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林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0
|本章字节:9934字
屠杀功臣宿将,当他去世后,给皇太孙留下的遗产中最为匮乏的,就是能征善战的将帅。这也正是藩王兵权越来越重的一个原因。有人推测,倘若蓝玉不被杀,而仍主持北方军务的话,朱棣未必能够得手。蓝玉是朱允炆母亲的舅父,凶猛善战,绝不是宋忠、谢贵之辈能比拟的。可惜这样的猛将在洪武朝几乎已被杀尽,侥幸存留下来几个,也都只求保身,无心征战。而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又皆为书生,兵事非其所长,靠他们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更是不可能的。朱允炆踌躇再三,任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与朱元璋同为濠州人的耿炳文,是洪武末年幸存的功臣之一。群雄纷争之际,他受明代金酒注命攻占江浙门户长兴,驻守达十年之久,屡败张士诚之师,又曾多次从征北元,算得上身经百战的元勋宿将。这一年虽然年已六十五岁,也只得挂印勉力出征。左、右将军分别由大名公主驸马李坚和都督宁忠充任,当年曾预言燕王必反的程济,以翰林编修的身份出任耿炳文的军师。于是飞檄调发各处军马,出师北上。
与此同时,安陆侯吴杰、江阴侯吴高、都督佥事耿、都指挥盛庸、潘忠、杨松、顾成、徐凯、李友、陈晖、平安等部,也都先后接到分路进军北平的命令。
征讨大军陆续出发,京师城西江浦渡口长江两岸每天挤满围观的百姓,其中相当部分也是征讨大军的家属。耿炳文率大营最后出发这一天,百姓只准相送到离江岸三里远的地方,再过去就是持戟羽林甲士把守,不可越雷池一步了。因为今天皇帝要亲率百官来江渚送行。耿炳文前一天告庙陛辞,朱允炆当时就表示要亲自为他饯别,以壮行色。江边上五彩旗旄在风中招展,金鼓在礼乐声中一遍遍鸣响。朱允炆立于临时搭设的彩棚内,耿炳文稍下西向而立,文武百官两旁雁列。
朱允炆道声:“酒来!”
侍仪官员及司礼监内侍跪呈杯盏。朱允炆以手擎杯道:“今以此酒赐卿,望卿督励三军,翦除叛逆,勘定幽燕,朕有厚望焉。”
耿炳文身着全套武弁服,看上去增添了不少精神。他甲胄在身,单腿跪地接过酒樽,回答说:“臣蒙天子重任,谬为盐梅,定为朝廷肃清叛氛,手擒巨奸,献俘于午门!”言毕,将酒樽往唇边略微一碰,然后酹于地上。
望着耿炳文的船队驶向江心,朱允炆立于江风中,不由叹气自语道:“使郑国公、凉国公俱在,朕又何虑焉!”八月十二日,也就是在朱棣北平起兵一个月零六天之后,朝廷的北伐之师才在耿炳文率领下抵达真定。各路军马应调而至者也参差不齐,计划调集三十万,结果只到了十三万。朱允炆对这一情况似乎并不知晓,千里之外,他默默焚香祝告耿炳文马到成功。
耿炳文率师北进的消息传到北平,朱棣并未急于出师迎战。他先命大将张玉赴耿炳文军
营周围察看敌情。张玉回来报告说:“南师此来,军纪涣散。主将耿炳文年迈气衰,前锋潘忠、
杨松有勇无谋。我们欲通南下之途,可以先破潘、杨之师。”按照张玉的主张,朱棣亲自制订了袭取雄县的作战计划。
八月中秋,朱棣擐甲执兵,率师来到白沟河西岸,河对面不远便是耿炳文先锋九千人驻
守的雄县。燕军在这里秣马蓐食,养精蓄锐,做好了攻袭准备。下午申时过后,朱棣传令全
军渡河,然后缓缓前进,神不知鬼不觉地潜伏在雄县城下。
这天正是中秋之夜,城内一片节日气氛,守军将士放松了戒备,正在饮酒赏月,燕军将士攀附而上时他们才发觉,皆登城破口大骂,大概是骂燕军中秋节来攻,太不仁义。尽管是半夜间仓促应战,守军依然进行了拼死抵抗。黎明时分,城池终被攻破,拒绝投降的朝廷将士被全部杀掉。
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袭取雄县以后,下一步便是进取莫州。朱棣估计到莫州的潘忠、杨松已经得知燕军夜攻雄县的消息,但决难料到雄县这样快陷落,因此必定会赶来救援。于是朱棣决定设伏打援,再乘虚进取。他命令燕山右护卫副千户谭渊率壮士千余人,潜伏到月漾桥下的河水中,每人持茭草一束,蒙头以通呼吸,约定待潘忠、杨松援军过桥后,以炮声为号,立即出水占据桥头,断其退路。其余大批燕军则埋伏在城中。一切布置停当,朱棣登上雄县城头,向南眺望,只等潘、杨落入圈套。
不出朱棣所料,潘忠、杨松得到雄县的告急,留下万余名军士守城,率师赶赴雄县救援。当他们经过月漾桥直插雄县城下时,路旁突然响起号炮,燕军从城内掩杀出来。潘、杨见雄县已失,无心恋战,急忙率师回奔。谭渊听到号炮声,率壮士从水中冲出,占据桥头,挡住了退路。莫州败军溃至河边,无路可走,后面的人如同潮水般涌来,前面的纷纷被挤落水中丧生,未落入水的不是被燕军围杀死伤,便是降俘,主将潘忠、杨松也被当场擒获。
从潘忠等人口中得知莫州虚实后,朱棣亲率精骑火速奔往。留守的万余人得知主将被擒,已丧失斗志,在朱棣威胁下开城投降。莫州城就这样不战而下。
燕军一天内消灭朝廷北伐的先锋部队近三万人,揭开了真定之战的序幕。连续获胜而士气高涨的燕军进至无极。这里距真定仅数十里,朱棣召集诸将,议定下一步作战方案。有些将领认为,兵力对比上敌众我寡,主张西取新乐,据城扼守,与真定形成对垒之势,然后再图进取。实际上这种主张是出于对耿炳文军力的顾虑,不敢主动出击,避据一隅之地。其结果,燕军不用几日便会锐气自消,耿炳文若以大军压城,形势将对燕军极为不利。但因为多数将领赞同此议,朱棣颇感为难。这时主将张玉力排众议,提出主动出击的建议。他对朱棣和众将士说道:“如今我军应直趋真定,敌军虽众,却是新集,又立足未稳。我以得胜之师一鼓作气,定能克敌制胜。”张玉的主张得到朱棣的赞许,他对诸将说道:甚合我意。我只须靠他一人,
“张玉所言,便足以成事!”
一个在莫州降附的小将名叫张保,表示愿为燕军效力,他提供了一些有关朝廷方面的军情虚实。这次耿炳文挂印北伐,各路军马应调而至者参差不齐,实际到达真定的只有十三万,正说明了建文政权的软弱。这十三万兵马,除以三万作为先锋进驻莫州、雄县外,余下的十万均驻于真定。耿炳文将真定驻军分为两部,夹滹沱河为营,互为声援。如果北岸军营受到攻击,则北岸为战,南岸为援;如果南岸军营受到攻击,则北岸可为增援。
面对这位用兵审慎的老将,朱棣决定改变战术,不用偷袭,而采取“先声后实”之策。他放回了降将张保,让他装作被俘后乘看守不备窃马逃归的样子,去向耿炳文如实讲述雄县、莫州战役的情状和燕军将抵真定的情报,使其速为准备。诸将对这种做法疑惑不解,朱棣向他们解释说:张保归去后,如若肯为燕军所用,则是此战的内应;如若不为所用,则必定向耿炳文如实报告。耿炳文鉴于燕军势盛,又必然将南北二营合军防御,这样才能一举破敌。经过这番解释,众人方才明白了“先声后实”的高明之处。
在此次大战中,张保这个人显得很神秘,他是否真的投降了燕军,是很可疑的。从各方面的情况看,他倒很像个双料间谍。张保只在真定战役中表演了一番,以后就不知去向了。其实朱棣也未必相信他真来投降,至少朱棣的部下中不少人怀疑他是朝廷的奸细,以致朱棣不得不向部下解释,即使“彼有反侧,去一张保,于我何损!由是事成,亦一人之间耳”。
在真定城外二十里处,朱棣从当地樵夫口中得知耿炳文正令南岸之师北渡,于是率师从城东南绕城而过,乘乱攻破西门外两座营盘,守军大乱。耿炳文当时正在接待朝廷的使官,送使官出城时,正值燕军突至,急忙回奔入城,下令关闭城门,吊起索桥,但吊索已被冲杀过来的燕军将士砍断,桥不能起,燕军攻抵城下。
当耿炳文再度出城调集守军列阵迎战时,燕军已经基本控制了城外局势。张玉、朱能等燕将正面奋击,朱棣以奇兵从阵后冲荡而来,前后夹击,横穿敌阵,耿炳文军不敢恋战,败退入城,李坚、宁忠、顾成、刘遂等几员朝廷大将都被燕军生擒。
在被俘诸将中,朱棣最看重左军都督顾成,希望他能够降附而为己所用。
顾成在元末投朱元璋为亲军,积功指挥佥事,洪武中受命镇守贵州,颇享威名。在这场夺位之争中,朱棣必须尽力去拉拢顾成这样同自己并无旧交的有威望的将领。
朱棣在营帐中见到被绑缚而来的顾成。
“你是我皇考旧人,没想到竟然会这样做事。”朱棣话语中带着明显的劝降口吻。
“我实在是出于无奈,若得不死,愿以身报效殿下。”顾成表示愿意降附。于是朱棣起身,亲自为他解开绑缚。
“如今我能够得到将军,这真是天意!”朱棣知道顾成为人老成可用,便将他送到北平,辅佐燕世子朱高炽居守。他后来在北平保卫战中果然发挥了很大作用。
其实,真定之战双方尚未定出胜负。耿炳文虽然初战失利,折损数将,但实力尚在。他决定拥众固守,不再出战,以避燕军锐气。而朱棣攻打真定连日未克,也感到不知所措。真定作为朝廷北伐基地,兵多粮足,耿炳文又系身经百战的老将,长于攻守。燕军则多边卫将士,擅于阵地野战,不习于攻城;加之连日奔突作战,体力疲惫。朱棣担心将士产生厌战情绪,便解围而去,班师回到北平。
庸帅北伐
耿炳文北伐受挫的消息传到京师,朱允炆不禁忧心如焚,急忙召齐泰、黄子澄入宫议事。黄子澄宽慰朱允炆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足为虑。现正是国家全盛时期,士马精强,兵甲饶富,粮饷充足,取之不竭,用之有余。区区一隅之地,怎么能抵挡全国之力!”他提出再行调集各地军马,重新出师北伐。这次他推荐曹国公李景隆替代长兴侯耿炳文。
“曹国公可以当之。前不遣长兴侯而用曹国公,必无此失。”其实当初选耿炳文为将,也是出自黄子澄的主张。
李景隆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长子,小字九江,自幼读书颇通典故,又生得高大俊秀,举止雍容大度,受到朱元璋的喜爱。洪武十九年(1386年)袭爵曹国公,曾多次受命练兵湖广、陕西、河南,还曾市马西番,掌左军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朱允炆即位后,李景隆以近亲极受信任,
曾受命收逮周王朱。当时,周王没有任何武装反抗的准备,措手不及,所以李景隆能顺利得手,将其逮系京师。自此以后,他愈加受到朱允炆的信赖。
稍有眼光的人都看得出,李景隆这样生长于贵族之家的纨袴子弟,绝非可以倚重之人。朱允炆却好像找到了靠山,高兴起来:“先生之计得之,明代金爵希望竭力相维持,他日事平,当有重报。”
这个二十二岁的皇帝毕竟太年轻了,还缺少识别人才的经验和能力。他仅仅觉得李景隆亲近可靠,就听从了黄子澄的建议,用李景隆率师北伐。历史的经验不止一次地证明,用人不当往往遭致惨重的失败。这次用李景隆为将又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
八月三十日,朝廷为李景隆举行了遣将出征的仪式。朱允炆除去照例赐给李景隆代表统帅威仪的斧钺,许他使专征伐,不用命者就地处死,还特授予他“通天犀带”,亲自为他写了
“体尔祖迹忠孝不忘”,表示了逾分的隆遇。
朱允炆亲自率领文武百官送李景隆走出午门,外面仪仗整齐旗甲鲜明的将士已经列队而待,金鼓齐鸣,乐声大作。朱允炆又亲自为李景隆行推车礼,饯之于江浒,以示激励。这种荣宠自然是耿炳文不可比拟的。
看着踌躇满志的李景隆,不少人感到有些担心,从征的将士们更是怏怏不乐。人们不相信这个只知纸上谈兵的妄自尊大的贵公子能高明过老将耿炳文,也不愿为之所用。可以说,这次换将出征,从一开始便显露了败迹。
李景隆出师,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奉命参赞军事。他上书朱允炆说:“臣愿出使北平,披肝沥胆,向燕王陈以大义,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其休兵。”朱允炆感到他言辞壮烈,就答应了他。于是,高巍先期到达北平,未曾见朱棣,便送上陈说的书信:
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皆曰:“内有圣明,外有藩翰,成康之治,再见于今矣。”不谓大王显与朝廷绝,张三军,抗六师,臣不知大王何意也。今在朝诸臣,文者智辏,武者勇奋,执言仗义,以顺讨逆,胜败之机,明于指掌。皆云大王藉口诛左班文臣,实则吴王濞之故智,其心路人所共知。巍窃恐奸雄无赖,乘隙奋击,万一有失,大王得罪先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