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谋社稷群雄争义军,叛家国独夫走钢丝(3)

作者:莽原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4:35

|

本章字节:8772字

张天原本是南伯侯手下的一名小吏,长期掌管钱粮,那年因私吞财物担心被追究,便一不做二不休卷款潜逃,惶惶不可终日,于是招募兵勇,落草矾湖。起初,张天只是想抗拒官府缉捕,后来利用矾湖天险,打造战舟,组建了一支“无敌战师”,攻城略地,开国称帝。为了震慑朝廷,张天每攻取一地便下令屠城,或将民众尽数虏往矾湖溺毙。有一次虏得襄城的妇孺老幼,三天三夜才溺完,矾湖浮尸白花花一片,竟阻塞江河。张天本来就是华夏族人,深知华夏文字能联系民族情感,所以在其治下严令不准使用。为了彻底阻断华夏情结,张天同时废华夏习俗,改华夏礼仪,绝华夏往来,誓与华夏民族彻底决裂。为了蒙蔽矾湖民众,使人深信其神权天授,张天自命神鸟下凡,公然否认炎黄先祖,自称“鹎”裔,建族“鹎族”,国号“鹎国”。“鹎”为雀形目鹎科各种鸟的统称,羽呈黑褐,腿短而细,叫声颇为悦耳,食浆果和昆虫。种类繁多,最为常见的是白头鹎,因眉及枕羽白色,也称“白头翁”。


矾湖纵横百里,湖中有大小岛屿一千多个,呈链形分布,里三层外三层护卫着湖心岛。湖心岛位于矾湖正中,长宽各五里,是矾湖最大的岛屿。湖心岛是张天的巢穴,“鹎国”的首府,建有张天的金殿,富丽堂皇,气势不凡。张天在矾湖水下布满桩基铁索,链岛上暗藏兵勇,湖心岛更是工事坚固,易守难攻。俗话说狡兔三窟,在距离矾湖二十里的鸭梨山上,张天修建了一座永久性兵寨。鸭梨山形似鸭梨,三面都是悬崖峭壁,飞鸟难过,通往山中的唯一通道地势险要,关隘天成,数十个兵丁把守,千军万马也休想通过。


张天正是凭借这些天险,进则能攻,退则能守,屡败王师。


王师以往征剿,无一不是先打造战舟,而后进攻湖心岛。然王师战舟于途中或被暗桩撞沉,或被铁索钩翻,或被隐于链岛上的兵勇射出火箭焚毁,极难到达湖心岛。所谓“火箭”,是在普通箭矢上包裹松油等易燃之物,射至木船之上,即引大火,在当时颇具威力。王师即使能到得湖心岛,船已十不剩一,哪里还是张天“无敌战师”的对手?张天的“无敌战师”由一百八十艘五层楼高的“无敌舟”和八百只较小的“护卫舟”组成,在当时就是一支“航母”舰队,来往奔突,无人能敌。殷商那时的造船技术世界一流,矾湖成了双方展示造船和驾驭能力的竞技场。不过王师多为北人,不习水性,而鹎军兵丁原本多居矾湖一带,驭舟驾轻就熟,王师已逊一筹。“无敌战师”临战经验十分丰富,其头目江腾蛟水下功夫了得,被称之为“水下蛟龙”,而每次前来征剿的王师,不但对矾湖地形不熟悉,对水战亦陌生,又逊一筹。无奈之下,王师只能与鹎军逐岛争夺。链岛地形千差万别,荆棘丛生,陷阱遍布,逐岛争夺费时费力,且伤亡颇重,要命的是王师对所得链岛难以守护,往往被鹎军夜袭夺回,只好次日重新攻取,陷入反复争夺的泥潭,不能自拔,直到粮草耗尽,不得已撤兵,再遭鹎军尾随追歼或中途伏击。多年来,朝廷苦无良策,屡战屡败,损兵折将。


张天现年五十多岁,生得风流倜傥,一笑露出两排雪白整齐的牙齿。张天心计高深,心机难测,深谙“御人之术”,恩威并用树立权威,拉拢何人打击何人,何时拉拢何时打击,是先拉拢后打击,还是先打击后拉拢,无不得心应手。时而加官晋爵许之富贵,时而无情打击残酷镇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目的就是让人知道天威难测,圣心莫窥,帝位莫觊,让人永远仰视臣服。鹎国弹丸之地竟被张天封了三十几个王侯,而每年死于其酷刑之下者又难计其数。张天平日装出胸有成竹,风雨雷霆应对自若,偶露笑容以显亲民。其实,人们对张天十分了解,无论往日战功如何卓著,只要一时不合其意或一言不当,必遭张天当众羞辱,严厉处置。人们虽服其才,然恶其德惧其威,内心极度压抑,整日战战兢兢,丝毫不敢大意,或面色恭谨,或强装欢颜,以至鹎国少年白头者甚众。鹎鸟俗称“白头翁”,到处都是“少年皓首”,以“鹎”为国号,倒也恰如其分。


张天身边聚集着以“四大蛆”为首的一群溜须拍马者。“四大蛆”是民众暗送的绰号,专指闻臭屁舔脚丫四个厚颜无耻的马屁精。整日亦步亦趋跟在张天身后,或作为国分忧状,或作感激涕零状,恨不得身化蝇蛆,食其溺粪。张天经常为“四大蛆”暗授机宜,布置对将领的监视和围攻,结果弄得人人噤若寒蝉,这等局面正是张天所求。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永远不会认为自己比别人更聪明,而张天恰恰相反,总认为高人一筹,所以固执己见,不能容纳不同意见。张天不信任任何人,对于那些能够猜到自己内心想法的人,对于那些观点与自己相悖的人,都会罗织罪名无情打击,继而坚决清除。其实张天走的是一条自绝于民族的不归之路,内心虚晃,外强中干。


当地有一乡绅张良,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张良乃名门望族,德高望重,甚得民众敬重。张天一直没找到合适借口,未敢妄动杀机,暂且对其敬而远之。


张天甚喜一吕姓女子,封为“吕妃”,其年近四十,风韵,容貌尚可,只是肤黑,人送绰号“蓝巾”,有面黑如蓝之意。“蓝巾”心黑手辣,与张天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二人有一个共同嗜好,就是泛舟矾湖把酒临风,将所俘王师将士或朝廷官吏或无辜民众,衣服除尽绳索捆绑,依次推入湖中,观看人在水中挣扎直至溺死。


张天拥有水陆兵丁三万,占据区域日益广大,势力日盛,转攻荆侯。荆侯一面急发奏章向朝廷求援,一面苦苦支撑,苦战一年,终被张天所擒。临被溺死前,荆侯怒斥张天:“民族败类,早晚会有人取你首级。”跳入滚滚波涛之中,从容就义。


攸喜的此次征剿,重任在肩,让人担心的是会不会重蹈覆辙。


再说东夷。


“东夷”是地处中原的华夏先民对居住东部的其他部族的统称,同“西戎”“南蛮”和“北狄”一样,也是一种贬称。“夷”的名称产生于夏代,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夷”字经常出现。《王制》篇说:“东方曰夷”,《后汉书·东夷传》载:“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九”意言其多,不必拘泥于九个。《尚书·禹贡》载冀州有鸟夷,泰山以东至海有嵎夷、莱夷,青州南部至淮河有淮夷等。东夷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部落,而是由大大小小很多个部落组成的庞大部族和部落联盟,其中主要有风姓部落,姜姓部落,嬴姓部落,姚姓部落等,在历史上被称为“东夷民族集团”,分布在今山东、江苏一带以及长江、淮河流域,殷商时是仅次于中原华夏民族的第二大族群,但并没有形成“东夷族”。


上溯至炎黄时代,东夷部落是蚩尤族的一支,当时为少昊所统领。炎黄与蚩尤涿鹿大战时,东夷部落大多被阻于今山东一带,只有部分赶至涿鹿。涿鹿大战后,蚩尤族大多留在中原,与炎黄等族群共同形成了华夏民族,另有一部分南下至云贵高原。天下一统后,少昊一支则遵黄帝谕,在兖州及兖豫、兖冀交界定居,后来向东南延展,达到江淮一带。东夷部落善以弓射鸟,以“凤”为图腾,是“凤文化”的源头,与“龙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初始体系。少昊对中华民族有重大贡献,被后世尊为“五帝”之一,奉为中华先祖。今山东寿丘正有少昊陵,被誉为“东方金字塔”。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舜帝,就来自东夷。《孟子》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尧禅位于舜,民族融合达到空前,龙凤文化紧密结合,于是产生了“龙凤呈祥”“龙驹凤雏”“龙飞凤舞”“龙眉凤目”等与龙凤有关的吉祥词语。


考古发掘表明,距今8300年的“后李文化”,距今6500年的“大汶口文化”,距今5000年的“三里河文化”,距今4500年的“龙山文化”,距今3900年的“岳石文化”等,都是东夷人创造出来的不同阶段的灿烂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东夷人创造出一种薄如纸、黑如漆、音如镜的蛋壳陶,是黑陶中的极品,也是龙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蛋壳陶的厚度最薄的地方是03毫米,一个直径20厘米左右、高20厘米左右的杯子只有49克,不到一两重,且有一定的强度。


东夷在融入华夏之前,多数时候彼此共处,有时交往中断,发生摩擦甚至战争。殷商时,“东夷浸盛,遂分迁淮、岱”,并有“渐居中土”之势,与华夏处于“亦战亦和”状态,东夷成为威胁殷商的一支力量。殷商陷入妥协与反击的艰难决择,帝辛选择了后者,通过武力震慑和弹压,促使东夷回归。然而,正是这场战争拖垮了殷商王朝,让帝辛更想不到的是,姜子牙利用朝歌空虚,毅然挥师东征,奇袭朝歌。而这时的商军主力远在山东,自然无法救援,六百年殷商就此终结。《左传》上说“纣克东夷,而殒其身”,指出这是商亡的又一原因。


东夷部落大多回归,然其余部不稳,所以周武王分封诸侯时,特地把最有文韬武略的两位智囊姜子牙和姬旦,都分封到东夷故地和华夷杂居之地即今山东一带,以屏障和保护大周的核心地区。


因帝辛判断莫老五会奉诏移师美塬,震慑西岐,使其不敢妄动,才命攸喜统领大军远征,由此拉开帝辛一生最为辉煌的军事行动的序幕。郭沫若先生通过对甲骨文的破解和历史考证,指出“商纣王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客观上说,帝辛的这一行动,促进了中华民族两大族群的融合,以及文明的交流与传播,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然而,此战的开启距离帝辛鹿台自焚已不足一年。


攸喜统帅大军马不停蹄一路南进。


商末周初,英雄辈出,猛将如云,攸喜起初并不显眼。当时战事频仍,殷商将帅大多陨殇,攸喜才渐渐显露,前次随申公豹西征,讨得副先锋。塔塔河畔攸喜当众演示武功,被云中子看得真真切切,加上云中子对征剿张天迫不及待,所以力荐攸喜,正与帝辛不谋而合。时势造英雄,没想到历史的重任就这样落在攸喜的肩上,不但让他一役而名扬天下,而且将他和丹枫一起推上历史的风口浪尖,演绎出一段刻骨铭心的悲壮故事。有典籍载,姜子牙攻破朝歌后,攸喜及其十万殷商劲旅突然神秘失踪。史学家研究了三千年,依然不得其解。那么,攸喜带着他的十万大军,到底去了哪里呢?


攸喜心高气傲,性情不稳,有时宽宏大量,有时斤斤计较,有时不喜言辞,有时口若悬河,有时多愁善感,有时心狠手黑,让人难以捉摸。出征矾湖,对于攸喜来说,是一次显示自我的绝佳机会。当然,打胜了功成名就,打败了身败名裂。为让帝辛和朝中文武刮目相看,攸喜自然会全力以赴。攸喜派出许多游骑密探,尽管人在途中,但矾湖情景早已了然于胸。攸喜深知,朝廷只此十万精锐,矾湖之战不能旷日持久,天下情势尤其是商周情势瞬息万变。如何才能速战速决呢?这些天来,攸喜茶饭不思,闷声不语,一直在总结王师以往征剿矾湖的经验与教训,查找失利原因,思索破敌之策。


大军接近矾湖,攸喜已是胸有成竹,这日升帐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