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颐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3:28
|本章字节:2812字
。
6月28日,即“东南互保”的《章程》签订两天后,朝廷的“宣战”谕旨才在上海公布,张之洞、刘坤一向盛宣怀等保证,一切责任都由他们两人承担。但慈禧在“宣战”后给他们的上谕中,对他们的违旨不但没有责备,反而称赞他们的“互保”是“老成谋国之道”,并且朝廷“与该督等意见正复相同”。经过一番串联,广东、山东、浙江、福建、四川、陕西、河南等省份也先后参加“互保”。
8月15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慈禧携光绪仓皇出逃,张之洞、刘坤一在8月17日忙致电各国驻上海总领事,为慈禧开脱,说“东南互保”“各督抚均系奉旨办理”,所以请求联军“万万不可震惊我皇太后、皇上”。引电虽短,却用意殊深。慈禧此时最怕被列强作为“祸首”严惩,为其开脱正中下怀;为其开脱而将“东南互保”说成是按照慈禧旨意办理,慈禧根本不敢也不愿否认。所以,此电在讨好慈禧的同时,又使她不能否认“东南互保”是“奉旨办理”,因此更具“合法性”。
于是,中国大地出现了奇怪的一幕:华北地区清军和义和团奉旨与八国联军浴血奋战,烽火连天、血雨腥风、生灵涂炭,东南地区却与“敌国”签约两不侵犯,互保平安。如此“怪象”充分说明,清政府中央控制力已迅速减弱,因此在如此重大问题上,地方大臣竟敢并且能够联手抗衡朝廷。然而,正因为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抗衡朝廷几近疯狂的决策而“东南互保”,才使中国最富庶繁华之地、为数不多的新式工商业最集中之区局面大体稳定,免于被战火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以保全;同时也阻止了列强势力在长江流域更迅速、更强烈的深入。从清廷的角度来看,“东南互保”的确为朝廷后来“转圜”、与列强议和、慈禧被免于惩罚作了重要铺垫。所以,当朝廷与列强“议和”成功,当初强烈主战的顽固派大臣如载漪、毓贤等受到严惩,而“东南互保”的核心人物张之洞、刘坤一大受表彰。张赏加太子少保衔,刘赏加太子太保衔。1909年张之洞病故,清廷在褒奖上谕中还不忘提此一笔:“庚子之变,顾全大局,保障东南,厥功甚伟。”
自立军
就在紧锣密鼓地筹划、运作“东南互保”的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使张之洞紧张万分,一时竟不知应如何处理是好。
原来,戊戌政变后康、梁亡命日本,一直积极从事力促慈禧归政光绪的“保皇”活动;此时,孙中山正在海外推行革命,双方在反对慈禧集团方面有一定共识。北方义和团运动进入高潮,清王朝政治顿时一片混乱。康有为、梁启超认为时机已到,决定“武装勤王”,即用武力救护光绪皇帝,使其重新执掌大权。年轻的维新志士唐才常,主动承担了这个危险而艰巨的任务。
1867年出生的唐才常是湖南浏阳人,是张之洞创办的武昌两湖书院的学生,因学习成绩优秀,很得张之洞器重。而张在甲午之后痛责李鸿章卖国之举,则使唐对张之洞钦佩异常。由于思想观点一致,性情相投,又是湖南浏阳同乡,因此唐与谭嗣同更是刎颈之交。维新运动高潮时,谭曾从北京致电已回湖南的唐才常,要他迅速来京,共襄维新之事。就在唐才常满怀希望进京、途经汉口时,传来戊戌政变发生、谭嗣同被杀的消息。唐才常失声痛哭,准备赴京为谭收葬,后知谭的尸骸已经南运,于是折回家乡,不久辗转到日本。在日本,他不仅积极参加康有为、梁启超的各种“保皇”活动,还经人介绍结识了孙中山及一大批中国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