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卷第四种枣第三十三诸法附出

作者:贾思勰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2:25

|

本章字节:17300字

种枣第三十三诸法附出(一)


《尔雅》曰(二):“壶枣;边,要枣;櫅,白枣;樲,酸枣;杨彻,齐枣;遵,羊枣;洗,大枣;煮,填枣;蹶泄,苦枣;皙,无实枣【一】;还味,棯枣。”郭璞注曰:“今江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壶,犹瓠也。要,细腰,今谓之‘鹿卢枣’【二】。櫅,即今枣子白熟【三】。樲,树小实酢【四】。《孟子》曰(三):‘养其樲枣。’遵,实小而员,紫黑色,俗呼‘羊矢枣’。《孟子》曰(四):‘曾皙嗜羊枣。’洗,今河东猗氏县【五】出大枣,子如鸡卵。蹶泄,子味苦。皙,不着子者。还味【六】,短味也。杨彻、煮填,未详。”


《广志》曰(五):“河东安邑【七】枣;东郡谷城【八】紫枣,长二寸;西王母【九】枣,大如李核,三月熟;河内汲郡【一0】枣,一名墟枣;东海蒸枣【一一】;洛阳(六)夏白枣;安平信都【


一二】大枣;梁国夫人枣。大白枣,名曰‘蹙咨’,小核多肌(七);三星枣;骈白枣;灌枣。又有狗牙、鸡心、牛头、羊矢、狝(八)猴、细腰之名。又有氐枣、木枣、崎廉枣,桂枣,夕枣也。”


《邺中记》(九):“石虎【一三】苑中有西王母枣,冬夏有叶,九月生花,十二月乃熟,三子一尺。又有羊角枣,亦三子一尺。”


《抱朴子》曰(十):“尧山【一四】有历枣。”


《吴氏本草》曰(十一):“大枣,一(十二)名良枣。”


《西京杂记》曰(十三):“弱枝枣、玉门枣、西王母枣、棠枣、青花枣、赤心枣。”潘岳《闲居赋》(十四)有“周文弱枝之枣【一五】。丹枣。”


按青州有乐氏枣,丰肌(十五)细核,多膏肥美,为天下第一。父老相传云:“乐毅破齐时,从燕齎来所种也。”齐郡西安、广饶【


一六】二县所有名枣即是也。今世有陵枣、蒙弄枣也。


常选好味者,留栽之【一七】。候枣叶始生而移之。枣性硬,故生晚;栽早者,坚■生迟也。三步一树,行欲相当。地不耕也。欲令牛马履践令净。枣性坚强,不宜苗稼,是以不(十六)耕;荒秽则虫生,所以须净;地坚饶实,故宜践也。


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斑駮【一八】椎之,名曰“嫁枣【一九】”。不椎(十七)则花而无实;斫则子萎而落也。候大蚕入簇(十八),以杖击其枝间,振去狂花。不打,花繁,不(十九)实不成。


全赤即收。收法:日日撼胡感切而落之为上。半赤而收者,肉未充满,干则色黄而皮皱;将赤味亦不佳;全赤久不收,则皮硬(二十),复有乌鸟之患。


晒枣法:先治地令净。有草莱,令枣臭。布椽【二0】于箔下,置枣于箔上,以朳【二一】聚而复散之,一日中二十度乃佳【二二】。夜仍不聚。得霜露气,干速,成(二一)。阴雨之时,乃聚而苫盖之。五六日后,别择取红软者,上高厨【二三】而曝之。厨上者已干,虽厚一尺亦不坏。择去■【二四】烂者。■者永不(二二)干,留之徒令污枣(二三)。其未干者,晒曝如法。


其阜劳(二四)之地,不任耕稼者,历落【二五】种枣则任矣。枣性炒(二五)故。


凡五果及桑,正月一日鸡鸣时,把(二六)火遍照其下,则无虫灾。


食经曰:“作干枣法:新菰蒋(二七),露于庭,以枣着上,厚三寸(二八),复以新蒋覆之。凡三日三夜,撤覆露之,毕日曝,取干,内屋中。率一石,以酒一升,漱【二六】着器中,密泥之。经数年不败也。”


枣油法:郑玄曰(二九):“枣油,捣枣实,和【二七】,以涂缯上,燥而形似油也。”乃成之。


枣脯【二八】法:切枣曝之,干如脯也。


《杂五行书》曰:“舍南种枣九株,辟县官,宜蚕桑。服枣核中人二七枚,辟疾病。能常服枣核中人及其刺,百邪不复干矣。”


种■枣【二九】法:阴地种之,阳中则少实。足霜,色殷【三0】,然后乃收之。早收者涩,不任食之也。(三十)《说文》云(三一):“梬(三二),枣也,似柿而小。”


作酸枣【三一】■【三二】法:多收红软者,箔上日曝令干。大釜中煮之,水仅自淹。一沸即漉【三三】出,盆研之。生布【三四】绞取浓汁,涂盘上或盆中。盛暑,日曝使(三三)干,渐以手摩挲,散(三四)为末。以方寸匕【三五】,投一■水中,酸甜味足,即成好浆【三六】。远行用和米■,饥渴俱当也。


(一) 原无“诸法附出”的附注,据卷首总目加。


(二) 这是《尔雅释木》关于枣部分的全文。“壶枣”前有“枣”字,“泄”作“泄”,余同。郭璞注文原分注在各该枣名下面,《要术》合引在一起,因此重复了正文的枣名。关于“煮,填枣”,郭璞迳在枣名下注“未详”,而《要术》重复列出时,却是“煮填”连文,则读正文为“煮填,枣”,和一般读成“煮,填枣”不同,疑《要术》衍“填”字。


《尔雅》正文金抄、黄校、张校、明抄均作大字,明清刻本均作双行小字。兹从他处例改为小字。又《种桃柰》、《种李》、《种梅杏》三篇篇首引《尔雅》文有同样情况,亦一律改为小字。


(三) 这是《尔雅》郭注引《孟子告子上》文,《孟子》原文”樲枣”作“樲棘”。


(四) 这是《尔雅》郭注引《孟子尽心下》文。“曾皙”,《要术》各本原作“曾子”,误。按《孟子》原文是:“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郭注亦作“曾皙”。曾子,名参;曾皙是曾参的父亲。嗜羊枣的是曾皙,不是曾参,各本承误未改,由于未对原书,兹据《孟子》及郭注改正。


(五) 《初学记》卷二八、《太平御览》卷九六五“枣”引《广志》,与《要术》所引有不同,除枣名有互异外,“西王母枣……三月熟”下,《初学记》多“在众果之先”,《御览》多“众果之先熟者也,种洛阳宫后园”;“灌枣”下《御览》多“此四者,官园所种”,《初学记》同,但有误字。


(六) 金抄、黄校、张校作“阳”,明抄作“旸”。


(七) 各本作“肥”,渐西本从吾点校改作“肌”,《初学记》、《太平御览》引《广志》亦作“肌”。果肉或瓜瓤,古称“肌”或”肤”,作“肌”是正确的。


(八) “狝”,黄校、张校、明抄等作“狝”,误(秋猎叫“狝”,音鲜),据金抄改正。


(九) 《邺中记》原书久佚,今所存《四库全书》辑录本,“苑”作“园”,(《艺文类聚》卷八七、《初学记》卷二八、《太平御览》卷九六五引《邺中记》同),余同《要术》。


(十) 不见今本《抱朴子》,当是逸文。


(十一)《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二三“大枣”条引《吴氏本草》只说明大枣的药性,关于大枣的异名,则见于《名医别录》,是:“一名干枣,一名美枣,一名良枣。”《名医别录》的“一名良枣”,可能即采自《吴氏本草》。


(十二)“一”,各本作“者”,误;据金抄改正。


(十三)《西京杂记》卷一:“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亦有制为美名,以摽奇丽:……枣七:弱枝枣、玉门枣、棠枣、青华枣、梬枣、赤心枣、西王枣(原注:“出昆仑山”)。”《要术》所引少一种“梬枣”。


(十四)文选卷十六潘岳《闲居赋》无“丹枣”名称,也不可能有,这里有窜误,也许由《西京杂记》的“梬枣”窜入,而“梬”又误为“丹”。


下文有关各篇,并引到《闲居赋》的犁、椑,兹录该赋有关部分如下:


“张公大谷之梨,梁侯乌椑之柿,周文弱枝之枣,房陵朱仲之李,靡不毕殖。”


(十五)“丰肌”,金抄作“豊肥”,黄校、明抄作“曹肌”,均讹;仅张校作“丰肌”,兹据改。又《太平寰宇记》卷十八载青州土产“乐氏枣”引《要术》作“长肌”。


(十六)“不”,各本无,仅《辑要》引有,《学津》本因从《辑要》加。按此处“不耕”与上文“地不耕”相符,此“不”字应有,兹据补。


(十七)金抄作“不椎”,《辑要》引同;黄校、张校、明抄作“不斧”。下文“斫”即指用斧刃斫,则伤树使果实萎落;“椎”正是”反斧”用斧背打,故从金抄。


(十八)“簇”,湖湘本等如字,金抄、明抄作“蔟”,二字同,本书统一作“簇”。


(十九)《辑要》引无“不”字。


(二十)“全赤久不收,则皮硬”,“全”,黄校、张校、明抄作”美”,属上句;金抄作“全”,《辑要》及王祯《农书》引同。字应作“全”。金抄作“皮硬”,黄校、张校、明抄等作“皮破”。按枣子遇多雨则皮裂,过赤则皮较硬兹从金抄。


(二一)“成”,即今口语的“好”、“行”,王祯《农书》删去”干”字,作“速成”,欠妥。


(二二)“不”,黄校刘录、张校、明抄讹作“下”,据金抄、黄校陆录改正。


(二三)金抄、明抄作“污枣”,张校、黄校刘录同,但黄校陆录作“枣臭”。


(二四)明抄、湖湘本、《津逮》本作“阜劳”,金抄作“早劳”,王祯《农书》引作“旱涝”,渐西本从之。按枣的适应性很强,既耐热,也耐寒,既耐旱,也耐湿,但《要术》既注明“枣性炒故”,是单就某一方面而言,就不会兼指“旱涝”。“早劳”不成文。“阜劳”可以解释为高阜劳累之地,差可。但亦未必正确,此字存疑。


(二五)金抄、明抄作“炒”,王祯《农书》引改作“燥”,明清刻本从之。


(二六)金抄等作“把”,明抄作“杷”。这里是动词,作拿着解释,故从金抄。


(二七)“新菰蒋”,金抄如文;黄校、张校、明抄作“新收蒋”;湖湘本、津逮本脱上二字,只一“蒋”字。按“菰”、“蒋”同义,指茭白;但茭白的叶子,有“菰蒋草”的名称,此处指叶,故从金抄。


湖湘本、《津逮》本“蒋”下有“将”字,作“将露于庭”,可能由于这里缺少动词,后人加上这个“将”字,即“拿来”,南宋本改作“新收蒋”,或亦此故,但《食经》文常是这样简单似欠完整的,毋庸加改。


(二八)“三寸”,从金抄;他本作“二寸”。


(二九)郑玄的话,未详所出,可能是逸文。《释名释饮食》“柰油”的作法,和这里“枣油”完全相同,而且文字也基本相同,(见《种梅杏》篇校记(十七)),也可能“郑玄”是“《释名》”之误,而今本《释名》又因字形相近误“枣”为“柰”(《释名》“柰油”条的末句误“杏”为“柰”,从《要术种梅杏》篇得到证明,《要术柰林檎》篇也没有引到《释名》的“柰油”)。又“枣油法”、“枣脯法”二条,应均系《食经》文,则更可能是《食经》误记。吾点引“景”说:“按《释名饮食》篇柰油一条文,似此。”昔人也有这样的怀疑。


(三十)自“阴地种之”至“不任食之也”,原系小字;下条“作酸枣■法”除标题外,亦全系小字,兹一并改为大字。


(三一)《说文》作:“梬,枣也,似柿”,脱“而小”二字,段玉裁注《说文》即据《要术》补此二字。“梬”就是“■枣”,《要术》引《说文》作解释,照通例应在“种■枣法”的下面,这里可能倒错。


(三二)“梬”,右边的上半个从“由”,不从“■”,明抄、湖湘本等从“■”,误,据金抄及《说文》改正。


(三三)各本作“使”,明抄作“便”。


(三四)金抄作“散”,他本作“取”。


【一】 “无实枣”,郭璞解释为“不着子者”,即今无核枣,亦名空心枣,果核退化为薄膜,可以和果肉一起吃,为我国特有的名贵品种,品质优良,产于山东省乐陵、庆云、河北省沧县等地。


【二】 “鹿卢枣”,郝懿行《尔雅义疏》:“鹿卢,与辘轳同,谓细腰也。”即今葫芦枣,果实中上部有一缢痕,呈葫芦状,故名。又像***形,别名“***枣”。品质上等。在北京及产枣区均有分布。


【三】 “白熟”,《太平御览》卷九六五引《尔雅》郭注作“白乃熟”;郝懿行《尔雅义疏》:“白熟者,凡枣熟时赤,此独白熟为异。”


【四】 “樲,树小实酢”,此酸枣即“棘”,今本《孟子》亦称作“樲棘”。


【五】 猗氏县,今山西省临猗县。


【六】 “还”,读为“旋”字,原意是快速,引申为短暂,即所谓“短味”。


【七】 安邑,今山西省安邑镇及夏县地。《史记货殖列传》所称“安邑千树枣”,即此。


【八】 谷城,有几处,此既属东郡,在今山东省东阿县。


【九】 西王母是古地名。《尔雅释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郭璞注:“西王母在西。”所谓“西王母枣”,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一“景林寺”条有记载。


【一0】汲郡,晋置,有今河南省汲县、新乡等地。


【一一】《晏子春秋》卷八:“景公谓晏子曰:‘东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枣,华而不实何也?’晏子对曰:‘昔者秦缪公乘龙而理天下,以黄布裹烝枣,至东海而捐其布。彼布黄,故水赤;烝枣,故华而不实。’公曰:‘吾详(按通“佯”,下同,《艺文类聚》卷八七“枣”及卷八六“布”引均作“佯”)问子,何为对?’曰:‘婴闻之,详问之,亦详对之也。’”图经本草有“天蒸枣”称:“南郡人煮而后暴,及干,皮薄而皱,味更甘于它枣,谓之天蒸枣。”晏婴的话虽然是假的,但反映古时有蒸枣。《广志》的“东海蒸枣”和《尔雅》的“煮,填枣”,大概实际上只是一种蒸干的枣。


【一二】《晋书地理志》安平国有信都县,即今河北省冀县。该地好枣,魏晋以来文献记载颇多。


【一三】石虎是石勒的侄子,继石勒统治后赵,其都城在邺,即今河北省临漳县。


【一四】尧山,山名,在今河北省隆尧县。


【一五】李善注《文选闲居赋》此句引《广志》的传说称:“周文王时有弱枝之枣,甚美,禁之不令人取,置树苑中。”


【一六】齐郡,郡名,秦置,约有今山东省东部及东北部地区,后魏时郡治在今山东省益都县。西安,县名,故治在山东省原临淄县今益都县境。广饶,今山东省广饶县。二县均属齐郡,亦均属青州。青州枣好,《名医别录》陶弘景注已有记载,至宋《图经本草》时尤为各地所不及:“惟青州之种特佳,虽晋绛大实,亦不及青州者之肉厚也。”


【一七】《要术》称“种”时,通常指播子种,偶亦指栽植,但称”栽”时概指栽植。这里“留栽之”,应是指留根蘖移栽。


【一八】“反斧”,指用斧背打,《柰林檎》篇的“翻斧”,同。”駮”即“驳”字,“斑駮”,原指杂色不纯,这里引申为在树干基部或干枝分歧等处不定处地环周捶打,击伤其韧皮部。


【一九】“嫁枣”的目的在破坏韧皮部,阻止地上部养分的向下输送,以促进开花和果实生长,因而提高座果率,增加生产,就是现在环状剥皮的原理。后来发展为“开甲”,“刺枣”,在华北各小枣产区,一直在沿用,枣农掌握着合理的开甲技术,作为增产措施之一。《要术》此法亦用于林檎,见本卷《柰林檎》篇。采取这类办法,并应同时密切结合肥水和管理措施,以免影响果树的生长。但经常采用,会影响果树的寿命。


【二0】“椽”、“箔”原是养蚕的一套工具(参看卷五《种桑柘》篇注释【三三】),这里只是说架起椽木作为帘箔的支架。


【二一】“朳”,晒谷物时摊开扒拢的一种农具,《玉篇》:“无齿杷也”,即今木扒。


【二二】河北省沧县的晒干枣法:将枣放在秫■箔中,堆成屋脊形,早上用木扒轻轻扒下六分之一,每隔一小时扒一次,至中午共扒六次,下午则每隔一小时半向中央聚拢一次,到日落共聚四次。晚上用席盖,早上揭开。约经十日左右水分少至10%时,即可贮藏。群众称此种晒法为“扒六拘四”(见河北农业大学编《果树栽培学》下卷五一三页)。


【二三】“高厨”,高架。


【二四】“■”,音庞,《说文》:“■肛,肿也。”“■烂”,膨胀不干缩而软烂。


【二五】“历落”,稀疏散布,错杂不整齐。


【二六】“漱”,指以少量的酒喷润干枣。


【二七】“和”,捣烂和匀。


【二八】“脯”,干肉,因亦称干制的果实和果肉为“果脯”。


【二九】“■枣”,也写作“软枣”,又名“牛奶柿”、“丁香柿”,即柿树科的君迁子。《说文》的“梬”,音逞,异名同物。“■”,音软。


【三0】“殷”,读如烟音,赤黑色。


【三一】《本草纲目》卷三十及《广群芳谱》卷五七引王璆《百一方》有山楂亦名“酸枣”的说法,非《要术》此处所指。


【三二】“■”,本来是炒米麦磨成(或先磨后炒)的干粮,下文”米■”,即指此。由于这种干粮为粉末状,因亦称干制的果实粉末为“■”。


【三三】“漉”,隔出水液中的固体物,参看卷八《黄衣黄蒸及蘖》篇注释【二】。


【三四】“生布”,未经煮练的麻布。


【三五】“方寸匕”是古时量药末的一种计量方法。陶弘景《名医别录序例》:“凡散药有云……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匕”就是匙。《方言》卷十三:“匕谓之匙。”


【三六】古代不喝茶,后魏时喝茶也不普遍,习惯上用各种的浆(酸浆、甜浆、粥清浆、酪浆等)代饮料。