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张”的命运(3)

作者:雷颐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3:28

|

本章字节:2770字


“立嗣风波”使张之洞得到慈禧恩宠,而一年后的“庚辰午门案”,则使他赢得朝野一片叫好。1880年是农历庚辰年,中秋前夕,慈禧派太监李三顺给她的胞妹、醇亲王福晋送八盒食品。按规定,太监出宫不许走午门,何况也无人事先通知,所以把守午门的护军玉林等照例不许李三顺通过。李三顺倚仗太后之势,强行闯门,双方发生争执推搡。李三顺丢弃食盒跑回宫向慈禧告状,慈禧大怒,当即命令总管内务大臣会同刑部严惩玉林等一干护军,“首犯”要办成死罪,其他人也要监禁、流放。如此处理,朝野不服。经各方运作,几个月下来,慈禧才同意将玉林等人或发配黑龙江充当苦差且“遇赦不赦”,或监禁五年,护军统领岳林则交刑部严加议处。护军忠于职守却遭此严惩,众人依然不服。同在翰林院任职的张之洞、陈宝琛愤然于胸,准备上疏抗争。


在这几个月中,宫中发生的两件事更让张之洞觉得上疏时机已到。原来,午门护军与太监发生冲突后不久,内务府施工时,在慈禧常去的长春宫天棚内发现大包黑火药和大量火柴(当时名为“洋取灯”),很可能是要谋杀慈禧。此是重案,因门禁松弛,杂人渐多,根本无法查清是何人所为,但起码太监有失察之责。另一件则更为荒唐。一天中午,慈禧在体元宫西暖阁正准备吃饭时,听到外面有连续的咳声,忙问是谁,回答说是“内监”。但放眼一看,却是一平民老汉,一边持烟杆吸烟,一边咳嗽吐痰不止。慈禧大怒,命人将其捉拿审讯后才知,此人名叫刘振生,是住在北京西城的百姓,因认识一位太监,就请他将自己带进皇宫开开眼界。这位太监将他经神武门带入宫内,守门护军不敢拦阻;进宫后太监有事离开,刘竟一人走进深宫。慈禧当然怒不可遏,刘振生被处死,而那位太监、神武门当值护军及其他有关者都受到诸如充军流放、革职等处罚。具有讽刺意味又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上谕还痛斥守门护兵说:“宫禁森严,竟任令该犯走入,门禁懈弛已极,实堪痛恨。是日值班之护军统领载鹤,交部严加议处。其该班章京,着即革职。兵丁即行斥革。”


张之洞上疏的重点在强调太监恣横为祸最烈,并举这两个案件为例,说明门禁懈弛的可怕后果,要求严惩涉案太监,并请下旨要内务府大臣今后对太监应严加约束,申明有关禁令。但对数月前受冤屈的午门护军,全疏却无一句为之辩解,因为张之洞深知慈禧禀性,唯恐如此一来反会坏事。所以,他还一再叮嘱陈宝琛上疏时千万不要提从宽处罚护军之事,因为这含有责太后处分不当之嫌;全疏应着重于门禁和对太监的管理、处罚,希望“太后之自悟”;言辞不要过激,以免惹怒太后,“致无益有损”。恭亲王奕读后,手拿张、陈两疏对其他御史说:“你们上的折子真是笑话,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奏疏呢!”张、陈上疏及不久前的“两案”,的确使慈禧“自悟”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她又不愿承认自己不对,所以只是减轻了对有关护军的处罚,而对太监李三顺等也略有薄惩。众人知道,能有此结果至为不易,朝野上下对张、陈称赞不已。


“清流党”气盛一时,不可一世,举凡军国大事、内政外交、财政收支、人事升降等等,无不“指点江山”;而且这些书生尤喜谈兵,遇到中外冲突即强烈主战,具体的用兵之道、战略战术都谈得头头是道。如此雄才大略,朝廷自然重用,其中一些人或被派到朝内实权部门,或被派到地方当一方大员,开始掌握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