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攻锦前的战略运筹

作者:姜铁军

|

类型:历史·军事

|

更新时间:2019-10-06 23:16

|

本章字节:13052字

,这时,在西柏坡,毛泽东正在紧张地运筹着如何打赢即将与东北国民党军展开的决战。


10月31日上午,军委机要参谋一溜小跑来到周恩来的住处,交给他一份特急文电。周恩来看过电报,眉头紧蹙地说了一句:“简直是乱弹琴!马上把电报送给主席看,我这就去。”


毛泽东的卫士见送来的是标有四个“a”的特急电报,不敢耽误,极不情愿地唤醒了吃过安眠药刚刚入睡的毛泽东。


被梦中叫醒的毛泽东心情本来就烦躁,看完电报,更是火气冲天,对急步赶来的周恩来说:“这个林彪,简直是把打仗当成了儿戏。”


周恩来说:“林彪的心理负担太重,弦绷得太紧了,以致影响了他的自信心和魄力。”


毛泽东说:“早就告诉他要下决心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要置长、沈两敌于不顾,只要攻克锦州,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怎么就是不明白呢?”


这是怎么一回事?


10月2日,东总前指的列车到达郑家屯(今吉林省双辽县)以西,停车并进行防空隐蔽。


郑家屯,是奉系军阀张作霖起家的地方,虽说叫个“屯”,但东通四平,西通通辽,也是一个交通要道。


在此前一天,林彪向中央军委建议,杨得志、罗瑞卿、耿飚兵团的主力直向唐山、滦县前进击敌,以配合东野对付锦西援敌。周恩来于10月2日起草军委复电说:敌人有变,杨罗耿部需策应杨成武部,“你们应靠自己的力量对付津榆段可能增加或山海关北援之敌,而关键则是迅速攻克锦州。望努力争取十天内外打下该城。”


当天下午,林彪突然收到一份情报密告:在锦西葫芦岛,国民党军又多了四个整师。这正是林彪最怕听到的消息。他一直担心锦西方面敌情有变,现在敌人兵力增加,打锦州时,主要援敌不仅来自北东面的沈阳,而且也来自南面的锦西,一桌菜上了两桌客,这将是一个赔本买卖。林彪担心在打锦州时,部队陷入沈阳、锦西两强援敌夹击之中。


林彪一直不敢打锦州,也一直相信他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他认为毛泽东在河北,不了解前线的实际情况。有一次罗荣桓劝林彪坚持攻锦,林彪却不耐烦地说:“打锦州!你人在东北,了解情况,也跟着喊打锦州?”罗荣桓心平气和地说:“毛主席对东北情况了如指掌,他从全国战略决策出发。我们不打锦州,就会影响全国解放战争的进程。”


东北野战军总指挥部列车停在郑家屯以西。深夜,林彪在车厢里来回不停地踱步,有时坐在地图前一颗一颗地吃炒熟的黄豆粒,他想起1947年的四平攻坚战,那是一场打得英勇壮烈、惊心动魄的血战。那次他以七个师对陈明仁的第刀军血战10天,只占四平市区西半部,后因国民党援军10个师,从南北逼近四平,只好撤退。林彪至今心有余悸。这次又出现了那种险情,锦州、锦西之间敌人阵地间隙不过五六十里,无隙可图,歼灭锦州八个师的敌人并不容易,葫芦岛、锦西敌人正以集团行动向锦州增援而来,阻援兵力很少,能否堵住这股强敌?后勤运输也没有准备充足……


不知道在那个小小的车厢里踱了多少缈,也不知道在那张作战地图前吃了多少颗黄豆。22时,林彪亲自拟好了一份非同寻常的“aaaa”级电报,他作出了改变攻打锦州的决定,电报说:“(一)得到新5军及95师海运葫芦岛的消息后,本晚我们在研究情况和考虑行动问题。(二)估计攻锦州时,守敌八个师虽战力不强,但亦须相当时间才能完全解决战斗。在战斗未解决前,敌必在锦西、葫芦岛地区留下一两个师守备,抽出54军、95师等五六个师的兵力,采取集团行动向锦州攻击,我阻援部队不一定能堵得住该敌,则该敌可能与守敌会合,在两锦间敌阵地间隙不过五六十里,无隙可图。(三)锦州如能迅速攻下,则仍以攻锦州为好,省得部队往返拖延时间。(四)长春之敌数月来经我围困,我已收容逃兵18万人左右,外围战斗歼敌5000余,估计长春守敌现约8万人,士气必甚低。我军经数月整补,数量质量都大大加强,故目前如攻长春时的把握大增,但须多迟延半月到20天时间。(五)以上两个行动方案,我们正考虑中。并请军委同时考虑与指示。”


电报是以“林罗刘”三人的名义发出的。起草这封电报时,只有林彪和他的秘谭运鹤,罗荣桓和刘亚楼分别在他们自己的车厢休息。这封电报由林彪口授,谭云鹤记录。林彪看过之后,即由警卫员送给罗、刘看。


林彪此时虽然又想放下锦州去打长春,但是因为打锦州的决策是经中央军委批准的,部队都已按照这一决策行动;要改变这一决策,也必须经过中央军委批准。在中央批准前,仍应按打锦州的部署行动。因此,林彪签发这一电报后,攻锦部队仍按原计划继续向锦州推进。此时,“东总”的列车停留在郑家屯以西。如果攻锦州,列车应当继续向西开,至通辽再南下;如果是打长春,就得倒车,由郑家屯往东,到四平后向北开。深夜,刘亚楼问林彪列车应该走哪一条路,林彪说:“按原计划。”于是,列车于夜深之时继续向锦州方向前进。


毛泽东收到林彪那封想回头打长春的电报后,非常恼火。他担心林彪擅自行动,使封闭国民党军于东北的计划泡汤,乃于3日17时和19时连发两封电报,严厉批评林彪回师打长春的错误想法。


17时的电报说:“你们应利用长春之敌尚未出动、沈阳之敌不敢单独援锦的目前紧要时机,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在义县、兴城、绥中之敌已被歼灭的情况下,葫芦岛、锦西地区虽然已增加新5军及95师,并准备以四个师打通两锦交通,你们可以于攻锦州之同时,部署必要兵力于两锦交通线上,首先歼灭由锦西增援锦州之四个师,然后打下锦州。”


毛泽东接着回顾了这一年东北野战军领导的决策过程说:“在五个月前(即4、5月间),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在两个月前(即7月间),长春之敌同样好打,你们又不敢打。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锦西、滦县线之第8第9两军亦已调走,你们却又因新5军从山海关、95师从天津调至葫芦岛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打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


电报对东北野战军的指挥所迟迟没有南下也提出了批评:“你们指挥所现到何处,你们指挥所本应在部队运动之先(即8月初)即到锦州地区,早日部署攻锦,现在部队到达为时甚久,你们尚未到达,望你们迅速移至锦州前线,部署攻锦,以期迅速攻克锦州。迁延过久,你们有处于被动地位之危险。”


措辞如此严厉的批评,在以往是少有的,对于其他解放区来说更是如此。当刘亚楼看到这封电报时,双手一摊,对身边工作人员说:“看看,挨批评了。幸而我们又发了一封电报。”


毛泽东签发了由他起草的门时的电报后,仍然担心林彪改变决心。此时,林彪远在千里之外,不可能耳提面命,影响他的惟一办法就是发电报。于是,19时,他又致电林、罗。刘并东北局:本日17时电发出后,我们再考虑你们的攻击方向问题,我们坚持地认为你们完全不应该动摇既定方针,丢了锦州不打,又打长春,你们下一步还是要打两锦。那时,第一,两锦敌军不但决不会减少,还可能增加一部,这样将增加你们打两锦的困难。第二,目前沈阳之敌因为有长春存在,不敢将长春置之不顾而专力援锦,你们可利用长春敌人的存在,在目前十天至二十天时间(这个时间很重要),牵制全部,至少一部分沈阳之敌。如你们先打下长春,下一步打两锦情况较现在更难打些,而且沈敌可能倾巢援锦,对于你们攻锦及打援的威胁将较现时为大。因此,我们不赞成你们再改计划,而认为你们应集中精力,力争于十天内外攻克锦州,并集中必要力量与攻锦州同时歼灭由锦西来援之敌四至五个师。只要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而打下长春并不能帮助你们取得主动,反而将增加你们下一步的困难。望你们深刻计算这一点,并望见复。


毛泽东这两封电报批评很严厉,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怕林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改变决心,贻误战机。


10月3日清晨,列车已到达彰武以北的冯家窝棚。罗荣桓经反复考虑,认为应当坚持打锦州。他在同刘亚楼商量后一同来见林彪。罗荣桓建议林彪仍然执行打锦州的决定。林彪征求刘的意见。刘同意罗的建议。林彪考虑了一会儿,叫谭秘书告诉机要处,停发那份电报。但是,电报已经在凌晨4点多钟发出去了。


罗荣桓建议不要等军委回电,立即给军委发电报,说明我们仍然打锦州。林彪同意,并对罗荣桓说:“是否请你执笔?”罗荣桓客气了一会儿,见林彪坚持让他执笔,便说:“好吧,大家凑。”接着,由罗荣桓最后又读了一遍。林刘都表示同意,于是交给谭秘书送机要处译发。


电报说:“我们仍攻锦州。只要我军经过充分准备,然后发起总攻,仍有歼灭锦敌的可能,至少能歼灭敌之一部或大部。目前如回头攻长春,则太费时间,即令不攻长春,该敌亦必自动突围,我能复长春,并能歼敌一部。”


这封电报于3日上午9时发出,中央军委电台20时15分收到,毛泽东看到这封电报已是4日凌晨1时30分了。


毛泽东发出后一封电报三个小时,收到了林、罗、刘重新表示攻锦决心的电报,心中一块石头落地。4日晨6时,毛泽东发出了指示电:“你们精心攻锦州,甚好,甚慰。”“在此以前我们和你们之间的一切不同意见,现在都没有了。”


毛泽东指出:“你们决定以4纵和11纵全部及热河两个独立师对付锦西、葫芦岛方面之敌,以1、2、3、7、8、9共六个纵队攻锦州,以5、6、10、12共四个纵队对付沈阳援锦之敌,以九个独立师对付长春之敌,这是完全正确的。你们这样做,方才算得把作战重点放在锦州、锦西方面,纠正了过去长时间内南北平分兵力没有重点的错误(回头打长春那更是绝大的错误想法,因为你们很快就放弃了此项想法,故在事实上未产生影响)。”


在这封电报中,毛泽东总结了东北野战军在作战原则、战役部署上的一些教训,指出:“我们过去一个月中曾有多次电报叫你们如此做,你们到现在才想通这一重要点,不是平分兵力,而是以主力放在两锦方面。虽然在时间上应当一开始就如此做,从你们部署开始行动起到今天差不多已有一个月之久,你们才把攻击重点问题弄清楚,重新增加两个纵队到两锦方面去,可能对于作战要受一些影响(是否有影响及影响之大小,要看作战结果如何才能定),但是平分兵力的错误算是纠正了。从这件事你们应取得两个教训:第一个教训是,你们的指挥所应先于部队移动到达所欲攻击的方向去(这一点我们在很早就向你们指出了),由于你们没有这样做,致使你们的眼光长期受到限制;第二个教训是,在通常的情况下必须集中主力攻击一点,而不要平分兵力。”


电报还特别指出东北野战军提出的不攻长春的理由是不对的:“关于不应当回头攻长春的理由,不是如你们所说的‘太费时间’以及‘即令不攻长春,该敌亦必自动突围,我能收复长春并能歼敌一部,而是如我们昨日17时及19时两电所说的那些理由,即你们如果真的回头攻长春,你们将要犯一个大错误。就拿突围一点来说,目前该敌突围愈迟愈有利,不突围更有利。”


毛泽东担心蒋介石由北平赴沈阳影响林彪,提醒他们说:“蒋介石已到沈阳,不过是替丧失信心的部下打气。他讲些做些什么你们完全不要理他,坚决按照你们3日9时电部署去做。”


毛泽东指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攻击锦州的时间愈快愈好,但因你们兵力尚未到齐,你们指挥所方才接近锦州附近,部队的攻城动员准备工作尚未进行,当然应当稍待时日,等候兵力到齐和完成准备工作,然后开始攻击。但是你们应当力求缩短这一准备过程,不要延迟太久,当然决不要有任何的慌忙。”


毛泽东的战略指导如此细致,如此深人。这封电报,最终敲定了东北野战军同国民党军决战的方针,坚定了东北野战军领导人迅速拿下锦州并敢于同卫立煌全军来援时同他作战的信心,使将帅之间在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问题上取得了真正的共识。


10月4日15时,林、罗、刘致电中央军委,决定以4纵、11纵在锦州、锦西间进行攻势防御,对付东面之敌的援军;以10纵、5纵、12纵及1纵一个师、6纵两个师对沈阳方向实施警戒,对付沈阳可能出动的援军。


5日,毛泽东复电:“完全同意你们4日15时电关于对付援敌的处置,这种处置,可以保障攻击锦州不受东西两面现有任何援敌的威胁,即使再回一部援敌亦可阻止之。”


在东西两个方向的援敌中,沈阳方向的距离尚远,对攻打锦州威胁最大的是锦西、葫芦岛方向的援敌。


鉴于此,10月5日,林、罗刘致电第4纵队领导人吴克华、莫文骅,指出:“两锦敌人相距只三十余里,故我军绝对不能采取运动防御方法,而必须在塔山、高桥及其以西以北部署顽强勇敢的攻势防线,以4纵一两个师兵力构筑工事,准备在此线死守,在阵地前近距开火,大量消耗敌有生力量,准备抵抗数次猛烈进攻,待敌消耗疲劳进退两难之时,再集中11纵全部及4纵一两个师兵力组织反突击,将敌大量歼灭于我阵地之外。”并指出:“你们必须利用东自海边西至虹螺山下一线二十余里的地区,作英勇顽强的攻势防御,利用工事大量杀伤敌人,使敌人在我阵地前横尸遍野……使我军创造震动全国的光荣的防御战。”


为了靠前指挥,10月4日,前方指挥所的列车到达阜新,因为前面铁路还没有修通,指挥所又换乘汽车经义县去锦州。于10月5日,到达锦州西北,距离锦州约30余里的牤牛屯,并立即向中央军委报告了指挥所的位置。


第二天,毛泽东复电说:“你们到锦州附近指挥甚好,但你们不应距城太近,应在距城较远之处,以电话能够联络攻城兵团即妥,务求保障安全。另设攻城直接指挥所,委托适当人员,秉承你们意旨,迫近城垣指挥(亦不要太近)。”


为了掌握战场情况,7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一起到帽儿山上看地形。林彪说:“攻击锦州最重要的保证是把锦西方面的敌军挡住。据报告,敌人在葫芦岛方面又增加了五个师。我们的饭菜只够请一桌客人,现在突然来了两桌客人。两锦相距只有约五十公里,万一在锦西方向堵不住敌人,攻锦部队就要遭受很大威胁。”林彪仍然对锦西、葫芦岛方面的敌军增援部队放心不下。


刘亚楼汇报说:“4纵这两天已到塔山地区,现正在打渔山、塔山、自台山抓紧构筑工事,准备进行顽强的防御。那里还有第11纵队,配合4纵防堵。一共两个纵队及两个独立师阻挡敌人,保证我们拿下锦州,我看问题不大。再说还有总预备队第一纵队摆在塔山后面的高桥,随时可以增援。”


林彪和罗荣桓都微微点点头。


这时,在他们左侧的炮兵阵地上,突然升起将有敌机空袭的信号弹,接着几架战斗机护卫着一群轰炸机哼哼着到了,绕了一圈后开始投弹。解放军的高射炮群立即还击。在万里晴空,升起了一朵朵白磨菇。高射炮的猛烈炮火迫使敌机不敢俯冲,匆匆忙忙扔下炸弹就又飞走了。


突然,一架飞机向帽儿山窜来,扔下了一枚炸弹,震得大地抖动,土石崩飞。烟尘散开后,林彪、罗荣桓仍然拿着望远镜在瞭望守军阵地。参谋人员都劝他们离开阵地。林彪答应道:“好,我们走吧。明天让2纵、3纵、9纵还有炮纵的负责人到这里看地形。然后再研究一次攻城部署。”


在自古被称为“山海要冲”、“咽喉”之地的锦州,百姓们伴着战乱一代又一代地过着日子。明末清初40余年间,这里经历了叨余次战火洗劫,血红凌河水,骨白黑土地。其中著名的“松山大战”,为清兵进入中原、统一中国扫清了道路。


三年前,林彪率部从这里呼啸而过;而今,在四平地区扑打了四轮之后,终于又掉头向这里俯冲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