,十分高兴。之后,李愬作好了进攻的准备,选了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带领人马,飞奔蔡州,给吴元济一个突然袭击。李愬之军进入城内,竟没有人觉察。凌晨时分,李愬潜入吴元济宅外,吴元济还在熟睡之中。李愬恕命令下属攻打牙城,夺取武库,烧其南门,百姓争先恐后负薪相助。全面进攻一开始,城头上飞箭如雨,杀声震天,到了申牌时分,吴元济自知无力抵抗,便上城请降。


后来人们把“可乘虚直抵其城”说成“乘虚直入”或“乘虚而入”,用来表示趁着某些虚弱的地方侵入或进攻。


痴人说梦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九里有一个故事:


传说唐高宗时,有个和尚游历于江淮之间,行迹奇异。有人问他道:“汝(你)何姓?”他随口答道:“姓何。”又问他:“你是何国人?”他又随口说道:“何国人。”后来唐代的李邕要为和尚写碑文,因为不理解和尚的话,所以也就写作:“大师姓何,何国人”惠洪记叙此事之后评论李邕之言说,“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


后来人们引“痴人说梦”来比喻说话荒唐,违背常理。


赤壁鏖兵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三国时,孙权和刘备联合,在赤壁与曹操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当时,孙权和刘备的军队人数才五万左右,而曹军和荆州军共有二十多万人。在军队数量和军需给养上,曹操拥有很大的优势。曹军为了减轻水中颠簸,战舰首尾相接。孙权手下的将领周瑜、鲁肃等利用曹操骄傲轻敌的弱点,采纳黄盖的策略,用轻舟薪草膏油,假作投降,靠近曹操水军,纵火烧毁曹军战舰,并延及岸上营寨。周瑜和刘备的联军水陆并进,追至南郡;曹操大败,退回北方。这样形成了三国鼎足之势。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赤壁鏖兵”,用来形容战斗的激烈。


初生之犊不怕虎


《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关云长率领大军攻打樊城,魏将曹仁抵挡不住,急派人星夜至长安报与曹操,速拨大将前来救援。曹操得报,当即派于禁、庞德统领七军,前往樊城。


庞德为了尽忠曹操,愿效死疆场,奋然趱军前至樊城,耀武扬威,鸣锣击鼓,要与关羽决一死战。关羽得知,勃然变色,美髯飘动,大怒云:“天下英雄,闻吾之名,无不畏服;庞德竖子,何敢藐视吾耶!”关平见父大怒,便以身相代去战庞德。庞德、关平大战三十个回合不分胜负。关公见此,怒不可遏,横刀出马来战庞德。庞德亦纵马舞刀来取关公。二将战有百余合,精神倍长。魏、蜀双方皆恐大将有失,急令鸣金收军,二将各退。


庞德归寨,对众人道:“人言关公英雄,今日方信也。”关公回寨对关平说:“庞德刀法惯熟,真吾敌手。”关平恐其父有失,便对关羽说:“俗云:‘初生之犊不怕虎’。父亲纵然斩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托也。”关羽不听劝告,次日再战庞德,结果负伤归寨。


后来人们用“初生之犊不怕虎”比喻大胆勇敢但缺少经验的年轻人。现在多用于比喻青年人大胆勇敢,敢于创新。


楚弓楚得


《孔子家语·好生》里有这样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