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林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0
|本章字节:8880字
“天子耳目风纪”
永乐元年(1403年)九月初一,朱棣正式颁布了他登基后第一个涉及统治方针的敕谕:
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礼乐刑政,施有其序。唐虞二代至汉唐宋,率由兹道。……朕皇考太祖高皇帝,奋起布衣,当胡俗沉浸百年之后,奸雄睥睨反侧之余,拨乱反正,不得已而用刑特,权一时之宜。及立为典常,既有定律颁之天下,复为祖训垂宪子孙,而墨、劓、剕、宫,并禁不用。朕以菲德,缵成大统。仰恩圣谟,夙夜祗服。惟欲举贤材、兴礼乐、施仁政,以忠厚为治。尔文武群臣,当思各共乃职、敬乃事,勿为朋比,勿事贪黩,勿恣情纵欲,以千匪彝。至于用刑,必钦必慎,期于刑措,用臻康理,以上不负皇考创业之艰,而朕于守成之道,亦庶几焉尔惟,钦此。
表面上看,这是一份慎刑宽仁的宣言,然而,事实上句句都是谎话。当时正在追治“奸党”,建文遗臣被刑之惨,对这份慎刑宽仁的宣言不啻极大的讽刺。人们很快就发现,他们仍然处在一张皇权淫威的密网之下。一套由酷吏、特务和宦官为主体的监察侦缉机构,给永乐朝的政治生活蒙上了一层脱不去的阴影。
都察院的都御史和监察御史被赋予谏诤与弹劾之责。作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他们的弹劾足以使内外百官闻之生畏。
自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罢了御史台,两年后改设都察院,至十七年又更定都察院官制,使明代监察御史腰牌与六部并重,但都察院并未握有炙手可热的权势。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改都察院为御史府,因实行宽仁之治,又忙于战事,更无显政可言。朱棣登基后,恢复了都察院旧制,他将曾因接受他金钱而被朱允炆贬谪的原北平按察使陈瑛调来,任左副都御史,不久又升任他为左都御史。随着对建文遗臣的追治,都察院的地位骤然显赫起来。
倘若朱棣利用都察院只为追治建文遗臣,事情也许还不至于弄到后来的地步。可是朱棣以篡弑得位,心理上多有疑忌,陈瑛对此不仅深有所知,而且更有同感。他当年因私受燕王府金钱而名声不佳,这次入掌都察院,在竭力效忠朱棣的同时,自然要用空前的热情去显示他的威势,这就难免有小人得志之嫌。
陈瑛不仅将追治的范围尽量扩大,而且热衷于告讦,在朱棣的支持下制造了永乐初年官吏人人自危的政治局面。
永乐元年(1403年)八月劾历城侯盛庸怨诽当诛,盛庸自杀。次年劾曹国公李景隆图谋不轨,又劾其弟李增枝知情不谏,多置庄产,蓄佃仆,心怀叵测,将二人下狱收系。
驸马都尉胡观,“靖难”中曾随李景隆北伐,建文三年(1401年)被燕军俘获。陈瑛在弹劾李景隆后,指责胡观参与密谋,纳娼为妾,又心怀怨望,致使胡观下狱自杀。又弹劾长兴侯耿炳文逾秩不法,耿炳文被迫自杀。还弹劾驸马都尉梅殷,梅殷后被暗杀。指挥房昭“靖难”中固守西水寨,骚扰燕师,后来虽然迎附,但还是被陈瑛弹劾得罪。
宁远侯何福也是“靖难”中建文方面的主将,虽然永乐初一度受到任用,永乐八年(1410年)从朱棣北征,被指为“数违节度”,陈瑛乘机弹劾他“心怀怨望”。何福自杀而死。
这些人“靖难”中曾与朱棣为敌,对他们的弹劾应该也正是朱棣的本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陈瑛所弹劾的勋戚、官吏并不都是朱棣旧日的仇怨。
北京行部尚书雒佥曾上书朱棣,对当时私厚藩邸旧臣的现象颇有微词。因为雒佥的话代表了朝中一部分官吏的心情,朱棣没有立即治雒佥之罪,但却心生厌恶。陈瑛最善于窥察这些秘情,于是寻机弹劾雒佥居官贪婪暴虐,擅作威福,又纵妻笞辱属县官吏,逼索财物,强买货物于市等。朱棣为表示公正,特地命人复按。陈瑛罗织的罪名本属不实之词,复按结果却是“查实无误”,雒佥与其妻同时被杀。
佥都御史俞士吉和大理寺少卿袁复,是陈瑛的三法司同列,先后遭到陈瑛弹劾而下狱,袁复竟死于狱中。通政司参议贺银,“靖难”中有守城功,掌通政司事。因受四方奏疏后,非重务不送朱棣,自作主张送往六科。朱棣对他的做法十分不满,说他使通政司不能通政。陈瑛也将他弹劾问罪。
茹瑺曾为建文朝兵部尚书,与黄子澄不和。燕军入京师,他带头劝进,得到朱棣信用,封忠诚伯,但永乐初年也被陈瑛弹劾。茹瑺获罪系因过长沙未谒谷王,逮下锦衣卫狱,他自知不免于死,服毒自杀了。
陈瑛又弹劾工部尚书黄福,说他“不能存恤工匠”。黄福虽是建文旧臣,但并未与朱棣作过对,又颇有政声,在大名士解缙对诸大臣的评语中,黄福是唯一的一个没有贬语的人。因此,朱棣仍重用了黄福,让他担任工部尚书。这时因陈瑛劾奏,遂将黄福降一级使用,改任北京行部尚书。他还算是幸运,没有掉脑袋。
嘉兴知县李鉴奉命籍没“奸党”姚瑄,没有将姚瑄的弟弟一起逮治,于是陈瑛立即弹劾李鉴,说他对应当连坐的人没有逮系,应予治罪,并将李鉴逮送京师。李鉴向朱棣解释说,都察院行文中只有姚瑄的名字,没有他弟弟的名字。幸赖朱棣谓李鉴这是出于“慎重之意”,未予治罪。但这件事却生动地表明,陈瑛用法是何等刻薄。
最令人感到吃惊的是陈瑛对隆平侯张信的弹劾。张信因当年入燕王府告变,成为朱棣亲信,呼为“恩张”。朱棣即位后,命他伺察藩王动静,是个专职高级特务。但陈瑛居然敢弹劾他无汗马功劳,忝冒侯爵,恣肆贪墨,强占阳练湖八十余里、江阴官田七十余顷,请下有司验治。陈瑛的弹劾得到朱棣的同意:“瑛言是也。昔中山王有沙洲一区,耕农水道所经,家僮阻之以擅利。王闻,即归其地于官。今信何敢尔!”后来虽以勋旧不问,但开始确曾命法司追治。也有的史书中记述张信曾为立嫡之事触怒朱棣。朱棣一直想立朱高煦为太子,一次私召张信,问他的意见。张信听后,变色斥道:“事干天常,岂易为耶!”这种态度使朱棣勃然大怒,他拔剑将张信砍伤,血溅衣袍。过后朱棣平静下来,又赐他新衣,称他为“直臣”,事情也就过去了。其实这才是陈瑛弹劾张信的缘由。
以上只是陈瑛所劾治的人中有代表性的一些,其他被弹劾获罪的还有很多,如顺昌伯王佐,都督陈俊、曹远、王端,御史车舒,指挥王恕、林泉、牛谅等,都受到陈瑛的诬劾。《明史》上说:“都御史陈瑛灭建文朝忠臣数十族,亲属被戮者数万人。”这并没有夸大其词,而且还不包括归降朱棣的那些人。
由此看来,陈瑛作为一名酷吏,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不仅仅是竭力追治建文遗臣,以正朱棣夺位之名,而且要对一切违背皇帝意愿和当时规秩的人进行监察讦发。这是朱棣的需要。陈瑛的做法,使他得以掌握官吏的情况,所以认为陈瑛“能发奸”,宠任为耳目。这种重用酷吏滥施罪名的现实使许多人感到失望而为之悲叹,永乐初曾任翰林检讨,后受牵连而获罪致死的诗人王穄这样写道:
有泪莫泣鲛人珠,有足莫献荆山玉。
赤心徒使按剑猜,至宝翻令笑鱼目。
由于受到朱棣的宠信,陈瑛后来连太子朱高炽也不放在眼里,他同太子及大批朝臣矛盾日深,终于导致了后来的失败。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北巡,太子朱高炽留在南京监国,这种冲突一下激化起来。先是陈瑛弹劾兵部主事李贞受皂隶叶转等四人贿金,将李贞入狱。几天后,李贞妻子击登闻鼓诉冤,引起朱高炽的重视,命六部大臣廷鞫。谁知等了半晌,李贞也未到廷,直到午时只有叶转被送来。才知道李贞因不承认受贿之事,已被拷掠至死,另外三名皂隶也已笞死三日。这一来,事情闹大了。经查实,李贞并未受贿,
只因御史袁纲、覃珩赴兵部索皂隶,李贞未应,两御史忌恨,兴此大狱。于是刑科给事中耿通等弹劾陈瑛及袁纲、覃珩“朋奸蒙蔽,擅杀无辜”。朱高炽命将袁纲、覃珩系狱,并将事情奏报朱棣。不久,又发生学官坐事谪充膳夫之事,朱高炽命法司改役,陈瑛拒不执行。中允刘子春等人为此弹劾陈瑛,朱高炽对陈瑛说:“卿用心刻薄,不明政体,殊非大臣之道。”
朱棣回到京师后两个月,陈瑛即获罪下狱论死,终于成为朱棣缓和诸臣情绪的牺牲品。这个善于告讦而为群臣所侧目的酷吏,被史家视为“首承风旨,倾诬排陷者无算”的小人,在《明史》中被列入《奸臣传》中。
告讦与密察
许多人认为,陈瑛的恶劣,在于他的行为影响和带动了一批酷吏,造成了永乐朝告讦盛行、锻炼成狱的恶劣政风。其实,这一根源完全在于朱棣,正是朱棣在极力鼓励告讦,以达到控制官吏军民的目的。
作为执法大臣,刑部尚书郑赐便是以为政严苛、善伺人过而为朱棣所用的。他一上任就弹劾孙岳,指责他毁凤阳寺庙,取木材造船抗御燕军,后来又和陈瑛一起弹劾耿炳文、李景隆等人。有一次,教谕康孔高朝京师,因老母有病,顺道回乡探望老母,耽误了一些时日。郑赐便予弹劾,请逮问治罪。好在朱棣觉得探母病情有可原,恢复了康孔高的官。在配合陈瑛等人劾治建文旧臣中,郑赐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后来终为同官所间,忧惧而死。
当时以倾险闻名的还有马麟、丁珏、赵纬、秦政学等人。马麟历官工、兵二科给事中及通政司右通政等官,无以建树,专以讦发为能,纠弹诸司几无一日安宁。他后来署兵部事,仅一天时间,就因有过失而为人所弹奏,从此以后奏事才稍稍有所收敛。本为山阳县民的丁珏更是一个全凭告讦起家的小人。永乐四年(1406年)山阳里社百姓赛神,其实并没有什么不轨之意,丁珏诬告为“聚众为妖”,致使数十人屈死刀下。朱棣觉得这样一个小人对自己很忠心,立即授官刑科给事中。他居官十年,贪黜无能,专门伺察百僚小过奏闻。后来因罪谪戍时,朱棣也不得不承认丁珏所言太过:“朕素疑其奸邪,若悉行所言,廷臣岂有一人免耶?”礼科给事中赵纬居官“务捃摭朝士过”,居然升任浙江副使。太子朱高炽说他“无异蛇蝎”,当非过言。秦政学虽然不在言路,却也专事告讦,是个爱进谗言的小人。这几个人都名列《奸臣传》中,除赵纬因参与“靖难”有守城之劳,得终永乐一朝,其余几个或谪戍,或被杀,也都不得善终。
朱棣还鼓励官吏的家庭内部互相讦发。清远侯王友妾徐氏曾讦王友及其妻诽谤。这种情况有悖于传统道德,很容易成为诬告。但结果是王友引伏,被夺爵。有人将银子藏在瓜中,馈送给刑部主事刘宁。刘宁妻安氏发现后,立刻告发了此事。刘宁与安氏都受到褒奖,朱棣说刘宁“平日廉信于妻,妻能佐夫大义”,特赠白金二百两,彩币八表里,以资鼓励。
风行一时的告讦、弹劾笼罩了永乐时的政治生活,这一方面固然出于朱棣的需要和鼓励,而更重要的是当时有秘密监察系统,成为告讦、弹劾的保证。
朱棣不断派遣官吏巡行各地,考察吏治,了解民情,其中有些出巡的官吏,竟唯恐各地官民作奸犯科太少,显得自己巡察不力,于是采取了诱民犯罪的办法。给事中丁琰巡行四川,一路却无奸慝可察。因当时禁止民间用白银交易,他便派手下亲信用白银引诱乡民交易,然后再处以违禁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