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张”的命运(1)

作者:雷颐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3:28

|

本章字节:2836字

张佩纶、张之洞这两位直隶同乡曾是清末政坛重要政治派别“清流党”的两员健将,以清流“二张”著称,名重一时。但后来一个发配流放,一个位极人臣,天壤之别,屡为人叹。二人宦海生涯的顺逆升沉,生动地反映出清末政坛的种种“世相”。


从清流到洋务


政坛总有不同派系,清末同治、光绪两朝,所谓“清流党”就是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派系。“清流党”是当时京师官场上的一个松散团体,成员多为“言官”,绝大多数出身翰林,多在翰林院、都察院、国子监等衙门任职。他们不掌实权,不负责具体的实际事务;以维护纲常名教等传统意识形态的“纯正”为己任,并以此针砭朝政,推崇气节道义,抨击贪官污吏;对外交涉主张强硬态度,反对妥协;反对学习西方,强调严守孔孟之道,大胆弹劾他们认为有悖于儒教纲常的大臣。他们以“敢言”著称,但背后亦不无个人动机,因为一旦通过“清议”获得名声,高官厚禄便随之而来。


“清流”之所以能声震一时,甚至影响朝政,根本原因还是慈禧的支持,因为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汉族官员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势力渐大,慈禧在不得不倚重他们的同时,又要千方百计地压制、控制其发展,所以借助于“清流党”打击湘、淮“疆臣”势力,扭转外重内轻的政治格局;而且,慈禧在与恭亲王联手发动政变后,二人的“联盟”迅速破裂,恭亲王与其争权,慈禧想利用“清流”打击对手。她以操纵各派之间的“平衡”来维持自己的最高权威,因此,对言路一时颇为优容,使“清流党”得以存在,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对“清流”,时人又以谐音“青牛”戏称。在“清流”诸臣中,直隶“二张”被比为“青牛二角”,以喻其弹劾大臣、指斥宦官之凌厉。


张佩纶,字幼樵,直隶丰润人,1848年出生于官宦之家,1871年年仅23岁即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自作诗云:“十三通文史,二十谒天子。”才华横溢,少年得志,自我感觉极佳,难免年轻气盛。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人,1837年出生于官宦之家,1863年26岁中进士。26岁中进士虽不算晚,但他15岁即中举人,在京城以少年才子享名一时,本以为很快就能考中进士,没想到主客观原因使他十余年后才成为进士。但这十余年并未虚度,他曾回乡办“团练”,防备太平军北上,又曾入山东巡抚文煜幕。正是这些经历,使他对世事及官场的了解较其他“清流”为深,因此更少书生气。


虽然“二张”在光绪初年曾联手为“东乡惨案”受害农民上疏鸣冤,纠弹制造惨案的权臣,使沉冤最终昭雪,两人声名大震,但两人行事、为文的风格、策略大为不同。


当时的人形容张佩纶“仪容俊伟,善辩论,好搏击”,频频上书,被他弹劾者朝内上至尚书、枢臣,朝外则有总督、巡抚,如川督丁宝桢、吏部尚书万青黎、工部尚书贺寿慈、先后担任过户部尚书的董恂与王文韶、光绪的老师翁同龢、首任三口通商大臣并首位出使俄国的钦差大臣崇厚,还有内务府大臣、贵州巡抚、船政大臣、浙江提督、吉林将军……据统计,被他弹劾的三品以上大员就有21人,三品以下者则不胜枚举。对被他弹劾的人,慈禧往往并不深查即“罪之”,这是以往少有的,所以张佩纶言论更加锋利,因此“朝士多持清议,辄推佩纶为主盟”,甚至连他爱穿竹布长衫,都有人竞相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