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脚踏故土思绪沉

作者:大林

|

类型:历史·军事

|

更新时间:2019-10-06 14:13

|

本章字节:8660字

也许是这几年经历的人生波折太多,喜悦和厄运的交替总是很频繁,使林少华无法安下心来探望妈妈。人生无常所带来的忧伤时常挂在林少华的脸上,他不愿让妈妈看到自己的愁容,不愿让妈妈为自己分担忧愁,所以他回避着回乡探亲,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参军时的那个誓约,不干出个样子绝不返乡。现在不同了,他准备把人生的惊喜送给妈妈,把光荣送给亲人,这毕竟是自己用青春的代价换来的,是在没有任何外力的作用下即将摘取的“军官”爵位。


林少华带着那份特有的感慨,经过两天一夜的行程,终于到达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他踏上故土后,特意沿着参军集结的相反方向走着,悄悄地从小华村的北面,迂回到村西岭。他想:从西岭绕道而行,一来不仅可以站在岭的顶端能清晰地遥望村子全景,同时也能目睹自家门前那条清澈的小溪。二来能窥视妈妈的行踪,到底是在家中还是在菜园子里忙碌,以便送给妈妈一个惊喜。


林少华站在岭的顶端,环视着被初秋装扮着的小华村和田园,心情格外激动。仿佛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对他张开了热烈欢迎的臂膀,原野也显得幽静而亲切,儿时曾经走过的小路,依然环绕在小华村周围,小华村的山山水水都让林少华有无限的遐想。


就在他沉醉在记忆的回放中时,他突然发现一个陌生的身影迟缓地往返于沟渠和田园之间,迎着中午的热浪忙碌着。从方位上看,这个田园的位置,应该是林少华家的“自留地”。林少华非常纳闷地想:是不是自家的“自留地”被村上收回而换了主人?是不是有人代管了自家的菜园子?


他带着疑问沿村前的田园小路往人影方向行走着,距离人影越来越近了,当林少华穿过一块高粱地,隔着一道土沟相望时,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因为穿梭于秋阳下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妈妈!他不敢相信妈妈已经被岁月折磨得如此沧桑,近五年的时光,妈妈不仅满头白发,而且已经弯腰驼背,面对此情此景,林少华痛楚地留下了热泪,他心中充满了对妈妈的歉意,原本想给妈妈一个惊喜的那份热情已荡然无存。他从沟渠边绕过迎面跑步奔向妈妈。


林少华边跑边喊:“妈妈,我是三华,儿子回来看您来了。”


妈妈突然停下脚步,静静地看着林少华,半天也没反应过来,过了片刻妈妈无意识地将拎水浇园子的水桶扔到了地上,她用颤抖的双手摸索着林少华的红领章,又紧紧地把林少华搂在怀里,泪流满面一句话也没说出来,过了好一阵子妈妈才缓过神来。


妈妈说:“儿啊,快五年了,妈妈天天盼呀!今天儿终于回来看妈妈了,上个月妈生病了还寻思着:千万别倒下了,怎么也得等三华探亲回来,让俺看看儿子长啥样了。儿子,你回来探亲,咋不提前告诉妈一声呀?妈好给你准备点好吃的。儿呀,你可比当兵前瘦多了,在部队吃了不少苦吧?妈想只要儿回来了,说明你的理想已经实现了,不然我儿是不会回来的,因为我儿是一个做事有始有终的人,对理想绝不会半途而废。”


林少华用泪眼打量着妈妈,嘴唇不停地颤抖着。过了一会儿他说:“妈妈,都是儿子不好,没有尽孝心,让妈妈自己在家受苦,妈妈您头发都白了,为了实现我的理想让妈妈承受太多了。”


妈妈擦拭了一下脸上的眼泪,笑了。她说:“人老了,有白头发不是很正常嘛,只要你有出息就行,虽说时间长了些,但看着你三华头上的红星,妈妈就高兴。”


林少华说:“妈妈您放心吧!儿子马上就提军官了,到时我一定接妈妈进城享福。”


妈妈惊喜地说:“真的?看来儿子没有白在外边闯荡,终于圆梦了,这回妈妈也就放心了,你弟弟去年也当上空军飞行员了,等你们都成家了我就跟你们享福去,四个儿子我一家去过仨月就是一年,到时我好好看看大城市,可现在还不行呀,你两个哥哥也催促我到他们那里去,我说啥也不能去,等你和小华都成家了再说吧。”


林少华诡秘地贴着妈妈的脸,耳语了一阵子,妈妈听后满脸挂着喜悦,痴痴地看着林少华。


妈妈说:“你这孩子,怎么不把人家带回来让妈妈看一看?我儿子看上的姑娘肯定像样。”


林少华说:“妈妈不用着急,等我过段时间归队时顺路去看她,这事也就定下来了,下次回来探亲我一定把你儿媳妇带回来,然后咱们一同进城,让妈妈天天享清福。”


他们母子俩破涕为笑地憧憬着即将实现的幸福,而忘却了被太阳灼晒,过了好半天,妈妈才想起回家,她一手拎着水桶一手拽着林少华的手,急急忙忙往家走。一路上妈妈见了邻里就笑呵呵地主动跟人打招呼,逢人便说:“这是俺儿子三华,有空串门去,俺儿子在部队都进军校了,很快就提干了。”


那种被荣耀充斥的喜悦,立刻掩埋了妈妈脸上布满的岁月伤痕,妈妈充满着自豪,充满着幸福。照实说,老人家能够含辛茹苦培育出四个孩子走出贫瘠的乡村,并且有的已经走上了县团级领导岗位,实属不易,如果冠以伟大母亲的称号,应该也当之无愧。


回家后,林少华一进屋就看见自己曾经亲手描绘的梦想依然粘贴在墙上,这些图画还和过去一样,只是上边多了一层透明塑料布。


林少华问妈妈:“妈妈,这么多年了您还留着这些干吗?这次我回来了,明天我就把这撕掉,用石灰把墙壁重新粉刷一下,把屋子弄得亮堂一点。”


妈妈说:“那可不行,要刷妈妈早就刷了,妈妈就是要留你儿时的梦想。三华呀,你不知道,你画的画就是妈的念想,妈看着你画的这些,就感觉你还没离开家,还没离开妈妈,妈妈觉得心里发空时,就对着这些画瞅瞅啊,看看呀,心里也就觉得踏实了,日子也觉得有奔头了。这不,早上我还对着这些图画念叨呢:儿子,再有两个月零9天你当兵就满五年了,该回来看望妈妈了吧,看这不灵验了嘛,今天这不就把你盼来了嘛。”


妈妈说这话时是流着泪的,林少华也是流着泪听的。


林少华想:这些儿时的画,儿时的梦,至今还紧紧地牵动着妈妈的心,牵动着母子情,正所谓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自己无论如何也得对得起妈妈的养育和关爱,必须尽最大努力报答。这时,林少华从挎包里掏出一张照片递给妈妈说:“妈妈,她就是你未来的儿媳妇,等我们的事定下来之后,我们就一起来接您,您必须答应我,到时不能找任何借口推三阻四的。妈妈今后您的养老问题就归我了,您要是不答应我,我这辈子就不结婚了。”


妈妈说:“这姑娘长得真好看,为了这漂亮的儿媳妇妈也答应啊,儿子你就快点定下来吧,好让妈有个盼头,这么好的姑娘千万别吹了。”


林少华笑着说:“妈妈您放心吧!不能吹了。我在家待上一段时间就去看她,我们有共同的语言,人家是国家干部,是报社记者。”


妈妈说:“看你这孩子,火上房也不着急,妈妈可着急了,啥事赶早别赶晚,还是快点去把终身大事定下来吧,妈到啥时都是妈,媳妇就不同了,你不着急,不把握好,就可能被别人抢走了。人家条件这么好,你上哪儿找去?明天就过去看人家吧。”


林少华笑着说:“知道了,过段时间我就去。妈妈我饿了,给儿子做点最快最拿手的饭吧。”


妈妈说:“儿子,饿坏了吧?先等一会儿,妈给你包饺子吃。”


林少华说:“妈妈,我不吃饺子,我最爱吃您做的疙瘩汤。”


妈妈说:“好,儿子你等一会儿,妈妈马上给你做去。”


林少华忙着生火,帮妈妈拉风箱,不长时间香喷喷热腾腾的疙瘩汤做好了,林少华狼吞虎咽地吃了两大碗,吃得满脸淌汗。尽管部队的伙食比家里的粗茶淡饭要好上几倍,可林少华总觉得没有妈妈亲手做的疙瘩汤香。林少华吃过饭后,非常幸福地和妈妈聊起了天。


天还没黑村里的男女老少闻讯都赶了过来,争相和林少华说话,以此了解外面的世界。乡亲们用羡慕的话语,夸赞林少华的妈妈培育了几个好儿子,一个比一个有出息,夸的老太太合不上嘴。


大家正在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时,70多岁的老校长拄着拐杖来到了林少华家。


老校长说:“我得好好看看俺少华叔,一晃快五年了吧,俺能活到今天,就是想验证俺的眼力,俺就说你肯定能出息嘛,俺不是戏言吧,你的空间还大着呢。”


林少华说:“老校长,我也守信用啊。我让你等我回来,咱爷俩探讨三国,我不是按时回来了嘛,你还用担心看不着我吗?”


老校长笑着说:“时间也太长了,这几年我可是提心吊胆过来的,唯恐看不到少华叔。”


正当林少华和老校长说话时,周淑芝的爸爸也赶了过来,林少华只好终止了和老校长的对话。


送走老校长后,林少华转身返回屋里赶忙给周淑芝的爸爸(人称周老汉)点了一支烟,然后急不可耐地问:“淑芝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了?你详细地跟我说一说。”


周淑芝的爸爸流着泪说:“前山村的村官太坏了,他们太欺负人了,把俺姑爷子打死了不说,还到淑芝公婆家做工作,说俺姑爷是被淑芝克死的,说俺姑娘命硬,本来她婆婆就非常迷信,这不,这几年就没停止过磨人,隔三差五就到俺家要人,让俺姑娘为他儿子在坟前守孝三年,没办法姑娘躲出去了,活的人不是人鬼不是鬼的。唉,人都是命呀。”


林少华打断他的话说:“他们现在还过来闹腾吗?为什么不到上边告他们?”


周老汉说:“上个月还来闹了呢,上哪里告去呀?都是官官相护。”


林少华说:“明天你和我亲自到他们村上去一趟,我不信他们无法无天。”


周老汉说:“这可不行,他们那里的人粗暴,是不讲道理的。”


林少华说:“你就放心吧,绝对不会有事的,明天还是我自己去吧。”


由于前来串门的人太多,只能长话短说。就这样林少华送走了一茬又来一伙,他家的门口和院子里坐满了人,拜访的乡亲们络绎不绝,真是好不热闹。


第二天上午,林少华一早就起床翻过一座山,来到了10里之外的前山村,通过和村支书及周淑芝公婆长达3个多小时的谈话,终于解决了“闹人事件”,随后林少华返回了小华村。


下午林少华来到爸爸的墓地进行了叩拜,他思绪沉重地跪在坟前,对着安眠于地下的父亲叙述着这几年来的奋斗过程,以及到达人生彼岸的喜悦。他用欣喜告慰着曾经为革命流过血负过伤的爸爸。


几天来,林少华踩着晨曦、顶着骄阳、踏着落日,穿梭于田间地头和邻里之中。晚饭后,又要迎接乡亲们的到来,拉家常促膝谈心。虽说忙得不亦乐乎,但他心里却感到很甜美,毕竟阔别五年,算是衣锦还乡,能再次品味这种乡土气息,一切都是新鲜的,甚至说是一次乡情和亲情的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