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兰泊宁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52
|本章字节:4932字
仁宗不愧为仁君,他远避奸邪,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时贤把国家治理得一时间天下承平。但是这太平盛世却暗伏着巨大的政治危机,他弟弟高煦一心想做皇帝。为此高煦用离间计,让仁宗对太子瞻基产生了疑心……
太子瞻基继位后称为宣宗,其时盛世空前,汉王高煦却举旗起事了……
叛乱平定后,高煦因为不肯安分地受囚禁,触怒了宣宗,结果高煦被扣在一口铜钟内,用烈火活活地烤成了一堆乌炭……
贤淑的胡皇后不如俊俏伶俐的孙贵妃得宣宗的宠,她自知命运堪忧……
孙贵妃用掉包计弄来了个假太子,宣宗对此却深信不疑心,于是胡皇后的大难就到了,与之同步的是孙贵妃如愿以偿地成为了皇后。一天深夜里,受了委屈的宫侍小娥不小心泄密了假太子的秘密,于是她惨遭杀身之祸。接着宣宗又无情而巧妙地计杀了美丽的孙后……
在给张太后过寿的时候,宣宗让可怜而悲惨的胡皇后复了位……
莲妃是宣宗的新宠,宣宗特为她在西苑大造莲房,耗去了巨额国帑。宣宗整天沉迷歌舞酒色,直谏的大臣遭受沉重打击。于是张太后怒封莲房,美丽的莲妃则在不久就被逼得郁郁而终……
杭州的一个风流少年,与一个小家碧玉,通过一双合色鞋,夜会于楼台。到出现了人命大案时,这双合色小绣鞋成为唯一的线索,真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于谦的神机妙算虽然让案情最后水落石出,但却也导致了一场大悲剧的发生……
仁宗在位时最受宠幸的谭妃娘娘用计逼美丽惊人的韩妃玉翘出了宫,于是就发生了宫妃私通的大案,于谦再次费尽心机地让千奇万曲的案情真相大白,当然结果也仍然是又一场的红颜大悲剧发生了……
仁宗皇帝早在做太子的时候,太宗出征塞北就委他监国,前后计算起来足有廿多年,这漫长的实习期显示出了他日后作为一个君主的充分才干;并且他还得益于这漫长的实习期,让他对于官民的营私利弊,没有一样不知道的;最最重要的是仁宗自从当了皇帝后,整天工作热情高涨,又加上张皇后也是一位贤后贤内助,而谭妃也很安分,所以他这样说:“朕一进后宫,对着内侍宫人总是感觉索然无趣,倒是在朝理政置事,真乃津津有味,其乐无穷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整天工作热情高涨在朝理政置事的仁宗又重用时人号称三杨的杨溥、杨士奇、杨荣,杨士奇号西杨,杨溥号南杨,杨荣号东杨,并称三杨。三杨也的确有治国的才干,辅助仁宗修明庶政,与民休息,一时间天下俨然有承平景象。
仁宗又任金幼孜、黄淮、夏原吉等以要职,这几人也是当时的人杰。这样一来,时贤毕集,自然就奸邪远避了。更兼太子瞻基天姿聪颖,为人仁智英毅,是仁宗治天下的好帮手。
太子朱瞻基不仅在仁宗的诸皇子中,无人可和他颉颃,就是在整个朱氏皇族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太宗在世之日,那天批阅奏牍时,恰好十一二岁的瞻基侍立一边,太宗出于喜爱,就递了一个奏折给他,让他来批复。瞻基所批的句语居然能洞中要害。只是有一样疏忽,就是不曾把奏疏上的讹字圈出。太宗笑着说他道:“你批奏牍,怎么不留心文字?”瞻基答道:“那是无心笔误,只要大事不差,这些小错误,何必苛求呢?”太宗连连点头道:“这才有人君之度。”
太宗立储君的时候,本欲册立高煦,因为当年靖难兵事中,高煦曾得太宗的事成后立为太子的许诺。可是后来太宗发现高煦勇而无谋,况且废长立次易激大变,而金幼孜、张辅、杨士奇等臣又极力反对,最重要的是,太宗看皇长孙朱瞻基将来必是个盛世天子,而瞻基是高炽的长子,于是太宗综合考虑再三后,就决意立高炽为储君。
可是高煦因为太宗当年的这个亲口允诺,就拼命地冲锋陷阵,汗马功劳很是不小。现在他见一向因为食言而体肥身胖的太宗竟对自己的儿子也自食前言,只封给他一个汉王,心里不觉很是怨恨,但惧于太宗没敢胡为。到了仁宗继位后,又是内外大治,高煦虽满心要反,倒也没有机会可乘。但高煦却自恃勇猛,常向部下说,能将十万大兵横行天下,无人敢抗。
仁宗也知高煦衔恨,终必作乱。但前车之鉴犹在眼前,其时血腥气尚未消退,若是对高煦进行削藩,成功则必伤手足之情,失败则自己就将是建文帝第二。因此他衡量再三,还是决定维持现状最好。自然朝中也有大臣提出了当年齐泰、黄子澄版的建议,但都受到了仁宗的严厉痛斥。
那天太子瞻基府中忽然来了高煦的参赞王斌悄悄求见,瞻基看在叔父高煦面上很是客气,王斌满以为胜算在握地把“只要瞻基在内筹划稳妥,高煦愿为外援,里应外合,事成之后保瞻基登极”计划合盘托出。
朱瞻基一听就明白了高煦打算弄成父子猜忌、他好于中取便的意图。王斌一见任凭自己怎么样说得好,瞻基就是一个不为所动,于是他转而捏造流言,说太子瞻基有篡位的举动。不想他这一举竟如其所愿了。
不过几天,仁宗就下了一道上谕,命太子瞻基留守南京,不奉召唤,不准入朝。仁宗的疑心病让他以为这样调开太子,就可以杜绝内变了。可谁知太子瞻基才到南京,北京的仁宗皇帝就已因暴疾而晏驾。
内宦海寿又再次一如当年那样,赶快星夜赶路,只不过他不是回京城而离开京城飞奔南京,急诏太子瞻基入都。
瞻基拜受了遗诏后大哭了一场,然后同内侍海寿星夜赶到北京。再接下来由杨士奇等扶太子瞻基登位,他就是宣宗皇帝。
仁宗被追尊为昭皇帝,就这样四十八岁的仁宗自登基到崩逝,在位不过一年。仁宗死后,平日里最受宠幸的谭妃先是自愿到墓地守陵,然后又在某一天奇怪地上吊自杀了,她的这种行为被定性为投缳殉主,于是她被追赠为昭容恭禧顺妃。
宣宗保留了洪熙元年,于第二年改年号为宣德元年,尊生母张皇后为皇太后,册立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
三杨同时受到重用,晋受内阁大学士。任蹇义、叶春为大理寺少卿。那时真是天下承平,万民同乐,盛世的景象果然和别朝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