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建明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0:50
|本章字节:3160字
m
分配大锅饭是造成当时京唐港经济效益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干多干少不能在职工的分配收入上体现出来,势必严重挫伤了大多数人的工作积极性。
“必须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刘卫民看出了京唐港所存在问题的症结。分配不公是必须要动“大手术”的症结之一,并且要快、要干脆,拖一天就使单位受一天损失。
于是,一个以岗位和贡献相结合的新的工资方案很快在全港形成,奖勤罚懒有了衡量的依据。
但是,刘卫民他们很快发现另一个问题:原有的港口编制在中层单位这一级,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十分严重。有些单位“一张报纸一壶茶,闲来无事嗑嗑牙”,就把一天天的“好日子”给打发了。别看这些人把日子过得那么悠闲,那么舒坦自在,可人家是中层领导干部呀,照样享受职务补贴和岗位津贴,你有什么招?有些中层领导干部,水平低,能力差,没有一点儿“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意识。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他不知道该怎样努力才能完成。如果一段时间里上级没向他布置(或下达)具体任务,就更成了他闲着的理由。
“必须精减机构,减员增效,这种工作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局面一定要彻底打破!”刘卫民和班子坚定地认为。
可是,拿掉谁呀?他刘卫民自1989年来到京唐港,当时已经10个年头了,大部分中层领导干部都和他一起共过事,甚至在一块儿摸爬滚打过。有些虽然水平低、能力差,从个人关系个人感情上,都挺好。这时候,只要刘卫民的心稍微一软,就啥事也弄不成了,他所设想所决定要开展的“机构改革”、“人事改革”(即用工、人事、分配三项改革),就将成为泡影。
“咋啦?你让他出去打听打听,哪个港口不是这样设置的?既然是港口,就得有像模像样的科室、部门!”
“改革?改谁?想改掉我们这些创业建港的‘元老’?哼,看他们能耐的!”
机构改革的风声传出,有人立即不屑一顾。
怎么办?关键时刻,刘卫民没有犹豫。他首先召开领导集体班子会,统一思想,研究方案,决定把原来的32个处室砍掉10个,对40多名科级以上干部采取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此举一出,就有16个能力差、威信低、缺少工作干劲的干部落聘让位。其中还有2人被降职使用。经过机构改革之后,一批有知识、懂业务、观念新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原先的一些工作效率低下的部门出现生机勃勃、你追我赶的景象。
港口党委趁热打铁,在机构改革的一段时间后,自上而下进行了建港以来第一次规模最大的“评先进、学先进”活动。110名个人、12个集体在此次活动中被授予荣誉称号,大大激发了全港干部职工学先进、赶先进的革命热情。
白手起家建港难。然而刘卫民深知:建港之后要让港口充满生机和活力其实更难。
就说当时京唐港的管理混乱局面吧,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完全是前任所为。前任能不想把工作搞好吗?更何况他刘卫民就是前任领导集体中的一名副职。当然,有前任管理不善、要求不高的因素,但更是一些政策因素所造成的。而当时国家和地方出台的一些政策,其实也是根据当时的“大背景”,从实际出发而出台的,它的合理不合理在一定阶段很难用简单的是否去衡量。
比如机构改革之后,刘卫民又准备的另一个大运作:撤销京唐港一个由300多名职工家属或子女组成的“大扫帚队”,就碰上了大难题。
10年前的京唐港年吞吐量也才几百万吨,在全国的港口中是“小弟弟”,可却有一个300多人组成的“大清洁队”,这真是一大笑话。但多少年来,谁也没有敢碰一碰这支“拿钱干不了多少活”的“娘子军”。何故?原来当初建港,由于条件太艰苦,为动员各方面人才积极参加港口建设,相关部门根据上级批复的文件精神,曾出台了一系列对参加港口建设者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其中有一条政策的大意是:凡参加港口建设的干部职工,家属子女是农村户口的,可以农转非;家属子女是城市户口的,可以优先安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