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林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7 23:28
|本章字节:9980字
从史书记载看,朱棣对道家的法术也是有所保留的,并未笃信不疑。他生病时,第十章生前身后事的确服用过道士的所谓“仙药”,但有时则对此类“仙药”提出怀疑。永乐十五年(1417年)八月,有道士向他进献金丹和方书,自称可长生不老,朱棣没有接受,说:“此妖人也。秦皇、汉武为方士所欺,乃又欲欺朕?”他表示自己不吃所谓金丹,可让那道士自吃,方书毁掉,不许再以此惑人。这说明朱棣并非一味地尊崇道教,他即位之初就曾斥责过进献《道经》的人,这个基本的态度后来并没有改变。
立储之争
轮到朱棣对皇位继承安排煞费苦心时,他才真正体会到了其中的难处。因为是以藩王夺位登极的缘故,朱棣在这个问题上比他父亲显得更加敏感。朱棣有四个儿子、五个女儿,其中第四子朱高早殇,四个儿子只剩下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三人。五个女儿分别嫁给袁容、李让、宋琥、宋瑛和沐昕。虽然远远不像朱元璋那样多子多女,但是三个儿子之间的争斗,却比当年朱棣和他的兄弟之间的争斗还要公开与激烈,而且直接影响到了永乐朝的政事。这也并不奇怪,对于皇权制国家来说,皇室的家事常常也就是国事。
立储之争是从当年朱棣起兵“靖难”时开始的。当时,长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次子朱高煦则一直随同父亲在军中作战。朱高煦性情凶悍,行为轻浮,自幼不爱读书,只喜欢玩枪弄棍,带有十足的无赖气。“靖难”之役中,他常为先锋,率军拼死狠斗,朱棣数次陷于险境,由于朱高煦奋勇接应,才转危为安。朱棣因而认为朱高煦勇武之气与自己相类,很欣赏他。对于长子朱高炽,朱棣总觉得多有儒生之气,或明或暗流露过世子多病、事成后将立朱高煦为太子的意思。朱高煦获得父亲的暗示后,难免以此自负,恃功骄纵,干出不少不法之事。
朱高炽在这方面确实不能同朱高煦相比,他是性格端重、沉静内向的人,做起事来有板有眼,又喜欢和儒臣满怀兴致地说古论今,却毫无一丝凌人的锐气。据说他的文字功夫也相当了得,可以日记万言,若去应付科举,做状元也不在话下。他被册封为燕世子后,祖父朱元璋曾让他与秦、晋二世子分别阅军,结果他回来得最晚,问起缘由,他回答说:“早晨天甚寒冷,我待军士们吃过早饭后才阅军,故尔迟归。”朱高炽与诸王世子一起分阅诸臣章奏时,不去挑剔文中字句的谬误,只注重其中切关军民利弊的问题。朱元璋开始以为他忽略未见,问到时,他回答说:“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听。”朱元璋又问他:“尧、汤时水旱,百姓何以为恃?”他回答说:“恃圣人有恤民之政。”朱元璋听了以后很高兴,夸奖他有君子之识。这同朱元璋培养的太子、太孙确实颇有相似之处。
朱棣却偏偏不喜欢长子朱高炽的这种性格。其实朱高炽并非庸懦之辈。“靖难”之役中,他留守北平,虽然上有母亲徐氏,下有道衍、顾成等人的帮助,但能以万人拒敌五十万众,保住北平,也确实不易。史书上说他“善拊士卒”,而且善射好学,“发无不中”,又会观天象,有些文武兼才的味道。只是他中年后体胖,渐渐不能弓马,连走路也觉吃力。这也是朱棣不满意的原因之一。
尽管有过“靖难”中方孝孺设计离间朱棣、朱高炽父子的故事,但是在他们父子同力为夺位征战时,矛盾尚不突出。他们父子兄弟间矛盾的激化,还是在朱棣夺位登极之后。
太子又称储君,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立太子又称立国本。新皇帝一即位,只要身后有儿子,一般都要马上册立太子,以免在这个问题上引起猜疑,影响皇朝的安定。但朱棣夺位以后,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朱高炽早已是世子,立其为太子是顺理成章之事,但此事一直拖了近两年的时间。这等于一种暗示:朱棣并不打算册立长子朱高炽。
建储之事迟迟不定引得朝中大臣议论纷纷。淇国公丘福是“靖难”功臣,久临战阵,与朱高煦气味相投,且一起征战多年,所以极力主张立朱高煦为太子。驸马都尉王宁也与朱高煦友善,卖力地在朱棣面前支持他,理由是他“靖难”有功。
一些大臣担心在建储问题上引起一场内争,尤其是看不惯朱高煦的凶悍,所以大多数人都支持朱高炽,希望早定储位,消除乱萌。永乐元年(1403年)一月,群臣上表请立皇太子,朱棣不允,只敷衍道:“今长子属当进学之时,俟其知识益充,道德益进,克膺付畀,议之未晚。”
两个月后,文武百官再次上表请立太子,朱棣又说了一通“宜预成其学问”之类的话,未允所请。这更增加了大臣们的疑虑。有人觉得周王朱是皇帝的同母弟,便请他出面。周王也支持朱高炽,便亲自上书请立皇太子,却被朱棣再一次拒绝了。这里不难看出他的难言之苦:朱高炽是世子,自己不愿意将他正名太子,却难以废掉他。朝臣又大都心向朱高炽,将其废掉而改立朱高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卖卜出身的兵部尚书金忠是“靖难”功臣中明确反对朱高煦的一位。朱棣每有疑难,常让他帮着拿主意,屡有效验,因而深受信任。朱棣即位南京后,令朱高炽去守北平,金忠也受命前往赞助。朱棣征求立储的意见时,他列举了历代立嫡长的故事,主张册立长子朱高炽。作为朱棣的心腹,他的话具有相当的分量。朱棣还曾私下询问阁臣解缙的意见。解缙说:天下归心。见朱棣低头不语,“皇长子仁孝,”他又加上一句画龙点睛的话:“好圣孙!”他知道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平素最受朱棣的喜爱。这一下果然有效,朱棣终于点头称是。当时黄淮、尹昌隆也都以立嫡长为请。这些文臣的态度实际上不仅仅出于立嫡长的旧制,而且表现了他们对未来皇帝的选择。他们不喜欢朱高煦那样行为不端的武夫,而喜欢朱高炽这样“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的仁德之君。
人们认为最后起决定作用的可能是相士袁珙。他善相人术,言人祸福无不奇中,因而深得朱棣赏识。举棋不定的朱棣让他给朱高炽相面,他说是天子之相;又让他相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他说是“万岁天子”。朱棣的迷信心理极重,于是“储位乃定”。
诸臣主张册立朱高炽为太子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因此遭到朱高煦的忌恨,其中不少人后来还招致大祸。但不管怎样,朱棣经过近两年的犹豫,最后终于不得不立朱高炽为太子。
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四日,朱棣正式举行了册封仪式,长子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同一天,次子朱高煦被封为汉王,第三子朱高燧被封为赵王。对于册立朱高炽为太子最不满意的自然是朱高煦。他由争立太子一下子落到封藩云南,是决然不能甘心的,想方设法不肯就藩而远离两京。他向父亲诉道:“我何罪?斥万里。”朱棣只好将他留在自己身边。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便因汉王所为多不法,罪及王府长史、纪善,将他们谪黜到交阯为吏。新任的王府纪善周戢因对朱高煦多有劝说,反被他送锦衣卫狱问罪。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北巡北京,朱高煦被命随行。他每天在父亲身边,总要不时说些诽谤太子的话。这时太子在南京监国,为了能随时侦伺太子的一举一动,朱高煦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天又极力请求调回南京。朱棣当时没有答应,让他等到春暖再说。春节刚过,朱高煦再次提出要回南京,朱棣想让他等到秋天,朱高煦执意不肯。让他把儿子留下,他说:“亦欲以归进其学。”说得朱棣默然无语。辞行时,礼部尚书吕震奏请诸司官吏送行,朱棣也没有答允。朱高煦的过分任性恃宠,渐渐使他们父子之间也不十分融洽了。朱高煦却不以为然。不久他又请得天策卫为王府护卫,手下有了三卫兵马,行为更加骄横,并且学着父亲当年的样子,以唐太宗李世民自比,明显地要夺嫡继位。
朱高煦知道,兄长既然已被册立为太子,就很难一下子将其废掉。因此,他一方面通过心腹侦伺太子行动,一有机会就向父皇进谗言;另一方面则极力排陷太子的近臣。工部左侍郎陈寿协助太子在南京监国,被太子称为“侍郎中第一人”。朱高煦对他便格外仇视,几番网罗罪名,终将其下狱至死。马京同任左侍郎之职,为太子所器重,因被朱高煦所谗,谪戍广西。吏部侍郎许思温也是太子的近臣,被朱高煦构陷后死在狱中。
事情的根源还在于朱棣。他册立朱高炽为太子,一方面是因为当初朱高炽已被太祖朱元璋立为燕世子,同时也是迫于诸臣之议。他本人夺位登极已经有违于朱元璋立嫡立长的祖制,如果再违背众议,废长立幼,恐怕更要招怨于天下了。也正因为如此,朱高炽才得以被勉强册立为太子。
三个儿子当中,朱棣最喜爱的是第三子朱高燧。朱高燧年最幼,生性聪敏,他被封为赵王后不久,便受命赴北京监国,北京的官吏处理政务都要向他启奏而后行,很受重视。朱棣在永乐三年(1405年)曾经两次敕谕赵王朱高燧。第一次让他选军士六十人、干练指挥二人,往西北巡视军情。这实际上是让他全权处理西北军务。第二个敕谕是让朱高燧慎守边防,不要轻易遣将出兵。宦官黄俨看出朱棣的偏爱,勾结起一些内臣,党附朱高燧,也暗地准备夺嫡。
如履薄冰的皇太子
太子朱高炽实在处境艰难。由于朱棣对他处处不满,做起事来总要百倍小心,还难免经常引起父皇发怒。朱棣在册立他为太子的同时,又命丘福为太子太师,位在少师朱能之上。丘福一直主张立朱高煦为太子,这时却让他当朱高炽的太师,无疑有监视之意。朱高炽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这个太子就不能不格外谨慎。不仅如此,到永乐六年(1408年)十一月,朱棣又命丘福辅导皇太孙朱瞻基。这样,他们父子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丘福的严密监视之下。
朱高炽在南京监国,手中并没有实权,主要从事一些祭祀活动,再就是处理一些日常小事。臣下的章奏,一般都要送往北京行在,听父皇处置后再施行。即使处理一些琐事,也要记录在案,待父皇回京后复查,看是否妥当。朱高炽处理事情不能用宝玺,而只能用“皇太子宝”。朱棣还明确申谕,太子不得授官,不得对臣下治罪。可见这位太子徒有监国虚名,权力却实在小得可怜。
有一次,朱棣从北京行在回到南京,为朱高煦的谗言所惑,于午门张榜称,凡是太子处分的事情一律废止,不得实行。朱高炽十分害怕,又不知该怎么解释,遂忧虑成疾,卧床不起。请医生诊治,也总不见效。朱棣命蹇义和袁忠彻前往探视。袁忠彻是袁珙的儿子,也精于相术,当年朱棣起兵他所预言后来一一应验,得授官鸿胪寺序班,深得信任。他回来后说,太子面色青蓝,属惊忧之相,收起午门的榜就可以治好他的病。朱棣遂命将午门的榜文揭去,朱高炽的病便果然好了。对朱棣来说,自从册立朱高炽为太子,再改立太子的可能性实际上已经不大了。这也是封建制度本身形成的一种制约。
从太子册立以后,朱棣也不愿再听人谈及此事。解缙是个恃才自傲而少顾忌的人。他看出汉王朱高煦有夺嫡之意,而宠遇日隆,便忍不住劝谏朱棣说:“陛下之举是鼓励他们兄弟相争,万万不可。”这一下戳痛了朱棣,他本来给予汉王宠遇也是出于无奈,当初他曾有许以立朱高煦为太子的暗示,后来未能做到,难免会对他多有容让,解缙却偏偏要揭明此事,朱棣自然恼怒起来,拍案大骂解缙“离间骨肉”,从此便疏远了解缙。朱高煦是从丘福等人那里得知立储之议的,但他却谮告解缙泄露禁中密语。后来朱棣寻个机会,指解缙廷试读卷不公,将他改官广西。坐事以礼部尚书降为郎中的李至刚是个佞谀小人,解缙曾说他人品不端,因而招其嫉恨,这次乘机说解缙被谪有怨望之言,于是又将解缙改任为交阯布政司参议。
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因为朱棣当时正在北京安排北征之事,没有见到,谒见过皇太子朱高炽后便回去了。这当然会有“私觐太子”之嫌。永乐二年(1404年)曾发生过一起中军都督李谅于早朝后独留私见太子的事,李谅因此受到弹劾。朱棣重申“凡百官朝谒东宫,偕进偕退,不许独留私见”的规定后,对李谅宥罪不问。这一次情况却不同,汉王朱高煦抓住这个机会上奏说解缙有意“伺上外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朱棣大为震怒,下令将解缙下狱。这是永乐时立储过程中的第一个大案,牵连到的官员有大理丞汤宗,宗人府经历高得旸,中允李贯,赞善王汝玉,编修朱纮,检讨蒋骥、潘畿、萧引高等人。少詹事邹济也因此积忧成疾,不久病死。李贯、朱纮、萧引高、高得旸都在狱中瘐死,连以私怨中伤解缙的李至刚,也反为其狱词连及,坐系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