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节 第二十二章 好汉浪里滚(2)

作者:何建明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0:50

|

本章字节:3294字

。x小说。 刘卫民一下子愣住了。


“说句实在话,当时我真的没有思想准备。”采访时,刘卫民同志说,“自己虽当了几年副手,可副职相对轻松。万一出了问题,前头还有一把手顶着。一把手如果干不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一把手没有退路。关键是,当时京唐港已步入困境。大规模的拨款时期已经过去,工程建设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笔钱从哪里来?1996年港口的吞吐量已达450万吨,1997年却只有435万吨。当时全国港口的吞吐量每年都在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京唐港却在下滑,这种局面怎么打破?由于生产经营效益不好,干部、工人的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只能发到60—70%,拿什么稳定人心?还有更重要的是:谁都知道京唐港是省里、市里的重点工程、一号工程,连交通部、北京市都在盯着,那京唐港的名字不是白叫的,干不好就会给唐山600多万人民丢脸!”


可市长在晚上8点钟要等回话,这该如何是好?刘卫民坐立不宁,思想斗争异常激烈。


“可转而又想,”刘卫民说,“当年孙中山先生的遗愿,那么多人为之奋斗的北方大港之梦,还有自己的梦想,不就是要靠一代又一代人去奋斗、去实现吗?如果自己在关键时刻患得患失,不能勇敢地站出来担当大任,还算什么男子汉?!算什么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


刘卫民自责自己的不敢作为。这个时候,他的脑海里闪出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在对他说:“怎么啦,刘‘港长’,难道这点勇气都没有了?好好干!我等着要去看你的‘北方大港’呢!它是中山先生心中的大港,是我们全体唐山人的,也是我们全体北京人的,是你的,也是我的,更是我们子孙后代的!”


爱称刘卫民为“刘港长”的,只有一个人。他就是北京市老市长焦若愚同志。


焦老是河南人,抗日战争时期,他带领冀东游击队与日本鬼子殊死作战,对冀东这片酒满了烈士鲜血的土地有着极深的感情,京唐港今天与焦若愚有着直接关系。自唐山与北京联合建港后,刘卫民曾作为京唐港北京办事处副主任一职数年常驻过北京,期间他与焦若愚老市长等北京方面的领导结下了深厚友谊。焦若愚则对刘卫民这位办事干练、为人正直的年轻人十分欣赏。早在刘卫民任京唐港副局长时,焦老就半开玩笑半当真地称他为“刘港长”了。那些年里,焦老不顾年高体病,经常奔波于京唐两地,为唐山和港口建设及发展操劳。尤其是焦若愚每次到唐山都要上烈士墓为那些牺牲的战友扫墓,每每这个时候,这位老革命都会双腿跪下,在那些死去的战友墓碑前泪流满面地发誓要“以建设好新唐山的行动来告慰牺牲的战友”。


“焦老他们那一代人对唐山这片热土的感情,经常在激励我,激励我一定要把港口建设好的决心。”傍晚,刘卫民如约去见市长,并接受了重任。


1998年5月,当刘卫民走马上任“港长”时,京唐港是个什么样子呢?


“用溃不成军,快到了关门封港的地步来形容并不为过。”现在的京唐港人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这样对我们坦言道。


“一般的港口,年增长10%的吞吐量属于正常情况,而我们当时的情况是负增长!职工的工资不能按月足额发放……”


“港口是个啥地方?是岸上的人期盼大船小船来来往往、进进出出热闹非凡的地方呀!可我们那个时候,岸上的人竟然都想卷起铺盖走人了!你说那时的港口是啥景况?”


刘卫民接的就是这个摊子——一个铺得很大、却没有了人气的港口。


京唐港处于历史的最低潮,加之“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港口进出船只的减少,更加影响了港口人的工作信心。有几件事一直烙在刘卫民的心头——


灯泡见“鬼”的事件。


办公楼楼道上方安有几盏灯,走廊里夜间照明用,因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办公楼的设计也很简单,就是一座筒子楼,因此也就没给那几盏楼道走廊上的灯泡安装防盗罩。可那阵子电灯泡总丢,往往管后勤的同志刚弄个新灯泡拧上去,一转眼就不见了;再拧上一个新的,转眼又不见了。后勤人员没有招儿,向领导诉苦说:“我总不能搬个凳子坐在楼道里,一天一夜24小时去看着那几个灯泡吧,真是见了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