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内篇一易教中

作者:章学诚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2:19

|

本章字节:7448字

孔仲达曰:“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先儒之释《易》义,未有明通若孔氏者也。得其说而进推之,《易》为王者改制之巨典,事与治历明时相表里,其义昭然若揭矣。许叔重释“易”文曰:“蜥易,守宫,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周官》太卜,掌三《易》之法。郑氏注:“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者也。”朱子以谓:“《易》有交易变易之义。”是皆因文生解,各就一端而言,非当日所以命《易》之旨也。


三《易》之名,虽始于《周官》,而《连山》、《归藏》,可并名《易》,《易)不可附《连山》、《归藏》而称为三连三归者,诚以《易》之为义,实该羲、农以来不相沿袭之法数也。易之初见于文字,则帝典之“平在朔易”


也。孔《传》谓岁改易,而周人即取以名揲卦之书,则王者改制更新之大义,显而可知矣。《大传》曰:“生生之谓易。”韩康伯谓“阴阳转易,以成化生”。此即朱子交易、变易之义所由出也。三《易》之文虽不传,今观《周官》太卜有其法,《左氏》记占有其辞,则《连山》、《归藏》。皆有交易、变易之义。是羲、农以来,《易》之名虽未立,而《易》之意已行乎其中矣。


上古淳质,文字无多,固有具其实而未著其名者。后人因以定其名,则彻前后,而皆以是为主义焉,一着其名之向著者,此亦其一端也。


钦明之为敬也,允塞之为诚也,历象之为历也,历彖之历,作推步解,非历书之名。皆先具其实而后著之名也。《易。革。象》曰:“泽中有火,君子以治历明时。”其《彖》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历自黄帝以来,代为更变,而夫子乃为取象于泽火,且以天地改时、汤武革命为革之卦义,则《易》之随时废兴,道岂有异乎?《易》始羲、农而备于成周,历始黄帝而递变于后世;上古详天道,而中古以下详人事之大端也。然卦气之说,虽创于汉儒,而卦序卦位,则已具函其终始,则疑大挠未造甲子以前,羲、农即以卦画为历象,所谓天人合于一也。《大传》曰:“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此黄帝未作干支之前所创造也。观于羲和分命,则象法文宜,其道无所不备,皆用以为授人时也。是知上古圣人,开天创制,立法以治天下,作《易》之与造历,同出一源,未可强分孰先孰后。故《易》曰:“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书》曰:“平秩敬授,作讹成易。”皆一理也。


夫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曰:“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学《易》者,所以学周礼也,韩宣子见《易象》、《春秋》,以为周礼在鲁。夫子学《易》而志《春秋》,所谓学周礼也。夫子语颜渊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眼周之冕,乐则《韶》舞。”是斟酌百王,损益四代,为万世之圭臬也。历象递变,而夫子独取于夏时;筮占不同,而夫子独取于《周易》。此三代以后,至今循行而不废者也。然三代以后,历显而《易》微;历存于官守,而《易》流于师传;故儒者敢于拟《易》,而不敢造历也。历之薄蚀盈亏,有象可验,而《易》之吉凶悔吝,无迹可拘;是以历官不能穿凿于私智,而《易》师各自为说,不胜纷纷也。故学《易》者,不可以不知天。


【译文】


孔仲达说:“易,是变化的总名,改换的别称。”先代儒者解释“易”的含意,没有像孔氏这样明白晓畅的口根据这种说法进一步推断,《易》是古代帝王改变制度的重要典章,事和制定历法、说明时令的事相为表里,《易》这名称的含意已经明白无疑了。许叔重解释“易”这个字时说:“晰易,守宫。象形字。纬书中说:‘日月合作易字。’象征阴阳。”《周礼》说太卜掌管三种《易》的占卜方法,郑玄注:“易,手持蔷草茎变易的数字可以推算。”朱子认为“‘易’有交易、变易的含意”。这些都是根据文字而作解释,各自从一个方面阐述,不是当初用来命名《易》的意图。三《易》这一名称,虽然从《周礼》开始使用,但是《连山》、《归藏分可以与《易》并称三《易》,《易》却不可以附在《连山》、《归藏》后面而称作“三连”或“三归”,实在是因为《易》这一名称的含意的确包括了伏羲、神农以来不互相沿袭的法则。“易”的最早见于文字的记载,是《尚书·尧典》的“平在朔易”,孔安闰《传》说“易”指“年岁改易”,而周代人便用“易”来称呼搽卦的书,那么,帝王改变制度革新的重要内涵,就明显可知了。《易大传》说:“不断发牛叫作易。”韩康伯说:“阴阳互相转变改易,从而促进转化生长。”未子所说交易、变易的含意就是由此产生的。三《易》的内容虽然没有流传下来,现在看《周礼》载太卜掌握其方法,《左传》记占卜事留一其占卜辞,那么,《连山》、《归藏》也都有交易、变易的含意。因此,自从伏羲、神农以来,《连山》、《归藏》虽然没有确立《易》的名称,但是《易》的含意已经被运用在其中了。上古时代人情朴实,文字不多,因此有事物具备实质而没有加上相应名称的情况。后代人根据那事物的实质而确定它的名称,就把过去和当时贯穿起来,而都用那名称代表主要意思,好像那名称早就加上了,这也是二《易》得名的一个方面。


“钦明朽后来作”敬朽“允塞,卜后来作“峨”鲜历象”后来作“历月,”历乘”的”厉”,作“推步‘解开不是精历书都是原来具备了实质,然后加卜名称《易·羊卦》象辞说:“泽中有火,君子由此制定历法说明时令。”它的象辞说:“天地间寒温改变而四季形成商汤、周武变革命,上顺天意下应人心。”历法自从黄帝以来戊代有变更,而孔大子取泽和火的形象来象征变革历法,并且用天地改变时序、商汤与周武变革干命作为革卦的大竹那么《易》的顺应时势而变化,二者的规律难道有什么不同比叭《易》在伏羲‘神农时产生,而在孔夫子生活的东周时代完备;制定历法从黄帝开始,而在后代交替改变;这是上占时代对天道市懊、巾古以来对人事审值的主要端绪。但是卦气的学说虽然由汉代濡者创始。而那时卦的次序与卦的方位的学说已经完全形成了整体,我便怀疑人挠没有发明天干地支以前,伏袂、神农就用八卦画出关体运行的图象这就是常说的夭道和人事介为一休,《周易人传》说:“古时候,伏羲氏治理天下,仰头向天观察天文现象低头向地观察地理舰律观察鸟稗利毛的花纹和水十的适宜性质,近从人体取得形象,远从外物取得形象,于是就创制了八卦,用来通达夭地的特性用来比方万物的情状。”这说明八卦是黄帝没右创作天下地支以前就创造出来的。我们看筱和分别接受使命,天文现象、地理规律、鸟兽羽毛的花纹、水土的适宜性质,等等,那道理没有不具备的,都被运用来授予百姓时令。由此可知上古时代的圣人开拓世界创建制度,树立法规来治理天下,创作《易》和制定历法,同出自一个来源,不可以勉强分辨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因此《易》上讲:“揭示事理,成就事业,包括天下的道理。”《尚书》上称:平均安排农事次序,恭敬授予时令,春耕作、夏生长、秋收成、冬改岁。二者都是一个道理。


孔夫子说:“如果让我多活几年,在五十岁的时候学《易》,就可以不犯大的过失了。”又说:“我学的是周代的礼制,现在正沿用它,我遵从周代礼制。”学《易》,是为了学习周代礼制。韩宣子出使鲁国看见《易》的卦象、鲁《春秋》,认为周代礼制在鲁国得到保存。孔夫子学《易》而记述《春秋》,这就是所说的学习周代礼料。孔夫子对颜渊说:“使用夏代的时令,乘商代人的大车,戴周代人的礼帽,听音乐要听舜时《韶》舞的音乐。”这是参考了历代众多帝王的治迹,对虞舜、夏、商、周四代制度加以去取,定下了流传万代的标准。推算天体运行的方法不断变化,而孔夫子只采用了夏代的时令;占卜的各种方法不同,而孔夫子只采用了《周易》。这二者都是夏、商、周三代以后到现在一直沿用而没有废弃的。但是,自从三代以后,历法的作用显著而《易》的影响不显露;历法由专职官员保存,而《易》由经师传授相承;因此儒者敢于模仿《易》而不敢创作历法。历法中的日食和月食、月亮的圆缺,都有天象可以验证,而《易》预言的吉凶、悔恨,没有迹象可受限制;所以主持历法的官员不能凭个人的聪明随意附会,而《易》学的经师各自发表主张,多得让人野了。因此学《易》的人不可以不知道天。看到这些,更知道《太玄》、《元包》、《潜虚》一类书,是绝对没有可以创作的理由,那模仿《易》的缘故总归是不知道《易》是帝王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