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后记五新大陆族殇祭宝鼎,印第安国殒留丰碑(2)

作者:莽原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8 09:49

|

本章字节:11966字

从墨西哥到南美的最南端阿根廷,都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西班牙、葡萄牙在各自的殖民地消灭印第安文化,强制推行自己的语言,因西班牙、葡萄牙使用的是拉丁语系,所以这一带被称为“拉丁美洲”。


北美的印第安人抗击欧洲殖民者的战争史称“印第安战争”,分三个阶段,跨度150多年。北美印第安人没有建造金字塔,没有建造神庙,出土的文物多是陶制品。北美东部是一片大平原,水系发达,土地肥沃,到处是野牛,北美的印第安人不缺食物。欧洲殖民者到来的时候,北美印第安人还处在部落和部落联盟阶段,土地公有,兵器多为木石所制。但这些手持原始武器的人,却是一支令人不能小觑的力量,“印第安战争”也充满了传奇。


1539年,德索托率领1000多个西班牙士兵,350匹战马,分乘10艘船在佛罗里达坦帕湾登陆。印第安人奋起抗击,西班牙士兵仅有300来人生还,德索托被击毙。为了纪念这位探险家,西方人将该地命名为佛罗里达州“德索托县”(desoocouny,florida)。


这时的欧洲风起云涌,宗教改革运动如火如荼,法国的加尔文成为改教后基督教新教的领袖。英国与罗马教廷决裂,成立英国国教。一些不满英国国教、信奉加尔文教义的人,认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父集团的专横、腐败、繁文缛节和形式主义,主张净化教会,实行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这些人被称为“清教徒”(purians)。清教徒不是一种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但不能为英国国教所容,保皇议会通过《信奉国教法》,清教徒受到政府和教会的残酷迫害,于是纷纷逃离英国。


有个名叫威廉·布莱福特(williambradford)的清教徒牧师,联络了44个清教徒家庭102个人,乘坐“五月花”号帆船前往北美。1620年11月11日,经过66天的海上漂泊,清教徒到达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在上岸前,41名成年男子签订了一份公约即《“五月花号”公约》。这份公约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献,是美国宪法的基石和契约精神的典范,其中的信仰、自愿、自治、自由、法律、法制等思想,几乎涵盖了美国立国的基本精神,其意义可以与美国后来的《独立宣言》相媲美。不料,就在这批清教徒定居的第一年冬天,因气候寒冷,食物不足,加上传染病肆虐,50多个人失去了生命,陷入绝境。


这时,印第安人来了!这一天是1621年的3月16日。印第安“宛帕诺阿格”部落(wampanoag)的一位名叫“斯宽头”(squano)的人,发现威廉·布莱福特的这批清教徒不同于先前那些欧洲殖民者,他们没有抢占印第安人的土地,没有毁坏印第安人的家园,更没有杀戮印第安人。斯宽头本人曾被贩卖到西班牙和英国当奴隶,并在英国学会了英语,后来逃回了北美。斯宽头报告给“马萨索伊特”酋长(massasoi),印第安人当即伸出援手,给这批清教徒大量粮食以及玉米良种,手把手地教他们怎样种庄稼,怎样识别草药和有毒的植物,怎样捕鱼摸虾等。这年果然获得了大丰收!威廉·布莱福特等为了感谢印第安人的慷慨援助,并庆祝丰收,特地挑选了一个日子,请马萨索伊特、斯宽头以及90个印第安弟兄,在篝火旁边吃边聊,载歌载舞,活动持续了三天。


这就是“感恩节”的由来!


此后每年的这个时候,威廉·布莱福特等都会邀请印第安人前来欢聚一堂。美国独立后,华盛顿总统用法令确定了这一节日。林肯总统规定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为感恩节。1941年罗斯福总统签署国会的提案,感恩节正式成为全国性的法定节日,这也是唯一的一个产生自美国文化的世界性节日。不过到了19世纪末,原本有一两千万的北美印第安人只剩下24万,且都被赶进森林和边远山区,感恩节成了名副其实的没有“恩人”的“感恩节”。即使如此,却还有人不想把感恩节跟印第安人扯上关系,将节日的由来予以神话,说正当“五月花”号的清教徒们饥寒交迫的时候,突然飞来一群火鸡,这些火鸡知道他们的困境,前来救他们的命,所以现在感恩节要吃火鸡。就算这是真的,吃火鸡不也是一种“恩将仇报”吗,何况这不是真的。


不知印第安人在过感恩节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在心头。


随着越来越多的英国清教徒到达定居点,与印第安人争夺土地的矛盾终于激化,于是清教徒们对印第安人刀枪相向。签署《“五月花号”公约》的第一批来此的清教徒们,因为反对用暴力对抗印第安人,竟被踢出教会,威廉·布莱福特也被剥夺了领导权。1633年,生活在康涅狄格河谷地区的印第安“hepequonaion”部落首先遭到灭顶之灾,所有妇女和14岁以下的娃子全都被当作奴隶卖掉,其余的一律被处死。荷兰殖民者在曼哈顿设立“人头奖”,奖励那些砍下印第安人脑袋的人。这一年的感恩节,英荷殖民者们除了例行的大吃大喝外,还在曼哈顿的大街小巷踢起足球,不过这些“足球”是印第安人的脑袋。


第二阶段的“印第安战争”,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屠杀十分残酷,印第安人对殖民者的报复也十分残酷,印第安人之间的残杀同样残酷。


1675年殖民者发起“大沼泽地战役”,屠杀了印第安纳拉干人。曾经给予“五月花”号清教徒巨大帮助的印第安宛帕诺阿格部落酋长马萨索伊特的儿子梅塔科梅特(亦称“菲利普王”),联合罗得岛的印第安纳腊甘塞特部落,率领一万多印第安人进行反击,荡平了90个移民定居点中50多个,这是北美历史上印第安人发动的最大战役,史称“菲利普王之战”。殖民者看到了印第安人的力量,利用贸易和禁运等手段,对印第安部落实行分化,菲利普王死于被收买的印第安人之手,头颅被挂在旗杆上达20年。


1775年4月19日,波士顿人民在列克星敦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6月14日,北美大陆会议决定建立殖民地联合武装即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1776年7月4日北美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美国的独立,是人类对殖民主义的首次胜利,英、法、西班牙三国如坐针毡,除了直接出兵镇压外,还向北美的印第安人提供先进武器和金钱,利用印第安人从西部向新生的美国进攻,充当殖民者的炮灰。但有不少印第安部落与美军并肩作战。


第三阶段的“印第安战争”,印第安人主要是对付美军,其中还交织着欧洲殖民者之间和英美之间的战争。


美国威廉·谢尔曼将军有一句名言:“如果我们今年杀得多一点(印第安人),那下一年要杀的人就会少一点了……反正他们都得杀掉……”被称为内战英雄的卡斯特中校说得更加直白:“如果白人要求得到印第安人自称是他的那一份土地,那就不存在上诉问题,他(印第安人)必须交出来,否则就可无情地把他碾个粉碎!”


1811年秋,堪称印第安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领袖特库塞姆横空出世,率部攻克底特律,俘获美军2500人,1813年击退美军对底特律的反攻,全歼美军一个旅,后来特库塞姆在莫拉维安镇阵亡。


1832年,“黑鹰战争”在伊利诺以北地区爆发。机智勇敢的印第安“索克·福克斯”部落酋长“黑鹰”,用游击战术袭击美军,神出鬼没,成为一个传奇式的英雄。“黑鹰”最后被俘,义正严辞地说:“我爱我的乡村,我的玉米地,我的人民,我就为这些而战。”“黑鹰”的名字永载史册,美国有一种先进的武装直升机以他的名字命名,他的战术思想与毛泽东的游击战理论,一并列入美国西点军校的必修课。


1844年,美国第11任总统詹姆斯·波尔克以彻底征服印第安人为美国的“天定使命”,并以此竞选上任。于是美军挺进西部,杀死了印第安人赖以生存的一千万头野牛,大规模扫荡印第安人的领地。美军屠杀印第安人的场景,我们一点儿也不陌生,在好莱坞西部片里经常可以看到。


1862年,印第安“阿帕奇”部落发动猛烈的反攻,致使美军损失惨重。今天的美军“阿帕奇”武装直升飞机,就是以这个骁勇善战的印第安部落的名字命名的。


导致北美印第安人失败的因素很多,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比如没有形成国家概念,缺乏一个强大国家所必需具有的国家理论和军事战略,没有产生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和大军事家等,没有形成统一战线,各自为战,甚至内战。科学技术落后,没有工业基础,自己不能生产武器,靠别人提供武器或缴获武器毕竟有限,经不起武器禁运。人口稀少,能拿起武器打仗的青壮年人数有限,以及敌对势力过于强大,面对的敌人几乎是所有的西方列强等。尽管印第安不乏英雄,人民不屈不挠,且打过若干胜仗,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局势。


印第安人在自己的故乡沦为少数民族。


印第安人纯朴、正直、善良、勇敢、刚毅、慷慨,具备世界上任何一个高尚民族所具备的优良品格,哥伦布在他的《航海日记》和呈给西班牙国王的信里,对此曾经反复称道。就是这么一个民族,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的三个世纪里,一代一代演绎着同样悲壮的故事。无依无助的印第安人欲哭无泪,欲告无门,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纷纷到大清驻墨西哥领事馆门前请愿,欲陈辞世代委屈,请求大清出面,为苍天不怜的印第安人说句公道话。


清政府于光绪廿九年即公元1903年在墨西哥设立领事馆,设总领事兼参赞一名,并由驻美使臣兼任出使墨西哥钦差大臣。从1903年到1911年,钦差大臣先后由梁诚、伍廷芳、张荫棠和施肇基等几位先生担任。


大清驻墨西哥城领事馆门前,荷枪实弹的墨西哥警察如临大敌。


一连过了半个多月,大清领事馆始终院门紧闭。印第安人围在一起商议,众部落一致推举印第安太阳神部落酋长阿提斯,趁日暮时分暗闯领事馆。在同胞们的掩护下,阿提斯翻墙而入……


这时恰好总领事兼参赞回国述职,临时主事名叫“张仓”。张仓是个典型的儒生,饱读诗书,中得功名后,先在县衙后在巡抚衙门从事文书一类的工作,被委派到墨西哥仍做文秘。因连日来印第安人滋事生非,张仓惊慌失措,寝食不安。


张仓正在独自用晚餐,猛见阿提斯闯进来,吓得喷出一口汤水,不由站起身,语无伦次地道:“你是谁?难道想刺杀本官?”阿提斯忙道:“大人莫怕,我是印第安太阳神部落酋长阿提斯,有事拜见大人。”说罢行了一个经典的中国式跪拜礼,而后跪地不动。张仓惊魂未定,问道:“你想干什么?”阿提斯眼望张仓,泪珠扑簌滴落,哽咽着说道:“大人,我等印第安人实在没有活路,请大人将我等的遭遇转奏大清皇帝,请大清派兵保护。”


张仓渐渐恢复了往日神态,冷笑一声,断然说道:“笑话!我大清天朝与印第安素无往来,为何要派兵保护你们?”把自己的帽子摘下,慢条斯理地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果本官上书,保不准这顶戴花翎会被摘去,我与你等非亲非故,为何要为你等而舍弃锦绣前程?”


阿提斯道:“大人,请看我们的眼珠、头发、皮肤和面相,像不像中国人!”


张仓道:“那又怎地?”


阿提斯站起身,朝怀里摸去。张仓以为他掏武器,吓得骇叫一声,身不由己退了几步,喊道:“有刺客!”一名大清武官带着两个随扈闻声而至,一把佩刀和两杆银枪颤颤指住阿提斯。阿提斯并未惊慌,从怀里摸出一块玉圭片,双手递上。


张仓道:“这是什么?”


阿提斯道:“适才大人说与我等非亲非故,其实不然,我等与中国血脉相连……”张仓哪里会信,打断他的话,道:“何以为凭?”阿提斯道:“这就是证据,请大人过目。当年科尔特斯总督强迫印第安人挖掘‘三圣墓’,这块玉圭出自丹王墓中,被一个参加挖掘的印第安兄弟悄悄带走秘藏,代代相传。”


张仓眯着眼睛细细看了,只见这片玉圭已呈灰褐色,显然有了些年头。张仓道:“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玉圭片而已,有何稀奇。”阿提斯道:“上面有仓颉造的华夏文字。”从怀里又摸出两个同样的玉圭片,一一指给张仓,道:“大人请看,祖上说这两个字是‘轩辕’,这是‘祝融’,这是‘少昊’,这都是先祖的名讳,祖上要我等永世不忘。”


张仓朝阿提斯惑目盯视,他说的都是华夏上古先贤的名讳,若非是他祖上所传,阿提斯断不会知道这些,张仓朝那武官说道:“取本官的放大镜来!”张仓乃进士出身,学识渊博,书法造诣颇深。借灯烛之光,张仓在放大镜下仔细瞧了半晌,只见刀工老辣,字字珠玑,张仓道:“正是我华夏上古文字,只是本官也不认识。”


阿提斯急道:“大人,既然是华夏文字,你又是中国人,怎会不认识?如果你不想认印第安兄弟也就罢了,为何说不认识自己的文字?”


张仓知道他曲解其意,道:“阿提斯酋长你有所不知,我华夏文明博大精深,自仓颉造字以来,华夏文字书体有过几次变化,比如象形文字,钟鼎文,蝌蚪文等。”阿提斯一脸茫然,道:“我不懂。”张仓道:“这玉圭上所刻,一定是殷商文字,是我华夏现行文字的前身,是华夏文明的前端,时下我等确实无法破解,所以你这玉圭不足为凭!”


玉圭片上所刻的文字,正是“甲骨文”。世上文字种类繁多,能与艺术结合的为数不多,汉字便是其中之一,被称为“书法艺术”。甲骨文比篆书还要古老,篆书分大篆、小篆,大篆是指秦统一之前普遍采用的书体,小篆是秦统一时由丞相李斯所创。甲骨文通行于殷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种文字,其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和字形结构等,跟后来的汉语成熟文字基本一致。二十世纪初,甲骨文在河南安阳大规模出土,郭沬若等耗费多年心血才予破译。张仓当时不认识,正在情理之中。


眼见这一证据未被认定,阿提斯忙道:“丹王墓里还有一件圣物,可为证据。”


张仓问道:“什么圣物?”


阿提斯一字一句地道:“‘司母戊’镇国方鼎!祖上说‘司母戊’方鼎本来有两尊,形如孪生,一尊留于中土,一尊被丹王带至扶桑,后被攸喜王葬于丹王墓中。”


张仓道:“以鼎随葬,倒是符合我华夏古俗。”


阿提斯道:“祖上说,殷商二十一帝祖庚,幼得慈母德操亲教,帝母薨世后,祖庚帝痛不欲生,为祀念慈母,命人铸造铜鼎。祖庚帝用祝融国敬献的九味真火,历时一十八载,终于铸成两尊大方鼎,每尊一千六百斤,取名‘司母戊’,并将其中一尊埋于帝母陵寝。一尊置于金殿前,浑天厚地,卧虎藏龙,寓意殷商鼎立天下,永祚不衰。不料到了帝辛时,民不聊生,山河破碎。朝歌城破前,帝辛特命丹王将镇国方鼎带走,并说鼎是国家的象征。我等都是丹王和攸喜王的后裔,所以我与你血脉相连。印第安人正在遭受苦难,请天朝主持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