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林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7 23:28
|本章字节:10022字
解缙被押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拷掠备至,埋在积雪中致死。大理寺右丞耿通也是一个类似的悲剧人物。他看到汉王夺嫡的活动越来越露骨,太子身边的臣僚不断有人得罪,太子更有被更易的危险,便从容地向朱棣进谏:“太子事无大过误,可无更也。”朱棣对此很不高兴。不久,便借故将耿通处死。他说,耿通“为东宫关说,坏祖法,离间我父子,不可恕,其置之极刑”,竟以奸党罪磔杀。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北征回师,太子朱高炽遣使迎驾稍迟,朱高煦乘机进谮。朱棣对太子痛加训斥,并下令将东宫官属全部逮治下狱,其中包括当时的名臣黄淮、杨溥等人。明眼人不难看出,以迎驾迟缓对太子近臣大加治罪,其矛头显然是指向太子的。但这个理由过于牵强,简直有些“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朱高炽一向行事谨慎,即使迎驾再及时,朱棣也可以说他迟缓;如果双方没有芥蒂,就是迎驾慢一点,也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却成了一个莫大的罪名。
兵部尚书金忠身兼詹府事詹事,与黄淮、杨溥等一起辅佐太子监国。其他人纷纷被逮系监狱时,金忠因系“靖难”勋旧而未被治罪。朱棣还密令金忠审察太子的所作所为,但他是个仗义敢言的人,力陈太子并无过错,惹得朱棣大发雷霆。金忠马上跪下叩头,脱下衣冠,流着泪向朱棣表示“愿连坐以保之”,才保住太子未废,东宫官属黄淮、杨溥等人获全。尽管有金忠之力,黄、杨等人还是被系狱达十年之久,直到朱高炽做了皇帝,才被释出狱。
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朱棣将汉王朱高煦改封青州,但朱高煦仍然迁延不肯就国。以前是嫌云南太远不去,现在改封近处还不去,这才引起了朱棣的疑虑。他敕责这个不听话的儿子说:“既受藩封,岂可常居京邸?前以云南远惮行,今封青州,又托故欲留侍,前后殆非实意,兹命更不可辞。”其实这话说得并不严厉,而且朱棣此时尚在北京,事后也没有督办。朱高煦是恣纵惯了,只把父皇的话当成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迁延自如。他私选各卫健士,并且募兵三千,不隶籍兵部,成为王府禁卫。这些健卒仗势劫掠,负责南京治安的兵马指挥徐野驴擒治了一些人,朱高煦勃然大怒,亲去用铁爪挝杀了徐野驴。留守南京的官吏和监国的太子朱高炽都不敢治问。
直至次年十月,朱棣由北京行在回到南京,才开始认真处理汉王朱高煦就藩之事。他隐约听到一些朱高煦的胡作非为,就询问吏部尚书蹇义,但蹇义不敢说。又问杨士奇,杨士奇回答得很策略:“臣与蹇义俱侍东宫,外人无敢为臣两人言汉王事者。然汉王两遣就藩,皆不肯行。太子知陛下将徙都,辄请留守南京。唯陛下熟察其意。”朱棣听后默然未语,但心里已大体清楚。几天以后,他掌握了朱高煦数十件不法之事,遂将他召来严词切责一番,并命剥去他的冠服,囚系于西华门内,扬言要废为庶人。太子朱高炽少不得涕泣力救。朱棣于是下令削夺汉王府两护卫,杀掉朱高煦左右一些狎昵之人,第二年三月徙封乐安州,命即日起行。朱高煦这次未敢拖延,只得马上前往。
按照实录中的记载,朱棣本不打算将朱高煦封于近畿之地,经太子朱高炽再三请求,才决定“不去其爵,处之近畿之地,一旦有变,可朝发而夕擒也。”皇太孙朱瞻基也侍立在旁,朱棣对他说:“吾为君父在上,彼尚敢然,将来何有于尔父子?但毋忘吾言,有危宗社者,当为宗社除之,周公诛管、蔡,圣人所为也。”这段记述可能出于后来史官之意,不一定确有其事。但朱高煦未泯夺嫡之心则是事实,他就藩乐安州后,行动受到许多限制,却仍在暗中积极活动,因而太子周围官属仍有因此获罪者。
永乐十五年(1417年),梁潜、周冕等人侍从太子监国南京,当时有个姓陈的千户,因擅取民财被朱高炽谪贬交阯,后来又念他有军功,改为输粟贷罪。宦官黄俨于是谎报“上所谪罪人,太子曲宥”。朱棣一怒之下,杀掉陈千户,将梁潜、周冕下狱,不久也一同杀掉。刑前朱棣曾经亲自询问过梁潜,也明知事情真相,并且对杨荣、吕震等人说过“事岂由潜”的话,但最终还是将梁潜等人处死。此案发端于黄俨,是赵王朱高燧对太子之谮所致。黄俨等人对太子朱高炽严格约束宦官心怀不满,于是谋立赵王。
赵王朱高燧阴谋夺嫡之事在永乐七年(1409年)曾有一次暴露。朱棣盛怒之下,杀掉了赵王府的长史顾晟,并欲罪及朱高燧,据说也是太子力解得免的。朱棣另选了国子司业赵季通、董子庄为赵王府长史,并决定自己不在北京时,改由皇太孙朱瞻基留守。这件事对赵王朱高燧是个不小的教训,此后他排陷太子的活动变得更加隐蔽,也更加阴险。如果将朱棣的三个儿子进行比较,朱高炽比起两个弟弟确实要多有长处,他不与两个弟弟相互计较,处处示以关怀,很有长兄之风。
朱棣去北京时,曾将镇远侯顾成由贵州调回辅太子监国,顾成知道汉、赵二王阴谋夺嫡的情况,自己难以立足京师,被迫引去。辞行时特地到文华殿向太子告辞,趁机向太子说了几句语重心长的话:“殿下但当竭诚孝敬,孜孜恤民,小人当置度外,万事有天理。”顾成虽未任辅导之职,但这番话是那么精辟,其辅导之效是其他人的长篇大论所远远不及的。一是孝敬,二是恤民,不去与那些小人斤斤计较。从后来朱高炽各种表现来看,他也正是这样做的。有人问他:“亦知有谗人乎?”他回答:“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明明知道两个弟弟对自己寻隙谗构,他却佯作不知,以谨慎行事逐渐得到了父亲的信任,失败的最终还是朱高煦他们。即使从策略上来看,这也大大地高于自己的对手一筹。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让太子朱高炽监国时,对他还是信任的。他把得知有关周王不法之事密告朱高炽,让他只告诉给蹇义、金忠、黄淮、杨士奇四人,“余人勿泄”。当时朱高炽想以王高为户部尚书,报告给朱棣,朱棣明知王高是江西人,按旧制浙江、江西人不能任职户部,但他却委婉地谕告朱高炽说,如若王高不是江西、浙江二省之人,则同意升用。朱高炽自然明白父亲用意,他责怪自己确实有所疏忽。
永乐九年(1411年)朱棣北征回师,向杨士奇问起太子的情况。“太子孝敬。”杨士奇回答说。朱棣让他说具体些。“凡有事宗庙,祭物祭器皆亲阅。”杨士奇举例说,“去年将时享,头风作,医言当汗。殿下曰:汗即不敢蒞祭。左右请代。斥之曰:上以命我,我又遣人代乎?遂亲祭。祭毕,汗遍体,勿药病自愈。”杨士奇回答得很聪明,孝敬正是朱高炽的突出之处。
永乐中陕西有人献玄兔图,朱棣让人把玄兔图和群臣所上诗表送给太子朱高炽,给他讲了许多贤君“敬天恤民,政勤于理”的道理,让他了解群臣“喋喋为谀”的不良之风。“尔将来有宗社生民之寄,群下有言,不可不审之于理,但观此表及诗,即理瞭然而情不能遁矣。”朱棣显然已经把朱高炽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来培养了。
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陈千户案发后,朱棣命胡出巡江南诸省,实际上是要调查监国南京的太子朱高炽。临走时告诉他:“人言东宫多失德,南京可多住几日,试观如何。”后来胡密疏太子监国七事,说朱高炽诚敬孝谨,朱棣看到后放下心来,立储的事也终于未再发生变化。然而这已经是永乐十七年(1419年)的事了。
到永乐二十年(1422年)九月朱棣北征回师北京后,又因太子的事险些造成大案。礼部尚书吕震的女婿张鹤朝参失仪,太子朱高炽因吕震的缘故,没有怪罪。于是有人将此事告到朱棣那里。朱棣一气之下,将阁臣杨士奇下狱,几天后,又将吏部尚书蹇义、礼部尚书吕震也都下狱关押起来。这次朱棣主要是责怪大臣们“辅导有阙”,不能匡正,不久消了气,又将他们放掉,第二年都恢复了原官。朱棣晚年身体不好,脾气也很坏,但这次却并没有将事情闹大,看来他对立太子的事已经不再有别的打算了。
汉王朱高煦自从被徙封乐安州后,不再有以前那样露骨的夺嫡举动,他感到没有可能通过父亲废立太子来达到自己夺嫡的目的,只好暂时等待时机。但是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却发生了废立太子的伪诏事件。
当时朱棣因身体不适,多日未上朝理事,常山护卫指挥孟贤等人从宦官
口中得知消息后,认为是夺嫡的机会,就暗中勾结赵王朱高燧,极力散布诽谤太子的流言飞语,称皇上有意于赵王,将废掉太子。钦天监官员王射成与孟贤素厚,他对孟贤说:“天象当易主。”于是,这一帮人就更加紧锣密鼓,企图一起拥立赵王。他们又连结兴州屯军高以正,制造了伪诏,阴谋让宦官杨庆乘朱棣病重,在药中下毒,等他死后,立即收起宫中符宝,逮捕诸文武大臣,颁布伪诏,废掉皇太子,立赵王为帝。高以正把内情告诉给外甥总旗官王瑜,拉他为助。王瑜听后大惊,劝高以正不要冒这杀身灭族的危险,高以正不听,王瑜遂将此事密报朱棣。朱棣顿时大怒,立命捕杀了孟贤、王射成、高以正等人,得到所制伪诏。朱棣亲御右顺门讯问,他注视着朱高燧质问道:“尔为之耶?”朱高燧吓得面如土色,战战兢兢地说不出话来。太子朱高炽在一旁极力为其辩解说:“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预知。”这实际上是一次没有得逞的宫廷政变,据说还是发端于宦官黄俨,黄俨一直想以赵王取代太子,事情败露后也被处死。赵王朱高燧虽然没有受到严惩,但从此以后更加敛戢改行,不久还是被打发到了彰德。从后来的情况看,朱高燧确实没再有夺嫡之举,而汉王朱高煦则一直伺机待变。
一年以后,朱棣病故于北征回师途中,朱高煦得知后,派人到京师打探消息。他的儿子朱瞻圻正在北京,探得消息立即驰报乐安州,一昼夜至六七次之多。朱高炽知道这些情况后只作不知,待朱高煦等人更加优厚,使得他欲发而不能。
太子朱高炽终未被废易,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朱棣疼爱皇太孙朱瞻基的缘故,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永乐九年(1411年)朱瞻基刚刚成年,便被立为皇太孙,明确了将来继承皇统的地位。永乐十一年(1413年)端午,朱棣率诸王大臣在东苑射柳,文武群臣、各国使节和京城耆老都来聚观。皇太孙朱瞻基连连射中,朱棣感到脸上很光彩,故意当众给朱瞻基出题道:“万方玉帛风云会。”让他对下联。朱瞻基叩对道:“一统山河日月明。”这更足以使朱棣炫耀了。皇太孙的任何一点优点,都可以成为朱棣炫耀的资本。他在行猎时惩治了一个害民的军士,朱棣在北京得知后,欣喜之余,赞他是“勤学之效”。朱瞻基既有类似祖父的强悍,又有类似父亲的睿略,在朱棣的心目中完全取代了汉、赵二王。朱棣让兵部尚书金忠选择民间子弟充当皇太孙随从,一同演武,又命文臣侍伴他讲读。北征时也以皇太孙相从,一路上教他创业守成。朱棣要求朱瞻基不要去做“生长深宫,狃于富贵安逸,不通古今,不识民艰难,经国之务,懵然弗究”的亡国之君。“天下之事不可不周知。人之艰难不可不涉历”。一心把他教育成读书明理而能齐治均平的帝王。
关于朱高炽终于未被废易一事,也有人认为皇太子妃张氏发挥了较大作用。
《明史》中记载:“后(张氏)始为太子妃,操妇道至谨,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欢。太子数为汉、赵二王所间,体肥硕不能骑射。成祖恚,至减太子宫膳,濒易者屡矣,卒以后故得不废。”据传朱棣与皇后徐氏曾小宴内苑,太子朱高炽侍宴。朱棣见到他后,脸上变了颜色,又唾又骂,骂够了,指着张氏说:“此佳妇,他日当承我家,脱微此,废尔久矣。”张氏连忙起身顿首拜谢。过了一会儿,张氏不知所去,众人正在奇怪间,她已从宫中亲手制汤饼出来。朱棣和皇后徐氏且喜且感,于是呼朱高炽与张氏同饮,尽欢而散,太子因此得以不易。
这场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终以朱高炽的胜利而告终。但朱高炽当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临死前对蹇义、杨士奇说:“监国二十年,为谗匿所构,心之艰危,吾三人共之,赖皇考仁明,得遂保全。”他死时才四十八岁,焉知不是与当太子时老处在艰危中有关?
朱高炽在太子位上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等待,享大宝只一载便撒手归西,让人颇生疑窦。一说:朱高炽的妃子郭氏在皇后张氏诞辰日设宴祝寿,郭妃进汤于张氏,张氏不知什么缘故没有即刻饮用,被高炽取而饮之。郭妃大惊失色,想阻拦已来不及了。稍后,朱高炽死,郭妃自杀。一说:朱高炽即位后厌恶宦官,每欲诛戮。一个阴雨天,他上朝罢回到后宫,不久即死。当时雷霆大作,有的宦官说,他是被雷震死的;也有人怀疑他被宦官所杀。最令人惊讶的是,就殓时,躺在寿棺里的是一具没有头颅的尸体。这两种说法都是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