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林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0
|本章字节:8616字
折兵济南府
太阳已经西沉。镀了一层光圈的云块遮住了西面半边碧空。当空,尚留下几抹残阳逝去时的血色余晖。有几颗星星已捷足先登,在东面天际上闪闪烁烁地发出白色的光亮。
乾清宫内,灯烛荧然,鸦雀无声。尚未用过晚膳的朱允炆侧卧龙床之上,精神相当疲惫,正在闭目沉思。睁开双眼,他又看到丢在地上的那份紧急奏报:李景隆北伐再次失利,于白
沟河折兵十余万。这位思绪如麻的青年皇帝不由感到头昏脑涨,太阳穴阵阵痛得
狂跳起来。朱允炆此刻最担心的是,万一燕军趁势南下,朝廷将何以应对呢?事实的确如此。白沟河大战后,燕王朱棣不顾疲劳,继续挥师南下。李景隆
战败后,仓皇逃往德州。那是朝廷北伐的基地,粮草充足,原来的守军未受损失,再加上溃退南来的余部,本来还有相当的抵御力量。但李景隆已如惊弓之鸟,听说朱棣马不停蹄地来攻德州,慌忙弃城奔走济南。燕军南下,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顺利地占领了沿途各县。朱棣本以为在德州会有一场战争,但因李景隆望风而逃,燕军兵不血刃便占领了德州,城内堆积如山的辎重尽为燕军所得。经过休整补充的燕军继续自德州南下,一路势如破竹,直指济南。
李景隆嫉贤妒能、首鼠两端的行为早已招致许多官吏将士的不满,这次丧师逃遁,更引起人们的极大气愤。不少忠义之士挺身而出,与这位北伐主帅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锦衣卫镇抚杨本是一员勇将,惯用一根三十斤重的铁棒,临阵驰突,屡建战功。白沟河战役后,他上疏揭发李景隆之罪,并自荐请战:
刑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人伦有五,德莫大于尽忠。忘君虐民者,不可以不惩,丧师失律者,不可以不罪。……曹国公李景隆四月进兵,丧失军马无限。皇上责问,乃归罪群下。乞假臣为大总兵,用能官一员,召募义勇,招抚军伍,凡先锋参谋军政稽考等官,臣自当保举,仍特命亲王为监军,疾驰燕师,则可免生民于涂炭,奠宗社于泰山矣。
这封上疏被紧急送往南京,但朱允炆并无所知。杨本候旨不至,遂自率孤军独出,李景隆不发一兵相接,以致其兵败被俘。
济阳县教谕王省是当时名士。济阳失陷,他被燕军游兵所执,毫无畏惧,从容引譬,慷慨陈词,游兵们居然为之说动,将他释归。王省回去后,坐在明伦堂上,将弟子诸生召集起来说:“你等知道此堂叫什么名称吗?可是今日君臣之义何存!”说罢大哭,竟以头触柱自杀殉义。
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十六日,朱棣率师攻抵济南城下。尚握兵十数万众的李景隆完全可以据城迎战,但他早已丧失斗志,临阵指挥混乱,仓促列阵,立足未稳,燕军已乘势进击。李景隆再次大败南逃,燕军随后将济南团团围住。
李景隆一败再败的消息传到京师,满朝皆惊。黄子澄痛感推荐李景隆为大误,后悔不已。他捶着胸口痛苦地喊道:“大事去矣,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奏请朱允炆对其正以典刑,以谢天下。吏部左侍郎练子宁激愤地叩首大呼:“坏陛下事者,此贼也。臣备员执法,不能为朝廷除卖国奸,死有余罪。即陛下赦景隆,必无赦臣。”宗人府经历宋征、御史叶希贤也历数李景隆失律丧师之罪。按照大明刑法,李景隆本是死有余辜,何况有那么多大臣请求杀掉他,但心慈手软的朱允炆只是将其召回,却没有给予这个败军之将任何处分。
六月间,朱允炆接到了济南告急文书,愈发忧心如焚。黄子澄向他建议,不若先派使节与燕王议和,以作为缓兵之计,然后徐图调集大军反击。尚宝司丞李得成慷慨自荐,愿奉命前往。他在济南城下见到朱棣,陈说来意,并送上朱允炆的诏书。诏书中谕令朱棣解围还师,条件是答应赦免其叛逆之罪。这在旁人来看简直就像是开玩笑。朱棣对李得成带来的诏书根本不屑一顾,而是借李得成之口,再一次向朱允炆申述了一通“清君侧”的理论。济南之围非但未解,反而愈益紧迫,李得成无功而返。
“靖难”起兵此时已近一年,朱棣虽然遇战多胜,但所占城池旋得旋失。济南是北平通往南京的交通要冲,倘能夺取济南,便进可挥师南下,退可划界自守。朱允炆派李得成出使议和,使朱棣进一步看清了朝廷方面的软弱,因而下令对济南全力攻打,志在必得。
朱棣不曾想到,燕军的进攻遭到了山东参政铁铉、都督盛庸和济南军民的顽强抵抗。
铁铉是色目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调都督府断事。太祖朱元璋对他十分器重,赐他字曰鼎石。李景隆第二次北伐,他以山东参政的身份督运粮草,供给无误。白沟河大败后,诸城望风瓦解,铁铉在临邑县城遇到参军高巍。二人对酒抒怀,激昂慷慨,说到朝廷连遭败绩,社稷不保,生灵涂炭,都激动得流下泪来,对天盟誓,誓死报效朝廷。他们商议了一下,急忙赶赴济南,与都督盛庸等人誓约死守。
一路南进未遇对手的朱棣,开始以为一封劝降书就足以使济南城内的军民放弃抵抗自动来降,谁知劝降书射入城中不久,城里也射出一封回信,打开来看,却是那位以身殉义的济宁教谕王省弟子高贤宁作的《周公辅成王论》,劝朱棣退兵。济南拒绝投降!
由于铁铉和盛庸善抚士卒,督众悉力防守,竟将数十万燕军牵制于济南城下,屡挫其锋。听说燕军受阻济南,朱允炆转忧为喜,马上提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命盛庸代替李景隆为大将军,以右都督陈晖为副,整顿兵马,抗击燕军。
燕军主力屯驻在济南四周,久攻不克,便赶造了一批云梯,准备强行登城。铁铉用计焚烧了燕军的攻城器具,时而又派出小股奇兵偷袭燕营,弄得燕军日夜不得安宁。朱棣很是气恼,便下令将士们扬言要堵塞城外河道,以引水灌城相威胁。铁铉镇定自若,故意让城上的一些守兵发出哭喊,表现出害怕被灌的样子;同时挑选了一千多人出城诈降。降辞很是动听:
“奸臣不忠,使大王冒霜露,为社稷忧。谁非高皇帝子?谁非高皇帝臣民?其降也。然东海之民,不习兵革,见大军压境,不识大王安天下、子元元之意,或谓聚而歼之。请大王退师十里,单骑入城,臣等具壶浆而迎。”
一座坚城能如此轻而易举到手,燕军将士们闻讯,不由得欢呼起来,欣喜中的朱棣也忘记了辨别这次投降的真伪。次日,当朱棣率十名护卫来到城下时,城门果然打开了,城门守军齐喊“千岁”。他十分高兴,在一片欢呼声中拍马向城里走去。刚进入城门,一块铁板突然直落下来,恰巧砸在朱棣的马头上,受惊的马险些将他掀落,城门重又关闭,呐喊声代替了“千岁”的欢呼。朱棣于慌乱中策马夺路而逃,埋伏在桥边的守军试图拉起吊桥,切断他的归路,但仓促之间竟未能将吊桥拉起,使他得以跨桥而去。这时朱棣才醒悟过来,这是铁铉的诈降之计。
这件事使朱棣更加恼羞成怒,遂调集火炮轰城。一阵轰击过后,城墙上悬挂出神牌,可以看到上面大字写着“太祖高皇帝神位”。燕军将士面面相觑,没有人敢再向城上燃放火炮了。
从五月到八月,夏去秋来,济南城依然固若金汤,朱棣这时也感到束手无策。游动于河北单家桥的朝廷大将平安正在调遣部队,准备偷袭北平。谋臣道衍和尚看出形势不妙,便派人致书朱棣说:“师老矣,请暂还北平,以图后举。”朱棣听从了他的建议,于八月十六日被迫放弃济南解围北去。
这实际上是朱棣的一次败退。燕军撤离时,铁铉、盛庸趁势出击,燕将陈亨接战中再受重创,不治而死。朝廷方面乘胜进攻德州,守将陈旭弃城逃遁。
朱棣北撤时,铁铉军中宋参军曾主张出兵北上,抢在燕军之前攻取北平。但铁铉自感力量不足,将士们坚守济南孤城数月,已经相当疲劳。四外虽有朝廷方面的部队,铁铉以为诸将多为驽材,不足为恃,因而未能采纳此议。
济南战役是自朱棣起兵以来朝廷方面第一个较大的胜利。朱允炆接到捷报后自然感到兴奋和鼓舞,立即诏令擢升铁铉为兵部尚书,赞理大将军军事,赐金币,封其三世;封盛庸为历城侯,掌管北伐事宜。
济南城内此时也充满胜利的喜悦气氛。铁铉等人在大明湖天心水面亭大摆庆功宴,犒赏守城有功的将士,激发忠义,立誓效死朝廷,扫平叛王。
东昌大决斗
济南战役的胜利,使朱允炆忘记了一年多来在战场上连续失利的窘迫,感到天下似乎又太平了。恰巧这时承天门发生了火灾,有的大臣说这是上天示警,方孝孺却坚持说这是谋反的藩王当灭的预兆。于是,朱允炆按照方孝孺的建议,大改诸门的名称:改承天门为皋门,前门为辂门,端门为应门,午门为端门,谨身殿为正心殿。朝中有识之士喟然长叹:正是兵马倥偬之时,皇帝放下军国大事,忙于这些无谓之举,除了给叛王以“妄改祖制”的口实之外,实在没有任何用处!随着战局的发展,朱允炆的性格弱点越来越充分地暴露出来。自古权力之争
都是无情的,双方兵戎相见,“非帝杀王,即王杀帝”,虽骨肉至亲也在所难免。然而,满脑子宽仁厚义的朱允炆却一再告诫北伐诸将:“过去萧绎举兵入京,曾发令部下:‘一门之内自逞兵威,不祥之极。’如今你们与燕王对垒,务必要体会朕这意思,不可使朕背上杀叔父之名。”这种政治家所不应有的迂阔,最后终于使他不得不万般无奈地退出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这时的朱棣却是另一副样子。他知道,朝廷方面随时都可能重整旗鼓,乘胜北进,摆脱眼下困境的有效办法只能是尽快出师。他抓紧整顿军马,激励将士准备再战,在北平仅休整了一个多月,又重新踏上了出征之路。然而,朱棣并不肯对将士们明言南下,只说去攻打辽东,南下出击的计划只有他一人知道。
建文二年(1400年)十月十六日,大军离开北平东行。时值初冬,干爽的寒气弥漫大地,阵阵北风吹过,抚动枯草,卷起落叶,那树上残留的最后一批树叶,也不情愿地告别树枝,随风飘零。田里的庄稼早已收割完毕,裸露的地面上留着一排排庄稼的茬头,只是偶尔还能看到一些没有玉米的玉米杆、掐掉穗头的高粱,仍寂寞地站在那里。运河的水在晴空朗日下泛着白光,缓缓地流着,显得无所事事。自从元顺帝北遁后,南京明故宫石础运河上便不见了当年帆樯如林、漕船结队的景象。但洪武年间为了支持北边的军饷,仍须调运大量漕粮。如今南北开战,交通阻断,运河也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东进的燕军也像运河流水一样打不起精神,将士们都不乐有此辽东之行。他
们弄不清燕王何以在官军北上时要离城远征,担心会失掉北平。大军行至通州,
张玉、朱能忍不住发问:“今密迩贼境,出师远征,况辽北早寒,士卒难堪,此行
恐非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