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39那跟天上的星空一样灿烂

作者:余杰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6:11

|

本章字节:10462字

然而,即使只有一个实例,就足以证明人的内在力量,可使人超越于外在的命运。


这种人,并非只有集中营里才有。


在世界各地,人处处都面对着命运的挑战,面对着经由痛苦而获得成就的机会。”千百年来,正是这些相信永生、相信“神让万事互相效力”的人,带领着我们走出幽暗的山谷,走出肮脏的沼泽,走向光明的未来。


他们是我们的同胞,他们是我们的同路人,他们牵着我们的手。


我们能够感觉到他们的呼吸和心跳,以及手心的汗水。


我们也希望能够像他们那样生活。


那么,我们必须始终抱有这样的信念:我们的生命永远不会被黑暗势力所吞噬,在约伯的天平上,正义、良知、美、爱和宽恕终将显示出不可撼动的重量来。


假如没有这样的信念,我们就完了。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南非黑人大主教图图说过:“上帝可能的确有后悔把我们造出来的时候,但是我想更多的时候,上帝看到的是那些在邪恶、酷刑、侮辱和痛苦的暗夜中闪亮的人们,是那些勇于宽恕、具有崇高精神和宽宏大度的人们。


……


我们每个人都有成就大善的能力,上帝也一定会说值得冒险把我们创造出来。


非同一般的是,全能的上帝要依靠我们——我们这些渺小、脆弱、不堪一击的人,才能实现他要达到的善良、正义、宽容、抚慰和大同。


上帝只有我们。


圣奥古斯丁说:‘上帝不能没有我们,就如同我们不能没有上帝。


’”好吧,让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人,都光彩照人地活着,以我们对生命独特的领悟、以我们对美和爱以及永恒的坚守,成为夜幕上的星星,也成为世上的盐。


一九五四年,阿尔及利亚爆发了反抗法国殖民者的独立起义。


法军迅速开进这块北非贫瘠的土地,在此后长达八年无比艰苦的战争中,法军对被占领地人民施行了骇人听闻的酷刑。


虽然在一七九八年的法国大革命中,法国就通过立法明确废除了酷刑,但在这片遥远而广袤的殖民地上,酷刑却成为家常便饭,甚至还有行政官员起草了一份《威劳米报告》,企图建议政府将在阿尔及利亚的酷刑“合法化”。


第一个站出来抗议在阿尔及利亚使用酷刑的是杰奎斯·德·布拉迪尔将军。


他于一九五六年奉命来到阿尔及利亚,呈现在他面前的是军人和警察对居民采取的各种各样的酷刑与杀戮。


布拉迪尔告诉他的上司马苏将军,他接到的命令是“绝对违反对人的尊敬的,而对人的尊敬是我生命的基础”。


他写信给总司令,要求让他返回法国,却被拒绝了。


一九五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在各种体制内的努力最终无效之后,布拉迪尔给《邮报》写信,呼吁国内有良知的人们注意发生在阿尔及利亚的一切,提醒那些被“爱国热情”冲昏了头脑的同胞——“对于我们来说,有一个可怕的危险,它使我们看不见创造了我们伟大的文明和我们伟大的军队的道德价值。”用传统的观点来看,作为一个军人、一个高级将领,他采取这样的做法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他的行为让军队的荣誉受到了伤害,他的行为削弱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他违反了军队内部铁一般的“潜规则”——“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于是,布拉迪尔立即被军方免职,并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被判处六十天的“要塞拘留”。


他昔日的功勋和美好的前程一夜之间都灰飞烟灭了。


关于布拉迪尔将军此后的经历,我还没有找到线索和材料,我也不知道法国国民是如何看待这位“背叛的将军”的。


但是,这位将军的行为却挽回了我对法国——这个最早颁布《人权宣言》的国家——的敬意。


我相信,布拉迪尔将军在采取行动之前,内心经历了极其复杂和痛苦的挣扎:究竟是国家、政权和军队那抽象的“荣誉”更加重要呢,还是被***者和被折磨者的基本人权重要?


究竟是服从无所不在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呢,还是服从“内心的道德律令”?


布拉迪尔毅然选择了后者,他坚信:所谓的“国家利益”,它存在的前提必然是、也只能是人的尊严、人的权利和人的自由。


他不能容忍鲜血渗透大地、呻吟充斥监牢、一个人像野兽一样撕咬另一个人。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之处便在于,人有尊严、自由、爱、同情和怜悯。


德国作家布莱希特说过:“为了使人能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人,就需要有人呼唤他一下。”布拉迪尔将军就是这群可贵的“呼唤者”之一,他的呼喊在二十世纪的回音壁中激起了悠长的涟漪,他是活在二十世纪的“郭文”——雨果《九三年》中那个舍生取义的青年将军。


在法国,这样的伟大人物的谱系有:贞德、伏尔泰、雨果、罗兰夫人、左拉、加缪、薇依……


;在更加广阔的世界视野之内,这样的伟大人物的谱系还有:拜伦、潘恩、甘地、萨哈罗夫、索尔仁尼琴、哈维尔、昂山素姬……


对于某一历史时段的“母国”、“人民”和“政权”来说,他们绝不是受赞美和受欢迎的人,但是对于永恒的时空和文明而言,他们的伟大是毫无疑问的。


正如康德所说,人类最可宝贵的,一是天上灿烂的星空,二是人内心深处的道德律令,这就是一群让自己的心灵与天上的星辰一样闪闪发光的人。


在他们的感觉系统里,他人的眼泪就是自己的眼泪,他人的伤口就是自己的伤口,他人的厄运就是自己的厄运,哪怕那个人是一个陌生人、一个远在千万里之外的人、一个卑贱而微渺的人。


布拉迪尔将军说:“对人的尊敬是我生命的基础。”这是一条不容跨越的道德底线:人是上帝的创造,上帝爱人,因此人与人之间也应当互相尊敬和爱护。


人类所有的文明均建立在这一基石之上。


而一切的专制主义者要想施行他们那“铁与血”的法则,首先就要解构这条道德底线和这块文明基石。


斯大林在他庞大的帝国之内所做的一切,也就是围绕着这两点展开的。


苏联学者德·安·沃尔科戈诺夫在他的巨著《胜利与悲剧——斯大林政治肖像》中谈到,人们是从照片、从半身雕像和高大的纪念塑像记住斯大林的,“领袖”往往被塑造成这样:他举起一只手给大家“指引”道路,面带慈祥的微笑,一对关心人的眼睛富有特色地眯缝着。


当时谁能够想到,在这伪装后面竟然隐藏着病态般的残忍、无情和狡诈?


沃尔科戈诺夫接着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当斯大林听说他第一个妻子的兄弟亚·斯瓦泽将作为“德国间谍”而被判处枪决时,他随口说了一句:“让他请求赦免。”在执行枪决前夕,克格勃军官向斯瓦泽转达了最高领袖的这句话。


然而,被判决者没有乞求赦免,他勇敢地反问道:“我该请求什么呢?


要知道我什么罪也没有犯啊!”事情了结了。


斯瓦泽被枪决了。


斯大林在得知他的这位童年的挚友和内兄的最后几句话后,只是随随便便地说:“瞧瞧,有多么傲气,死也不求饶。”斯大林与斯瓦泽恰好处于人性极端对立的两极。


斯大林认为,人是可以被统治和被奴役的,人是历史发展链条上的工具。


因此,他使用恐惧、屠杀和欺骗来维持他的权力,只有权力是第一位的。


但是,斯瓦泽却认为,人是不能被统治和奴役的,人是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


因此,人的尊严和自豪绝对不会被暴力和死亡所征服。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斯瓦泽和布拉迪尔一样,向我们展示了人的“存在”这一高贵的事实。


他们的心灵像上升的星辰一样,让在旷野中的人久久地仰望,也给寒冷中的人以温暖的慰藉。


有了星星的存在,黑暗就永远不会肆无忌惮地统治我们的世界。


作家筱敏说过:“人的尊严不承认强权,正如大海不承认石头或钢铁的堆砌一样。


当浩瀚的大海展现在你面前,你依然觉得水的柔弱吗?


究竟有谁窥见过海的深藏部分?


大海肯定在等待着什么。”大海不可征服,心灵也不可征服。


斯大林们胜利了吗?


不,没有。


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苏格拉底、耶稣、斯瓦泽和布拉迪尔。


让我们都成为拒绝黑暗的那颗星,让我们的心灵跟那天上的星空一样灿烂,像尼采说的那样:“人们扔给隐士的是不义和污秽,可是兄弟,你依然要做一颗星照耀他们。”


16从太空中看,地球没有边界——写给为人类宇航事业献身的英雄们


二00一年二月一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航时失事,七名宇航员为全人类探索太空的事业献出了生命。


在这震惊与哀痛的日子里,美国总统布什在电视讲话中沉痛地宣布:“我们失去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没有幸存者。


机组人员虽然没有安全地返回地面,但我们祈祷这些为人类献身的勇士们找到自己的归宿。”美国宇航局的工作人员迅速将正在陆地跑道前等候亲人的宇航员们的妻子、丈夫、父母和孩子们接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宇航局局长奥基夫指出:“家属现在是重中之重。”蔚蓝色的茫茫苍穹上,他们已然永生。


让我们一起为这些英雄祷告,就像为一九八六年“挑战者”号的七名英雄祷告一样。


每一个宇航员的生命都比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航天飞机更加宝贵,他们的个体价值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他们的献身赋予了渺小的个体生命以崇高的品质。


“太空之旅无限平静,真希望能永远留在太空!”这是七名机组人员之一、以色列第一个宇航员拉蒙上校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发给家人的最后一封电子邮件。


在给以色列总统的电子邮件中,拉蒙说:“现在我们每天都要工作十八个小时,但我们感到非常快乐,我们度过了非同寻常和令人兴奋的时光。”他请总统向所有的同胞表示最深的感激,他说:“我们这次太空之行要进行很多国际科学实验,这些实验是根据很多科学家,包括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科学家的设想进行的。


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为了造福全人类。


从太空中看,我们的世界超越边界连成一体。”拉蒙的母亲是一位逃出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拉蒙的身上带着母亲留给他的一件大屠杀的纪念品。


如今,虽然拉蒙与这件纪念品一起消失在浩瀚的宇宙中,但他们的勇气、信念和奉献精神却永久地存留在后人的记忆里。


二月五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约翰逊航天中心地面控制中心大楼外,举行了追悼遇难宇航员的仪式。


美国总统布什的声音平静而坚定:“这些宇航员中每一位都具备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胆略和本领。


他们中的每一位都知道,重大的贡献必然伴随着巨大的风险,然而,在探索太空的道路上,他们每个人都情愿,甚至乐于承担怎样的风险。


对于他们七位来说,这实现了他们的梦想。”遇难者的家属们在一份声明中也表达了同样坚定的信念:“一月十六日,我们看着心爱的人们融入蓝天白云。


他们内心热情洋溢,带着国家荣誉感和虔诚,甘愿冒着风险踏上征程,去探索知识——能够改变全人类生活的知识。


‘哥伦比亚’号为期十六天的科学探索任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虽然只剩几分钟就能画上圆满句号,但它还是会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我们要感谢美国航空航天局和全世界人民对我们倾注的爱心与支持。”他们没有被灾难所压垮,恰恰相反,他们含着泪水仰望蓝天,看到了亲人们微笑的脸庞。


遇难者的家属在声明中强调说:“虽然我们深陷悲痛,就像先前‘阿波罗一号’和‘挑战者’号遇难者的家人一样,但人类对太空的大胆探索还要继续。


只要找到酿成这次悲剧的根源并引以为戒,‘哥伦比亚’号未竟的事业必须继续下去——为了我们的孩子,也为了所有人的孩子。”在悲哀之余,我联想起了不久前看到的一则相关报道:日前,人们在美国国家档案馆里发现了一份名叫“假如月球悲剧发生”的档案。


档案记载,如果登月计划失败,美国政府将采取一系列应变措施。


一旦确定宇航员无法回到地球,总统尼克松将首先召见他们的家属表示哀悼,然后将向全国发表演说。


最后,牧师将为宇航员们的灵魂祈祷,愿他们在宇宙的“最深处”安息,那里就是天堂的所在。


尼克松的悼词是这样的:“命运注定这两个为寻求和平而登上月球的人将永远在月球上安息,这两个勇敢的人,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知道他们没有回到地球的希望,但他们同时也知道他们的牺牲会给人类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