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十字路口(2)

作者:肖建军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4:25

|

本章字节:8552字

连信说:“小慧妹妹,你不愿意吗?”


小慧抬头看了一眼连孝,又赶紧低下头来。


连信说:“小慧妹妹,我们兄弟四人,都是男孩儿,我阿爸一直想要个女儿,你这么勤快懂事,我阿爸阿妈一定喜欢的,说不定就把你当亲生女儿看呢。”拉了拉连孝的袖子,叫他道歉。连孝还没从丧兄之痛中缓过神来,只顾着抹眼泪,没理会哥哥的意思。


当下季初五领着小慧,跟着连信兄弟俩到了安仁里华家。


华连诚殉国的不幸消息传开,华母悲痛欲绝,拍桌大哭,华宜农呆坐良久,不言不语。华连诚为人忠厚,在佣人们心目中,四兄弟中他和连信两人最得好感,噩耗传来,华家上下顿时悲声一片。


季初五也不知该如何相劝,只是垂手站在一边,小慧乍见这么多人,紧紧依偎在季初五身边。


连信见状,拉着季初五和小慧,把他们带到偏厅坐下休息,叫仆人端来茶水和点心。


过了许久,华家的哭泣之声渐渐减低,开始忙着为华连诚布置灵堂。华宜农夫妇将季初五和小慧请来,详细询问起华连诚殉国前后的情况,也问起了小慧的身世。


华母拉着小慧的手,抚摸着她的头发,端详了一番,说:“可怜的孩子,你读过书吗?”


小慧怯怯地点了点头。


华母说:“那你写几个字我看看。”当下佣人端来笔墨和白纸。


小慧呆呆站在桌边,却不去拿笔,幼时父母询询教导她读书识字的声音犹在耳边,泪水一时模糊了她的双眼。


季初五忙说:“小慧,快写啊,你爸爸不是时常教你读书写字么?”又向华母说:“老夫人,她这孩子可聪明了,从小就……”


华母摇了摇头:“你让她写,光说有什么用。”


季初五不敢再说,小慧也感到了华母语气中的不悦,她定了定神,提起笔来,写道:“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正是南宋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华宜农见小慧字迹娟秀工整,行书流畅,在这重男轻女的社会尤为可贵,而字里行间所洋溢着抗击异族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呼声,又似乎和她的稚嫩外表有些不相符,可见这孩子幼小的心灵经历重重磨难后的成熟,不禁连连点头:“好字,好孩子!”沉吟片刻,又说:“我看,让这孩子留下来,咱们供她读书,也好和连孝做个伴儿。”


华母脸有犹豫之色,说:“这合适吗?”


华宜农把烟斗从嘴里摘下来:“有什么不合适的?这孩子聪明伶俐,别看她是女孩儿家,但我看比连孝懂事多了,是可造之材。我是叫连孝这不争气的小子以后有个学习的榜样!”


华母说:“连孝还小……”


华宜农把烟斗“啪”地敲到桌子上:“还小?像他这么大时我一个人就在上海滩闯码头了!小慧年纪比连孝还小着一两岁,你看连孝写的那几个字,歪歪扭扭,跟人家比差到哪里去了?这小子就知道吃喝玩耍,不务学业!都是你惯的!”转头对站在一边的连孝说,“看看你大哥,看看连智和连信,扪心问问,你还是华家的儿子吗?比不过哥哥们,你还有说嘴,以后要是连这个小妹妹也比不过,我看你还有没有脸进这个家门!”


今天拿到连孝在学校的成绩单,除了英文、算术得了“甲”,其余功课不是“乙”就是“丙”,老师的评语也很差,尽是“懒惰、贪玩”之类的字眼,刚刚又得知长子战死在南京,华宜农真是气不打一处来,狠狠地数落了连孝一番。


连孝满脸胀得通红,华母也不好再说什么。


华宜农向小慧招了招手,小慧走近几步,轻声喊了声:“老爷。”


华宜农温言道:“小慧,你以后不要喊我老爷,喊我一声伯伯就可以了,你安下心来,把这里当成你的家,好好念书,好不好?”


小慧回过头去,望着季初五。


季初五大喜过望:“小慧,还不快谢谢华老爷!”就要给华宜农磕头,身边的连信赶紧拉住了他。


小慧红着脸,点了点头。


连孝心里满不是滋味,对着小慧悄悄做了个鬼脸。


华宜农当即叫人给小慧安排食宿,嘱咐待遇要如连孝一般。华宜农还想让季初五去他的纱厂做工,工钱优惠,但季初五婉拒了,能让小慧安顿下来不再四处奔波,他已经很满足了,说:“小慧有了依托,俺再无牵挂。俺是军人,虽然不成器,但也要学华营长,上战场杀鬼子才是军人的本分。”他已打定主意,这几天就出川北上,去寻找那个勇猛无畏的高克平,跟着他一起打鬼子。


华宜农见他主意坚定,当下也不强求。


华宜农回到书房,华母跟了进来,脸有不愉之色,说:“眼下这时局,比不得当年在上海,我们自顾还来不及。我不是没有心肠,这孩子确实可怜,流落到我们家,再添双碗筷也就是了,可怎能如孝儿一般再供她上学堂……”


华宜农长叹一口气,打断了妻子:“在沦陷的南京,韩家尚且能干冒大险,容纳素不相识的诚儿在他们家安葬,使他不至于死无葬身之所,可以说是有大恩于我家。现在小慧有难,我们华家若不尽力相助,岂不是还不如人家小户之家明事理?你呀,胸襟要放宽广一些,不要老是只顾念着自己的儿子。家里眼下虽然艰难一点,毕竟家底还在,供一个小女孩读书有什么不可以的?”


听丈夫这么说,念着死去的长子,华母泪水潸然,点了点头:“一切照你的吩咐办就是了。”


7月7日,距离卢沟桥事变整整一年,盛夏的武汉掀起了纪念抗战全面爆发一周年的热浪,走在酷热的街道上,亢进的歌曲《保卫东方马德里——大武汉》响彻天空。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英勇抵抗了法西斯分子佛朗哥的围攻,而中国面对的是日本法西斯,作者冼星海以此类比激励人民为正义而战。这一天,在汉口的中山公园、武昌的公共体育场、汉阳的社会总部操场,超过五十万人游行示威。武汉全市设立了五座固定的献金台,三座流动的献金台,绵延不绝的献金队伍。包罗了武汉三镇的各色人物。商贾市民、富户小康自不必说,有卖花生、卖报纸、卖纸烟的打着赤脚的小孩,有卖“大力丸”、卖老鼠药的浪艺,拉黄包车的苦力,联保里的妓女……报章载文感叹:商女也知亡国恨!


这等活动自然少不了华连智,他被任命为前线青年服务团的主席,组织领导从上海、江苏、浙江、北平等沦陷区而来的青年进行游行。


走在街头的华连智对周围的一切都不陌生:这和一年前的上海何其相似!尽管他仍在努力做好组织工作,但内心对于这些游行活动已感乏味,他的热情正在一点一滴的耗尽。看到报纸上“东南局势以金陵为险,天下大局以武汉为重”的标题,他只有一声苦笑:“上海守不住,南京守不住,徐州守不住,武汉也肯定守不住。在中国,日本人的铁蹄几乎畅通无阻,想踏到哪里,就踏到哪里。”


华连智拿出整整一年前四兄弟在平泽的那张合影照片,照片上的大哥已经和其余三人阴阳相隔,这场战争还要持续几年?下一个离开这个世界的又会是谁?他简直不敢往下想!而那个以前相伴身边的倩影,如今又在哪里呢?又在经历怎样的艰难呢?


下午,游行队伍来到武昌的武汉大学门口,武大的珞珈山半山庐正是蒋介石夫妇的寓居。这时,队伍忽然出现一阵混乱,许多人兴奋地尖叫起来,原来国民党总裁、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前来看望游行学生,许多人拥上前去想看个究竟。


就在昨天,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在汉口两仪街武汉大戏院开幕,包括共产党代表在内,全国各界均有知名人士代表出席,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充分显示了全民族的大团结,再次确定了“万众一心、抗战到底”的国策,蒋介石心情也特别好,特地出来看望游行队伍。


华连智站在队伍前面,乍见一身戎装、精神抖擞的蒋介石,心情也十分激动,不禁举手问道:“蒋委员长,日军已兵分多路逼近武汉,武汉能长期坚守吗?”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蒋介石,问话时语音微微打颤,但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在他脑海里,此时向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询问,得到的答案应该最权威。


蒋介石“唔”了一声,没有马上回答他,而是打量了一下这位提问者,问:“你叫什么名字呀?”


华连智略感拘谨,答道:“我名叫华连智。”


旁边一位侍从人员向蒋介石低声耳语一番,蒋介石点了点头:“你就是那个常用真名在报纸上发表抗战言论的华连智?嗯,热血青年,才气大,胆子也大。”


宋美龄插话道:“不仅如此,他的哥哥还是我的救命恩人呢。”向华连智微笑道:“我没记错,你大哥华连诚是第87师的吧?”去年时她和华连智在上海有过一面之缘。


华连智应道:“是,夫人真好记性。”宋美龄时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战时儿童保育会理事长,“不尚空谈、惟有苦干”,在救助孤儿、募捐献金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华连智对她是相当敬佩的。


蒋介石向华连智同时也是向着周围的学生发表即兴讲话:“我要告诉同学们两点:第一,武汉绝非日军指日可破之地,我军坚守至少五个月;第二,纵令武汉将来有不能守之一日,殊亦无损于抗战之豪末;中国的目的,固在长期作战以消耗敌人力量,而获得最后胜利,相信武汉保卫之战,必使敌人遭受重大损失。”(注1)


学生们热烈鼓掌,“团结抗战”“保卫武汉”的口号再次响起,无数小旗随之挥舞。华连智听了也是精神大振。


宋美龄问华连智:“你大哥现在怎么样了?”第87师在上海和南京伤亡惨重,到此时原班人马已十不存一,华连诚被列入失踪名单,令她十分挂念。


华连智黯然答道:“他已经在南京殉国了。”接着简要说了大哥牺牲的经过。


宋美龄感叹:“国难当头,我们国家最缺的就是这样的忠义之士!”拉着华连智的手说,“来,我们合个影吧。”向蒋介石说,“达令,你也来。”


蒋介石也为华连诚的壮烈牺牲动容,他想起了那封由德国顾问团转交的、署名“前线一士兵”的匿名信,也是来自第87师,建议十分中肯,深具启示意义,可见该师人才济济。如果他手里多有十个这样的精锐师,抗战的局面必然大为不同。他对华连智说:“听说你是浙东河山县人,我是奉化人,算起来,和我也是半个老乡嘛。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像你这样的青年人才应该以你哥哥为榜样,加入为国效力。”


当下,华连智与蒋介石夫妇三人,在珞珈山畔拍下了一张意义非凡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