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见证者容闳的独特意义(5)

作者:雷颐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3:28

|

本章字节:2642字


从“太平”到“洋务”


在上海,容闳的社交面逐渐扩大,与《几何原本》的翻译者、著名数学家李善兰,较早翻译西方数学、物理学著作的华蘅芳,化学家徐寿等名流成为朋友。这些人是中国当时绝无仅有的几个了解西方近代科学的人物,不久,曾国藩兴办洋务,他们都入了曾国藩幕。


不过,容闳的目光最先投向了太平天国,他把近代化改造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太平天国身上。之所以首先对太平天国寄以希望,一是洪秀全族兄洪仁玕于1859年自香港到达天京后,受到洪秀全重用,被封为干王。容闳在香港时就与洪仁玕相识,知道他思想开明,因此认为他有可能支持自己改造中国的构想。另外,容闳痛恨清政府的残暴、,对太平军本就一直好奇,抱有好感。所以,他在1860年与两位外国传教士一起冒险前往“天京”考察,他承认:“我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弄清楚太平军的性质,察看他们是否适合建立一个新政府,以取代清王朝。”


经过一番周折,容闳一行于11月18日到达天京,第二天就见到了干王。老友见面,分外高兴,畅谈甚欢,性急的容闳立即和盘托出自己的七点建国之策:1按照科学原则组建军队;2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培养有学识、有才干的军官;3创办海军学校,建设海军;4组织良善文官政府,聘用有才智有经验的人担任各行政部门的顾问;5创立现代银行、金融制度,厘定度量衡标准;6为国民建立各级学校教育体系,把《圣经》列为主课之一;7建立各种实业学校。这七点建议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重要方面,是他改革旧制度、建立使中国实行社会近代化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理想蓝图。虽然当时看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其实反映了历史的趋势。两天后,洪仁玕又主动要和他见面,肯定了容闳所提出的七点建议的价值和重要性,但最后却说,他完全懂得这些建议的意义,不过只有他一人理解,得不到其他人的支持,所以无法实施。而且,其他诸王或将领都在外打仗,如此重大的事情要等他们打完仗回来后才能决定。这番话其实是婉转地告诉容闳,现在根本无法实行这些设想。容闳大失所望,当天就“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没想到几天后,洪仁玕派人送给容闳一个小包裹。容闳打开一看,非常惊奇地发现里面是一方小印,长四英寸,宽一英寸,上面刻着他的名字和“义”字头衔。还有黄缎一幅,上面写明“义”的官爵,并盖有干王的官印。太平天国“王”以下设六等爵位,即义、安、福、燕、豫、侯,“义”是仅次于“王”的爵位。按照太平天国的官秩爵序,属于第四等高阶。由此可见洪仁玕对他的重视。但根据一个多月的观察,容闳深感太平天国不能实现他的理想。他写道:“根据对太平军领袖行为和品行及施行政策的判断,对于他们最后的成功,我是极抱怀疑的。”“我确信太平天国既不能完成改革中国大业,也根本无法使中国复兴。”第二天,他来到干王府,对干王如此器重自己,授予自己如此显贵的身份深表感谢,却将委任状和官印当面还给洪仁玕,谢绝了洪仁玕的好意。同时,他告诉干王,无论何时,只要太平军领袖们决定实施他所提的建议,或仅实施其中一项,只要需要,自己将尽力而为。最后,他失望地离开了天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