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蝴蝶饺

作者:燕德银

|

类型:历史·军事

|

更新时间:2019-10-06 14:25

|

本章字节:8618字

时近中午,海欣也想到了吃饭问题,因为如果到边防二连赶不上饭时,又不好意思让白富荣做,那就只好饿着回高地了,此处有饭吃正好。可这里已经是前线了,上次自己从这里匆匆经过时,只听司机说西边就是军部,难道还有对外营业的饭馆?


带着疑问,海欣跟在老李后面下了车,老李一下车就朝北面喊:“孙二娘!孙二娘!”


孙二娘不是《水浒传》里面的人物嘛,怎么这里也有?好奇之余海欣见北边有幢茅草房,门口挂着一块小木板,上面写着“战场小吃店”字样,看来这里还真有掏钱可以把肚子填饱的地方。看样子老李对这里很熟,是和里面的某一个人开玩笑,不用说那个人一定是个女的。


老李喊过不久,海欣果然看见从门里走出来一个少妇,三十岁左右,模样儿俊俏,穿戴介于农村和城市之间。少妇见到老李说:“老李,又是你这个死家伙乱叫,这次想吃点什么?”


“我想吃人肉包子,可你这里没有吧?”


“那是我弄不到人肉,要不把你杀了,剁巴剁巴再包,可是你一死就吃不成了啊?”说完少妇笑了起来。


“桂花,说正经的,有没有包好的蝴蝶饺?有了快给我们煮两盘。”跟少妇开过玩笑,可以看出老李的心情很好。


“包好的不够,不过有皮有馅,一会儿就好,二位先进来喝杯茶吧。”桂花说完转身进了茅草房,海欣和老李跟着走了进去。茅草房门朝南,深约十五米,长约二十米,四周用木桩作支撑,挂着草帘,之前海欣以为是个放杂物的仓库;门口有两张供客人吃饭的小方桌;东边是厨房,除了桂花,还有三个年轻妇女在那里忙碌着,她们边包饺子,边热情地和老李打招呼。海欣在一张小方桌旁坐下说:“老李,看来你和她们很熟悉啊!”


“那当然了,我经常在这条路上跑车,又经常在她们这里吃饭,而她们都是些军嫂,不熟悉才怪哩!”


“原来她们都是军嫂啊!那么是临时来探亲的,还是已经办了随军手续?”


“都已经办了随军手续。”


“办过随军手续可就是城镇户口了,政府应该为她们安排正式工作才对啊,怎么在这个偏僻的地方开起了小吃店呢?”


“战前她们可以去橡胶场上班,现在那里被炸得一蹋糊涂,去县城上班又照顾不到孩子,只好在部队的帮助下开了这个小吃店。桂花是这里的头,别看这个小吃店不起眼,还是国营的呢!你看一下营业执照就知道了。”


“那么她们是每天从边防连坐车过来上班,还是一直住在这里?”


“这一带炮火连天的,每天来来往往怎么行?部队安排她们住到东边的活动板房里。”


“东边的活动板房不是个食品供应站吗?”


“部队为她们和孩子腾出了几间,她们和孩子在这里长住,丈夫偶尔过来看看。


“哦!老李,你经常在这条路上跑车,一定知道这里为什么叫神水洞吧?”


“前面这座山上有一个很大的洞,洞里有一眼泉水,可能是泉水里面所含的矿物质比较多吧?当地人就经常去泡澡,他们泡过澡后,得关节炎和皮肤病的好了不少,因此老乡们便说那些是神水,洞也自然被叫做神水洞了。”经老李这么一说,海欣想到了那个开枪打苏永升却误伤了唐泉东的山东兵,据说他就是死在神水洞里的,当然现在那里不会有痕迹了。


二人坐下后边喝茶边聊天,不久桂花把饺子端了过来,一盘放到海欣前面,一盘放到老李前面,然后看着被烫红的手指说:“韭菜鸡蛋馅的,每人三十个够不够?”


海欣见饺子比较大,就说:“谢谢!我是够了,如果老李不够再加。同志,你们这里有没有炒菜?”刚才只顾聊天,海欣没有想到炒菜的事,这时才想到自己大小是个干部,还坐了老李的车,应该请他吃顿饭才是,但只请客人吃顿饺子似乎说不过去。


“有呀!你们想吃点什么?”桂花说。


“荤的素的各来两个,另加两瓶啤酒,老李一直在这一带奔波,今天我们哥俩喝它一杯。”海欣说。


老李听后笑着对桂花说:“嫂子,你看,和干部在一起吃饭就是不一样,以前我只吃你们这里的蝴蝶饺,这回可要改善一下伙食了。”接着把目光转向海欣又说,“这位大哥,我开车,酒就不喝了。”


“你一个月就那几十块钱工资,要寄回去养活孩子老婆,还要孝敬父母,节约点是对的,如果都吃了他们怎么办呢?”桂花说。


“嫂子,你说得对。当上志愿兵后我不拿津贴费,改为领工资了,可由供给制变成了工资制,得像干部们那样交伙食费了。每个月伙食费一交,剩下的我几乎全都寄了回去。”老李说。


“老李,你这样做是对的,家不能不管。刚才你说不喝酒,那咱就换成桔子汁吧。”海欣看着桂花又说,“同志,你给我们拿几瓶桔子汁好吗?”他见旁边有几箱。


桂花答应一声忙去了,海欣和老李开始吃热腾腾的饺子。海欣见那些饺子的包法与内地不同,主要区别是周围留出的面皮比馄饨上的还要宽,就说:“怪不得你叫它蝴蝶饺,样子还真有点像蝴蝶!”


老李吸溜着咽下去一口饺子说:“说起这蝴蝶饺啊,在内地还真的没有见过,内地有各种各样的饺子,也有各种各样的馄饨,但外观都和这里的不一样。包蝴蝶饺用的面皮,起码要比包饺子用的大一倍,加上技巧,包好后越看越像一只只蝴蝶。”


“这是几位军嫂的发明吗?”


“不是,是我教她们的。不过我也不是发明者,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这个技术我是在一对越南夫妇那里学到的。”


“你去过越南?”


“没有,那对越南夫妇就住在这个州的严山县城里,有一次我开车路过那里时,觉得肚子饿了,就去找饭馆,见一户人家门口挂块牌子,上面写着‘蝴蝶饺’字样,便停车走了进去。那是一幢沿街而造的瓦房,客厅里只能放下两张桌子,都坐满了人,他们正在吃的就是这种蝴蝶饺,于是我也要了两碗。在等待期间,我一直看那一男一女包饺子,后来还边吃边看。那一男一女见我对他们的饺子感兴趣,就和我聊上了,当我得知他俩是夫妻时没有吃惊,可当我得知他俩是越南人时却吓了一跳。”


海欣听后,也像老李当时那样吓了一跳,说:“两国在打仗,越南人怎么在我们国家开私人小饭馆?就连我们国家的人一般情况下也不让开啊!”


“是啊!这就是我当时吓一跳的原因,后来才知道他们的情况非常特殊:那个男人五十多岁,十四五岁就来到中国了,不但参加了中国革命,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分配到县委机关当科长。而他老婆呢,是结婚后才来到中国的,被政府安排在县城一所小学里任教。两国关系恶化后,越南那边迫害华侨,他们在我国这边也多少受到了影响:不能到单位去上班了,也没有工资可领了。不过,政府在生活方面给他们找了出路,就是批准开了那家私人小饭馆。有了开小饭馆执照,但他俩都不会做菜,就学着包饺子卖,但因为不知道水饺和馄饨的区别,结果包着包着,就包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起初他们认为这个样子***不类的,担心客人不接受,可是大家吃了都说好,还说只只像蝴蝶,于是蝴蝶饺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后来竟成了他们的品牌。”


“原来蝴蝶饺的名字是这样来的啊!听起来倒是件新鲜事。两国关系恶化后,侨民都跟着吃苦。那些年越南人对华侨又是杀,又是赶的,手段非常残忍,相比之下,我们对越南侨民就仁义多了。”


“是的,这一点那对越南夫妇也讲到了,还说我国政府不久就让他们去上班了,也如数补发了工资。但他俩都已经接近退休年龄,不愿再去单位了,再说两国仍在打仗,再去单位上班见到同事不免有些尴尬,就一直选择经营那个小饭馆了。那个男人还自豪地告诉我说‘别看我这个小饭馆只有两张桌子,可挣的钱要比工资多好几倍呢!’”


“这也是他俩不愿意再去上班的另一个原因。”


“应该是这样的。那个妇女还对我说,‘你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当时我们一家的处境就是那样。回国吧,怕越南人说我们长期生活在中国,老头子还是党员,跟他们不一心了,回来是当内奸的;不回国吧,在中国又得不到信任。’当时男人接过女人的话说,‘我在中国工作了大半辈子,两个子女也是在这里出生并长大的,都对中国有感情了,所以那两年觉得很冤枉。’当时他们边说,边包蝴蝶饺,我就这样看会了。”


二人聊到这里,桂花把炒好的菜和饮料都放到了小圆桌上。吃完午饭,海欣与桂花结账,老李则走进厨房与其他军嫂开玩笑,他对一个叫春香的军嫂说:“嫂子,这几天杜连长回来没有?”


“没有呀!你找他什么事?”


“我不找他,是担心杜连长不回来,你夜里睡不着觉啊!”


“我睡不着觉关你什么事?你这个死老李,狗嘴里就是吐不出象牙来。”此话一出,其他军嫂哄堂大笑。


但老李并不笑,他又说:“嫂子,别把好心当做驴肝肺,老弟我是关心你,杜连长带兵不能过来,今天就坐我的车去看他吧?”


“这里还有孩子,哪能说走就走。老李,我看你是想老婆了吧?”


老李听后摸了摸脑袋说:“老婆能不想吗?可远水解不了近渴。”听到这里,军嫂们再次哄堂大笑,连活都干不成了。


桂花与海欣结过账,让海欣坐下喝茶,也走过去凑热闹,她说:“老李,那你不会让老婆孩子过来?”


“今年春节期间他们已经来过了,部队规定:家属每年只能来队一次,每次只能住半个月,时间一到就得走人。唉!你们这些当官的夫人可以随军,我们志愿兵的老婆就是不行,制定政策的人饱汉不知饿汉饥啊!”老李说。


“你不是有探亲假嘛,每年可以回去看望他们啊!”桂花同情地说。


“探亲假也是一年只有半个月,这点和干部们一样。每年回去刚和孩子混熟,就不得不离开家了,我算过一笔账:每年十二个月,老婆来一次,我回去一次,加在一起两人才相处一个月,其余那十一个月都闲着,旱涝不均。”老李说到这里,春香把眼泪都笑出来了,胸部一颤一颤的像在衣服里面安了个弹簧。可老李只是裂了裂嘴,还是没有笑。


反正白天回不了高地,海欣就坐在那里听老李和军嫂们开玩笑。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多小时,老李才看着海欣说:“这位老大哥要回高地;而我的送菜任务还没有完成。所以得走了,各位嫂子再见!”


“老李,下次还来吃我们包的蝴蝶饺啊!”桂花说。


“那当然了,但前提是我还活着。”这次军嫂们不笑了。是啊!老李经常开着车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难保不会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