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铁军
|类型: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19-10-06 23:16
|本章字节:10672字
中央军委、毛泽东在华北的战略重点,就是如何抑留、抓住傅作义集团。
下雪了,西柏坡白茫茫一片。一行沉稳深重的脚印,清晰地印在厚而松软的雪地上。毛泽东独自踏雪向前走去。卫士悄悄地、远远地跟着,生怕干扰了主席的思路。
雪被踩得发出吱嘎吱嘎的响声,单调而富有节奏。
毛泽东走热了,停住脚步深深地吸了一口冰冷清新的空气,思绪顿然清晰了许多。这些天来,他的头脑中一直盘旋着一个想法,这想法使他不由地扭头向北方望去,铅灰色的天空和山峦似乎没有尽头,从这里向北,再向北,就是长城了,在长城的那边,此时正歇着一支大军。这支大军就是刚刚结束了辽沈战役的东北野战军。
辽沈战役结束前两天,即10月31日,中央军委电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提出:东北主力除先遣兵团两个纵队即行南下,进至蓟县、酋穹地区休整待机外,“其余在沈营线战斗结束后,应休整一个月左右,约于12月上旬或中旬开始出动,攻击平津一带,准备于战争第三年的下半年即明年1月至6月期间,协同华北力量歼灭傅作义主力,夺取平津及北宁。乎绥、平承、平保各线,完成东北与华北的统一,以便于战争第四年的第一季度即明年秋季,即有可能以主力向长江流域出动,并使政治协商会议能于明年夏季在北平开会”。
这是中央军委消灭傅作义集团的最初计划。这时,华北军区第1兵团正在围攻太原;第2兵团在粉碎傅作义偷袭石家庄的行动后,位于阜平地区休整;第7纵队进攻保定;第14纵队包围孤城新乡、安阳。
随着辽沈战役即将结束,孤悬于华北的傅作义集团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傅作义集团由中央军(蒋介石系统)和察绥军(傅作义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平津战役发起前,傅作义集团除归绥(今呼和浩特)、大同两处被我割断联系外,所部4个兵团12个军共50余万人,分布于山海关、唐山、天津、北平、张家口及承德、保定铁路沿线。在兵力部署上,傅作义划分了三个重要防区:一是张家口防区,以张家口为中心,包括张北、怀来、崇礼、万全、柴沟堡等城镇,由傅部的第11兵团部与第105军和第35军一部担任防务,总指挥为第11兵团司令孙兰峰;二是北平防区,以北平为中心,包括怀柔、密云、平谷、昌平、顺义、南口、琢县、八达岭、门头沟、房山、通县等城镇,由蒋系的第4、9两兵团部、第16、31、13军,傅部的第35军大部,第101、104军及新编第4师等部担任防务;三是津塘防区,以天津、塘沽为中心,包括唐山、杨村、津县、崔黄口、芦台、廊坊等城镇,由蒋系的第17兵团部、62、86、92、94军担任防务,总指挥为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此外,以一个军守归绥,一个师守大同。
这样,东起滦县,西至柴沟堡,形成一条中心多、长达1000余里的战线。傅作义的这条长蛇阵,表面上看气势汹汹,不可一世,但实际上反映出脚踏两只船、进退两难的犹豫矛盾心理,正好表明他内心真正的空虚。
此时此刻,傅作义除了负隅顽抗以外,还准备了后路:逃跑。一旦平、津、唐不能固守,他就准备跑。
南逃:经过平津,从海上撤守江南,收拾残局。
西窜:缩回绥远老巢,保存实力,以配合青海的马步芳、宁夏的马鸿逵。
随着南线淮海战役的迅速展开,北线形势发生了变化。当时,在华北战场的国民党军共42个师(旅),其中属傅作义系统的有17师(旅),蒋介石系统的为25个师(旅)。
在西柏坡的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密切注意着蒋介石和华北国民党军的动向。1948年11月的一天深夜,大地在沉睡,一切都格外恬静。然而,在毛泽东那间极为平常的小屋里,解放军的统帅们正在运筹着即将开始的平津大战。
周恩来说:“这些天平津方面的情况有些异常,有好几封电报都反映了傅作义部队的频繁活动,他是不是要搞点名堂出来?”
毛泽东披着一件旧棉袄,坐在木凳上抽着烟,没有说话。
坐在一旁的朱德总司令,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说了一句:“啥子傅作义,那是蒋介石要搞名堂了么。”
周恩来把脸转向朱德说:“是的,现在国民党在全国还有四个战略集团,但只有傅作义集团可以用于机动。”他把目光移向墙上的作战地图,接着说:“华东刘峙集团正忙于徐蚌会战,又损失了20万人,自顾不暇。西安胡宗南集团负有掩护西南的任务,已被我西北野战军紧紧拖住,不敢移动一步。华中白崇禧集团只有23个师,独自扼守武汉和长江中游,更不敢随便调用。这样,蒋介石就剩下傅作义集团可以指望了。”
毛泽东把烟蒂按灭,从木凳上站起来,边踱步边说:“东北一解放,华北的傅作义就变成了惊弓之鸟。如果不抓紧战机,就地予以消灭,敌人有可能从华北逃跑。华北的蒋、傅军队多达60万,不管跑到哪里,对我们迅速解放全国都是不利的。”
他停下步子,把目光盯在了地图上的北平、天津处,继续说:“为了加速敌人在全国的总崩溃,马上发动平津战役,是当前华北战场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说毕,他又点燃了一支香烟。
周恩来完全赞同毛泽东的意见,说:“傅作义集团目前已处于我东北、华北两大野战军的夹击之中,是坚守还是撤退,一时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我们乘其尚末撤走之机,就地包围歼灭为最好。”
朱德略加思考,走到地图前,说:“目前傅作义要是逃跑的话,确是跑得掉的。我华北40万野战军要阻挡60万蒋、傅军队逃跑,恐怕会有困难。根据这种情况,必须抓住傅作义守撤两难的时机,让林彪率东北野战军迅速入关,与华北野战军一起消灭华北敌人。”
周恩来插话说:“我华北不是40万,而是60万,再加上东北80万,140万大军,以这个绝对优势战胜敌人。”
周恩来的话音刚落,毛泽东紧接着说:“不能让傅作义跑了!他们目前正在犹豫不决,是个很好的时机。从全局看,我们把傅作义集团就地分割包围,然后逐一消灭,一来有利于我东北野战军就近入关作战,二来将加速敌人的全面崩溃,使蒋介石无法组织江南防线。如果让蒋、傅军队南逃或西窜,我们虽然不战而取得平津,但对今后的战局是不利的。”
他吸了一口烟,继续说:“这几天我一直在考虑,为了不让敌人逃跑,我们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只要塘沽和平张线之敌被消灭,全局就活了。”他看了看周恩来、朱德,又说:“可是,东北野战军主力离天津有1600余里,加之大战刚完,部队疲惫,需要争取半个月的时间。所以,留住傅作义成了关键。”
周恩来看着毛泽东说:“傅作义的本意,不愿不战而放弃华北。根据地下党组织的判断,傅作义集团今后动向不外有三种:一是死守天津;二是南撤;三是蒋军24个师南逃,傅军zo个师西逃。但从目前情况看,敌人从徐州、郑州、西安。绥远各路逃跑的可能性很小,最重要的是防止敌人从海上逃跑。为此,东北野战军人关时要注意隐蔽,以免打草惊蛇。”
朱德说:“利用傅作义的心理,先麻痹他,然后出其不意攻其要害,转移他的注意力,掩护我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
毛泽东兴奋地说:“好,就贵在麻痹和出其不意上。”他边踱步边说:“为了稳住傅作义,我各大野战军要密切配合。在反动派那里,我东北野战军是伤了元气的,需要休整几个月时间。敌人总是过高估计自己而过低估计我军。恩来,朱老总的这个‘出其不意’可是个关键啊。”
周恩来望着地图沉思,不时转动手中的红蓝铅笔,没有马上回答。他作为解放军的总参谋长,正在考虑从何处开刀。
朱德不紧不慢地说:“傅作义的长蛇阵有意思哩,足足有1000多里长。”
这时,周恩来抬起头,语调坚定地说:“既然是蛇阵,那我们的第一下子就打它的七寸。”说着,他把手里的红蓝铅笔往图上的平张线一指。
毛泽东和朱德的目光顺着周恩来指的地方停了一瞬,同时沉吟片刻,又都颔首微笑。
周恩来接着说:“东北程子华兵团已按军委的命令秘密入关,让他和华北杨得志兵团、杨成武兵团共当此任。至于具体部署和打法,我想打电报跟聂荣臻商量一下,拿出一个妥当的计划来。”
毛泽东提示说:“这个计划要管到东北野战军主力抵达平津地区。”他又说:“这一战役由东北、华北两大野战军共同完成,为了统一领导,便于协调,我想组成一个总前委,成员有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林彪担任书记。”
周恩来、朱德相视一下,点点头,表示赞同。
周恩来说:“我看这一计划可行,为了争取时间,应马上电令林彪、罗荣桓切实执行。”
毛泽东补充说:“还要告诉他们,如有新情况,或执行***现什么问题,要他们及时上报,以便修改变化。”
停了停,毛泽东又说:“傅作义跟蒋介石矛盾很深,其他方面也不同于蒋系的将领,他在抗战中为民族立过功,还一度拥护我党的主张。他有头脑,为人也算正直。考虑计划时,应该注意这一点。”
周恩来心领神会,笑着问道:“主席的意思是争取傅作义?”
毛泽东略微点头,深深地吸了口烟。
朱德说:“如此说来,得先消灭傅系的主力,打破傅作义不切实际的幻想。”
毛泽东挥了一下右手,说:“对,以战逼和,争取让傅作义给反动派做个榜样。”
朱德带着疑问的口气说:“要达到这个目的,除了出其不意的作战行动外,还需要随时掌握傅作义的思想状态,了解他的行动动向,可是这样似乎难度很大。”
周恩来胸有成竹地说:“可以办得到。北平地下党的力量是强的,工作有成效,连傅作义的亲属中都有我们的同志。”
毛泽东和朱德相视一笑,眼睛里闪出了兴奋的光芒。
正在这时,屋外传来雄鸡报晓的声音。周恩来看了看表,已经清晨5点了。
中共的统帅们又工作了一个通宵。
11月9日,毛泽东将讨论的构想写成要点,交给周恩来。根据这个要点,周恩来于当天为中央军委起草了电报,发给杨得志、罗瑞卿、耿飚、杨成武、李井泉等,要华北第3兵团撤围归绥,进至集宁地区休整,以稳定傅作义、防止敌人西撒。电报还提出集中华北第1、2兵团早日夺取太原,然后,主力北上,等待东北主力人关,夺取平津。中心意图是争取早日夺取太原并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张、津、保地区。
11月12日,周恩来致电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政委程子华。冀察热辽军区政委黄克诚,并告林彪、罗荣桓等,指出:对付傅作义部,重在抑留它在平、张、津、保地区,不使西退。
11月13日,中央军委又电示已进入蓟县地区的东北先遣兵团,“尤重在抑留傅作义于平、张、津、保地区不使西退,亦不使其得由海上南撤”。
收到上述电报后,由于中央军委曾提出要华北我军攻取太原,为了进一步稳住傅作义,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于*月15日向军委建议:“为防止上述情况。我们除感觉军委今杨成武部暂不攻归绥的方针很好外,我们建议徐周、杨罗两部目前既未正式总攻太原,亦暂不攻太原,而集中力量迅速包围保定或张家口(除留一部监视太原外),在这两处中何处敌人较多能达到包围的目的,则包围何处,切断其与北平的联络,对所包围之敌,采取围而不攻的办法,以达到拖住敌人的目的,使傅作义及其所属之中央军,既不能撒手南下,亦不能撤退绥远,亦不能集中兵力守天津(这一可能也是存在的,他可牵制我军行动,而又可能随时从海上安全撤退),或守平津。如我不攻城,他来增援则正便于我军歼灭,等到东北部队南下后,再同时合力发动攻势,歼灭全部敌人。太原已成死城,在我军歼灭傅作义及其所属之中央军后,届时可随时轻易拿下,故太原之敌横直可歼灭,并可有意留在打了平津之后作为那时无仗可打时的目标。”
东北野战军领导提出的这一问题,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早有考虑,如以杨得志、罗瑞卿、耿飚位于绥东与杨成武集结在一起,可以阻止傅作义部向绥远撤退,但不能阻止傅部及中央军向海上撤退,包围张家口也不能达成这一目的。徐向前、周士弟所部10万人打得很苦,伤亡两万,可以停止对太原的攻击,但要他们将已攻占的阵地放弃,并开至张家口去担负包围任务,则困难较大,一方面阎锡山部将出城滥扰,另一方面部队情绪上转不过来,再则我军未到张家口,张家口之敌势将惧歼先逃,而且张家口驻敌甚少,傅部主力均在北平附近。只有东北野战军提早入关,才能真正有效地阻止傅作义集团东逃西撒。
16日4时,毛泽东在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复电中说明上述情况,并指出:“我们曾考虑过你们主力早日入关,包围津、沽、唐山,在包围姿态下进行休整,则敌无从海上逃跑,请你们考虑究以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在东北完全休整计划然后入关为好,并以结果电告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