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是衙门(2)

作者:雷颐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3:28

|

本章字节:2686字


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扩大、巩固了教授治校的范围。


蔡元培在北大实行教授治校,开启了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刻革命。教授治校使教授在大学的决策与管理中起决定性的或主导的作用,减少了行政对学术的干扰,学校的行政机构确实起到了服务与辅助作用,而不是外行领导内行,行政部门“喧宾夺主”或“反客为主”,业务部门反过来为行政部门服务。而且,教授治校是基层政治的一种拓展。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说明,政治完全可以在“基层”首先实行,而这种“基层”的渐次展开恰恰是政治的重要基础。教授治校是大学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重要保证,使大学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政府和的干扰,在不的社会中营造出一个相对独立的、的“小共同体”。他曾这样评说对他影响至深的德国大学制度:“德国革命以前是很专制的,但是他的大学是极端的平义;他的校长与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举的;他的校长,由四科教授迭任。”他营造的北京大学,即是这种生存于专制社会中的一个孤岛。


对以探索、传承知识为天职的大学来说,这种格外重要。对知识的追寻就是对未知世界的探险,必然充满种种失误、错误。只有这个学术共体中的每个人都能独立、平等地发言、批评、被批评,彼此能畅所欲言地交流、商榷,不同学术观点百家争鸣,才有获得知识的可能。现代思想家波拉尼(michaelponyi)认为,这种共同体应该形成的是“普遍权威”(generalauhoriy)而不是“特定权威”(specificauhoriy)。所谓“普遍权威”是指每个人都有独立的知识、规则的“诠释权”,这种权威是共同体中每个人都自由、充分地表达各自观点后,相融而成的一种普遍意见,其权威是在制度下,自下而上自然而然形成的。相反,“特定权威”则是规定只有高高在上的“中心”、“总部”才有知识、规则的“诠释权”,一切重要的诠释和变革创新都由这个“特定权威”发布命令、发出宣告,而成员只能服从其决定,其权威是由上面指派的。波拉尼进一步指出,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权威观念,一个要求大家自由,另一个要求大家服从。两相比较,“普遍权威”更有利于科学、知识、学术的发展进步。“在科学上面设立一个明定的权威类型,对科学极具毁灭作用,由科学意见以正常方式来运用的‘普遍权威’则为科学之继续存在所不可或缺。”


蔡元培的这一系列改革,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一治校方针的实施获得了制度性保障。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具体落实,是从北大文科整顿开始的。


他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申明:“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但他深知“吾国承数千年学术专制之积习,常好以见闻所及,持一孔之论”,提倡思想、学术自由至为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