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盛世邦交(3)

作者:杨林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0

|

本章字节:8686字

永乐四年(1406年)正月,朱棣又命侍郎俞士吉出使日本,封其国之山为“寿安镇国之山”。《万历野获编》中记录了朱棣为封山撰写的碑文:


日本有国钜海东,舟航密迩华夏通。


衣冠礼乐昭华风,服御绮绣考鼓钟。


食有鼎俎居有宫,语言文字皆顺从。


善俗殊异羯与戎,万年景运当时雍。


皇考在天灵感通,监观海宇罔不恭。


尔源道义能迪功,远岛微寇敢鞠凶。


鼠窃蝇嘬潜其踪,尔奉朕命搜捕穷。


如雷如电飞蒙冲,绝港余孽以火攻。


焦流水上横复纵,什什伍伍擒奸凶。


荷校屈肘卫以从,献虏来庭口喁喁。


彤庭左右夸精忠,顾咨太史畴勋庸。


有国镇山宜锡封,惟尔善与山增崇。


宠以铭诗贞石盘,万世照耀扶桑红。


朱棣在位二十余年间,只有日本、满剌加等少数几个国家享受到封山的待遇。日本国王自然十分感激,以后便频频来贡,并献上所俘获的倭寇。


永乐六年(1408年),日本国王源道义死,其子遣使来明廷告讣。朱棣派中官前往致祭,赐谥“恭献”;又遣使赍诏封源义持嗣位。由此不难看出,当时中日双方关系已很密切,故王的谥号要由明廷赐予,新王继位也要由明廷册封。这与其他朝贡国已完全一致。


永乐九年(1411年),朱棣派王进去日本褒赏新国王源义持剿捕倭寇之举,并在那里购买一些宫廷需用之物。正赶上日本内部纷争,有些人打算扣留王进。王进听说后,偷偷从另一条路逃回。从此以后,日本数年未来朝贡。随着日本对倭寇的约束放松,倭寇为害日益严重,盘石、松门、金乡、平阳、象山等地先后遭其袭击,朱棣命沿海守军严行剿捕。据《典故纪闻》记载,靖远侯王友招募严宝等人协助剿倭,严宝等杀倭寇数百人,并得其所掠货物。朱棣下诏给王友说:


“下人成功者,未必皆出其能,皆由主将能导之方略,作其志气。今严宝等有获,亦尔之功。但所获货物,宜悉与之,尔勿干与毫末。盖人冒险成功,而不推利与之,后来不复乐为用矣。”当时剿倭,官军不足,求之于民兵,足见倭寇为患已有相当规模。北京国子监琉球学馆古地基为此,朱棣又命刑部员外郎吕渊前去日本,责备日本方面约束不严,令其“悔过自新”,凡是被掠往日本的中国人,都要全部送回。于是,源义持又遣使随吕渊来贡,辩解说:“海寇旁午,故贡使不能上达。其无赖鼠窃者,实非臣所知。愿贷罪,容其朝贡。”朱棣觉得日使说的有理,仍礼遇如故。许其照常来贡,但倭寇仍不断在沿海一带抢劫。


此后数年,朱棣在加强中日间官方关系的同时,也不断加强沿海防务,对前来骚扰的倭寇严加剿捕,沿海各地对倭寇时有斩获。其中最重要的抗倭之战就是望海埚之战。


以左都督之职镇守辽东的刘荣一直致力于备倭,他在巡视各海岛时来到金州卫金线岛西北的望海埚上,看到这里地势高广,可驻兵千余人。当地土人告诉他,洪武初年都督耿忠就曾在这里筑堡,凡倭寇来掠,一定要经过这里,实滨海咽喉之地。刘荣在奏请朱棣后,便在这里以石筑堡,置烽火台,严兵以待。


永乐十七年(1419年)六月,倭寇两千余人分乘三十一舟进抵辽东马雄岛,围攻望海埚。这支倭寇的头目相貌丑陋,挥兵率众,气焰嚣张。刘荣早有所备,命指挥徐刚伏兵山下,又以小队壮士绕至敌后,断其归路。倭寇进入埋伏圈后,刘荣披发举旗鸣炮,伏兵四起,从早晨一直鏖战到日暮,倭寇大败,死者狼藉。余众逃至樱桃园空堡中,被刘荣率军团团围住。明军将士人人奋勇,请求入堡剿杀。刘荣不许,反而在西边网开一面,让倭寇从那里外逃,然后分两翼夹击,尽歼倭寇,斩首千余级,生擒一百三十余人。偶有少数走脱的,到海边准备上船逃跑时,又被等候在那里的明军俘获。因此,这次倭寇的大规模来犯竟没有一人逃掉。


望海埚之战是对倭寇的一次沉重打击,从此倭寇不敢再窥辽东,对朱棣实行海外诸国“朝贡贸易”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以后辽东之外其他地方虽然间有倭警,但明朝与日本的通使往来并不因小股倭寇的骚扰而中断。


三保太监下西洋


朱棣的对外政策与其说是“朝贡贸易”,毋宁说是“朝贡外交”,因为这种全系官办的外交活动,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而即使极其次要的那部分经济需明代宝船厂遗址位于南京市西部长江之滨,当年占地千亩,开作塘七条。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造船厂,郑和船队的大型宝船皆建造于此,明清以后逐渐废弃。


要,也只能由朝廷派遣的使臣们去完成,这正是专制集权统治的结果。在当时频繁的出使活动中,最为辉煌的壮举,便是举世闻名的“三保太监下西洋”。


被称作三保太监的郑和原姓马,远祖可能是阿拉伯人或新疆畏吾儿的伊斯兰教徒,随忽必烈征服大理,因而定居在云南。他十二岁时入燕王府为宦官。朱棣起兵夺位时,郑和随军出征,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朱棣即位后,擢其为内官监太监,官居正四品,成为地位显赫的内臣。永乐初年他从道衍和尚皈依佛教,受“菩萨戒”,法名福善。对于这样一个藩府旧人,朱棣自然十分信赖。他选择有伊


斯兰教背景的郑和承担通使西洋的重任,便决定了郑和在海上漂泊一生的命运。人们一直猜不透朱棣究竟为什么要派遣郑和出使西洋。《明史》讲到了两个原因:“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但这只是后人推测而已,因为在《明太宗实录》中仅仅记载着这样一句话:“遣中官郑和等赍敕往谕西洋诸国,并赐诸国王金织文绮彩绢各有差。”从这简单的记述来看,郑和第一次出使的行动,好像只是马彬、李兴、尹庆等人出使的继续。不过郑和比起别人更卓具航海与出使的才能,正是他的第一次出使成功,引起了朱棣对发展海外关系的更大兴致。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郑和与王景弘等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自苏州刘家河沿江出海,至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扬帆,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航程。


诏谕西洋诸国来中国朝贡,是郑和此行的主要任务。当然,对建文帝下落不明的疑虑,对海外珍奇的艳羡,也都会使郑和的出使目的带有多重性。而人们从史书记述中看到的是,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回朝时,作为他此行成果的主要有两件事,一是生擒旧港海酋陈祖义,二是苏门答剌、古里、满剌加、小葛兰、阿鲁等国使臣相从来朝。


这足以使朱棣感到满意了。在对外关系上,朱棣有他严格的标准。陈祖义是流寓海外的中国人,据地为盗,又邀劫郑和舟师,被擒送朝廷后杀掉了。而袭杀明朝使团部卒一百七十余人的爪哇西王却只责令赔金以赎。


此次航行到达的最远处,是印度半岛上的古里国。郑和在那里代表朱棣赐赠国王诰命、银印,并建亭刻石。碑文中写道:“尔王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皞熙同风,刻石于兹,永垂万世。”


郑和第一次出使回朝后三天,朱棣便命都指挥汪浩督办改造海船二百四十九艘,做好再次下西洋的准备。几天以后,新建的龙江天妃庙落成,朱棣想到郑和回朝时提及此次奉旨出使


西洋“神多感应”之类经历,特命太常寺少卿朱焯前往天妃庙祭告。所谓天妃,原系福建莆田一个姓林的女子,据说她“幼契玄理,预知祸福”,得到后来人们的崇敬。对于天妃的信奉始于宋朝,明初关于天妃保护海上航船的传闻更盛。朱棣要通使西洋,当然更需要敬奉天妃,以佑舟师平安。祭过天妃,朱棣便命回朝才十天的郑和再次率舟师出海,开始了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六年(1408年)九月,朱棣再命郑和第三次出使,但此时郑和出使尚未归来,因而正式出发是在一年以后。这次,郑和率领将士二万七千余人,分乘大船四十八艘、小船近百艘自刘家河开船,经福建长乐太平港,从五虎门顺风扬帆出洋,直去占城。朱棣授与郑和的使命是“往诸番国开读赏赐”。所谓赏赐,是朱棣对那些应诏来的西洋各国的回礼;而开读的敕谕,也完全是怀柔远人的内容。


朱棣对这次礼节性的出使显得格外重视。除去赏赐各国国王锦绮纱罗等礼物之外,还安排了一些外交事宜。如暹罗曾拘留贡使,夺走朱棣赐予苏门答剌、满剌加的诰印,但后来暹罗贡使又被安南黎利拘杀。这次郑和的出使,一方面表示慰抚,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问罪性质。满剌加曾有封镇国山之请,朱棣也曾应许下来。这次郑和出行前,特命吏部尚书蹇义将御制碑文抄写到金龙文笺上带去。据说当时蹇义曾抄落一字,又请求重抄。朱棣开始心疼纸笺难得,认为偶落一字,注在一旁亦可。但蹇义固执不肯,为“示信远人”,一定要求重抄。朱棣深为所动,命取来纸笺,由蹇义重抄一遍,交给郑和带去。从中不难看出,廷臣们这时对下西洋之举还是认真支持的。这一次郑和没有做更远航行的试探,仍只到达印度半岛的西海岸,但他比上一次多去了一些国家,先后到达了占城、爪哇、苏门答剌、满剌加、锡兰、小葛兰、柯枝、古里、阿拨巴丹、南巫里、甘巴里等国。郑和的出使基本上是受到各国欢迎的,表示最为热烈的是占城国王。随同郑和出使的兵士费信在《星槎胜览》中记录下了当时的盛况:


其酋长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镯。足穿玳瑁履,腰束八宝方带,如妆朔金刚状。乘象,前后拥随番兵五百余。或执锋刃短枪,或舞皮牌,捶善鼓,吹椰笛壳筒。其部领皆乘马出郊迎接。诏赏,下象,膝行,匍匐,感沐天恩,奉贡方物。


当郑和来到锡兰山时,遇到的却是锡兰权臣亚烈苦奈儿的冷遇和侮慢。郑和感到对方可能有加害之意,急忙率众离去。待郑和率船队西行完毕返回再途经锡兰山时,亚烈苦奈儿布下圈套,将郑和等人诱骗到国中,让儿子索要金宝,遭到郑和拒绝后,便发兵袭击船队,并伐木拒险,断绝了郑和等人登舟之路。郑和率将士们返回宝船时,路已被阻。他随机应变,乘对方全力而出,城中空虚,率随从二千将士夜半间道直抵城下,以炮声为号,攻入城中,将亚烈苦奈儿擒获。


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郑和回朝时,献上所俘的亚烈苦奈儿及其家属。当时锡兰山与周围邻国关系不睦,多次邀劫各国使者,各国正感苦而无奈,这次被郑和俘获,没有人肯为他讲情。朱棣召群臣议事时,大都主张将亚烈苦奈儿杀掉。朱棣觉得这个人虽然恶迹颇著,毕竟不同于陈祖义之类流寓海外的华人,杀掉恐不甚妥,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将他遣送回去。同时,朱棣又从俘获的锡兰山人口中得知一个名叫耶巴乃那的为人贤明,又是亚烈苦奈儿的支属,便立之为国王,遣使往封。这个耶巴乃那后来成为锡兰历史上统治时间极长而又极为贤明有为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