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铁军
|类型: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19-10-06 23:16
|本章字节:4034字
。x小说。
46毛泽东打三仗的战略构想
11月4日上午8时,华野司令部在曲阜发布了《淮海战役攻击命令》。命令分析了徐州敌军的态势和企图,指出中野各部为了配合华野作战,已由陈毅、邓小平率主力东进,并指挥华野第3纵和广纵两纵队从西面和南面威迫徐州,以钳制和吸引徐州以西的敌人。攻击命令明确规定全军11月8日发起战斗,于11月5日隐蔽进入到鲁南邹县、膝县、临沂地区一线的开进出发位置。
国民党方面似乎已经乱了方寸。
当李延年还不清楚撤退海州的军事机密时,新浦盐店总经理唐革却早就知道了。11月5日天黑不久,唐某来找李延年,劈头第一句话就是:“老总(即刘峙)要我随司令官一道回徐州。”
李延年还满头雾水,问道:“你怎么知道我要回徐州万‘后某说:”不要海州了!“原来唐某是替刘峙经营食盐生意的,由于这种关系,他的消息竟比一个兵团司令官还灵通得多。
李延年一听,才恍然大悟,对在座的蒋介石“钦差”李以前道:“刘经扶看钱财比国家的事还大,真是岂有此理!这样泄露军事机密,不败何待!”
李延年一直等到夜里12时50分,才接到刘峙的电报,要他立即撤退。
在开始撤退的11月6日,李延年又接到刘峙的电报,着令44军到达新安镇后,即归黄百韬第7兵团指挥。
11月5日,顾祝同在徐州“剿总”召集会议之后,各兵团开始向徐州收缩,黄百韬立即赶回新安镇部署西撤行动。就在这时,刘峙却打来电话,命令他在新安镇等待从海州西撒的第44军,于是黄百韬将西撤时间推迟了一天。11月7日,第44军赶到新安镇,列人黄百韬兵团序列。
李延年兵团第m军从海州撤往新安镇的动向立刻被华东野战军察觉。
6日21时,华东野战军向中央军委报告了这一新情况,并同时决定当晚提前发起战役。电报说:“淮海战役决仍按已定方针执行,为着驱逐与解决沂河以东沿岸少数土顽,便于掩护架桥和主力开进,今(6)日晚即以鲁纵围歼那城、大埠之王洪九顽部;6纵围歼马头及南北沿河岸之敌;7纵围歼峰县。枣庄之敌;10纵包围临城,逼独立旅(土顽改编的)起义”:“广纵及冀鲁豫独立旅向丰县、杨山线前进,以求扫清敌外围。明晚即迫近敌人,封锁消息,8日晚即完成分割包围,明晨开始攻击。已令淮海分区派队迫近新浦、海州,确实查明情况。如敌确已撤退,好布置接收人城,维持秩序纪律,掌握政策,并控制连云港,向海上布置警戒。另以一部配合滨海地方武装及苏北兵团一部,严防敌44军之西进,使其不能迅速与黄兵团会合配合作战。”
毛泽东对于自己的将领们怀有充分的信心与自豪。他在10月10日的《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中说:“一九四五年四月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中央委员会和全党领导骨干,表现了比较抗日时期更为良好的团结。这种团结,使得我党能够应付日本投降以后整三年内国际国内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并在这些事变中使中国革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摧毁了美帝国主义在中国广大人民中的政治影响,抵抗了国民党的再一次叛变,打退了它的军事进攻,使人民解放军由防御转到了进攻。”
此时,参加淮海战役的人民解放军共约60万人,虽然在数量上仍少于国民党军,但上下思想统一,指挥统一,士气旺盛,华东、华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人力、物力、财力、运输力都有了基本保障。人民解放军箭在弦上,具备了歼灭刘峙集团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于第二天晚20时起草军委复示,表示完全同意攻击部署,“望你们坚决执行。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并进一步明确了淮海战役第一仗和第二仗的歼敌任务。电报说:“第一仗估计需要十天左右时间,力争歼灭黄百韬十个师(包括44军),李弥一个至两个师,冯治安四个师(包括可能起义者在内),刘汝明六个师(包括可能起义者在内),以上共计对个至22个师。如能达成此项任务,整个形势即将改变,你们及陈邓即有可能向徐蚌线迫,那时蒋介石可能将徐州及其附近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如果敌人不撤,我们即可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
“为了连续作战歼灭大量敌人之目的,你们应仿照济南战役之办法,对我各作战部队随战随补,随补随战,使部队经常保有充足的兵员和旺盛的士气,此点甚为重要。为此,应将后方补训兵团移到接近战场的位置,以便将已经训练好的新兵及俘虏能够迅速补充部队,同时将此次战役中所获俘虏迅速接收训练及补充部队。”
这封电报表明,毛泽东已将歼击目标指向刘峙集团全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