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节 第六章 “锁”门里欢跳鲤鱼(3)

作者:何建明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0:50

|

本章字节:3744字


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并不亚于当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运动。有人甚至当面责问老书记,说你们在企业发展最好的时期把工厂都卖掉,是不是成心想搞垮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呀?


老书记笑着耐心地向那些责问者透露出藏在心窝里的“秘密”:姑娘嫁人什么时候最好?是不是该在她最漂亮的时候?对呀,姑娘最漂亮的时候才能找到好男人嘛!


原来如此!


发生在小榄镇上的那场企业改制革命,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是史无前例的,它对体制外和体制内的所有人都是一次巨大冲击。在观念和利益、眼下与未来的种种问题面前,小榄人经历了脱胎换骨,而所有人都在其中获得了新生。小榄镇的历史也因此跨入了全新的阶段。


接下来,是对中小企业的整合。这回镇里采取的做法不是“整厂整店卖掉”了,而是只卖经营权——厂房、土地还是归集体所有。嗬,这一招着实让小榄镇每一个百姓都得到了长久而实惠的好处——随着小榄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成倍成倍扩大和成倍成倍增值的那些土地与厂房,使全镇人民都享有丰厚的利益,因为租赁出去所获的收益归属权都在集体那儿。人民的政府为人民赚钱,百姓拥护又欢迎……


“这里原是一块坑坑洼洼的庄稼地,即使风调雨顺也收不了多少粮食。可打新城区开发后,这里一下成为黄金宝地。农民们通过政府对土地资产的整合利用,单靠租赁土地和厂房及铺面,就可获得滚滚财源。”党政办主任小冯指着一片繁荣的街景,脸上泛着红光对我们说,“现在这个社区里‘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有的是!”


“集体经济可以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小榄镇这几年快速发展,每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可以产出巨额经济收益。由于我们始终注重发展和壮大集体,使得我们政府手中有钱,并通过这些钱,为百姓谋取更大的利益。”不愿别人宣传自己的黄标泉书记,却向我们透露了小榄镇的一笔“家底”:近年,他们用集体资金,与邻镇合作开发了5000多亩地。“过去小榄镇的地形是一枚橄榄,现在因为添了这5000亩地,整个地形如跳跃的鲤鱼……发展空间一下大了许多!”


这就是小榄镇干部——一群从百姓根本利益出发、致力于长远发展的智者!


永宁模式


在小榄这块热土上,到处闪烁着灵秀光芒。永宁村便是其中的一个闪光点。


永宁是小榄镇的一个村,然而它可能是改革开放前全国人口最多的一个村,总人口达26000多。据村干部介绍,如果把外来人口加上,现在少说也有五六万人。


永宁是个村,但现在不叫“村”了,小榄镇发展了,这个村也变成了“永宁社区居民委员会”。因为,在这里早已城市化和工业化了。现在,在小榄镇,15个村委会全都“村”改“居”了。也就是说,在小榄镇7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基本实现城市化、工业化了。


到永宁社区居委会采访,一走进社区居委会会议室,我们就被会议室墙壁上挂满的各种奖状、证书所吸引——有中共中央组织部为他们颁发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牌匾,有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乡镇企业百强村”等等。


永宁社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屈桂添同志向我们介绍:早在1997年,他们社区下属的30多个企业,年销售额就已超过20个亿。后来大部分已经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有5个规模较大的企业,现在仍属百分之百的集体经济,这在全国也不多见。仅这5个仍由集体经营的企业,近年来的销售额,就连年在20个亿以上。除此之外,在物业方面,他们社区自1999年起步,到2005年底,物业收入就增长了5倍,占全社区总收入的65%。永宁社区的26000多名百姓,享受着如此丰厚的收益,生活如同掉进了蜜罐子里……


主人介绍:永宁发展工业较早。永宁人爱交朋友,爱钻研技术,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人在搞工业。尽管当时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把企业办得很好,不可能办得规模很大、收益很高,但的确是有人在壮着胆子搞。啥事儿都有个开端,头一开,渐渐就会积累经验,这为永宁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到上个世纪80年代永宁就办起了一批工厂。现在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永大集团,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办起来的。到1999年,这块“蛋糕”就做得大得很了。永大所生产的“永大牌”胶贴带、胶粘剂系列产品,荣获“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和“中山市十大名牌”等一系列荣誉。永大生产的胶带,在全国产量最高,销路最广,销量最大,是全国胶带企业的行业“老大”。不算永大集团自身,这些年仅从永大学习、掌握了技术,然后出去单独创业的人,所创办企业的销售收入,也绝对在一二十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