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书香之家(2)

作者:紫燕羽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2:44

|

本章字节:7894字

许慧宜点点头,接着讲道:“李调元的名望,除自身的才气之外,还在于他对四川文化的贡献。很少人知道,四川曾经有过一座著名的藏书之处,号‘万卷楼’。内中保存的书籍,有十万卷。这座楼便是李调元在家乡建的。李调元和他的父亲曾分别在全国各地任过官。父子两人爱书成癖,只要遇到前朝的珍稀古本、善本,不惜重金求购。万卷楼的藏书,是他们多年来辗转收集而得。除了大量购买外,藏书中还有不少李调元的手抄本。李调元从小有抄书的爱好,凡他家中没有收集到的好书,他便去借别人所珍藏的来抄写。李调元在做京官时,曾如饥似渴地广抄皇家大内藏书。所以他称自豪地宣称,万卷楼中,御库抄本,无一不备。后世记载:万卷楼藏书分经、史、子、集四十橱,李调元每天登楼校雠,手不释卷。”


冯丽筠感叹道:“川中历史,还有这个事情,我却不知。”


许慧宜叹道:“是啊,因为万卷楼早就毁了。若不是我的老师讲给我听,我也不会知道。嘉庆年间白莲教在四川起事,李调元避走成都。可惜人能走,楼却搬不走。白莲教徒将万卷楼上所有的珍藏,付之一炬。而这万卷楼,好比李调元的魂魄所筑。魂没了,人也就变成行尸走肉。没多久,这位大才子就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郁郁而终。去世前,留给后人一首诗:云绛楼成灰,天红瓦剩坯;读书无种子,一任化飞埃……”


冯丽筠静静地听着,不禁神往。心下十分佩服叶伯母的博学多才。又听许慧宜说道:“当初我的父亲严禁女子出远门,而我曾跟我的老师去罗江县李调元的故居缅怀过。那是我目前为止,到过最远的地方了。”说完,长吁了口气。


俩人都陷入沉思。在时空人事的感悟之中,别有一般滋味涌上心头。叶成煊原本一直安静地伏在母亲怀中,见大人们不说话了,他从桌上拿过习题本问母亲,“鬼雄”和“狗熊”的字怎么写?


许慧宜捉过他的小手,写出了两个同音字教他辨认。


冯丽筠从旁一见,惊讶地赞道:“早听说叶伯母的字画双绝,今日一见,果然这般好看,您能书写一副送给我吗?”


许慧宜笑道:“谢谢你的夸奖,改天我想好送你什么字了,再写给你吧。”


冯丽筠心中一喜,连忙道谢。


许慧宜再次一笑,向冯丽筠问道:“冯小姐是华西协和大学的高才生,必定兰心蕙质。当初如何肯去学医的?似民国初年之陆小曼、林徽因等,能诗善画,才貌双绝。所学之美术、外文、写作,均为上佳,真可谓高雅脱俗,堪称一代才女了。”


冯丽筠道:“叶伯母见笑了,您刚才还说不敢自比于她们,又怎能拿我相提并论。我哪里是什么高才生,但凭兴趣而已。似成溢这般,将来进了大学堂后,才配称作高才生呢。我只因父亲常常感叹,中国国弱民贫,需要多多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我思来想去,西方的化学、医学、物理之中,唯医学我的意愿还浓厚些,其他的就更不成了,所以才选择了学医。今后能够救死扶伤,强健国人体魄,也算有所作为了。”


许慧宜道:“鲁迅先生先前立志学医,也是想把西方的医学带到中国。可他后来觉得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身体,而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思想。所以他选择弃医从文,用文学来改变中国的国民性。你现在的想法,跟他当初的选择,有无相似之处?”


冯丽筠俏皮地说:“这个嘛,鲁迅先生才华出众,他弃医从文,也能成为大文豪,我却没有这样的本事。所以呢,只能踏踏实实学医,将来救得一人,算一人吧。”


她这么一说,引得双方都笑出声来。过了一会儿,冯丽筠方才凝重地向许慧宜道出实情。原来,她的母亲在抗战初期,死于日本对中国的大轰炸。那段时间,她因整日思念母亲而以泪洗面。后来看报纸新闻,得知重庆也遭大轰炸后,蒋夫人宋美龄女士亲自去战地医院当护士,为伤员喂药、清洗绷带。正是有感于此,她才坚定了学医的志向的。


许慧宜听她道出实情,心中感动。二人兴之所至,竟然交流了一个下午,各自心里,不由起了惺惺相惜之意。


黄昏时分,叶怀谦回来了。巧的是,冯先生也跟着叶怀谦到了叶家,他们间也正有事要谈。冯先生一进门,看见女儿也在,颇感意外。问她怎么突然会到这儿来?


冯丽筠有点儿不好意思,回答父亲说,来看看叶伯母和成溢成煊。冯先生一乐,意味深长地看了女儿一眼,说:“看他们?你这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


他这么一说,叶怀谦夫妇也心领神会地笑了。


被长辈们猜破心思,冯丽筠虽是个落落大方的姑娘,也不禁娇羞满面。许慧宜牵过她的手,以示疼爱,心中却无限欢喜地想到,她若能和叶成锐婚配,真是一桩美事。


又听冯先生问道:“叶成锐可有书信回来?”


叶怀谦回答道:“前些日子来过一封,说他们已经在印度整训完毕,准备反攻了。想来,现在已经同日本人开战,所以没时间再写家书。”


叶怀谦这么一说,看见许慧宜的脸色变了变,他知道她在担心什么,又向她说道:“成锐信上说他现在随师部行动,到不了打仗的第一线,不会有什么危险,你就放心吧。”


许慧宜仍然担心:“可他在信中也说过,上不了前线,就没机会以亲手毙敌,感到很遗憾。我怕他会费尽心思上阵前去的。”


冯丽筠听到这里,心中一动,想到了钟楼下那个傍晚,他们曾经深情款款的对答。叶成锐一定会完成对她的承诺吗?


这天晚上,许慧宜叫人准备了丰盛的晚饭,留冯氏父女在家一同用餐。席间,又谈起中日之间的战事。时至今日,日寇的飞机再也休想飞临成都了。大后方的生活安定了不少。忆及昔日“跑警报”的日子,众人都感慨不已,想到空袭中被炸死许慧宜之父,心生敬佩怀念。叶怀谦说:“最近看报纸,刊登了好些盟军打胜仗的消息,这日本人怕是撑不长久的。也许要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欢呼胜利,迎接叶成锐凯旋了。”


冯先生点头赞同道:“必然如此。日本胆敢入侵中国,无论一开始有多嚣张,最终都会失败。这就像人的宿命一样,国也有宿命,日本侵华是逃不过失败的宿命的。”


冯丽筠听父亲这么说,笑着插口道:“我是学医的,应该是个唯物主义者,我可不信什么宿命。我认为日本必败,是因为日本发动了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我相信正义一定能够战胜邪恶。”


冯先生朝女儿摆摆手道:“谁说正义一定能战胜非正义的?难道19世纪甲午战争日本战胜清朝,是因为日本是正义的吗?拿这个观点鼓励人心可以,要是完全相信这个观点,那不是唯物主义,是唯心主义了。你们知道甲午战争前,中日之间发生过的‘牡丹社事件’吗?”


席间众人均摇了摇头,才听冯先生娓娓说道:“1871年10月之际,有琉球的船民遭遇台风,漂至台湾南部的牡丹社地区,其中一部分被台湾土著居民杀害。日本获悉后,借口此事发动侵台战争。当时日本的‘明治维新’才刚刚开始,国力大不如中国,所以攻打台湾并不如意,反而陷入困境。清政府积极调兵,如果战争拖延下去,日军必遭大败。于是日本派人来华谈判,但求体面结束战争。可他们来华后,因为得到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支持,故弄玄虚,表现得很强大一样。软弱的清政府搞不清状况,一味让步,竟使日本在谈判桌上反败为胜了,最终因此事件向日本赔偿50万两白银。数额虽然不大,但助长了日本妄图进一步侵华的气焰。事后,日本领导人去感谢在谈判中帮助过他们的英国人,英国驻日公使巴夏礼熟谙东亚形势,他却告诫日本人要谨慎行事。他说:‘中日两国若果真发生大战,必为日本之祸。因为中国虽弱,终是大国,日本纵能获胜于一时,却难求得速决。待时日迁延,问题丛结,若再与他国发生枝节,日本必处于难境。’你们看看现在中日战争的局势,战争的时间越拖越长,特别是日本同美国在太平洋打起来后,中国的形势越来越有利,是不是正像巴夏礼所说的一样?”


许慧宜一直认真听着,笑道:“这个英国人还挺有见识。”


冯先生点点头道:“这个巴夏礼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大清蒙古郡王僧格林沁抓住过的英国外交官。传说他在清政府的刑部大狱里饱受折磨,还差点丧命。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后,正是以此为由,以报复中国皇帝为名,火烧了圆明园。巴夏礼长期呆在东方,对中日两国的认识,倒是颇有见地,可惜日本人并不听他的。现在看来,中日间的战事结局,当如他所言。中国必胜,日本必败!”


大家听得激动了,叶怀谦赞叹道:“冯兄弟的学识如此广博,中日两国间的历史大事,竟被你如数家珍一般,好生令人钦佩。”


冯先生向叶怀谦笑道:“我有什么好钦佩的,都是坊间闲谈。你只道实业救国,经济为重,毫不关心政治大事,所以不去注意罢了。不过,我看你还是得多关心关心时事政治。西方有一门学科就叫‘政治经济学’,你得空时,倒可以好好研究研究。”


冯丽筠掩口笑道:“现在国内大学的经济学系也有这门学科了。不过政治经济学这个‘政治’同你们所说的国家间的政治斗争可是两码事,这是和自然经济学做区分呢。”


冯先生和叶怀谦都大笑起来,冯先生道:“到底是新时期的大学生,还是你们懂得多。我跟你叶伯伯胡乱说笑呢。只希望你叶伯母不必过多担心叶成锐,要相信他们一定能战胜日本,平安归来的。”


叶怀谦也接口道:“是啊,真盼望着这一天早日来到。为了我们国家的胜利,为了敌人的灭亡,我们一起举杯,为前方奋力杀敌的勇士们遥祝吧!”


听到这话,所有人都站起身来。许慧宜忧心即去,连年幼的叶成煊也开心地站在凳子上,乐呵呵地用小手颤颤地将酒杯高举过头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