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傅蒋之争,傅作义准备了两条退路

作者:姜铁军

|

类型:历史·军事

|

更新时间:2019-10-06 23:16

|

本章字节:5798字


傅作义没有想到林彪、罗荣桓的部队来得这么神速。


辽沈战役结束,傅作义的处境在一夜之间变得非常糟糕。卫立煌47万部队被消灭,东北野战军矛头指向关内,傅作义首当其冲,成为第一个被打击的目标。一个月前,傅作义的日子过得还踏实一些,那时关外有卫立煌,中原有刘峙、白崇禧。虽然陆上交通已经断绝,毕竟还能遥相呼应。但是,转眼之间,东北的卫立煌没有了,南面的刘峙也陷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等人的联合打击之中。华北“剿总”突然被孤悬起来,就像一叶靠不着岸的孤舟。


本来应付华北野战军已经非常吃力,此时,再加上80万东北野战军入关,如何收拾局面?傅作义思来想去,理出了三条出路:第一条路,固守津塘,并以塘沽为中心,构成d公里的半弧形滩头阵地,防守待援,准备不得已时由海上或沿津浦线南撤;第二条路,固守平、津、塘;第三条路,西退绥远。


这正是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分析的三条路。


对于傅作义面临的这三种选择,蒋介石、美国人和傅作义本人各有算盘。


11月4日,傅作义应召赴南京参加军事会议。这天,傅作义乘一架美制“天雄”号座机飞往南京。他特意穿了一身深绿色将军服,领章上佩戴着上将军衔,显得比平时威武了许多,但神情冷峻,沉默不语,显得心事重重。


蒋介石为保存实力,重建江南防线,想将华北兵团全部由海上南撤,万不得已从陆路南撤,不管怎样,只要撤回江南就好。美国政府不愿意放弃它在华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权益,力劝傅作义坚守平津。


傅作义本人从其自身的利益出发,也不愿南撤。他起家的根据地在绥远,其嫡系部队绝大部分是绥远人,如果他离开故土撤往江南,迟早会被蒋介石吞并。西退绥远又意味着放弃对蒋系部队的指挥权。剩下的,就只有固守平津塘了。固守平津塘,既可以控制所有华北部队,又可以直接受到美国援助,还可以占据出海口,随时准备从海上撤退。加上傅作义判断东北野战军不可能马上入关作战,于是,他决定采取既守平津、保持海口,又不放弃张家口,以便扩充实力,以观时局变化的策略。


蒋介石鉴于南线徐蚌会战一触即发,为加强长江及江南防务,应付徐蚌会战,提出放弃平、津,委任傅作义为“东南军政长官”。蒋介石的这一主张得到大多数人赞同,何应钦还对傅作义说:撤退华北部队的一切准备都做好了,船只已经备足,随时听从傅将军的调令,你只要下一个命令就行了。


可是,对于蒋介石的这番“美意”,傅作义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对蒋介石说:“东北失陷,华北吃紧,但对于华北战局还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毫无办法,我相信扭转危局还是有希望的。固守平津是全策,退据江南为偏安,非万不得已,不可将华北部队南撤。”他还说,在东北野战军入关之前,他可以再扩充20万至50万军队,可以加固津塘60公里弧形阵地,完善平津地区防御系统,以备应付明年开春之后的战事。由于蒋、傅各怀心思,一时傅作义也不敢明说西撒绥远的话,故坚持暂守平、津,以对抗蒋介石南撤南京的计划。


像部署辽沈、淮海战役一样,蒋介石对下一步棋怎么走仍然是犹豫不定。他认为,江南固然需要更多兵力,但要将华北几十万军队撤向江南,也不是一件轻易能办到的事情,况且放弃华北,虽然可增加中原兵力,但若没有华北作屏障,东北共军则会长驱南下,中原方面将面对共军的三大野战军;如果固守平津,可阻挡牵制东北、华北野战军,争取时间组织长江防线。于是,本来就举棋不定的蒋介石,在听了傅作义的表示后,作出了暂守华北的决定,并对傅委以“重任”,除继续将华北地区党政军大权交给傅作义全权处置外,还允许他直接接受美国援助,并答应给博补充7万支枪和2亿发子弹。美国人为了利用傅作义阻挡解放军进攻,也下了大本钱,送给傅1600万美元,并将承诺中的一部分战略物资运到天津。


蒋介石可能想不到,傅作义还为自己铺下了另一条退路罢战求和,保存实力。傅作义懂得政治斗争的作用,他早已看出蒋介石已无力挽回败局,对蒋失去信心,他必须自己想办法寻找退路。他派彭泽湘、符定一给中共领导人转达口信,就是试探中共的虚实,为自己争取时间,保存军队。


傅作义见蒋介石同意自己的意见,便自信地说:东北决战刚刚结束,共军需要休整补充,林彪起码需要3至6个月才能入关。我想利用这段时间,扩军20至50万人,与东北、华北两区共军总数相当,以1:1的兵力来加强平津防务。此外,在津塘之间构筑60公里的弧形阵地,在平津之间建立碉堡群,迎战入关的东北共军。到时候,可战可走,立于主动地位。


蒋介石十分满意,高兴地说:“好!好!我支持你扩军,我给你番号和装备。”停顿片刻,接着又说:“你固守华北,摊子不要铺得太大,要尽力收缩兵力,把主力集中在平津塘地区,以便在华北支撑不住时,能迅速从海上撤走。”


一连几天,傅作义经过反反复复的劳神苦想,犹豫徘徊,权衡利弊,请师问贤,终于形成了这样的腹案:大张旗鼓地收缩兵力和加强津塘地区防务,让蒋介石相信华北军队正在加紧积极备战;把中央军摆在北宁线附近的平津塘地区,让他们首先迎战入关的东北共军;把察绥军布防在平绥线中段和北平至张家口之间,让自己的部队处于既靠近平津,又可西去绥远的有利地位;尽快给毛泽东发出要求和谈的电报,秘密派人与共产党接触,早日举行和谈。


在军事部署上,傅作义确实费尽心机。为了照顾蒋介石意图和面子,他对固守津塘采取了不少措施;为了满足美国人的意愿,获取美援,他又加强了北平的防务。与此同时,他加强了对张家口的控制,这就是傅作义为什么把部队摆成了以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为重点的长达数百公里的一字长蛇阵,而且有意识地把蒋系部队摆在北平以东,将他的嫡系部队摆在北平以西,以备万不得已时各奔东西。


此时华北战场形势暂时稳定,傅作义、阎锡山两边的兵力加起来有o-70万人,装备也较好。毛泽东的华北野战军三个兵团暂时处于分散位置,傅作义以自己的兵团完全有把握与之周旋,但是,如果东北野战军一入关,双方兵团对比立即就要变化。


蒋介石、傅作义都明白,东北野战军早晚必然入关,但都认为暂时不可能立即入关。11月1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中常会上说:“东北战事虽告失利,但共匪主力尚未遽予华北局势以直接威胁,且傅总司令作战精神与战略之运用,均极勇敢周备,统帅部并已适时作加强战力之部署,故整个战局必可无虞。”(《大公报》「天津版」1948年11月2日)


此时的蒋介石和傅作义,都将其战略部署建立在东北解放军不能立即入关、积极行动的基础上,带有很大的侥幸心理。他们总是对于毛泽东的战略部署估计不足,毛泽东又总是能够利用他们的这种侥幸心理来抓住蒋介石,打击蒋介石。


针对蒋介石与傅作义在华北战场上撤守不定,暂时观望的具体情况,毛泽东作出的第一个决策,就是稳住平、津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