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建军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4:25
|本章字节:8778字
早年黄埔军校的军事教育带有明显的苏俄印记,1931年后大批德国顾问来华到各兵科担任教官,又开始受到德国的影响。当时信息不发达,华连诚对德国国内的排犹运动并不清楚,相反,他从德国教官那里听到的却是近年来德国国力的蒸蒸日上,德国从一战后几乎破产的国家一跃成为名列世界前茅的强国。自然地,他对蒋介石提倡的“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独裁理论推崇倍至,进而发展到对蒋的个人崇拜,认为只有全民在伟大领袖的带领下走希特勒式的军国道路才能救中国。在校期间,只要一提到“蒋委员长”四字,他必定将带着铜扣的高筒皮靴“啪”地合拢立正。他在日记中写道:“德国和日本之所以能强大主要是人民对其领袖的忠诚。中国人最缺乏的是对民族、对领袖的绝对忠诚,故内战与外侮皆由此出。”去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第87师的兄弟部队第36师由师长宋希濂带领北调陕西,准备进攻西安。华连诚当即写下血书,要求和宋希濂所部一起北上“救领袖于危难之中”。
华连智还想反驳,连信忙把他按住坐到石凳上,说:“好了好了,两位哥哥都别吵了,天这么热,不嫌累吗?大家难得出来玩一趟,李忠志哥哥也算是我们的客人,何必煞风景呢?”从他内心讲,是支持二哥的,但也觉得大哥的话有一定道理。
华连智气鼓鼓地把头扭到一边,华连诚把一片西瓜递了过去:“消消火,有些事情谈不到一块儿,也别往心里去。”华连智接过西瓜,强颜一笑。华连诚拍了拍二弟的肩膀,两人相视一笑,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在他们的争论过程中,李忠志只是默默地听着,始终不置一词。末了,他见华连孝一人蹲在荷塘边用西瓜皮当小船儿玩耍,便走过去和连孝一块玩,用小刀割下几小片三角形的画纸做帆,用小树枝插在瓜皮上做桅杆,一艘似模似样的帆船就成了。
见连孝玩得兴高采烈,李忠志便问:“你大哥这次是回家探亲吧?要在家呆几天啊?”
“大哥不光探亲,还要结亲呢,不过就请了三天假。”
“哦,为什么假期这么短?”
“大哥说现在时局紧张,所以不能久留。他有一年多没回过家了,这次是我妈写信硬把他喊回来的。”
“你大哥回家要多长时间?”
“以前从南京坐火车,要半天,现在坐汽车,一会儿就到了。”
“一会儿是多久?”
“一会儿就是一会儿,我也不知道多久。”连孝有些不耐烦了。
连信走了过来:“连孝,你和李忠志哥哥说什么呢?”
李忠志站起身来:“没什么,随便聊几句。我家也是兄弟四人,看到你们,让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兄弟,我最小的弟弟和连孝差不多大。”
连信又惊又喜:“是吗?那太巧了!李兄,你在家排行老几?你的兄弟现在哪里?”
李忠志眼望远方:“他们住得离这儿很远……”不愿意多谈这方面的事,说:“我还有点事情,先告辞了。”
当下,华连诚等和李忠志握手道别。华连智说:“此时一别,不知何日再见?”李忠志瞄了他一眼,说:“我想,我们会再见面的。一回生,二回熟,那时,我们就是朋友了。”华连智反问:“难道我们现在不算是朋友吗?”说罢大笑起来。李忠志微微一笑:“好,到时再见面,我们就是老朋友了。”
四兄弟玩得尽兴,直到深夜才返回上海殷行五权路的华家公馆。一路之上,连诚专心开车,乡下的夜路可不好走。连孝在后座上已经沉沉睡去。连智、连信还在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
“二哥,你看那李忠志先生,学习很用功啊。”
“你怎么知道?”
“你看,他的皮肤黑黑的。”
“皮肤黑和用功学习有什么关系?也许人家天生就黑呢。”
“不是天生黑的,他衣服领子下的脖子就没那么黑,他的脸是被晒黑的。这么炎热的暑假,他肯定跑了不少地方写生,也不怕辛苦,所以我说他学习用功。”
“你观察得还蛮仔细,得多向人家学学这种刻苦态度。”
……
翌日,因为玩得太疲劳,弟弟们还在酣睡中,华连诚却按平时的习惯早早起床了。前德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在《总体战》说道:“我们需要一个体魄强健和精神健康的民族”,此话一直为他所欣赏,因此他从不沾烟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都要长跑三公里。
华连诚跑步回来,照例向父母请安。吃过早饭,华宜农夫妇就把大儿子喊到书房,原来约定今晚就要和面粉大亨安毓达的女儿安宁举行定亲仪式。华宜农向儿子再三说明安家在上海滩商界的地位和权势,安小姐端庄贤淑,知书识理,两家可谓门当户对,彼此很满意对方,这项婚姻对他的人生和整个家庭都具有重要意义。华夫人将女方的玉照交给儿子,详细嘱咐他相亲的注意事项。她发现大儿子比一年多以前更显成熟稳健,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军人气质,神色间却总有郁郁之色,令她又是欢喜又心疼,尽管几次三番询问:“诚儿,你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跟阿妈说说。”华连诚都避而不谈。
照片上的安宁穿着一件素色旗袍,略施黛粉,杏眼桃腮,留着齐肩烫发,多年不见,早不是当年那个满脸稚气的小女孩,已然是一副新时代名门淑媛的模样。华连诚和安宁很早就认识了,读中学时就是校友,安宁比他小三岁,彼此都留有好印象,但他对这起相亲却没什么喜悦之情。近来中日局势已是山雨欲来黑云压城,作为一个抱定效国之心的军人,哪有心思顾念儿女之情?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已经开始对日备战,拱卫京畿的第87师正进行紧张训练,驻地已前移至常熟、苏州,这次若不是家信一封接一封催得急了,他是不会回来的。华连诚是个孝子,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作为长子也必须做出表率,在婚姻大事上,只有听从父母的安排。
上午家里的佣人正忙前忙后做相亲准备,华夫人取来了着名的“源泰兴”订做的西服西裤让儿子试穿。穿上西装的华连诚一表人材,风度翩翩,看得华夫人笑眯眯的合不拢嘴,几个弟弟也在一旁鼓掌。
当时民国的流行文化脂粉气很浓,电影、文明戏里公子哥儿打扮一概如此,男人带手绢,抹香粉,配西式礼服毫不希奇。华连诚感到,民国建立不过二十多年,原本应该充满阳刚的朝气,何况外敌一直虎视眈眈,但整个上层社会却流行着一股阴风,乾纲不振,令穿惯军装的他很不适应,社交场合那套繁文缛节也不合他的性格,和家人随口敷衍了几句,就回房休息了。
下午,华连诚和弟弟们去照相馆取照片。他们那张在六角亭里合影的照片效果之好,连华连诚都感到有些意外。“德国的照相机质量就是好。”他想,看着这张清晰的照片,嘴角浮现了笑容,渐渐的,笑容僵住了,他内心忽然间涌起了一丝不安,但这隐约的不安感来自何处,自己也弄不清楚。
回来时他们没坐电车,一路闲聊逛街,发现路边有越来越多的行人聚在一起看报,议论纷纷,只听见报童们沿街大声叫卖报纸:“号外,号外!中日两军北平开战了!看日本人打卢沟桥的消息,看宛平县开火的消息!”
华连诚等心头大震,赶紧买了一份国民党的机关报纸《民国日报》。
华连智拿着报纸读标题:“南京专电:卢沟桥中日两军冲突,平津戒严日方居心难测!”念到这里,和大哥对望了一眼,都感到事态严重。他继续念道:
“……昨日(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夜间,日军一中队在卢沟桥附近夜间演习,集合归队时,突然扬言有日兵一名失踪,在宛平城外到处寻觅不见,意图进城搜索,并开枪示威;北平日特务机关也向我当局提出严重交涉,正谈判中,失踪日兵忽已归队,又借口须调查如何失踪情形,强命我方派员参加。正调查中,丰台日军已武装出动,强欲进入宛平城,并欲迫我城内驻军向西门外撤退,当为我方所拒绝,日军即开始向我射击,并以迫击炮轰城,而战事遂作……”
华连智放下报纸,怒道:“卢沟桥是中国领土,日本人真是欺人太甚!”
华连信问:“大哥,防守卢沟桥的是哪支部队?”
华连诚一直关注着中日对峙地区的军事形势,答道:“是冯治安的第37师,属于宋哲元的第29军,整个平津地区都由这个军防守。”
华连智把拳头捏紧:“终于打起来了!第29军喜峰口抗战威名远扬,定叫鬼子讨不了好去!”
华连诚说:“第29军当年可是在北平镇压过你们学生的哟。”
华连智干脆地说:“此一时,彼一时也。谁对外抗击侵略,我们就支持谁!谁搞内战,我们就反对谁!”
华连信关切地问大哥:“北平能守得住吗?”
华连诚眉头紧锁,脸有忧色:“《塘沽协定》签定后,北平已经无险可守,现在更是围城一座,且背靠满洲,临近大沽口,日军可由陆海两路迅速增兵……”说到这摇了摇头,“再说,这些西北军一向和中央貌合神离,未必靠的住,装备也不行,真要大打起来,还得靠我们中央军。”
华连信追问:“会大打起来吗?”
华连孝也问:“上海会打仗吗?”
华连诚说:“不知道。中日类似的局部冲突以前也有过,没有扩大。但现在两国就像是挨在一起的两个火药桶,一点火星就可能引起大爆炸!”
华连智指着报纸标题上“南京专电”四字说:“你们注意看,这是国民政府的官方消息,对事变过程的报道很详细,而以往类似的报道都是含糊其词的,这肯定是上面的意思。我看哪,蒋委员长已经下决心抗日了!否则,报纸里一定会小心谨慎地处理此事,而不去刺激国民的情绪。”
华连诚点了点头:“二弟的分析很有道理。”对华连智说:“事情紧急,我必须立刻回部队!我悄悄走,就不跟爸妈道别了,免得麻烦。你和爸妈说一声,晚上定亲一事,就取消了罢!”
华连智吃惊地说:“明天一早走也不迟啊,你又不是不知道爸妈为这事操心了多久。”
华连诚摇了摇头,态度十分坚定:“战事无常,军人上了战场,谁也难保不死,我们可不能拖累了安家小姐。”
华连智见大哥语出不祥,黯然无语,虽然两兄弟经常因为国事意见不一,但此时却为华连诚的慨然之气所感动。
那合影的照片洗了四张,华连诚在每张照片的背面用自来水笔写道“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这是清末鉴湖女侠秋瑾《鹧鸪天》词中的一句话,他将照片分赠给三个弟弟收留,以作激励。
注1:第87师源于蒋介石的警卫第一师,抗战爆发前一直部署在京畿重地,是最受蒋氏器重与信赖的部队之一,与第88师、第36师等同为国民政府重点培养的首批德械师,其装备、训练的现代化程度当时堪称国内一流,被称为新式中央军,在淞沪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