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卷第二种瓜第十四茄子附

作者:贾思勰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2:25

|

本章字节:18340字

种瓜【一】第十四茄子附(一)


《广雅》曰(二):“土芝,瓜也;其子谓之■(三)力点反。瓜有龙肝、虎掌、羊骹、兔头、■音温■大真(四)反、狸头、白■、秋无余、缣瓜,瓜属也。”


张孟阳《瓜赋》曰(五):“羊骹、累错,■子、庐江。”


《广志》曰:“瓜之所出,以辽东、庐江、炖煌之种为美。有乌瓜、缣瓜、狸头瓜、蜜筒瓜、女臂瓜、羊髓瓜。瓜州【二】大瓜,大如斛,出凉州。猒须、旧阳城(六)御瓜【三】。有青登瓜,大如三升魁(七)。有桂枝瓜,长二尺余。蜀地温良,(八)瓜至冬熟。有春白瓜,细小小瓣【四】,宜藏,正月种,三月成;有秋泉瓜,秋种,十月熟,形如羊角,色黄黑。”


《史记》曰(九):“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谓之‘东陵瓜’,从召平始。”


《汉书地理志》曰(十):“炖煌,古瓜州,地有美瓜。”


王逸《瓜赋》曰(十一):“落疏之文。”


《永嘉记》曰:“永嘉美(十二)瓜,八月熟。至十一月,肉青瓤(十三)赤,香甜清快,众瓜之胜。”


《广州记》曰(十四):“瓜,冬熟,号为‘金钗瓜’。”


《说文》曰(十五):“■,小瓜,瓞也。”


陆机《瓜赋》曰:“栝楼、定桃,黄■、白抟(十六),金钗、蜜筒,小青、大斑,玄骭、素腕,狸首、虎蹯(十七)。东陵出于秦谷,桂髓起于巫山”也。


收瓜子法:常岁岁先取“本母子”瓜【五】,截去两头,止取中央子。“本母子”者,瓜生数叶,便结子;子复早熟。用中辈瓜子者,蔓长二三尺,然后结子。用后辈子者,蔓长足,然后结子;子亦晚熟。种早子,熟速而瓜小;种晚子,熟迟而瓜大。去两头者:近蒂子,瓜曲而细;近头子,瓜短而喎【六】。凡瓜,落疏【七】、青黑者为美;黄、白及斑,虽大而恶。若种苦瓜子,虽烂熟气香,其味犹苦也。


又收瓜子法(十八):食瓜时,美者收取,即以细糠拌之,日曝向【八】燥,挼【九】而簸之,净而且速也。


良田,小豆底佳;黍底次之。刈讫即耕。频烦(十九)转之。


二月上旬种者为上时,三月上旬为中时,四月上旬为下时。五月、六月上旬,可种藏瓜【一0】。


凡种法:先以水净淘瓜子,以盐和之。盐和则不笼死【一一】。先卧锄耧却【一二】燥土,不耧者,坑虽深大,常杂燥土,故瓜不生。然后掊【一三】坑,大如斗口。纳瓜子四枚、大豆三个于堆旁向(二十)阳中。谚曰:“种瓜黄台头【一四】。”瓜生数叶,掐(二一)去豆。瓜性弱,苗不独生,故须大豆为之起土。瓜生不去豆,则豆反扇瓜,不得滋茂。但豆断汁出,更成良润;勿拔之,拔之则土虚燥也。多锄则饶子,不锄则无实。五谷、蔬菜、果(二二)蓏之属,皆如此也。


五六月种晚瓜。


治瓜笼法(二三):旦起,露未解,以杖举瓜蔓,散灰于根下。后一两日,复以土培其根,则迥无虫矣。


又种瓜法:依法种之,十亩胜一顷。于良美地中,先种晚禾。晚禾令地腻【一五】。熟,劁刈取穗,欲令茇方末反长。秋耕之。耕法:弭缚(二四)犁耳【一六】,起规逆耕【一七】。耳弭则禾茇头出而不没矣。至春,起复顺耕,亦弭缚(二四)犁耳翻之,还令草头【


一八】出。耕讫,劳之,令甚平。


种稙(二五)谷时种之。种法:使行阵整直,两行微相近,两行外相远,中间通步道,道外还两行相近。如是作次第,经四小道,通一车道。凡一顷(二六)地中,须开十字大巷,通两乘车,来去运辇。其瓜,都聚在十字巷中。


瓜生,比至【一九】初花,必须三四遍熟锄,勿令有草生。草生,胁瓜无子。锄法:皆起禾茇,令直竖。其瓜蔓本底,皆令土下四厢高【二0】,微雨时,得停水。瓜引蔓,皆沿茇上。茇多则瓜多,茇少则瓜少。茇多则蔓广,蔓广则歧多,歧多则饶子。其瓜会是歧头而生;无歧而花者,皆是浪花,终无瓜矣。故(二七)令蔓生在茇上,瓜悬在下。


摘瓜法:在步道上引手而取,勿听浪人踏瓜蔓,及翻覆之。踏则茎破,翻则成细,皆令瓜不茂而蔓早死。若无茇而种瓜者,地虽美好,正(二八)得长苗直引,无多盘(二九)歧【二一】,故瓜少子。若无茇处,竖干柴亦得。凡干柴草,不妨滋茂。凡瓜所以早烂者,皆由脚蹑及摘时不慎,翻动其蔓故也。若以理慎护,及至霜下叶干,子乃尽矣。但依此法,则不必别种早、晚及中三辈之瓜。


区种瓜法:六月雨后种菉豆,八月中犁■杀之;十月又一转,即十月中种瓜。率两步为一区,坑大如盆口,深五寸。以土壅其畔,如菜畦形。坑底必令平正,以足踏之,令其保泽。以瓜子、大豆各十枚,遍布坑中。瓜子、大豆,两物为双,藉(三十)其起土故也。以粪五升覆之。亦令均平。又以土一斗,薄散粪上,复以足微蹑之。冬月大雪时,速并力推雪于坑上为大堆。至春草生,瓜亦生,茎叶肥茂,异于常者。且常有润泽,旱亦无害。五月瓜便熟。其掐(三一)豆、锄瓜之法与常同。若瓜子尽生则太穊,宜掐去之,一区四根即足矣。


又法:冬天以瓜子数枚,内热牛粪中,冻即(三二)拾聚,置之阴地。量地多少,以足为限。正月地释即耕,逐■布之【二二】。率方一步,下一斗粪,耕土覆之。肥茂早熟,虽不及区种,亦胜凡瓜远矣。凡生粪粪地无势(三三);多于熟粪,令地小荒矣。


有蚁者,以牛羊骨带髓者,置瓜科左右,待蚁附,将【二三】弃之。弃二三,则无蚁矣。


泛胜之区种瓜:“一亩为二十四科。区方圆三尺,深五寸。一科用一石粪。粪与土合和,令相半。以三斗瓦瓮埋着科中央,令瓮口上与地平。盛水瓮中,令满。种瓜,瓮四面各一子。以瓦盖瓮口。水或减,辄增,常令水满。种常以冬至后九十日、百日,得戊辰日种之。又种薤十根,令周回瓮,居瓜子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卖之,与瓜相避。又可种小豆于瓜中,亩四五升,其藿【二四】可卖。此法宜平地。瓜收亩万钱。”


崔寔曰:“种瓜宜用戊辰日。三月三日可种瓜。十二月腊时祀炙萐【二五】,树瓜田四角,去■。”“胡滥反。瓜虫谓之■。”


《龙鱼河图》曰:“瓜有两鼻【二六】者杀人。”


种越瓜【二七】、胡瓜【二八】法:四月中种之。胡瓜宜竖柴木,令引蔓缘之。收越瓜,欲饱霜。霜不饱则烂。收胡瓜,候色黄则摘。若待色赤,则皮存而肉消也。并如凡瓜,于香酱中藏之亦佳。


种冬瓜法:《广志》曰:“冬瓜,蔬■(三四)。”《神仙本草》(三五)谓之“地芝”也。傍墙阴地作区,圆二尺,深五寸。以熟粪及土相和。正月晦日种。二月、三月亦得(三六)。既生,以柴木倚墙,令其缘上。旱则浇之。八月,断其梢,减其实,一本但留五六枚。多留则不成也。十月,霜足收之。早收则烂。削去皮子,于芥子酱中,或美豆酱中藏之,佳。


冬瓜、越瓜、瓠子,十月区种,如区种瓜法。冬则推雪着区上为堆。润泽肥好,乃胜春种。


种茄子法:茄子,九月熟时摘取,擘破,水淘子,取沈者,速曝干裹(三七)置。至二月畦种。治畦下水,一如葵法。性宜水,常须润泽。着四五叶,雨时,合泥移栽之。若旱无雨,浇水令彻(三八)泽,夜栽之。白日(三九)以席盖,勿令见日。


十月种者,如区种瓜法,推雪着区中,则不须栽。


其春种,不作畦,直如种凡瓜法者,亦得,唯须晓(四十)夜数浇耳。


大小如弹丸,中生食,味如小豆角。


(一) 原无“茄子附”的附注,据卷首总目加。


(二) 《广雅释草》作:“水芝,瓜也;其子谓之■。龙■、虎掌、羊骹、兔头、桂支、蜜筒、■■、狸头、白■、无余缣,瓜属也。”“■”音廉,瓜子。“■”是“蹄”的本字。“骹”音巧,足胫。“■■”,音温屯。“■”音便平声。“水芝”和《要术》作“土芝”不同;又多“桂支、蜜筒”二种;而“无余缣”亦异。太平御览卷九七八引晋嵇含《甘瓜赋序》:“世云三芝,瓜处一焉,谓之‘土芝’。”又引《本草经》也说:“瓜一名‘土芝’。”但《艺文类聚》卷八七引《本草经》则称:“水芝者是白瓜,甘瓜也。”“水芝”、“土芝”都是甜瓜的大名,各书所引,传抄互异。


(三) “■”,明抄误作“歉”。


(四) “■蛌”,金抄作“■倇”,黄校、张校、明抄、湖湘本等作“■蛌”,均误,据《广雅》改正。“大真反”,金抄作“大豆反”,黄校、明抄等作“大具反”,均误。按《广雅》隋曹宪音注作”徒昆”切。黄麓森校记:“‘大具反’乃‘大真’之讹。”“大真”与“徒昆”同切,音屯,兹据改。


(五) 张孟阳,名载,晋人。《艺文类聚》卷八七“瓜”、《太平御览》卷九七八引张载《瓜赋》均作:“羊骹、虎掌,桂枝、蜜筒。玄表丹里,呈素含红。丰肤外伟,绿瓤内酿。”王念孙《广雅疏证》引张载《瓜赋》则作:“羊骹、虎掌,桂枝、蜜筒,累错、■子,温屯、芦江。”


(六) 黄校、张校、明抄误作“赋”,兹从金抄作“城”。上文”猒须”二字,金抄、黄校、张校、明抄同,湖湘本作“状须”,均不可解,当有误。《初学记》卷二八“瓜”及《艺文类聚》卷八七、《太平御览》卷九七八引《广志》均无此二字(其他亦多有不同)。”猒”即“厌”字,古县有厌次,在今山东惠民县东。“须”可能是”次”之误。


(七) “魁”是“羹斗”,见《说文》。“三升魁”,《太平御览》引《广志》同,《初学记》及《艺文类聚》引《广志》均作“三斗魁”。


(八) “良”,各本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引《广志》均作“食”,属下句;《初学记》引作“良”,渐西本同,较胜,兹从之。


(九) 见《史记萧相国世家》。“从召平始,”作“从召平以为名也。”明抄、湖湘本作“邵平”;金抄、张校作“召平”,同《史记》。所有“秦”字(连陆机《瓜赋》的“秦谷”),金抄均讹作”泰”。


(十) 《汉书地理志下》“敦煌”下面有这样的小注:“杜林以为古瓜州,地生美瓜。”下接颜师古注:“其地今犹出大瓜,长者狐入瓜中食之,首尾不出。”


(十一)王逸,东汉桓帝时人。《隋书经籍志》:“梁有《王逸集》二卷,《录》一卷,亡。”《唐书经籍志》再着录。以后亡佚。所引《瓜赋》,类书未见。


(十二)明抄、湖湘本作“襄”,兹据金抄作“美”。


(十三)黄校、明抄作“瓠”,张校作“鈲”,金抄空格,湖湘本脱。按《艺文类聚》卷八七引刘桢《瓜赋》有“素肌丹瓤”,和这里所称的“肉青瓤赤”相同。“瓠”系“瓤”之误,兹改正。


(十四)《太平御览》卷九七八引有裴渊《广州记》是:“有瓜冬熟,号曰‘金钗’,味乃甜美。”


(十五)《说文》作:“■,小瓜也。”“瓞,■也。”又“■,小瓜也。”意思相同而释例不一。“■”音营,“瓞”音迭。


(十六)明抄作“抟”,抟有圆义,和“■”相对,并和“斑”、”蹯”协韵;金抄作“搏”,湖湘本作“传”,并非。


(十七)各本均作“蹯”,《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引陆机《瓜赋》同;明抄、湖湘本作“蟠”。“虎蹯”即广雅所称的“虎掌”。上文“骭”音干。


(十八)金抄脱“法”字,据明抄、湖湘本补。又法字下面的全段文字(即从“食瓜时”至“净而且速也”),原系双行小字,兹改作大字。


(十九)“频烦”,金抄、黄校、张校、明抄同,是重复多次不厌其烦的意思,《要术》常用语;湖湘本等作“频频”,还没有大问题;渐西本从《辑要》改作“频翻”,大误。


(二十)金抄作“南”,兹从明抄、湖湘本及《辑要》引作“向”。


(二一)“掐”,金抄作“指”,明抄、湖湘本等作“掏”,均讹。“掏”音叨,引取、刺击的意思;“掐”音恰,是用指甲切断它:二字形似义别。《学津》本、渐西本作“掐”,是。


(二二)“果”,明抄误作“栗”。


(二三)“治瓜笼法”下面“旦起”至“迥无虫矣”一段,原系双行小字,兹改为大字。


(二四)“缚”,从金抄、湖湘本;明抄作“縳”,音篆,与“缠”同义,虽亦可通,但实是“缚”字误写。


(二五)“稙”,明抄误作“植”;此从金抄、湖湘本。


(二六)“顷”,金抄误作“顿”。


(二七)各本作“故”,金抄作“欲”。


(二八)“正”,各本同,疑应作“止”。


(二九)“盘”,原作“槃”,字同。《要术》中二字互见,本书统一作“盘”。


(三十)“藉”,明抄误作“籍”。“两物为双”指瓜子与大豆成对地播放下去,藉大豆来起土。


(三一)“掐”,明抄误作“稻”,下文“掐去之”,则误作“掏”;湖湘本二处均误作“掏”。


(三二)金抄、湖湘本等均作“即”,明抄作“则”。这里是一种种子变温处理的办法,将牛粪冻结后就拿来积聚在阴地,“则”亦作”即”字用(二字古互用),兹从金抄。


(三三)“势”,金抄误作“熟”。


(三四)《广志》此句,类书未见。“■”,据金抄;他本均作“■”。但二字字书均未收,“蔬■”或“蔬■”均有误。《广雅释草》有“冬瓜,■也”,“■”和“■”相像,可能形近而讹,则此句似是“《广雅》曰:‘冬瓜,■也’”之误。


(三五)《神仙本草》,各书未见,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引用书目中有《神仙芝草经》,可能是这一类书,但也可能是《神农本草》之误。


(三六)“得”,明抄误作“传”。


(三七)“裹”,金抄误作“里”。


(三八)各本均作“澈”,《辑要》引作“彻”。“澈”是水清见底,“彻”是透彻,卷三《种葵》篇两见,均作“彻”。“彻泽”即湿透、涨透,兹从《辑要》。


(三九)金抄、湖湘本等作“白日”,黄校、张校、明抄等作“向日”。


(四十)金抄、黄校、张校、明抄均作“晚”,兹从明清刻本作“晓”(《辑要》引亦作“晓”)。


【一】 古代通称甜瓜为瓜。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明白表明瓜即甜瓜。《要术》本篇一般所说的瓜,也是指甜瓜。篇中所说侧蔓结瓜的习性,正是甜瓜的特征。本篇别有越瓜、胡瓜、冬瓜,也说明这里一般所谓瓜,不是用作瓜类的总称的。


【二】 炖煌出美瓜,古名瓜州。


【三】 阳城,春秋时楚地。又汉有阳城县,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御瓜”即进贡的瓜。


【四】 “瓣”指瓜子。“小瓣”的“小”字,与“少”字通用。


【五】 “本母子”瓜,指最先结出的瓜。为什么称为本母子瓜?本是本末之本,指茎蔓的近根部。甜瓜在主蔓上不结瓜,支蔓上的雌花才结瓜。主蔓可称为母蔓,支蔓可称为子蔓,子蔓的分支可称为孙蔓。因此,“本母子”瓜可能是取意于母蔓近根处所生子蔓上最先结出的瓜。


【六】 “喎”同“咼”,读若■音,嘴歪的意思。这里指瓜形歪斜。


【七】 “落疏”,指瓜上的条纹稀疏开朗。王逸《瓜赋》:“落疏之文。”“文”作“纹”解,也是这个意思。


【八】 “向”,指趋向,“向晚”是将晚,“向熟”是将熟,这里“向燥”,也是快燥的意思。


【九】 “挼”,两掌揉搓。


【一0】“藏瓜”,指宜于腌藏的瓜。


【一一】现在苏南农民有称毒素病为“笼”的,但盐拌种子不能防除毒素病。下文又有“治瓜笼法”,在瓜根附近撒灰,可以治虫。看来这里所谓“笼”,可能是泛指茎叶萎缩现象,其原因可能由于病害,也可能由于虫害。


【一二】“卧锄”,指把锄侧过来,使锄的侧边和地面贴平。“耧”有耙动的意义,“耧却”即耙去。


【一三】“掊”,即今“刨”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掊,杷也,亦作刨。”“掊坑”即刨坑、挖坑。据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二《贤愚经》,作“刨”始于唐。


【一四】《新、旧唐书承天皇帝倓传》:“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这里“黄台头”,也就是“黄台下”的意思。刨坑时把刨出的土堆积在北面,成为土堆,这就是“黄台”。把瓜子种在坑内,这就是种在台下或台头。这种办法略同现在所谓阳畦。


【一五】“腻”,肥润细致。


【一六】犁耳即犁壁。“弭”是止的意思。“弭缚犁耳”指不缚上犁耳,也就是解掉或去掉犁壁。去掉犁壁,则耕起的土■只能稍微翻动而不会翻转,谷茬上端仍旧露在地面。


【一七】《通俗文》:“量圆曰规。”“起规逆耕”指在田的右边耕起,到头后向左转耕,这样兜圈子地耕到田的中部,如现在耕作方法上所说的“外翻法”。下文所说“顺耕”,指循着和原来逆耕相反的方向去耕。所谓顺逆,当是指循着钟表指针走向旋转的为顺,反之为逆。而现在所谓“外翻法”,正是违反这种走向的逆耕。所以这里所说“起规逆耕”,除因去掉犁壁,不把土■翻转外,耕的走向完全和“外翻法”相同。


【一八】“草头”,指谷茬上端。


【一九】“比”,音避,“及”的意思。“瓜生比至初花”,指自瓜出芽到开始开花的期间。


【二0】“瓜蔓本底,皆令土下四厢高”,瓜根所在处的土要低陷一些;四围的土高起,形成一个盆形,以便承受雨水。


【二一】相互连结称为“盘互”,回还曲折称为“盘纡”。又“盘”通“蟠”,即所谓“蟠曲”。“盘歧”,指蟠回曲折的歧头。


【二二】“逐■布之”,即抢墑播种。“■”即《黍穄》等篇的“■”字。


【二三】“将”,持取,拿来。


【二四】“藿”,豆叶。


【二五】“炙萐”,指炙脯,即烧腊,说详《四民月令辑释》“十二月”篇校记。


【二六】“鼻”指瓜蒂。李善注《文选》张衡《西京赋》:“《声类》曰:‘蒂,果鼻也。’”


【二七】越瓜亦名菜瓜。但实际是两种瓜,越瓜成熟后肉脆汁多,菜瓜则肉坚实而汁少,但自古混淆不清。越瓜和菜瓜都是甜瓜的变种。


【二八】“胡瓜”即黄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